- UID
- 2088
- 帖子
- 13888
- 精华
- 59
- 积分
- 50709
- 阅读权限
- 101
- 在线时间
- 132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2-18
- 最后登录
- 2012-11-14
|
69楼
发表于 2008-11-24 10:14
| 只看该作者
11、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光宗皇帝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恭妃王氏。万历48年(1620年)7月,神宗朱翊钧病逝,太子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
光宗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梃击案”、“移宫案”和“红丸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还险遭暗杀,苦熬了39年之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8月初一,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可他刚刚他即位一个月,就于9月初一五更时一命呜呼了。在位仅一个月,史称“一月天子”。
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8月。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但是明神宗却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对他来说是一件丑事。因此,朱常洛虽为长子,一直得不到父亲朱翊钧的宠爱。不久,郑贵妃生子朱常洵。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害)视若掌上明珠。所以,朱翊钧便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儒家传统,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皇长子的母亲王氏。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同时都封为王,以此来降低皇长子的地位。后来因朝臣们的阻止而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因双方争执更加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皇长子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前面已经说过)。
朱常洛好不容易当上太子以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的皇太子地位。就在他的皇太子之位渐渐稳定时,宫中又发生了“梃击案”(前面也有交待)。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8月初一日,朱常洛参加登极大典,“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意思是行走、仪态都很正常,没有任何疾病的迹象。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继续有一番作为,但登极大典后仅10天,也就是8月初十,朱常洛就病倒了。连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活动。在这期间,又发生了“红丸案”。
据《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8月14日,泰昌帝病重,召内官崔文升治病,服药后就开始腹泻,一昼夜泻3、40次。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等13人到乾清宫,又命皇长子出见。复召方从哲等受顾命。
8月29日,朱常洛召见内阁大臣,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首辅方从哲等回话:“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鸿胪寺是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事的一个机构,鸿胪寺的正卿叫鸿胪寺卿,四品官。副职为鸿胪寺少卿,五品官。鸿胪寺丞又低一级,六品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朱常洛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诊视完毕,朱常洛命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慎重用药。到日午,李可灼进一粒红丸。朱常洛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直呼:“忠臣!忠臣!”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明史•韩爌传》)日晡(bū)(申时,下午3—5时),李可灼又进一丸。次日(9月初一五更时),光宗帝朱常洛驾崩于乾清宫,在位仅1个月,时年39岁。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给事中惠世扬等弹劾崔文升、李可灼二人杀君。大学士方从哲从中调解,认为李可灼有功应赏银50两。天启二年(1622年),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放逐罪人至边地)。
由于当时朱常洛父亲万历皇帝尸棺尚未埋葬,朱常洛的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天启元年(1621年)3月重新修缮,8月完工,9月入葬,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纯三个皇后。名为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常洛比西汉刘贺(孝武皇帝之孙、昌邑王)只当了27天皇帝即被废黜,要长了几天。据史料记载,汉代第二十四位皇帝刘贺,即位27天内竟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干40件。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真不知道这位刘贺皇帝究竟是怎么干的,又干了些什么(尚未考证)。人们常说,老天有眼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所得,在另一方面就一定会有所失。就像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样,不因为你是天子,就多给你几年阳寿;也不因为你是贫民,就少给你几年阳寿。也就是老话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列传》选录:
