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十)东晋安帝
    安帝司马德宗(382—418年),孝武帝长子。东晋第十位皇帝,孝武帝司马曜死后继位。
    安帝司马德宗,太元十二年(387年)8月,孝武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张贵人于太元二十一年(396年)9月谋杀孝武帝后,同月朝廷匆忙立司马德宗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安”。司马德宗继位时东晋皇帝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内的权力也往往落在大臣手中。司马德宗天生痴呆,连话都说不周全,冬夏的区别都分不出来。据《晋书•帝纪第十》记载:“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他喝水、吃饭、睡觉、起床都不能自己料理。他的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马德文,却性情谦恭谨慎,他经常在司马德宗的身边帮忙照顾,替他安排调度,使他的行事才勉强合理。因此朝廷的权力实际上完全掌握在当朝大臣手上,司马德宗初期,朝廷主要由会稽王司马道子主持。
    晋安帝司马德宗虽然愚钝,却做了22年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共有:隆安(5年),元兴(3年)和义熙(14年)3个年号。
    隆安元年(397年)正月初一,东晋安帝行加冕礼,改年号为隆安。16日,司马德文尊奉他的祖母皇太后李氏为太皇太后。20日,册立王氏(王神爱,王羲之的孙女)妃子为皇后。
    由于司马道子、司马德文揽权,所以司马德宗始终是个傀儡,由人摆布。司马德宗即位初期,就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王恭之乱”;二是“孙恩卢循起事”。
    隆安二年(398年),太原王氏中居京口重镇的王恭等起兵声讨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史称“王恭之乱”。但王恭依仗于并非门阀士族的刘牢之,最终反而被刘牢之所害。
    孙恩是东晋五斗米道道士和变民军首领。字灵秀。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家族世奉五斗米道,是永嘉南渡世族。其叔父孙泰(字敬远)奉吴郡钱塘五斗米道首领杜子恭为师。杜子恭死后,孙泰继传杜子恭道法,受人敬信。
    当时“王恭之乱”爆发时,孙泰以为晋祚将尽,乃以讨王恭为名,私合徒众数千人,准备起事。事未发,司马道子父子诱斩了孙泰及其六子。孙恩逃入海岛,聚众百余名立志为孙泰复仇。
    隆安三年(399年),会稽王世子、扬州刺史司马元显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曰“乐属”(即:原先是奴隶的人,按照政府的文件,可以让你不当奴隶,但必须充军),移京师充兵役。孙恩趁民心骚动之际,率众从海岛攻克上虞,乘胜破会稽(今浙江绍兴),杀会稽内史、五斗米道徒王凝之。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八郡人民群起响应,旬日之间聚众10万。司马德宗加授给司马道子黄钺,任命司马元显为中军将军,徐州刺史谢琰兼督吴兴、义兴等郡军事,来讨伐孙恩。
    隆安五年(401年)8月,东晋朝廷下诏,任命刘裕为下邳太守,命他去郁洲征讨孙恩,几次接战,都把变民部队打得大败,孙恩的势力从此衰弱下来,再一次沿海向南败逃,刘裕也紧追不放,不断地向孙恩部队发动进攻。11月,东晋刘裕追击变民孙恩的部队,来到沪渎、海盐,又一次将他们打败,斩杀的俘虏数以万计,孙恩于是只好从浃口逃向大海。
    后来,在元兴元年(402年)3月,孙恩进攻临海被临海太守辛景战败,乃赴海自沉。五斗米道信徒认为他已成“水仙”,投水从死者有百余人。变民军余众数千人复推孙恩妹夫卢循为领袖,后卢循军占领广州,一度大举北伐,直至义熙七年(411年)终告失败。这次变民军起事,大大削弱了东晋王朝的力量,国势日衰。
    在征讨孙恩的同时,权臣司马元显决定铲除桓玄,元兴元年(402年),以掌握晋军精锐部队的北府兵将领刘牢之为前锋,出兵讨伐桓玄,此时刘牢之担心消灭桓玄后,不能被司马元显所容,于是想借桓玄的力量以除掉司马元显,自己再趁机夺权。因此刘牢之不战而降。桓玄列举司马元显父子的罪状,起兵讨伐。桓玄顺流东下,攻入建康,杀死司马元显父子,掌握了朝廷大权。随后,桓玄又解除了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因此叛变,事败被杀。至此,东晋王室尽在桓玄的掌控之下。
    桓玄(369—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
    桓玄是东晋名将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温之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后,由时年5岁的桓玄袭爵南郡公。
    桓玄长大后,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但是由于其父桓温在世时,就有当皇帝的野心,只是因为受到王、谢等士族的阻挠,才未能如愿。所以朝廷对他也一直深怀戒心而不敢重用。到了他23岁那年(391年),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一作先马,即太子的侍从官,也即太子的生活秘书)。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桓玄也早就萌生了篡位的野心。隆安三年(399年),“王恭之乱”以后,桓玄封锁长江,朝廷仅能控制东方各郡即会稽、临海、永嘉、东阳、新安、吴郡、吴兴、义兴等8郡。到隆安五年(401年),桓玄自以为已经拥有了东晋三分之二的疆土,所以多次让人呈上,他可以做君主的天命符征和吉兆,打算用这些来迷惑百姓。在设计除掉司马道子父子之后,他认为篡权的障碍已经扫除。
    元兴二年(403年)2月,桓玄受封为大将军,9月又自称相国、封楚王、加九锡、领十郡。11月21日(阳历为403年12月20日),东晋安帝司马德宗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12月3日(阳历为404年1月1日),桓玄正式称帝,国号楚,改元永始。史称桓楚。贬司马德宗为平固王(今江西赣州市东),其弟司马德文由琅琊王降为石阳王。
    桓玄在建康(今南京)即帝位后,以皇帝之尊,亲坐殿中面审罪人,罪无轻重,多予释放,以示其“宽仁”;拦御驾喊冤者,时时散金银与之,行此小惠,以惑人心。然而为政繁琐苛刻,又喜欢炫耀自己,官员有将诏书中“春蒐”字误缮为“春菟”,经办人员即全被降级或免职。而桓玄又特别骄奢淫逸,游猎无度、大肆兴筑宫殿致使政治腐败,政局动荡。为了拉拢朝臣镇将,桓玄对刘裕分外看重,提拔他为徐兖二州刺史,并在朝会后的盛大酒会上亲自向他敬酒。桓玄皇后刘氏有鉴人智略,对桓玄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终不为人下,不如早除之!”桓玄则认为:“我正要平定中原,只有刘裕这样的人才英武可用。等到关、洛平定,我再想除掉他的办法。”
    桓玄称帝不久,即元兴三年、桓楚永始二年(404年)2月,以北府旧将刘裕为首的数名将领,起兵讨伐桓玄。同年3月,楚军在屡次战败后,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并挟持安帝司马德宗和琅琊王西逃“迁都”江陵(今湖北江陵),刘裕追击江陵,桓玄大败,舍下司马德宗,继续西逃。4月,桓玄在江陵重整部队,以苻宏为前锋,再次东下与刘毅率领的勤王军决战。5月,楚军于峥嵘洲(今湖北鄂城)大败,桓玄欲乘船逃往汉中(今陕西汉中),在江陵附近,与益州军队相遇,眼看相距不远,益州军头领毛佑之令手下人放箭,迎击桓玄,矢下如雨,桓玄身边两太监十分忠勇,以身蔽挡桓玄,皆被射得如同刺猬,顿时身亡。就这样,桓玄仍身中数箭,血流不止。他6岁的小儿子桓升一面哭,一面用小手拔去父亲身上的羽箭。益州将领冯迁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头上玉饰递给冯迁(企图贿赂)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杀天子?”冯迁说:“我这只是在杀天子之叛贼而已!”一刀挥至,桓玄头落,时年36岁。同船的桓石康、桓浚均被冯迁杀死。
    桓升虽是小孩,气度酷似其父桓玄,眼见周围父亲、叔叔、堂兄的人头滚滚落地,仍镇静不凡地说:“我是豫章王,诸军勿见杀”。益州兵将虽然疾恶如仇,但见到这般大的玉孩儿如此举止,均没忍心动手。这玉孩儿后来送至江陵,也被刘裕下令斩首于市。
    桓玄败死后,其堂兄弟桓谦将国玺奉还晋安帝司马德宗,其侄扬武将军桓振谥桓玄为武悼皇帝。
    桓玄属于历史上的乱臣,他从称帝到兵败出逃,及至被杀,前后不到半年。他只做了几个月的桓楚皇帝,就宣告灭亡了。
    义熙元年(405年)正月,桓振(桓玄从子)挟持着安帝出兵屯据在江津,派遣使节请求割据江、荆两个州,以送回安帝作为交换条件。刘毅等人没有答应。16日,晋安帝司马德宗下令实行大赦,改年号为义熙,2月初五,留台(古代帝王因故离京,奉命留守京师之官及其机构)准备皇帝专用的车驾仪仗,去江陵迎接安帝司马德宗重新回到建康,继续做他的白痴皇帝。刘毅、刘道规留在夏口驻扎,何无忌陪同护卫司马德宗东下还都。
    3月13日,司马德宗抵达建康。14日,文武百官前往宫门拜见请罪。安帝下诏命令他们恢复职务。4月,刘裕回到京口镇守。朝廷改任他为都督荆、司等16州诸军事,兼任兖州刺史。
    义熙二年(406年)10月,朝廷尚书评定勤王举义的功劳,秦请封刘裕为豫章郡公,刘毅为南平郡公,何无忌为安成郡公,其余的人加封赏赐高低、多少不等。
    义熙三年(407年)2月初九。刘裕前往都城建康,坚决辞让刚刚加封他的那些官职,否则打算自己投监问罪。安帝下诏同意他所坚持的意见,刘裕才回到丹徒(今江苏镇江)。
    义熙五年(409年)3月,刘裕上表请求讨伐南燕,朝廷中商议,大臣们都以为不可轻举妄动。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认为一定能胜利,劝说刘裕出征。
    3月11日,刘裕从建康出发开始北伐南燕。第二年,晋军俘虏南燕皇帝慕容超,南燕亡,占领山东等地。同时广州刺史卢循又反,乘刘裕北伐之机向建康进发,刘裕及时班师南下后才解决了建康的危机。第二年,卢循在交州被刺史杜慧度杀。3月,东晋刘裕开始接受太尉、中书监的职务。
    义熙十一年(415年),朝廷下诏加封太尉刘裕为太傅、扬州牧,特许他可以带剑穿鞋上殿,进宫朝见皇帝不必小步走,奏事时不必司仪称名通报。
    次年3月,朝廷加授太尉刘裕为中外大都督。刘裕动员军队严加戒备,准备讨伐后秦(十六国之一,羌族姚苌所建,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安帝下诏加授刘裕兼任司、豫二州刺史,任命他的世子刘义符为徐、兖二州刺史。
    义熙十三年(417年)7月,太尉刘裕抵达陕城,沈田子、傅弘之等率兵进入武关,后秦的守将纷纷弃城逃走。9月,刘裕占领长安,后秦亡。
    安帝司马德宗下诏封宋公刘裕为宋王,采邑增加10个郡。不久,宋王刘裕被朝廷加授特殊礼仪,进封萧太妃为太后,称世子刘义符为太子。此时,刘裕成为东晋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义熙十四年(418年)12月,彗星从天津星穿出,进入太微星,经过北斗星,联结紫微星,80多天以后,彗星消失。北魏国主拓跋嗣,再次征召名儒、术士,问道:“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各自为主。这次天上变异所暗示的灾祸,到底应在哪一国?我心中十分恐惧,你们可以畅所欲言,不要有所隐瞒。”众人都推举崔浩回答这个问题,崔浩说:“天灾异变的发生,通常照应地上人间的事变,如果人间的统治没有发生问题,又有什么值得畏惧的?当年王莽将要篡夺汉位时,彗星出入的方向,正与今天相同。我们魏国,主尊臣卑,老百姓就没有不安分的想法。现在晋朝皇室日趋没落,危亡不远。彗星的出现,莫非预示刘裕将要篡夺皇位!”其他人都没有不同意见。
