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9456
- 帖子
- 1258
- 精华
- 0
- 积分
- 7494
- 阅读权限
- 10
- 在线时间
- 674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5-1
- 最后登录
- 2017-3-6
|
4楼
发表于 2010-12-24 08:56
| 只看该作者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曾说:“我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创新中受益、在创新中成才。”胡光切实感受到创新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并总结出一个“瓷砖理论”—————假设学校是一座砖厂,生产的砖头都一样,那么用人单位用哪一块都可以,凭什么会选你?而我们学校经过创新活动等种种工艺的锻造后,将学生变为一块瓷砖,那就会有不可替代性,何愁销路?作为学校创新政策和创新活动的受益者,胡光也想为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出一份力,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并将创新活动进行到底。一个有凝聚力的人往往可以影响周围的一批人,带动一个环境,甚至建立一种文化。
校长刘志刚在2010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画卷—————“我有一个梦想,若干年后,学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哈工程所有学子在学期间都参加过至少一项科技创新活动;我有一个梦想,若干年后,学生科技创新成为学校品牌,当人们提及学生科技创新时,都知道有一所哈尔滨工程大学;我还有一个梦想,若干年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学校名片,当人们论及精英人才培养时,哈尔滨工程大学会得到同行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 当创新活动产生了这样“全民运动”的“后效应”后,上述画卷将不会仅仅是个梦想。
不为创新而创新
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创造力得到保护、想像力得到激发、洞察力得到宽容的过程。创新教育是为了让青年学子拥有自由的心灵、独立的思想、大胆的想象以及勃发的创造力,而学校则是要为这样的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
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强调:“创新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的目标定位,坚持‘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学校对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总投入金额超过500万元。随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在学校层面大力支持的同时,各院系也从政策与资金上进行配套支持。其中,各院系配备兼职指导教师每年600余人次,提供学生专用创新实验室平均每年80余间,平均每年支持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近百次,组织“大学生科创沙龙”等各项科技创新类培训每月平均26场次。目前共有25个开放的展厅,面积达17757平方米……正如一所名校需要长期积淀一样,我们的创新之路也是点滴积累中伸向远方。
文到结尾,想起了俞经善教授在其刚出版的ACM培训教材前言中所说的:“竞赛的目的是什么?竞赛仅仅是竞赛,或者可以当成一个促进学习的手段,但最根本的出发点还得回到教育本身。希望借助比赛来从另一个方面施教,带给学生另外一些东西,如:合作与竞争,团队与个人,理论与实践,责任与信任……”笔者认为,创新的目的亦如是。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点,才会让每个身上打着“工程制造”烙印的学生以此为傲,并永立时代潮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