①明光宗孝元皇后郭氏,顺天人。父郭维城以女贵,封博平伯,进侯。卒,兄郭振明嗣。郭氏于万历二十九年册为皇太子妃。万历四十一年11月薨,谥恭靖。熹宗即位,尊谥曰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庆陵,祔庙。
②孝和王太后,熹宗朱由校生母,顺天人。侍光宗东宫,为选侍。万历三十二年进才人。万历四十七年3月薨。熹宗即位,尊谥曰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迁葬庆陵,祀奉先殿。崇祯十一年3月,加上孝纯太后尊谥。
③孝纯刘太后,庄烈帝朱由检生母,海州人,后籍宛平。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12月生庄烈皇帝。失光宗意,被谴,薨。光宗中悔,恐其父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及庄烈帝长,封信王,追进贤妃。时庄烈帝朱由检居勖勤宫,问近侍曰:“西山有申懿王坟乎?”曰:“有。”“傍有刘娘娘坟乎?”曰:“有。”每密付金钱往祭。及即位,尊谥曰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毘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庆陵。
12、明朝第十六位皇帝——熹宗皇帝
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光宗病故后,15岁的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
从朱由校继位的一开始,就发生了“移宫案”。乾清宫是名朝内廷的正宫,只有皇帝、皇后才能居住。光宗朱常洛病危时,住在乾清宫,西李(光宗的宠妃李选侍)随住。朱常洛临终前,召大臣入宫,西李见大臣们来了,带着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避进内房。朱常洛吩咐群臣,封李选侍为贵妃,西李在里面听见了,唆使朱由校出来向父亲请求封西李为皇后。朱常洛当时没有答应,在场的臣子们对西李的做法十分不满。
光宗朱常洛死后,西李仍住在乾清宫不走。她将朱由校带在身边,企图挟皇太子以自重。群臣求见皇太子,西李的亲信太监们挡在门前,不让群臣进乾清宫。兵部右给事中杨涟挺身而出,厉声斥责道:“你们这些奴才想干什么?我们都是受皇帝召见的,皇帝晏驾了,你们敢造反不成!”西李的太监们这才让开。西李把朱由校藏在自己房里,不让出来。东宫伴读王安走进房内,哄西李道:“太子出去一下就回来。”他把朱由校带到宫门口,西李又反悔了,叫太监把朱由校带回来。太监们上前拉住朱由校的衣服,朱由校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这时,杨涟上前将太监斥退。群臣簇拥着朱由校来到文华殿,随后又回到慈庆宫住下,准备登基。
经过这一番短兵相接的争斗,群臣对西李更加愤慨,纷纷上书,要求西李搬出乾清宫。西李仗着自己从小把朱由校带大,派太监去叫朱由校,企图通过他来压制群臣。西李派出的太监被杨涟挡在麟趾门前,杨涟对他说:“殿下在东宫时是皇太子,现在已经是皇帝了。选侍有什么资格召见皇帝?你去传这个话,将来秋后算帐,即使不能把选侍怎么样,你却在劫难逃。”太监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天,群臣齐集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西李搬出乾清宫。杨涟提议由首辅方从哲进宫去催促朱由校,方从哲为人比较软弱,说:“迟搬几天也没什么要紧的。”杨涟说:“皇长子明天就要登基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宫里,反让一个选侍住在正宫里的道理!两宫圣母如果活着,也得夫死从子,选侍算个什么人,竟敢如此欺侮天子!”杨涟还表示:“今天要是选侍还不搬出乾清宫,我们死也不走!”其他朝臣也高声附议。在这种情势下,西李只得搬到仁寿殿居住。西李这一搬,说明她在政治上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移宫案到此结束。
熹宗即位,从廷臣议,改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8月以后为泰昌元年。第二年(1621年)为天启元年。
朱由校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极少,几乎可以说是文盲,整日痴迷于做木工、斗蟋蟀等事情,根本不喜欢处理朝政。明清史专家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在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的支持下,朱由校革除了明神宗末年的一些弊政:经济上,停罢了杭州织造,革除了南京的鲜品进贡,对发生重灾的地方进行了赈济,明令免除了天下带征钱粮及北畿地区的加派,减轻了一些地区的赋税。政治上,对历史上的一些大案重新做了结论,恢复了张居正的官荫,肯定了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给建文时期的方孝孺等人平反,恢复名誉,肯定他们是国家的忠臣,对他们的后代免除了奴籍,恢复了平民地位。
不久,朱由校开始任用宦官魏忠贤。魏忠贤与朱由校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逐渐控制了内阁、六部,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于朝廷,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造成空前的宦官专政。而熹宗喜好木工,朝夕营造,膳饮可忘,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就在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一手制造了客、魏专权的熹宗皇帝,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他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致使朝政日益腐败。