    同时,宋王刘裕急于篡夺皇位,但是他认为谶书上有句话:“昌明(即孝武帝司马曜)之后,还有两个皇帝。”于是,密令党羽,中书侍郎王韶之,买通司马德宗左右侍从,密谋毒死司马德宗,另立琅邪王司马德文。由于司马德宗弟司马德文担心兄长遇害,常在司马德宗身边保护他的安全,饮食睡眠,都寸步不离。王韶之窥伺多时,没有机会下手。正巧12月17日这天,司马德文患病,出宫休养。王韶之乘机入后宫东堂,指挥侍从用散衣结成带子,在东堂将司马德宗活活勒死(虽是白痴,可也是一条皇帝命,就这样无辜地被刘裕给灭了)。该年,司马德宗37岁,在位22年。是日,刘裕于声称奉司马德宗的遗诏,拥立司马德文即皇帝位,大赦天下。司马德宗死后,谥号为安帝。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初一,东晋改年号元熙。29日,东晋朝廷安葬晋安帝司马德宗于休平陵(今南京紫金山麓)。
    《列传》选录:
    ①安德陈太后,陈归女,松滋浔阳(今湖北省)人。陈太后以美色能歌弹,入宫为淑媛,生安、恭二帝。太元十五年薨,赠夫人。追崇曰皇太后,神主祔于宣太后庙,陵曰熙平。
    ②安僖王皇后,王神爱,琅邪临沂人。父王献之,见别传。母新安愍公主。王皇后以太元二十一年纳为太子妃。及安帝即位,立为皇后。无子。义熙八年崩于徽音殿,时年29岁,葬休平陵。
    (十一)东晋恭帝
    恭帝司马德文(386—421年),孝武帝之子,安帝司马德宗之弟。东晋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
    司马德文,曾受封为琅砑王,之后被封为中军将军、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等职。
    义熙十四年(418年)12月,宋王刘裕有意自称皇帝,派人勒死了司马德宗后,立司马德文为皇帝,是为晋恭帝。
    永初元年(420年)正月,刘裕希望晋恭帝司马德文能以禅让的形式将帝位传给自己,却难于启齿。于是,他召集手下朝臣饮酒欢宴。在筵席上,刘裕假装若无其事地说:“当年桓玄篡位,晋国大权旁落。是我首先提倡大义,复兴皇帝宗室,南征北讨,平定了天下,可谓大功告成,业绩卓著,于是承蒙皇上恩赐而有九锡之尊。如今我的年纪也快老了,地位又如此尊崇,无以复加,天下的事最忌讳装得太满而盈溢出来,那样就不可以得到长久的安宁了,现在我要将爵位奉还皇上,回到京师颐养天年。”
    群臣不理解刘裕一番话的真正含意,只是一味盛赞他的功德。这日天色已晚,群臣散去。中书令傅亮走出宫门时,突然悟出了刘裕一席话的真实用意,但是此时宫门已经关闭,傅亮便叩门请求见刘裕,刘裕即令开门召见他。傅亮入宫,只说:“我应该暂且返回京师。”宋王刘裕明白他的用意,也没有多说什么,便直接了当地问:“你需要多少人护送?”傅亮回答说:“数十人就足够了。”随即与宋王刘裕辞别。
    傅亮出宫时已是半夜时分,只见彗星划过夜空,傅亮拍腿叹曰:“我过去常常不信天象,今天看来天象开始应验了。”傅亮来到京师建康,当时正值初夏4月。不久,晋恭帝司马德文就征召刘裕入京辅弼。刘裕让他的儿子刘义康留守,坐镇寿阳。
    6月初九,刘裕来到建康。11日,见时机成熟,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傅亮用委婉的语言暗示晋恭帝将帝位禅让给宋王,并将草拟的退位诏书呈给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欣然提笔,并对左右侍臣说:“桓玄之乱的时候,晋朝已失掉天下,后来幸赖刘公(刘裕)出兵讨平,恢复晋朝,才得以延续将近20年。今日禅位给他,是我甘心所为,没有怨恨。”(其实出于无奈)说完,提笔抄誊诏书,交给了傅亮。然后,携同后妃等眷属凄伤出宫,回到了琅邪旧邸,百官叩拜辞别,秘书监徐广痛哭流涕,不胜哀恸。
    永初元年(420年)6月14日,宋王刘裕在南郊设坛,即皇帝位。典礼结束后,刘裕乘皇帝的车驾从石头进入建康宫。
    刘宋武帝刘裕登太极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初。刘裕宣布,凡是行为不道德,受过舆论抨击的人,一律清除罪名,使之改过自新。
    刘宋武帝封恭帝司马德文为零陵王,对待晋室的优崇之礼,一律仿照晋初优待魏室的先例。随即又在故秣陵县为零陵王司马德文兴建王宫,派遣冠军将军刘遵考率兵保卫。又将司马德文的皇后褚灵媛降为王妃。
    永初二年(421年)年,起初,刘宋武帝曾将一瓦罐毒酒交给前琅邪郎中令张伟,让他毒死废帝、零陵王司马德文,张伟叹息说:“毒杀君王而求活命,不如一死”,于是就在路上自饮而亡(真君子也!)。太常褚秀之、侍中褚淡之,二人都是零陵王的王妃褚灵媛的哥哥,原封为晋朝的太常卿和侍中。这时见皇帝、皇后落难,他们就背叛求荣,甘当刘裕的走狗,协助监视帝后。司马德文的妻妾中,每每有人生下男孩,刘裕便命褚秀之兄弟趁便扼杀。
    司马德文逊位后,他深恐自己也不免毒手,就与褚妃同住一室,在床前煮饭烧汤,饮食等所需用的都由褚妃亲手操办。所以刘裕一时没有机会下手。9月,刘宋武帝命令褚淡之与其兄右卫将军褚叔度前往探视他们的妹妹褚妃。褚妃出来到另一间房子与二兄相见。伏兵翻墙而入,将毒药递给零陵王司马德文。司马德文不肯饮服,说:“佛教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将他挟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脸面,用力扼死,满足了他不自杀转世再投人的愿望,然后跳墙而去。司马德文在位2年,终年36岁。刘裕率领文武百官亲临朝堂哭泣哀悼3天(看看,杀了人,还假惺惺地哀悼3天,这刘裕的手段真也够卑劣的)。
    11月初七,刘宋将恭帝司马德文与恭思褚皇后共葬于冲平陵(今南京紫金山),刘宋武帝亲自率领文武百官护送灵柩。谥号为恭帝。
    《列传》选录:
    恭思褚皇后,褚灵媛,河南阳翟人,义兴太守褚爽之女。褚皇后初为琅邪王妃。元熙元年,立为皇后,生司马海盐、司马富阳公主。及帝禅位于宋,降为零陵王妃。宋元嘉十三年崩,时年53岁,祔葬冲平陵。
    自此,历时103年的东晋王朝全部结束。导游说,东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怪的王朝,在它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几年风平浪静、与民休养生息的日子,之所以在西晋灭亡后还能偏安江南这么多年,实在是时也、运也、命也。东晋王朝的皇族龙种们也是中国历史上同类人物中比较另类的一群,不少皇帝身体不好还有心理毛病,有的近乎癫狂,甚至痴呆,但他们依然骄奢淫逸,生性暴虐,热衷于自相残杀,天天醉生梦死,当然不会长寿。你看,东晋共有11个皇帝,有5位皇帝没活过30岁,其中穆帝死时不到20岁;有2位皇帝不超过40岁。至于他们收复山河,惠泽百姓的宏图大志,都在感叹人生匆匆的氛围里化为泡影。
    导游说,东晋的皇帝很有意思,元帝司马睿死后,由儿子司马绍继位(第二代);明帝司马绍死后,由儿子司马衍(第三代)继位;成帝司马衍死后,由司马衍同母弟司马岳(第三代)继位;康帝司马岳死后,由司马岳长子司马聃(第四代)继位;穆帝司马聃死后,由堂兄弟司马丕(第四代)继位;哀帝司马丕死后,由哀帝司马丕同母弟司马奕继位(第四代);废帝司马奕死后,由司马绍的弟弟司马昱继位(回到第二代);司马昱死后,由其儿子司马曜(第三代)继位;孝武帝司马曜死后,由其子司马德宗(第四代)继位;安帝司马德宗死后,由其弟司马德文(第四代)继位。
    东晋王朝前后100多年,最终也没有传到第五代去。恭帝司马德文死后,东晋王朝灭亡。

TOP

(九)晋孝武帝
    烈宗孝武帝司马曜(362—396年),字昌明,是东晋的第九位皇帝,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三个儿子。母亲就是那位身世奇异的“昆仑奴”李陵容。虽然母亲相貌丑陋,司马曜却是一表人材,很得父亲的欢喜。
    兴宁三年(366年)7月,司马曜4岁时被封为会稽王,咸安二年(372年),10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同年简文帝去世,司马曜继位。一开始由褚太后听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宁康。
    宁康元年(373年)2月,大司马桓温来晋见孝武帝司马曜。24日,司马曜诏令吏部尚书谢安、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这时,都城里人心浮动,有人说桓温要杀掉王坦之、谢安,晋王室的天下就要转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谢安则神色不变,说:“晋朝国运的存亡,取决于此行。”桓温抵达朝廷以后,百官夹道叩拜。桓温部署重兵守卫,接待会见朝廷百官,有地位名望的人全都惊慌失色。王坦之汗流浃背,连手版(即笏。古时大臣朝见时,用以指画或记事的狭长板子)都拿倒了。谢安从容就座,坐定以后,对桓温说:“谢安听说诸侯有道,守卫在四邻,明公哪里用得着在墙壁后面安置人呀!”桓温笑着说:“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做。”于是就命令左右的人撤走,与谢安笑谈良久。
    郗超是桓温的主谋,一次谢安和王坦之去见桓温,桓温让郗超藏在帐子中听他们谈话。风吹开了帐子,谢安笑着说:“郗超可谓入帐之宾。”当时天子年幼力弱,外边又有强臣,谢安与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最终使晋王室得以安稳。
    3月,桓温生病,在建康停留了14天。初七,桓温返回姑孰。7月14日,南郡宣武公桓温去世(如果桓温当了皇帝,也许就是中国古代当皇帝年龄第二大的,当时他已经61岁了。武则天做皇帝时67岁)。桓温的后代为躲避刘裕追杀,一部分降后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为南蛮。此是后话。
    当初,桓温病重的时候,暗示朝廷给他以加九锡的礼遇,多次派人去催促。谢安、王垣之故意拖延此事,让袁宏草拟诏令。袁宏草拟完以后让王彪之审阅,王彪之赞叹他文辞的优美,接着说:“你本来是杰出的人才,怎么能写这样的文章让别人看呢!”谢安见到了袁宏写的草稿,就对其加以修改,因此前后10多天也没有最后定稿。袁宏暗地里和王彪之商量,王彪之说:“听说桓温的病情日益严重,应该不会再支持多久了,自然可以再稍微晚一点回复。”
    不久,桓温死了。孝武帝司马曜下诏,安葬桓温依据汉代霍光及安平献王的旧例(霍光去世之后,皇帝、皇太后亲自临丧,用皇帝的葬礼安葬霍光,这在汉代是绝无仅有的),所以,桓温死后也享受了皇帝的葬礼。桓冲称桓温留下遗嘱,以小儿子桓玄为继承人。当时桓玄刚刚5岁,继承南郡公的爵位。
    太元元年(375年)正月,崇德太后(褚蒜子,司马岳皇后)归政。14岁的司马曜加元服,正式临朝亲政,改年号为太元,以谢安辅政。
    司马曜在亲政的同年8月20日,册立了他的皇后王法慧。王法慧是太守王蕴的女儿,比司马曜大3岁。任命王皇后的父亲晋陵太守王蕴为光禄大夫,兼五兵尚书,封为建昌侯。王蕴坚决辞让,不接受任命。
    当初议立皇后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王家名声好,养出来的女儿也一定性情柔顺、四德俱全、可以母仪天下。然而这位王皇后却让所有的人都大失所望,她不但骄奢悍妒,而且还嗜酒,粗鲁。举止不端。尤其擅长借酒装疯,闹得司马曜的后宫鸡犬不宁。司马曜十分苦恼,只好向岳父王蕴求助,将自己的遭遇如此这般加以控诉一番。王蕴惶恐,也过意不去,摘下帽子向女婿皇帝赔礼道歉。此后王法慧略有收敛。5年之后,21岁的王皇后病逝。谥号“定皇后”,葬于隆平陵(今南京钟山西南)。19岁的孝武帝总算恢复了自由。
    太元三年(378年)2月17日,司马曜为了建新宫,暂时移居会稽王宫邸,7月25日迁入新宫。
    太元四年(379年)8月初七,朝廷任命左将军王蕴为尚书仆射。不久,又提升为丹阳尹。王蕴认为自己是皇后的父亲,不想在朝廷内任职,苦苦请求到外地去,朝廷又任命他为都督浙江东五郡诸军事、会稽内史。
    太元六年(381年)正月,司马曜刚刚开始尊奉佛教的法度,在殿内设置了精舍,让僧徒们居住。尚书左丞王雅上表劝谏,孝武帝不听。
    在司马曜亲政的头3年,他改革收税的方法,放弃以田地多少来收税的方法,改为王公以下每人收米3斛,在役的人不交税,被称为东晋末年的复兴。但是后来司马曜嗜酒成性,《晋书》说“醒日既少”,优柔寡断,导致东晋政局再度陷入混乱。
    司马曜,是东晋王朝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当皇帝的24年里,晋王朝多少出现了一些振兴之象,还曾经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发生在东晋太元八年(383年)8月。
    先是,5月,桓冲率领10万兵众讨伐前秦,攻打襄阳。派前将军刘波等攻打沔北各城。辅国将军杨亮攻打蜀地,攻下了5座城池,又进军攻打涪城。
    8月初八,前秦前秦宣昭帝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旌旗战鼓遥遥相望,绵延数千里。9月,苻坚抵达项城,凉州的军队刚刚到达咸阳,蜀、汉的军队正顺流而下,幽州、冀州的军队到了彭城,东西万里,水陆并进,运输军粮的船只多达万艘。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这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断流”的来历。
    东晋下达诏令,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谢安的儿子)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的兵众8万人抵抗前秦。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5千水军援助寿阳。
    当时秦军前锋苻坚之弟苻融兵30万首先到达颍口(今安徽颍上县),秦军初战告捷,苻融攻占了寿阳(今安徽寿县),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郧县)。而且截断了东晋派来救援军胡彬的退路,将其团团包围在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苻融赶快送信给苻坚说:“敌人少而且易捕获,就是担心逃跑了,请赶快派大军过来。”苻坚见信大喜,灭东晋心切,留大军于项城,带轻骑8千赶到寿阳。这时候无论是苻坚或者是苻融这时都认为东晋已是刀翥之肉。于是派出原东晋太守朱序去劝降。朱序原是东晋襄阳守将。公元378年,苻坚派出大军围攻襄阳城,朱序顽强抵抗坚守了一年,朱序多次出城作战,屡破秦军。后来朱序部将李伯护秘密派其子送信秦军,愿做内应。苻坚派兵加紧攻城。城破后,苻坚没有杀他,反留在身边重用。
    朱序到了谢玄营中,将秦军部署完全和盘托出。并建议,趁秦军未完全集结,迅速出击。谢石本来是打算坚守不战,听了朱序的话后,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主动出击。11月,谢玄派刘牢之率精兵5千到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秦将梁成率部5万隔洛涧布阵以待。刘牢之以兵5千就敢强渡洛水,去攻击对手的5万人马,而秦军也居然被杀的大败,被斩杀1万5千人,秦大将梁成也被刘牢之突入阵内一槊刺死。这场战役下来,秦军有10多个将领被杀。
    洛涧大捷后,令晋军信心倍增。谢石继续挥军水陆并进,直抵淝水(今安徽寿县南瓦埠湖一带)东岸,在八公山边扎下大营,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由于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秦军扼守着淝水,晋军无法渡河,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又不容许晋军旷日持久的打消耗战,等到秦军90万大军都云集过来,这仗就不好打了。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要求秦军将阵地稍向后退,空出一块地方,双方一决胜负。苻坚不知是计,认为让军队稍向后退,待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苻融对苻坚的计划也表示赞同,于是就答应了谢玄的要求,指挥秦军后撤。这本来是一次正常的战术退却,但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千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朱序这时在阵后还乱喊乱叫:“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有很多是强征入伍的,而且有着好多个民族,各怀鬼胎,人心本来就不稳。又刚吃了落涧惨败,朱序这一喊,以为真的败了,越发慌乱,争相逃命,导致几十万军队象山崩了一样丢盔弃甲的大溃逃。谢玄等乘胜追击,直至青冈(今寿阳西30里)。秦军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军追至,因而草行露宿,不敢停息。苻坚中流矢,单骑北逃。朱序投奔晋营。
    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下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这年谢安63岁。谢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孙子的名言:“将不在勇而在谋,兵不在多而在精。”
    这场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给后人留下了著名的历史典故和成语。如“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直脍炙人口。这场战争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直到589年隋文帝杨坚,才统一了全国,至此淝水之战已经过去了206年。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从他广陵附近的居所“新城”往京师建康治病,几天后66岁的谢安病卒于京师建康。巧的是同年8月,符坚被他原来的部将姚苌缢杀,时年48岁。至此,淝水之战一南一北的两个总指挥几乎同时离开历史舞台。
    太元十二年(387年)4月初三,孝武帝司马曜尊封他的母亲李氏为皇太妃,仪礼服饰如同皇太后。18日,立皇子司马德宗为太子,宣布大赦。
    当初,孝武帝亲自处理国家的政事后,权力与威望出自己手,很有君主的气度。但不久便沉溺于美酒和女色之中,把朝廷的政事统统推给琅邪王司马道子代管。但司马道子也是嗜好喝酒,从早到晚都和孝武帝一起把高歌狂饮当成主要事情。孝武帝又迷信佛教,极端奢侈挥霍,浪费在这方面的钱财很多。他所亲近的人又都是三姑六婆、和尚尼姑,所以他左右的侍从人员,便乘机争权夺利,互相勾结,公开进行贿赂,封官加赏又杂又滥,刑罚惩诫混乱冤错。尚书令陆纳遥望着皇宫叹息着说道:“这么好的一个家,小孩子要把它折腾坏呀!”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太子司马德宗,娶原中书令王献之的女儿为太子妃。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
    太元二十年(395年),有长尾彗星从须女星座出现,司马曜心里很讨厌它,便在华林园(今南京市鸡鸣寺附近)捧着酒杯祈祷上天说:“长星,劝汝一杯酒;自古何有万岁天子邪!”
    司马曜是东晋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24年),又是死得最不值的皇帝。他喜欢喝酒,嗜酒如命,经常在内殿里流连迷醉,头脑清醒的时间很少,宫外的人很难也很少能被允许进见。也因为酒后一句戏言,无辜送了自己的性命。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9月20日,司马曜在宫内清暑殿中与宠爱的张贵人一起饮酒,美女和乐队也都来在一旁侍候。张贵人是后宫里最受宠幸的,后宫中人人都非常害怕她。灌多了黄汤的司马曜,已有七分醉意,还要张贵人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极力辞谢。司马曜面露愠色,半真半假地发起了酒疯:“你当年是因为美貌才被封贵人,如今你年近30,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废了你。说到这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头满身都是。在这之前是他的王皇后,酗酒之后吐他一身,如今他吐张贵人一身,也算是泄愤吧。其实司马曜只是酒喝高了一些,本能地说了一句玩笑话,没想到竟遭杀身之祸。
    司马曜的一通酒话对张贵人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她自从得宠以来,恃宠生骄,又嫉妒成性,从来没有受过如此训斥、羞辱。俗语说的“酒后吐真言”,何况司马曜好色,她对皇帝的这席话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的。想到自己多年来小心翼翼的服侍,却将要换来打入冷宫甚至被赐死的下场,顿时起了杀心。此时,司马曜已经大醉,在清暑殿就寝。张贵人则拿酒赏赐宦官,打发他们走开,然后,她召来心腹宫女,乘司马曜熟睡,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睡梦中的司马皇帝给活活捂死了。又用重金贿赂左右的侍从,声称是“睡梦中惊悸窒息突然死去”。当时太子司马德宗愚昧懦弱,会稽王司马道子也昏庸荒淫,便都不追究查问。中书令王国宝深夜前来,叩打禁宫的大门,打算进去替孝武帝撰写遗诏,侍中王爽拒绝了他的请求说:“皇上去世,皇太子还没有赶到,胆敢闯入的人,格杀勿论!”王国宝才打消这个念头。可怜纯真的司马皇帝,只因酒后开了个小小的玩笑,丢掉了几辈子才修来的一条皇帝性命,不仅如此,还成为千古奇谈的笑话。
    关于司马曜的死,《晋书•卷九》是这样记载的:“时张贵人有宠,年几三十,帝戏之曰:‘汝以年当废矣。’贵人潜怒,向夕,帝醉,遂暴崩。”《晋书•卷十一》:“为张贵人所弑。”
    9月21日,太子司马德宗即皇帝位,宣布大赦。23日,有关部门上奏道:会稽王司马道子应该晋升为太傅,任扬州牧,赐予黄钺,诏令朝中朝外的一切大小事务都要请示司马道子。
    其实司马曜也很不幸,母亲长相奇丑,被称之为“昆仑奴”;前妻又极凶悍,嗜酒不说,还会动手打人(皇帝);最宠幸的张贵人却要了他35岁的性命。在位24年。司马曜死后,谥孝武帝。庙号烈宗。与孝武定王皇后共葬于隆平陵(今南京梅花山)。
    史书上说,“冬十月甲申。葬孝武皇帝于隆平陵。大雪。”也就是太元二十一年(396年)10月14日,司马曜下葬时,正值下大雪。这里的“大雪”两个字,是不是暗示司马曜死得太冤屈,有昭雪之意呢。
    《列传》选录:
    ①孝武文李太后,李陵容,本出微贱。始简文帝为会稽王,有三子,俱夭。时李太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李太后生孝武帝司马曜及会稽文孝王、鄱阳长公主。
    ②孝武定王皇后,王法慧,太原晋阳人,哀靖皇后之侄女。父王蕴,见《外戚传》。司马曜始纳焉。王皇后性嗜酒骄妒,司马曜深患之。乃召王蕴于东堂,具说王皇后过状,令加训诫。王蕴免冠谢焉。王皇后于是少自改饰。太元五年崩,年21岁,葬隆平陵。