不久,朱由校就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山海关外,女真叛乱政权步步进逼;白莲教在山东揭竿而起;奢崇明、安邦彦起事于西南;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荷兰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登上台湾岛,大明王朝失去了台湾。可天启帝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天启六年(1626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如有人敢不从,定遭杀身之祸,所以就连袁崇焕那样的铮铮铁骨,为了顾全边防的大局都不得不昧着良心从军费中拨款为他在辽东建了一座生祠。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甚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一代,可谓登峰造极。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号称20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袁崇焕(明末杰出军事家、爱国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打退了努尔哈赤10多次进攻,阻止了后金军南下。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10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朱由校在西苑(今中南海、北海)乘龙舟,突然风起船翻,两名太监溺水而死,天启皇帝虽被太监们救出,逃过一场灭顶之灾,却呛了水,受了惊,因此患病,多方医治无效。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天启帝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他召弟弟朱由检入卧房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
天启七年(1627年)8月22日,天启帝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在位7年,终年23岁。谥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今北京十三陵)。
德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天启帝有3男2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5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皇帝。
《列传》选录:
①明熹宗懿安皇后张氏,名嫣,字祖娥,小字宝珠。祥符(今河南祥符)人。父张国纪,以女贵,封太康伯。天启元年4月册为皇后。性严正,对熹宗多有规劝。多次在熹宗面前说客氏、魏忠贤的过失。尝召客氏至,欲绳以法。被客、魏忌恨。所以诬陷张皇后非张国纪之女,几惑帝听。天启三年,张皇后曾有孕,客魏买通宫人使她流产,从此不育。熹宗帝尝至后宫,张皇后方读书。熹宗问何书。对曰:“《赵高传》也。”帝默然。熹宗病重,张皇后力挫客魏阴谋,传旨令信王嗣位。崇祯朝,上徽号曰懿安,居慈庆宫。崇祯帝于朔望及皇嫂千秋,必衣冠朝谒,礼敬如母后。天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陷都城,张皇后自缢。顺治元年(1644年),世祖章皇帝(清顺治帝福临)命合葬熹宗陵。
②裕妃张氏,性直烈。客、魏恚其异己,幽于别宫,绝其饮食。天雨,妃匍匐饮檐溜而死。
③慧妃范氏,所生皇次子夭亡,复因客、魏而失宠。
④李成妃侍寝,生一女,早逝。曾密为慧妃向皇帝求情,不料因此招来客、魏的忌恨,被幽闭在长春宫中断绝饮食,幸好成妃早有预料,先在檐瓦中藏有食物,方才免过一死。
⑤容妃任氏,魏忠贤养女。国亡后冒充已殉节的懿安皇后,招摇诓骗,颇惑人视听,以至明末笔记所载张皇后下落事多失实,《甲申纪事》甚至谓张后迎降李自成,贺宿著《懿安后事略》为之力辩。
⑥贵人冯氏,因谏罢内操为客、魏所忌,矫旨赐死。
《明史卷二十二•天启帝本纪》评价说:熹宗“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13、明朝第十七位皇帝——思宗皇帝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3月19日),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由于熹宗皇帝朱由校无子,临终遗诏,以其5弟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崇祯18岁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崇祯皇帝放在眼里,认为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即活人的纪念堂)。一时间,各地官员群起仿效,魏忠贤的生祠到处都有。有的甚至建到了京城的文庙旁边,“配享孔子”。天启六年(1626年)冬,魏忠贤被晋爵为上公,被拍马屁的官员呼为“九千岁”。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崇祯皇帝终于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袁崇焕。袁崇焕曾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大明王朝。一上任,就将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
但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其核心人物就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而袁崇焕的主子是崇祯皇帝,他有心急、多疑的致命弱点,被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崇祯皇帝就将袁崇焕置于死地。
原先,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袁崇焕率部回京勤王,正当袁崇焕部开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了,给崇祯造成了假像,认为是袁崇焕引来了清军。
因此,城上的守军坚决不准城外的部队进城,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既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队,但是袁军还是成功的打退了清军的进攻。一天夜里,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