    对司马曜的死,导游很有一些想法,倒不是导游同情他、惋惜他,而是觉得事情有点过于搞笑。堂堂一个皇帝老爷,竟然被自己的爱妃害死,不用刀、不下毒,而是用最普通不过的被子,亏得张贵人想得出来这么一个绝招。后来的潘金莲是不是受她的启发,也用被子捂死了武大郎。
    后来导游查阅了有关资料,中国历史上死得最不值的帝王除了司马曜之外,还有几位死法离奇、悲哀、搞笑的帝王,不妨一并说出来以飨大家,或许对以后当领导、当大官的有借鉴作用。
    (1)景公之死。晋景公(前599—前581年在位)是春秋时期诸侯之一晋国的第28位君主,晋成公之子。姓姬名獳(rú)一说,叫姬据。曾打败了楚庄王和楚共王,使其霸业结束,还曾打败齐国。
    说来这位姬老头子的死法也实在滑稽,而且滑稽到了一定地步。晋景公名獳,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故事中晋国的君主,他信佞臣,听谗言,无辜杀了赵盾的后代赵朔、赵同、赵括全族。也许由此欠下孽债。
    传说,有一天,晋景公看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长高大,形状非常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上帝,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厉鬼破门而入,景公躲入室内,厉鬼又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醒寤,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神巫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神巫说:“这鬼是先世功臣,难以制服。”景公问:“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这位巫师大概也是活腻味了,竟然对晋景公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啊,恐怕活不到吃新麦了。”这姬老头听了气不打一处来,但又不好发作。你叫人家来算命,人家照实说了,你却不痛快怨谁呢。转眼间到了新麦子上市的时候,吩咐膳夫煮好麦饭,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即命人召神巫入宫,捧着一碗麦饭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我这就吃给你看。”说着端起碗来就要吃。忽然他又停了下来说道:“不行,你咒我死,我得叫你先死。”说罢便叫人将神巫推出去斩了。
    这下姬老头子应该心满意足地去吃他的“新麦饭”了吧,可当他兴匆匆地端起饭碗刚要吃时,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于是跟左右说:“不成,我得先去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就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姬老先生回来,咋回事呢?侍从们便分头去找,把整个宫里找遍了也没见人影,大家纷纷猜测,这姬老先生去了哪里呢?最后有人在茅坑里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他掉进茅坑淹死了。有人考证了姬老头子准确的死亡时间是:公元前581年农历6月6日中午。对此,人们在大笑之余,不禁要问,那时候那么大的官(一国之君呀!)如厕怎么就没有人陪着?这是其一。其二,那时国君用的厕所不会是用两条石板架起来的吧,或许正在翻修也未可知,怎么就掉下去了呢?其三,下面不会是一个大水缸吧,至于“淹”死吗?这真是教训啊!所以,我们现在稍微大一点的官员如厕都要有人陪着,以防这种意外发生。难怪导游一路上进厕所比谁都勤快,看来该旅游团领导一定比较多。
    有关姬老先生的死,在《左传》中只用了8个字来描述:“将食,张(涨),如厕,陷而卒。”
    (2)武王之死。秦武王(前328—前307年),是秦国的国君名字叫赢荡。(“淫荡”此名现在听起来极为不雅,他老子秦惠文王怎么儿子给起了这样一个很难听的名字?但可能古时候这两个字的读音,不像现在这个样子)。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死,17岁的太子嬴荡即位。赢荡身高体壮,勇力超人,重武好搏,常以斗力为乐。凡是勇力过人者,都被赢荡提拔重用,置于身边。乌获和任鄙以勇猛力大闻名,秦武王就破例提拔为将,给予高秩厚禄。齐国人孟说,力大无穷,勇冠海岱:陆行不怕虎狼,水行不避蛟龙,一人同时可制服两头野牛。听说秦武王重用天下勇士,孟说西赴咸阳面见秦武王,被任用为将,与乌获、任鄙享受一样的待遇。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亲率任鄙、孟说精兵强将大举进攻洛阳。周天子无力抵御,只好出迎秦军。秦武王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这九鼎本是大禹收取天下九州的贡金铸成,每鼎代表一州,武王逐个审视,看到雍州鼎时,对众臣说:“这鼎有人举过吗?”守鼎人回答:“这鼎重达千钧,无人能举!”于是武王让孟说先举。
    孟说上前,抓住鼎耳,大喝一声“起!”鼎离地面刚半尺,就重重落下。武王笑着说:“看我的!”只见他卸下锦袍王带,大步上前,抓住鼎耳,深吸一口气,使出全身力气,将鼎举起一半,可惜没顶住,掉下来正砸到右脚上,武王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众人慌忙把鼎搬开,只见武王右脚膑骨被压碎,鲜血流了一滩。等到太医赶来,武王已昏迷不省人事。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和医术都很落后,没过两天嬴荡就死在洛阳了。史书上说:“武灵王十八年(前307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真可惜一代举重天子,竟丧命“杠铃”。后人笑曰:赢荡力大能举鼎,砸碎膑骨送了命。有人说他是历史上死于举重的第一人。
    (3)刘胥之死。汉广陵王刘胥,是汉武帝第四子,前117年被封为广陵(今江苏扬州)王,建都广陵。这位王爷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比那位武王赢荡不相上下。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拳击。据说刘胥在广陵建了一个很大的熊苑,里面养着许多熊,什么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等等一应俱全。广陵王成天什么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对付狗熊,为此还专门请了拳击教练来当指导。隔三差五地,便到熊苑里去揪出一只熊来格斗一番,每次格斗他都是胜者。但是他忘掉了古训: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广陵王领教了狗熊的厉害,打着打着,那狗熊毕竟不是霍利菲尔德,他当然也不是泰森,轻易就将对手击倒,更不会去咬狗熊的耳朵,一不小心居然被狗熊给拍死了。你说那广陵王也是够绅士的,在最危急的时刻,宁死不犯规,决不让手持利剑的卫士帮忙。他死得虽然窝囊,但却是一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优秀运动员。不过像刘胥这样的拳击高手,要是不死,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兴许也能拿金牌。
    (4)光宗之死。朱常洛,明神宗长子,年号泰昌。他的死虽然有很多疑点,但是死于女人是无可争议的。这就是明朝四大疑案之一的“红丸案”。明朝光宗皇帝朱常洛,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他自幼羸弱多病,成年后又沉迷于酒色,经常超负荷运动,身体严重透支,完全靠药物支撑。他父皇的遗孀郑贵妃,颇有政治野心,希望自己的儿子朱常洵能够取而代之,不怀好意地送来不少美女,供他享用。每天退朝后他就钻进美女堆里胡混,歌舞生平,酒色无度。就寝时,龙床上常常是两名美女轮流“御幸”。本来就单薄的身体,哪里禁得起如此折腾,朱常洛终于病倒了。后又遭御医毒手,给他多服了一些红丸(**)连驭数女,结果精尽而亡,时年39岁,在位仅1个月,成为明朝最为短命的皇帝。对照上面几个皇帝来说,他算死的比较值得的一个了。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石榴裙下死,作鬼也风流”的豪言壮语。
    (5)庄公之死。齐庄公,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齐国大夫崔杼,因为当初迎庄公做大王有功,所以和庄公关系很好,两个人虽是君臣关系,但更是酒肉朋友。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公元前548年,当初,棠公之妻美丽,棠公死后,崔杼娶了她。庄公经常到崔杼府上喝酒。一天,庄公又到崔杼府上喝酒,崔杼多喝了几杯有点醉了,突然内急便出门找厕所。那是一个暗星夜没有月亮,四周一片漆黑,崔杼嫌找厕所太麻烦就对着一棵小树方便起来。方便后迷糊之中竟用裤带将这棵小树和自己拴在了一起,走也走不动,以为有人故意拉他,兀自骂骂咧咧的往外挣,苦苦挣扎了半天,结果连同小树一起背回了家。
    这边齐庄公见崔杼久久不回来,又见崔杼的小妾棠姜美貌就把她给诱奸了。从那以后,齐庄公就经常与棠姜通奸,还把崔杼的冠赏给别人。崔杼知道棠姜给他戴了绿帽子以后,把棠姜狠狠地打骂一通。这庄公也不省事,弄几次就行了,竟然想独霸棠姜,于是想找机会除掉崔杼,但被崔杼知道了。崔杼便设局装病,庄公乃亲往问疾,其实他的问候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崔杼之妾棠姜。这边崔杼早作了精心安排,埋伏家丁于寝室之外,自匿于内,命其妻出迎庄公。庄公见崔杼妻含笑出迎,更不问其夫之疾,遂牵手相携,崔杼窥见心中火起,打动梆子为号,家丁齐上,紧闭府门,鼓噪杀人。庄公登上高高的庭台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最后请求让他到自己的祖庙里去自杀,众人仍不允许。庄公一时无措想跳墙逃走,恰逢崔杼赶到,拉弓放箭,正中庄公左股,反坠墙里,崔杼仗剑近前,欲斩庄公。庄公大叫:“崔杼敢弑君乎?”杼曰:“君淫臣妻则为奸仇,岂谓弑君?”遂斩庄公。可怜一代君主,竟被“糖浆”(棠姜)粘死。
    (6)文帝之死。有道是“君恩无常”,自古就有“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这两句概括出宫女们的忧愁。是啊,皇帝老儿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正所谓“处处都有丈母娘,夜夜娶妻当新郎”,却苦煞了皇后和太多的嫔妃们。因此耐不住寂寞而红杏出墙的皇后也是大有人在,南朝齐废帝郁林王萧昭业的皇后何婧英也算一个,她把偷人当作一项嗜好,更不顾廉耻。不过皇帝一般也不会太在意,充其量一旦发现把奸夫淫妇斩了了事。但是也有例外,北魏孝文帝竟因此被活活气死。你想想,孝文帝整日在外驰骋疆场,出生入死;他的皇后却在后宫“驰骋情场”,与一个宦官高菩萨出双入对,地球人都知道,就瞒着孝文皇帝一个人。直到东窗事发,这位皇帝老儿彻底崩溃,身为堂堂皇帝居然还戴了这些年的绿帽子,打击相当大,立马病倒,不久就呜呼哀哉了。
    (7)桓公之死。齐桓公,春秋一霸,只因不听劝告,最后落得个“尸骨生虫无人葬”的悲惨下场。有记载说:公元前643年,齐大夫作乱,囚国君桓公于一室,饿死,横尸在床,蛆出于户。
    当初,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在临终的时候叮嘱桓公不要再接近易牙、竖刁、开方这3个佞臣。管仲说:“易牙舍得杀子烹而进献(为了孝敬桓公);竖刁狠心把自己阉了(为了管理后宫);开方不但舍弃了千乘太子之位,就连自己的父母死了也不去奔丧(为了讨好桓公)。这些都是违反人之常情的事情。他们3个人肯定有更大的欲望。如果您再接近他们,必然会乱国。”但是齐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话,结果齐桓公死后不久,发生叛乱。这3个人原形毕露,把80多岁的齐桓公锁在小屋里,可怜一代霸主老迈无助,就这样被活活地饿死了,齐桓公死在宫中几十天无人理会。
    (8)杨广之死。杨广(569—618年),又名杨英,小字阿摩,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史称炀帝。在位14年,被起义军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15里的雷塘侧。
    大业十四年(618年)3月3日,将作少监宇文智与郎将司马德勘,直阁裴虔通等人,乘机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煽动士兵,于傍晚时杀入宫中,杨广闻变,仓皇改换服装,逃入西阁,叛将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从宫女口中得知炀帝所在,引兵赶到西阁,只见炀帝和萧皇后正并坐在一起哭泣,杨广还责问叛将道:“我犯了什么罪,你们要如此对待我?”叛将们说:“你穷兵黩兵,游玩不息,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相信奸邪,拒绝忠言,使男子枉死战场,妇女儿童死于野外,百姓失去生计,天下大乱,你还说没有罪吗?”杨广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至于你们,跟着我享尽了荣华富贵,我没有对不起你们,今天的事,是何人为首?”叛将说:“天下人对你这个昏暴之君都恨之入骨,岂止是一个人带的头。”说完就上前拉杨广下阁。这时,叛官封德彝赶来传宇文化及的命令说“这种昏君,用不着带来见我,赶快结果了他。”萧皇后哀求说:“皇上实在不贤,但看在以往对你们的恩情上,叫他让位,降为三公,留他一条命吧。”叛将们不允,以裴虔通为首,提刀要杀杨广,杨广叫喊道:“你们别动手,让我喝毒酒自尽吧”裴虔通不准,说毒酒不如刀锋省事。杨广哭着说:“我怎么也是一位天子,就让我留个全尸吧。”说完解下了自己的巾带,马文举接过巾带,和士兵们一起将他拥入内室勒死。
    事后,萧皇后叫宫女拆去床做成棺材,暂时装殓杨广的尸体,不久,宇文化及将他葬于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迁葬于扬州江都雷塘旁边。
    导游说以上的故事,提醒你要牢记9个“千万不要”:
    第一,千万不要酒后与女人开玩笑;
    第二,千万不要在吃新麦饭前如厕;
    第三,千万不要跟洛阳的大鼎过不去;
    第四,千万不要与狗熊睹狠;
    第五,千万不要借助药物去纵欲;
    第六,千万不要奸人妻妾;
    第七,千万不要跟会偷人的婆娘怄气;
    第八,千万不要被过分“忠诚”所蒙骗。
    第九,千万不要当昏君、暴君。

TOP

(四)东晋康帝
    康帝司马岳(322—344年),字世同。东晋第四位皇帝,明帝之子、成帝司马衍同母弟。司马岳在咸和元年(326年)被封吴王;咸和二年徙封琅邪王;咸和九年(335年)拜散骑常侍,加骠骑将军。咸康五年(339年)迁侍中、司徒。咸康八年(342年)6月,成帝司马衍死后继位。12月29日,立皇后褚氏。第二年改年号建元。
    咸康八年(342年)7月初一,成帝与成恭杜皇后共葬于兴平陵(今南京鸡笼山)。康帝司马岳徒步行走送葬,直至阊阖门(古宫门名),然后登上素白的车舆到达陵墓所在地。
    康帝司马岳在位期间,重用庾冰、庾翼,防范北方后赵国君石虎的南下。
    建元二年(344年),康帝病重,庾冰、庾翼想扶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嗣君,中书监何充建议册立皇子司马聃,康帝听从了何充的建议。9月24日,立司马聃为皇太子。26日,康帝在建康宫式乾殿驾崩。在位3年,终年23岁。没有庙号,谥号康帝。10月23日,康帝葬于崇平陵(今南京紫金山)。
    27日,何充按康帝司马岳遗诏推奉太子司马聃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康帝司马岳在位只有短短3年,也不可能有很大作为,但是他的原配皇后褚蒜子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4次临朝听政、辅佐6帝(康帝司马岳、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曜)的太后,有人称之为:挽救东晋王朝的女人。
    褚蒜子(323—384年),东晋康帝司马岳的皇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曾祖褚洽,官安东将军;父褚裒。官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追赠侍中、太傅,爵都乡亭侯。太宁元年(323年)出生。出成年以后,晋成帝闻其美丽及才识,将之许配给弟弟琅琊王司马岳,褚蒜子成为琅琊王妃。不久晋成帝司马衍病逝,传帝位于其弟司马岳,是为晋康帝,342年册封褚蒜子为皇后、岳母谢氏为寻阳乡君。
    褚蒜子和康帝育有一子司马聃。由于康帝早逝,因此两岁的幼子司马聃继承帝位,是为穆帝,褚蒜子为皇太后,由于穆帝司马聃年幼无法执掌国政,因此在朝臣的要求之下,暂由褚蒜子垂帘听政,由褚蒜子抱著年幼的晋穆帝坐在御座上,“设白纱帷于太极殿,抱帝临轩。”面听大臣上奏国事。
    褚蒜子早在康帝司马岳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参与朝政的决断,她的见识判断令朝臣都很佩服,因此,她成为皇太后以后,以司徒蔡谟为首的群臣联名上奏,请求她临朝听政,代两岁的皇帝掌管国家。表文如下:
    “……今社稷危急,兆庶悬命,臣等章惶,一日万机,事运之期,天禄所钟,非复冲虚高让之日。汉和熹、顺烈,并亦临朝,近明穆故事,以为先制。臣等不胜悲怖,谨伏地上请。乞陛下上顺祖宗,下念臣吏,推公弘道,以协天人,则万邦承庆,群黎更生。”
    面对这样的奏章,褚太后诏曰:“帝幼冲,当赖群公卿土将顺匡救,以酬先帝礼贤之意,且是旧德世济之美,则莫重之命不坠,祖宗之基有奉,是其所以欲正位于内而已。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先后允恭谦抑,思顺坤道,所以不距群情,固为国计。岂敢执守冲暗,以违先旨。辄敬从所奏。”于是临朝称制。
    在晋王朝的历史上,临朝听政的太后并不仅有褚蒜子一人。先前晋明帝的妻子庾文君,在司马绍27岁早逝之后,也曾经被朝臣要求垂帘听政。但是庾太后本人并不具有政治天份,因此朝政全部倚靠她的哥哥庾亮决策。但是庾亮也缺乏一定的政治手腕,结果反而扰乱国家,逼反历阳镇将苏峻,苏峻造反攻入建康城,庾太后因此忧愤而死,年仅32岁。
    升平元年(357年)春正月,司马聃已15岁,褚太后提出归政给穆帝。升平五年(361年)5月,司马聃暴病而卒。年仅19岁。司马聃死后没有儿子,便迎立成帝的长子琅琊王司马丕即位,是为哀帝。谁知司马丕是个糊涂的皇帝,他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不吃饭,只吃金石药饵。因而年纪轻轻便病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见好转。大臣们只好再次请出褚太后临朝。
    兴宁三年(365年),司马丕病死,因无子嗣,褚太后立司马丕之弟琅琊王司马奕为帝。太后继续听政。咸安元年(371年)11月,桓温亲自赶赴建康,暗示褚太后,请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这就是简文帝。褚太后无须临朝听政,被尊为崇德太后,移居崇德宫。
    简文帝即位,尊后为崇德太后。第二年7月,简文帝卒。立太子司马曜为帝。曜年幼,又请出褚太后听政。褚蒜子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女人,为了平衡朝中的政治势力,使晋王朝有足够的力量去对付北方的敌人。太元元年(376年)元旦,褚太后下诏归政,孝武帝开始亲政。至此,褚太后的先后4次听政生涯正式结束。太元九年(384年),也就是在“淝水之战”后的第二年6月,褚太后卒于显阳殿。与康帝司马岳共葬于崇平陵。
    《列传》选录:
    康献褚皇后,褚蒜子,河南阳翟人也。父褚裒,见《外戚传》。褚皇后聪明有器识,少以名家入为琅邪王妃。及康帝即位,立为皇后,封母谢氏为寻阳乡君。太元九年,崩于显阳殿,年61岁,在位凡40年。
    (五)东晋穆帝
    孝宗穆帝司马聃(343—361年),字彭子,性格荒诞贪玩,康帝司马岳长子,东晋第五位皇帝。司马聃在司马岳病危时被大臣们立为太子。司马岳死后继位。
    司马聃尊奉康帝皇后褚氏为皇太后。当时司马聃刚两岁,太后临朝亲政。何充被加授中书监,录尚书事。何充自己陈述,既任录尚书事,不应再领导中书,获得允许,又加授他为侍中。
    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正月,褚太后在太极殿设置白纱帷怅,抱着穆帝驾临殿前。
    司马聃即位时只有2岁,第二年(345年)改年号为“永和”。有人统计,在中国世袭的封建社会儿皇帝的比例竟高达百分之十以上。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儿皇帝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诵。他12岁即位,一个孩子当然不能治理国家,所以由周公旦辅政。在所有儿皇帝中,年龄最小的是东汉殇帝刘隆。刘隆是和帝与邓皇后的少子。刚出生100多天,和帝就去世了。按照传统,继承皇位应是和帝的长子刘胜。但刘胜有病,多年不愈。故先立刘隆为皇太子,接着在当天夜里,襁褓中的刘隆正式即皇帝位。邓皇后也升称邓太后,临朝听政。刘隆不满一周岁就死了。其次是西汉末代皇帝(第十五代)刘婴,号孺子。汉宣帝玄孙。元始五年(5年),汉朝外戚王莽毒死汉平帝,次年从汉朝皇室中挑选了时年2岁的刘婴。他只是王莽的一个傀儡“皇帝”。还有就是东汉的冲帝刘炳和东晋的司马聃,都是两岁登基当皇帝。
    永和二年(346年)2月19日,晋任左光禄大夫蔡谟兼领司徒职务,与会稽王司马昱共同辅佐朝政。
    由于司马聃在位期间,前十几年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何充过世后改由蔡谟与司马昱辅政。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将军、都督荆益等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桓温率兵入蜀,成汉国主李势,让散骑常侍王幼给桓温送去了请求投降的文书,自称“略阳人李势叩头请求死罪。”不久便拉着棺材,双手反绑于身后来到了桓温的军营门前投降。桓温为他松开了双手,焚烧了棺材,将李势及宗室亲属10多人送到了建康。此后赵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朝廷先后令褚裒、殷浩北伐,均未成功。永和十年(354年),太尉、征西将军桓温北伐关中,大败前秦。两年后(356年),击破姚襄,夺回洛阳,东晋的版图不断扩大。
    升平元年(357年),褚太后归政,居崇德宫。15岁的司马聃加元服,告天太庙,开始亲政。但真正执政的还是桓温。
    升平五年(361年)5月22日,穆帝司马聃病死于建康宫中的显阳殿。在位17年,亲政仅4年,终年19岁。谥号穆帝,庙号孝宗。皇太后下令说:“琅邪王司马丕,是朝廷中兴以来的正传统嫡传,不论是道德名声,还是族亲地位,没有人能和他相比,让琅邪王奉接帝位!”