俘虏不知是计,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汇报。崇祯帝听信谗言,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圈套,将袁崇焕诳进城内,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磔刑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据说袁崇焕死后,其尸体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17代。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三位主角,也即“三日”并举的局面:一个是以崇祯帝为首在北京的明政权;一个是以皇太极为首在沈阳的清政权;还有一个是以李自成为首在西安的大顺政权。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明末农民军首领。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放牧,曾为银川驿卒。李自成于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明末农民军首领)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农民军军的赞同,声望日高。会后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60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次年高迎祥在陕西周至遭明将孙传庭伏击,战败被俘而死,李自成继称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10余人,隐伏商洛群山中。崇祯十二年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50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他用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时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
崇祯十四年(1641年)2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洛阳,杀重达360多斤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用他的肉和皇家园林里的梅花鹿一同烹煮,在洛阳西关周公庙举行宴会,赐给部下食用,名曰“福禄宴”。然后,破襄阳,取武昌,一路奏凯。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
之后,李自成一路东进。3月16日,大顺军到达昌平。昌平的巡抚何谦逃走,总兵李守荣自缢。大顺军乘势焚毁了明十二陵的享殿。17日,到达阜成门外,将北京城包围。
导游说,农民就是农民,造反有理,革命无罪,但是你总不能吃人肉啊,还要用梅花鹿肉一同烹煮,也属禽兽一类,不可理喻。正因为李自成会吃人肉,所以他的大顺朝代,也是极其短暂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骨气但又十分严酷的皇帝。在位17年,一共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平均一年杀一个总督或巡抚还不止,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严酷,但是仍然没有挽回末代皇帝的败局,最终杀得成了孤家寡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对明王朝特别是崇祯皇帝而言,是个大祸之年,据《明史》记载:“十七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风霾,凤阳地震。……南京地震。”正月里起大风,刮得黄沙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然后,老祖宗家乡凤阳地震;接着是老祖宗创建的首都南京地震,种种不祥之兆,笼罩在崇祯皇帝的心头。
崇祯帝召见阁臣时已经感觉到了局势危急,悲叹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在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前,其时有太子监国、迁都南京之议。审时度势,南迁本是可用之策,不管以后怎样,至少可以摆脱当时皇帝自杀的绝境。
南迁之事率先由崇祯提出,缘由清军再次入塞。崇祯十五年(1662年)11月,清军由墙子岭(今密云北)分道入塞,数月间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兖州、海州(今连云港)、赣榆、沭阳、丰沛等地,沿途大肆掳掠,所至残破。于次年4月北归时,计掠府州县88个,俘口36万9千余众,牛马50余万头,获金1万2千2百余两,银2百20万5千余两,珍宝缎匹8万余。清军北归时,其声势震动京师,仓促中崇祯召周延儒督师御敌。行前,“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这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张氏的反对,故暂作罢。
之后,崇祯十七年(1664年)正月初3,崇祯特召左中允李明睿入宫进见。显然他有急事垂询。一入德政殿,李明睿怦怦直跳的心还未平静下来,朱由检就问李有何御寇急策?李明睿请屏退左右,走到皇帝面前,神秘地说:“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事关重大,朱由检说:“此事重,未可易言。想当年,英宗北掳,瓦剌兵临京城,有人议迁京城,结果为万人所唾骂。今天,若再行此议,岂不是陷我于亡国的境地吗?”朱由检用手指了指天,说:“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皇帝不要犹豫,尽快决断。
朱由检见四周无旁人,轻声轻语地说:“此事我久已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他担心外臣反对,暂时不敢让他人知晓。后又决定“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
之后,2月23日、28日,分别由中允李明睿、李邦华、项煜、范景文等人多次提出“南迁”,崇祯一面表示反对南迁;一面让天津巡抚冯元飙收集漕船,待命直沽口,作南迁之用。
3月17日,大顺军已兵临城下。崇祯又突发南迁奇想:“上密召巩永固(崇祯皇帝的妹夫,乐安公主的驸马)曰:‘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永固曰:‘今无及矣!暇时人尚易集,今事急,人心已去矣。’”情急之中,崇祯易服混杂于内阉中欲出京城竟不得出,不得不复回内苑。
有人说,如果崇祯帝南迁(迁都南京),第一,失掉了一份骨气,不管大臣们如何美其名曰“亲征”,但依然遮不住逃跑的嫌疑,再说皇帝跑了,臣民怎么办?。第二,无法改变苟延残喘的局面,最好的结果就是,像后来的南明王朝那样延续若干年,但是明朝最终灭亡的结局是不可改变的,这是历史的规律。第三,如果南迁后被南京的地方势力所灭,那么崇祯皇帝死无葬身之地,不要说后来安葬于思陵,连“死陵”也不会得到。当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也不存在如果,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