    7月23日,司马聃与穆章何皇后共葬于永平陵(今南京和平门外)。
    《列传》选录:
    穆章何皇后,何法倪,庐江灊(今安徽庐江)人。父何准,见《外戚传》。何皇后年轻守寡,又没有儿子。孤苦一人居住永安宫。晋哀帝司马丕即位后尊她为“穆皇后”。
    到晋安帝元兴四年(403年),何皇后已经历了6个朝代。这一年,桓玄谋逆篡位,强迫安帝移居何皇后住的永安宫。逼何皇后及琅琊王司马德文(司马德安的弟弟)迁出皇宫,入住司徒府。次年7月,她病卒于建康。终年66岁。8月,葬永平陵。谥号“章皇后”。
    (六)东晋哀帝
    哀帝司马丕(341—365年),字干龄。性格懦弱无能。东晋第六位皇帝,成帝司马衍长子,穆帝司马聃之堂兄弟,司马聃死后继位。
    升平五年(361年)5月25日,司马丕即皇帝位,实行大赦。27日,改封东海王司马奕为琅邪王。
    司马丕本应继晋成帝司马衍之后即位(344年),成为东晋的第四位皇帝,但是由于当时他尚在襁褓之中,只好由司马岳继位,司马岳死后,又由其长子司马聃继位。司马聃死后他才终于登上皇帝宝座。此时,司马丕已经21岁。导游说:“该是你的跑不了,不该你的争不到。”
    司马丕,咸康八年(342年),封为琅邪王。永和元年(345年)拜散骑常侍,永和十二年(357年)加中军将军。升平三年(359年)除骠骑将军。升平五年(361年)5月,穆帝司马聃崩。由于司马聃没有儿子,褚太后和会稽王司马昱便于同月庚申日迎立司马丕为帝。9月14日,立皇后王氏。穆帝皇后何氏称永安宫。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和”。但是大将桓温当国,司马丕形同傀儡。
    隆和元年(362年)正月20日,东晋实行大赦,改年号为隆和。3月,桓温上疏请求迁都洛阳,将自从永嘉之乱以来迁徒流落到长江以南的人,全部北迁,以充实河南地区的力量。后来,由于朝廷的干预,迁都的事情没有实行(幸亏当时桓温的上疏没有实现,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宋、齐、梁、陈,“六朝”也就不会出现了)。
    兴宁元年(363年)3月17日,皇太妃周氏死于琅邪的宅第。18日,哀帝司马丕前往周氏宅第办理丧事,诏令司徒会稽王司马昱总揽朝廷内外的各种事务。
    东晋自咸康七年(341年),司马岳在位期间实行土断后,又在兴宁二年(364年)3月1日再次推行,史称“庾戍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东晋政府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这一政策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时哀帝下令各地检阅户口把800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严行法禁,因本年3月1日是庚戍日,故此制亦称“庚戍制”。此制颁行后,彭城王司马玄隐匿5户,被查出后收付廷尉。在当时收效较大,但桓温死后,此法亦止。
    兴宁二年(364年),哀帝司马丕相信方术之士的话,迷上了长生术,按照道士传授的长生法,“断谷、服丹药(不吃饭,只吃丹药),”以求长生不老。侍中高崧劝谏说:“这不是帝王应该干的事。如果这样,陛下实在就像出现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失。”司马丕不听劝谏。22日,司马丕因为药性发作,不能亲临政事,褚太后又临朝摄政。
    兴宁三年(365年)正月,皇后王氏崩。2月22日,司马丕也中毒死于建康宫西堂。在位4年,终年25岁。司马丕无庙号,谥号哀帝。2月29日,葬司马丕及静皇后王氏于安平陵(今南京鸡笼山)。
    哀帝没有后嗣,23日,皇太后下达诏令,让琅邪王司马奕继承帝位。朝廷百官到琅邪王的宅第去迎接他。当天,司马奕即皇帝位,实行大赦。
    《列传》选录:
    哀靖王皇后,王穆之,太原晋阳人也。司徒左长史王濛之女。王皇后初为琅邪王妃。哀帝即位,立为皇后。王皇后在位3年,无子。兴宁二年崩。
    (七)东晋废帝
    废帝司马奕(342—386年),字延龄。东晋的第七位皇帝,晋成帝之子,晋哀帝司马丕同母之弟,又称海西公。司马丕死后,司马奕于兴宁三年(365年)2月23日即帝位,在位6年,为桓温所废。
    7月初七,东晋朝廷调会稽王司马昱再次为琅邪王。初十,将妃庾氏立为皇后。庾皇后是庾冰的女儿。
    太和元年(366年)5月12日,皇后庾氏去世。7月初八,在敬平陵安葬了庾皇后。
    10月,东晋朝廷任命司徒司马昱担任丞相、录尚书事,并给予他入朝晋见皇帝不必小步趋行、唱拜不直呼姓名、可以佩剑穿鞋上殿的礼遇。
    太和三年(368年)12月,东晋给予大司马桓温特殊的祀遇,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太和四年(369年)3月,大司马桓温请求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yīn)、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等讨伐前燕。当初,郗愔在京口的北府时,桓温经常说:“京口酒可饮,兵可用。”对郗愔身居北府深为不满。而郗愔却不识时务,还给桓温写去信,想要共同辅佐王室,请求督领自己的部队渡越黄可北上。郗愔的儿子郗超是桓温的参军,拿来信看过后,便把信撕碎,重新改写了一封,信中诉说自己不是将帅之才,不能胜任军旅重任,而且年老多病,请求找一个悠闲的地方休养,劝说桓温将郗愔的部队一并统领。桓温见信后大喜过望,当即就将郗愔调任为冠军将军、会稽内史。桓温自己兼任徐、兖二州刺史。4月初一,桓温率领步、骑兵5万人从姑孰出发。
    郗超认为:“道远,汴水又浅,恐漕运难通”(《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桓温不听。6月,桓温军至金乡(今山东嘉祥南),适逢大旱,河床干涸,水运断绝。桓温派冠军将军毛虎生在钜野(今山东巨野北)开挖运河300里,引汶水和清水(古济水自钜野泽以下别名清水)会合。桓温率水军从清水进入黄河,船舰绵延几百里。郗超又建议:“清水入河,无通运理。若寇不战,运道又难,因资无所,实为深虑也。今盛夏,悉力径造邺城,彼伏公威略,必望阵而走,退还幽朔矣。若能决战,呼吸可定。设欲城邺,难为功力。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但恐此计轻决,公必务其持重耳。若此计不从,便当顿兵河济,控引粮运,令资储充备,足及来夏,虽如赊迟,终亦济克。若舍此二策而连军西进,进不速决,退必愆乏(qiānfá,因失误而导致匮竭),贼因此势,日月相引,僶俛(mǐnfǔ,意为努力)秋冬,船道涩滞,且北土早寒,三军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此大限阂,非惟无食而已”(《晋书•郗超传》)。桓温仍不纳,继续挥军伐燕。
    结果,在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为燕将慕容垂所败。只好焚烧了舟船,丢弃了装备、武器,从陆路向回逃奔。
    【孙盛著《晋春秋》,真实地记述了当时的事情。大司马桓温见到后很愤怒,对孙盛的儿子说:“在枋头确实是失利了,但哪至于像你父亲所说的那样!如果这部史书最终流行开来,自然是有关你家门户的事情!”孙盛的儿子急忙叩拜谢罪请求修改。当时孙盛年老居家,性格方正严肃,做事严守规矩准则,子孙们虽然也已头发半白,但孙盛对待他们却更为严厉。到这时,儿子们便一起痛哭叩首,请求他为整个家族百口人的生命着想。孙盛勃然大怒,没有答应。儿子们于是就私下做了修改。孙盛在此前已另外抄写了一部,并已传送到了其他国家。到东晋孝武帝求购珍本图书时,从辽东人手中得到了这部抄本,与当时所见的版本不同,于是二者并存。】
    桓温对遭受的惨败深感耻辱,于是将罪过归咎于豫州刺史袁真,奏请黜免袁真为庶人,还奏请罢免冠军将军邓遐的官职。
    太和六年(371年)正月17日,桓温攻下了寿春,擒获了袁瑾及朱辅,连同他们的宗族亲属一起送往建康,并将他们杀掉。桓温问郗超:“此足以雪枋头之耻乎?”郗超说:“没有。”过了许久,郗超到桓温的住所留宿,半夜时分对桓温说:“明公在这里没有考虑什么吗?”桓温说:“你想有话对我说吗?”郗超说:“明公承担着天下的重任,如今以60高龄,却在一次大规模的行动中失败,如果不建立非常的功勋,就不足以镇服、满足百姓的愿望!”桓温说:“那么该怎么办呢?”郗超说:“明公不干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王那样的事情,就无法建立大的威势与权力,镇压四海。”
    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商汤死后,又辅佐卜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太甲即位。太甲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万荣县),自己篡位自立。
    汉昭帝刘弗陵死后没有儿子,霍光就以上官皇后的名义下了诏书,迎接昌邑王刘贺到长安即皇帝位。昌邑王刘贺带着200多人进京即位后,天天跟这帮人饮酒作乐,淫戏无度,即位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将汉室皇宫闹得乌烟瘴气。于是霍光派人奏明上官太后,废黜了刘贺。霍光等大臣又迎立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继续由霍光专权。
    桓温历来怀有篡位之心,对郗超所说的深以为然,于是就和他商定计议。由于司马奕在位时十分谨慎,没有什么把柄可抓,于是桓温与郗超商量,乃诬陷司马奕有阳痿,不能人道。说司马奕没有生育能力,嫔妃所生诸子均非司马氏骨肉,倘在他们当中选储立王,皇位就会落入外人手中。并将此事密秘地传播到民间,当时的人们都无法辨别真假。
    太和六年(371年)11月初九,桓温准备从广陵(扬州)返回姑孰(今安徽当涂),驻扎在白石(当涂西)。13日,抵达建康,含蓄地劝说褚太后。于是就宣布褚太后的诏令,废黜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立丞相会稽王司马昱为帝,改年号为咸安,司马昱是为简文帝。简文帝诏桓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5千万,绢2万匹,布10万匹。郗超被升为中书侍郎,执掌朝廷机要。
    桓温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宫。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司马奕穿着单衣步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东海王府,降封为海西县公。
    就这样,桓温将司马奕废了,另立司马昱当皇帝,这就是晋简文帝。桓温当了宰相,带兵驻在姑孰。
    咸安二年(372年),4月,将海西公司马奕迁徙到吴县的西柴里居住,敕令吴国内史刁彝负责防卫,又派御史顾允前去监察。司马奕遭此挫折,心灰意冷,又怕再遭祸端,便“枉塞聪明”,沉溺于酒色,以苟且偷生。这年11月的一天清晨,卢悚派弟子许龙秘密来到司马奕居处,自称奉太后密诏来迎司马奕回京复辟。司马奕听了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这时,他的家眷出来极力劝阻,他于是又拒绝出门,并斥退许龙。自此,更加明哲保身,整天在家饮酒消愁,安于屈辱,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司马奕于386年病死于吴县(今江苏吴县),终年45岁,史称废帝,又称海西公。与孝庾皇后共葬吴陵(今江苏吴县)。
    《列传》选录:
    废帝孝庾皇后,庾道怜,颍川焉陵(今河南省)人。父庾冰,自有传。初为东海王妃。及帝即位,立为皇后。太和六年崩,葬于敬平陵。帝废为海西公,追贬后曰海西公夫人。
    (八)简晋文帝
    太宗简文帝司马昱(320—372年),字道万。东晋第八位皇帝,元帝司马睿少子,司马绍之弟。司马奕于371年11月被废后,桓温立司马昱为帝,改年号为“咸安”。
    永昌元年(322年),元帝司马睿封司马昱为琅邪王,咸和元年(326年),生母郑夫人(郑阿春)薨。司马昱时年7岁,号慕(哀号父母之丧)泣血,固请服重。成帝司马衍哀而许之,故徙封会稽王,拜散骑常侍。咸和九年(334年),迁右将军,加侍中。咸康六年(340年),进抚军将军,领秘书监。司马奕即位,以琅邪王绝嗣,复徙封琅邪王。太和元年(366年),进位丞相、录尚书事。
    咸安元年(371年)11月,司马昱即皇帝位。改元为咸安。12月,废东海王司马奕为海西公,食邑4千户。司马昱继位后,一切听命于桓温,形同傀儡。司马昱本来有3个儿子,但是都相继夭折。接着嫔妃又都变得不能生育。后来请卜者扈谦算了一卦,说应该有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能为皇室生下3子1女。于是司马昱将宫中所有宫女都逐个排了一遍。最后找到一个皮肤黝黑叫李陵容的纺织宫女。虽然长相实在不敢恭维,但简文帝为了“后代大计”,不得不纳她为妃,而正是这个黑皮肤女人后来生下了司马曜等兄妹3人。
    咸安二年(372年)7月,立会稽王司马昌明(司马曜)为皇太子。23日,简文帝身体不适,紧急征召大司马桓温入朝辅政,一天一夜接连发出4道诏令,桓温推辞不来。简文帝下达遗诏:“大司马桓温依据周公的旧例,代理皇帝摄政。”又说:“对年轻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君则自己取而代之。”侍中王坦之自己手持诏书进入宫中,在简文帝面前将诏书撕掉了。简文帝说:“天下,来自于意外的命运,你有什么不满意的!”王坦之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么能独断专行!”于是简文帝就让王坦之修改了诏书,说:“宗族国家之事,一概听命于大司马桓温,就像诸葛亮、王导辅政时的做法一样。”
    第二天,也就是咸安二年(372年)7月28日,简文帝司马昱病死于建康宫东堂。在位2年,终年53岁。庙号太宗,谥号简文帝。
    当年9月,追尊皇妣会稽王妃曰顺皇后。10月初八,简文帝与简文顺王皇后共葬于高平陵(今南京紫金山)。
    对简文帝的诏书,群臣疑惑不解,不敢确立嗣子。有人说:“应当让大司马桓温来处理。”尚书仆射王彪之脸色严厉地说:“天子驾崩,太子代立,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当面向他询问,一定反而会被他责备。”于是经过朝臣讨论就决定了。太子司马曜即皇帝位,实行大赦。崇德太后发布命令,因为孝武帝年幼,加上他得居丧,命令桓温依据周公摄政的旧例行事。
    桓温本来希望简文帝,临终前能够将皇位禅让给他或让他摄政,但是这两个愿望都没能实现,因此非常怨恨愤怒,给弟弟桓冲写信说:“简文帝遗诏让我按诸葛亮、王导的旧例辅政。”桓温怀疑这事是王坦之、谢安干的,对他们怀恨在心。朝廷诏令谢安前去征召桓温入朝辅政,桓温又推辞了。
    当年,司马奕遭废弃,既是东晋皇族衰弱的反映,也是桓温夺权篡位的一个步骤。在北伐之前,桓温已经迫使晋廷给他加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很明显,桓温是想趁着北伐胜利的余威,回来后篡夺皇位,或者说至少是为篡位作准备,但他的运气实在不好,最终也没能够得逞。
    司马昱著有文集五卷,(《隋书经籍志》著作一卷。此从《唐书志》)传于世。
    据2003年7月9日中新社题为:“湖北武汉发现东晋末年简文帝司马昱的墓葬群”的报道。文中说:三座东晋末年古墓日前在武汉市江夏区豹海镇重见天日。据考证,此古墓群为东晋末年简文帝司马昱(372年)的墓葬,距今已有1631年。据悉,三座古墓共出土了青瓷、陶器、铁器13件。较为重要的是,位于台地东面的三号墓中,出土了“咸安二年亥日”字样的纪年铭文砖两块。铭文砖长为29.5厘米、宽13厘米、厚4厘米,砖横侧面模印有三枚方孔铜钱纹。武汉市江夏区博物馆专家称,发现有明确的东晋纪年铭文古墓群,在武汉地区尚属首次。
    导游认为不太可能,理由有三:一是1600多年前司马昱死于建康宫中,要下葬到距南京600多公里以外的武汉,一般说来不可能。二是《晋书》上明确记载:“葬高平陵”(高平陵,今南京紫金山)。中国历代帝王陵墓简表,也称:“晋简文帝司马昱372年高平陵江苏南京简文顺王皇后”。三是从晋元帝司马睿开始,东晋皇帝都葬于南京鸡笼山、蒋山(紫金山)和富贵山一带。因此,司马昱不可能单独葬到武汉去。
    《列传》选录:
    ①简文宣郑太后,郑阿春,河南荥阳人。世为冠族。祖合,临济令。父郑恺,字祖元,安丰太守。郑太后少孤,无兄弟,唯姊妹四人,郑太后最长。先适渤海田氏,生一男而寡,依于舅濮阳吴氏。元帝为丞相,敬后先崩,将纳吴氏女为夫人。后及吴氏女并游后园,或见之,言于帝曰:“郑氏女虽嫠(lí,寡妇),贤于吴氏远矣。”建武元年,纳为琅邪王夫人。甚有宠。郑太后虽贵幸,而恒有忧色。帝问其故,对曰:“妾有妹,中者已适长沙王褒,余二妹未有所适,恐姊为人妾,无复求者。”帝因从容谓刘隗曰:“郑氏二妹,卿可为求佳对,使不失旧。”隗举其从子佣娶第三者,以小者适汉中李氏,皆得旧门。帝召王褒为尚书郎,以悦后意。郑太后生琅邪悼王、简文帝、寻阳公主。
    ②简文顺王皇后,王简姬,太原晋阳人。父王遐,见《外戚传》。王皇后以冠族,初为会稽王妃,生子道生,为世子。永和四年,母子并失帝意,俱被幽废,后遂以忧薨。咸安二年,孝武帝即位,追尊曰顺皇后,合葬高平陵。

TOP

(二)东晋明帝
    肃宗(肃祖)明帝司马绍(298—325年),字道畿。东晋第二位皇帝,元帝司马睿的长子。建兴初拜东中郎将,镇广陵。元帝为晋王时,立司马绍为太子;及帝后立为皇太子。司马绍性至孝,有文武才略,钦贤爱客,雅好文辞。司马睿死后,按照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司马绍于永昌元年(322年)12月嗣位。次年,改元太宁。
    据说司马绍自幼十分聪明睿智,深得其父司马睿的爱宠,曾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有一段经典对答,以及利用东宫卫士一夜兴建太子西池的逸闻。据《晋书》:(明帝司马绍)“年数岁,尝坐置膝前,属长安使来,因问帝曰:‘汝谓日与长安孰远?’对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也。’元帝异之。明日,宴群僚,又问之。对曰:‘日近。’元帝失色,曰:‘何乃异间者之言乎?’对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由是益奇之。”
    这就是说司马绍小时候,坐在父亲司马睿的膝上。正好长安有使者来朝,元帝司马睿问儿子道:“你说太阳与长安,哪个近哪个远?”司马绍答道:“长安近,没有听说人从日边来。”第二天,元帝款待来使,并宴及群僚,又召儿子出来问道:“究竟长安近呢,还是日近呢?”司马绍却答言日近。元帝失色道:“你昨天说长安近,今天为何又改口了?”司马绍答道:“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所以说是日近。”元帝更加觉得惊奇,群僚都说司马绍是神童。
    一夜兴建太子西池(位于乐游苑,源于东吴乐游池,亦称太子西池)的故事,是说司马绍还是太子时,养了一批武士。于是他想挖池塘,修亭台,但是他父亲元帝不许。有一天半夜他叫这些武士挖池塘,到天亮就建成了,即“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这就是现在的太子西池。可以说,司马绍首开了“违章建筑”的先河,当皇帝的老子还没有同意,做儿子的将“太子西池”就建成了,这又叫先斩后奏。难怪今天,我们的许多违章建筑屡禁不绝,看来都是仿效司马绍的行为而来,管他三七二十一,悄悄建好了再说,看你皇帝老儿怎么办!
    司马绍24岁登基。他即位后有3件事可以一聊。第一件事,他先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恭维、孝顺一番,为她加上尊号,称建安君,同时别建宫第予以安置。太宁元年(323年),司马绍干脆将生母荀氏接到皇宫里来住,供奉非常的隆厚。因为司马绍的生母荀氏,不是汉人,而是燕代胡人。生司马绍(太子)、司马裒(琅邪王)。由于元帝原配虞氏没有生儿子,所以忌恨荀氏。荀氏后来被元帝遣出,渐见疏薄。所以,司马绍即位后,对生母更加厚待,这也是情理中的事。想当年,他安葬父皇司马睿时,曾徒跣(赤脚步行)至于陵所(今南京鸡笼山)。司马绍的这种孝心确实令人叹服。
    第二件事,御驾平叛。当初,王敦有篡夺帝位之心,暗示朝廷征召自己,明帝亲手书写诏书征召他。太宁元年(323年)4月,授予王敦黄和班剑,允许他奏事不必通名,入朝不必趋行,佩剑着履上殿。王敦迁移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屯兵于湖。让司空王导任司徒,王敦自任扬州牧(扬州的最高官员)。
    太宁二年(324年)5月,王敦生了重病,他篡权的计划只得暂时延迟。明帝司马绍得到消息准备征讨王敦。为了了解王敦屯兵的情况,司马绍曾一个人骑了他那匹巴滇骏马微行,偷偷地跑到王敦大军的营盘侦察。当其探察完后走出军营,被王敦士卒察觉,立即向王敦报告。王敦说“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于是立即派5骑前去追赶。试想,堂堂一个皇帝,单枪匹马在前面狂奔,后面一群叛贼拼命追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那惊险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今天电影中的“官兵捉强盗”。叛贼本来就是反叛朝廷,要赶当朝皇帝下台的,此时当朝皇帝就在眼前,如果追上了,也许反叛就成功了。
    然而,明帝司马绍也相当勇敢有计谋,为了摆脱追兵,他急中生智停下马来,一面用水浇凉坐骑的粪便;一面将宫中宝物七宝鞭交给路旁卖食品的老妇,并嘱咐她:“后面骑马的人来了,就把鞭子给他们看。”王敦的追兵赶到这里询问老妇,老妇说人已走远。说罢,就将七宝鞭给他们看。追兵看到七宝鞭,爱不释手,来回传玩,耽误了好长时间,又看看地上的马粪已经变凉,确认司马绍已经走远,便不再追赶。司马绍由此逃脱。
    对司马绍逃脱追杀一幕,《晋书卷六》是这样记载的:“帝亦驰去,马有遗粪,辄以水灌之。见逆旅卖食妪,以七宝鞭与之,曰:‘后有骑来,可以此示也。’俄而追者至,问妪。妪曰:‘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五骑传玩,稽留遂久,又见马粪冷,以为信远而止不追。帝仅而获免。”
    7月初一,王敦以诛杀奸臣温峤等人为由,给司马绍上疏。并以兄王含等水军、步卒共5万人涌至江宁秦淮河南岸,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温峤移兵驻屯河北岸,烧毁了朱雀桁(亦称“朱雀航”,是六朝都城、今南京市南城门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上的浮桥。三国吴时称南津桥,晋朝改名朱雀桁。桁为连船而成长90步广6丈。因在台城南又称“南航”。秦淮河上24航此为最大又称“大航”)用以暂挫敌方锋头,使王含等人无法渡河。
    司马绍则亲率六军抗击,听说渡桥已断,勃然大怒。温峤说:“现在宿卫的士卒人数少、体力弱,征召的援军没到,如果让敌寇窜入,将会危及朝廷,那时连祖先的宗庙恐怕都难保,何必吝啬一座桥呢!”
    7月初三,司马绍统领各军出城屯驻南皇堂。夜间,招募勇士,派将军段秀、中军司马曹浑等率领甲士千人渡秦淮河,攻其不备。清晨,在越城与敌交战,大胜,斩杀叛军前锋将领何康。
    王敦在病床上听说王含战败,勃然大怒说:“我这个兄长只是个老奴婢,门户衰落,大事完了!”回头对参军吕宝说:“我要尽力起行,”随即用力起来,因气力困乏,只好又躺下。于是对自己的舅父、少府羊鉴和王应说:“我死后王应立即即帝位,先设立朝廷百官,然后再安排葬事。”说完王敦就死了。王应(王敦继子,其兄王含之子)隐瞒不公布死讯,用席子包裹尸身,外面涂蜡,埋在议事厅中,和诸葛瑶等人日夜纵酒淫乐。
    7月26日,得知王敦已死,王含等人烧毁营帐,连夜遁逃。27日,司马绍回到皇宫,大赦天下罪犯,惟有王敦的党羽不在赦宥之列。命令庾亮督察苏峻等人追袭逃到吴兴的沈充,令温峤督察刘遐等人追击逃往江宁的王含、钱凤,又分别令各位将领追捕王敦死党。很快,王敦的党徒全部被剿灭。
    朝廷官吏挖开王敦瘗(yì,藏也)埋地,拉出尸体,焚毁身上所穿衣寇,摆成跪姿斩首,和沈充的首级一同悬挂在南桁。郗鉴(安西将军)对明帝司马绍说:“以往朝廷诛戮杨骏等人,都是先施加官方的刑罚,然后听任私人殡葬。我认为王法诛戮表现公理,私人情义则体现私交,应该听任王敦的家属收葬,在道义上更为弘大。”司马绍接受了郗鉴的建议。
    第三件事,深藏美女。司马绍很晚才成婚,他老子司马睿亲自为他选聘了颍川鄢陵荀氏中一个叫庾文君的为太子妃。这时太子司马绍已经20岁,而太子妃比太子差不多大了3岁,用现代人的话说是“姐弟恋型”加“晚婚型”,那时的女孩15、6岁便出嫁为人妻了。司马绍结婚4年后才得子司马衍;当了皇帝以后近半年,才册封庾文君为皇后(册文略)。
    在册文中流露出明帝的一些不满,大致有两点:第一点,皇后悍妒有余,温柔不足;第二点,今日既封,实属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司马绍后宫深藏了一位国色天香的大美女,此人叫宋袆。有关司马绍后宫深藏美女宋袆之事,有两则史料,可以证明。一是沈约的《俗说》:宋袆是石崇妾绿珠弟子,有国色,善吹笛。后入晋明帝司马绍宫,司马绍疾患危笃,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时朝贤悉见,司马绍曰:“卿诸人谁欲得者?”众人无言,阮遥集时为吏部尚书,对曰:“愿以赐臣!”即与之。宋袆死后,葬在金城山南,正对琅邪郡门。袁山松(又名为袁崧。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为琅邪太守,每醉,辄乘舆上宋袆冢,作《行路难》歌。”二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品藻》:宋袆曾为王大将军(王敦)妾,后属谢镇西(谢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堂兄,号为镇西将军)。谢镇西曾问过宋袆:“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宋玮回答说王敦与谢尚相比,就如同是乡下人与贵人一样。时人认为宋袆这样回答的原因是:“镇西妖冶故”。可见谢镇西之魅力十足。
    因此,有人推测,明帝与庾文君皇后感情不和,与宋袆有极大关系。宋袆曾从绿珠(绿珠是中国古代害死主人也害死自己的著名美女。原姓梁,生在白州,今广西博白县境内的双角山下,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处学笛,先归王敦,后属谢尚。能歌善舞,其特长是吹笛,一时冠绝群士,国中吹笛者无有能出其右者。加之宋袆曾经侍奉过大将军王敦,因此宋袆懂得做女人要温柔体贴的诀窍,而且床第之间也会更加用心经营。庾文君是六品官家子女,在侍奉男人方面肯定不是宋袆的对手,两人年龄、姿色均相仿。但宋袆更胜一筹,又体贴,又温柔,又能歌善舞,善解人意,自然更能赢得司马绍的宠爱。
    史书说,明帝明智敏捷,遇事有决断,所以能以弱制强,诛灭逆臣,光复国家大业。司马绍除礼贤下士、十分孝顺和勇猛果断以外,还工于书法,不信邪教(如果请他来管“FA轮GONG”绝对称职)。太宁二年(324年)正月,司马绍临朝,曾将以道术为人治病,造妖书惑众的术人李脱〈晋代李家道传人,自言800岁〉,斩于建康市。此外,他的相貌还带有明显的鲜卑人特征。王敦以“黄须鲜卑奴”称之。据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司马绍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所以有人说,东吴、东晋的皇帝及其皇室成员都不是纯正的汉族血统。孙权,碧眼紫髯;司马绍金发黄胡子,就是一证。
    太宁三年(325年)3月初二,司马绍立皇子司马衍为皇太子,大赦天下。8月,司马绍得急病,病势凶猛。垂危之时,他召太宰、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并受遗诏,辅太子。24日,颁布遗诏曰:“自古有死,贤圣所同,”25日,司马绍驾崩于建康宫东堂(一说,皇后庾文君因为嫉妒和怨恨暗中让人下毒杀了老公晋明帝司马绍)。在位3年,终年27岁。谥曰明帝,庙号肃祖。10月初九,葬武平陵(今南京鸡笼山)。
    《列传》选录:
    明穆庾皇后,庾文君,颍川鄢陵(今河南省)人。父庾琛,见《外戚传》。庾皇后性仁慈,美姿仪。元帝闻之,聘为太子妃,以德行见重。明帝即位,立为皇后。
    (三)东晋成帝
    显宗(显祖)成帝司马衍(321—342年),字世根,明帝司马绍长子,元帝司马睿孙子。东晋第三位皇帝。
    司马衍4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绍死后,太宁三年(325年)3月26日,5岁的司马衍即皇帝位。群臣进献国玺,司徒王导因病未到。卞壶在朝上表情端庄严肃地说:“王公难道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吗!先帝停柩未葬,继位的皇帝未立,这难道是臣子以有病为由辞谢不到的理由吗!”王导听说后,抱病登车赶到。大赦天下,提升文武官员二级职位,尊庾皇后为皇太后。
    咸和元年(326年)2月,大赦,改元。由于司马衍年龄太小,大臣们奏请太后按汉代和熹皇后旧例临朝听政,太后先后4次辞让,最后才同意。9月11日,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司徒王导录尚书事,和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壶辅佐朝政,然而政事的要旨都由庾亮裁决。
    当初,王导辅佐朝政,因宽和赢得人心。等到庾亮主持政事,依法断事,颇失人心。
    苏峻是广掖(今属山东)人,少为书生,颇有才学,曾当长郡中主薄。永嘉之乱时他结壁自保,聚众数千家而成为当地最大的坞堡主,后来他率众南渡,到达广陵,被任命鹰扬将军,又以功迁兰陵相。由于他在平定叛乱、维护东晋的偏安统治上功劳很大而在朝野具有较高威望。并且他手中掌握着一支数万人的队伍,武器精良,有很强的战斗力。苏峻本来就有野心,又自信有功,便日益骄横,甚至连朝廷也不放在眼里。他意欲过问中枢,却屡遭庾亮排斥,因之对庾亮怀恨在心,便与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进一步结成联盟,作倒庾准备。
    庾亮对苏峻也极为不满,却未能从长计议,而是简单行事。他下令调任苏峻为大司农(魏晋时期为主要掌国家仓廪之官,称司农卿),意在解除苏峻兵权,打击苏峻气焰。苏峻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他拒不受命,公开勒兵自守,形成公开对峙僵局,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为打击苏峻的势力,庾亮借故杀了苏峻的好朋友南顿王司马宗,引起苏峻盛怒,于是引发一场祸乱。
    咸和二年(327年)底,苏峻密约祖约(豫州刺史。刺史是中央派到地方的监察官,一般为四品官)起兵,祖约欣然响应,两军联合行动,很快攻占江防重镇姑孰(今安徽当涂),夺取了大量军用物资。彭城王司马雄、章武王司马休竟逃出建康(今南京),投奔了苏峻。姑孰既失,建康暴露,庾亮急忙宣布京师戒严,命令左卫将军赵胤和左将军司马流扼守慈阳(当涂北60余里),阻截苏峻渡江。但此赵胤、司马流二人皆为庸才,尤其司马流,他听说苏峻兵马杀来,筷子夹着饭菜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嘴。如此将领,自然不堪一击。苏峻顺利地渡过长江,他避开石头城的正面防御,绕道秣陵(秦淮河南岸),直扑建康,击杀卞壶,猛攻台城。庾亮亲自率众抵御,但士卒尚未列阵便纷纷夺路而逃。
    咸和三年(328年)正月,温峤来救援建康,屯军寻阳。28日,苏峻带领祖涣、许柳等士众2万人,渡过横江,登上牛渚(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屯军于陵口(今江苏丹阳陵口镇)。朝廷军队抵抗屡败。2月初一,苏峻到达蒋陵(今南京梅花山)的覆舟山(今南京小九华山)。陶回对庾亮说:“苏峻知道石头有重兵戍守,不敢直接前来,必定从小丹杨(今南京江宁小丹阳)南道徒步前来,应当埋伏兵众截击,可以一战擒获。”庾亮不听。苏峻果然从小丹杨前来,因迷路,夜间赶行,军队各部混乱。庾亮听说后才感后悔。
    苏峻的军队进入台城(东晋皇宫,今南京鸡鸣寺附近),司徒王导对侍中褚翜(shà)说:“皇上应当在正殿,你可发令让他急速出来。”褚翜立即进入内室,亲自抱着成帝登上太极前殿。王导及光禄大夫陆晔、荀崧、尚书张一同登上御床,护卫成帝司马衍。任刘超为右卫将军,让他和钟雅、褚翜侍立在左右,太常孔愉则穿着朝服守护宗庙。当时百官逃奔离散,宫殿、朝省悄然无声。
    苏峻的兵众进来后,叱令褚翜让他退开。褚翜正立不动,呵斥道:“苏峻来觐见皇上,军人岂能侵犯逼近!”因此苏峻的士兵不敢上殿,冲进后宫,宫女及太后的左右侍人都被掠夺。苏峻的士兵驱赶百官服劳役,光禄勋王彬等都被棍捶鞭挞,并被逼担着担子登蒋山。又剥光成年男女的衣物,这些人都用破席或苫草自相遮掩,没有草席的人就坐在地上用土把自己身体盖住,哀哭号叫的声音,震荡于京城内外。
    当时官府拥有布匹20万匹,金银5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其他物品价值与此相当,苏峻尽数耗费光,掌管皇帝饮食的太官只有用大火烧剩下的数石粮米,以供成帝司马衍御膳。
    2月初八,苏峻矫称诏令大赦天下,惟有庾亮兄弟不在赦免之列。认为王导素有德行和名望,还让他保持原职,位居自己之上。祖约任侍中、太尉、尚书令,苏峻自任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任丹杨尹,马雄任左卫将军,祖涣任骁骑将军。弋阳王司马羕拜见苏峻,称述苏峻的功德,苏峻又让司马羕当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3月,庾太后因不堪其辱,遂以忧崩,时年32岁。临朝凡6年。
    5月18日,苏峻逼迫成帝司马衍迁居石头(石头城,今南京城西),司徒王导极力争辩,苏峻不听。司马衍哀哭着登上车辇,宫中一片恸哭。当时天下大雨,道路泥泞,刘超、钟雅徒步侍从于左右,苏峻给他们马匹也不肯乘坐,悲壮慷慨。
    南京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石头城里,苏峻将司马衍软禁于一间很小的库房里,每天让司马衍吃粗菜淡饭,并在他面前大放厥词。刘超、钟雅和右光禄大夫荀崧、金紫光禄大夫华恒、尚书荀邃、侍中丁潭侍卫随从,不离司马衍左右。虽然处于困厄之中,刘超仍然为司马衍启蒙,讲授《孝经》和《论语》。
    各路晋军队刚到石头,就想和苏峻决战。陶侃说:“叛贼气势正盛,难以与之争锋。应当待以时日,用智谋战败他。”此后,多次交战无所建树,监军部将李根请求修筑白石垒(在石头城北十几里的白石山建筑的保垒,在今南京市下关区狮子山一带),获陶侃同意后,连夜筑垒,至天明即成。
    9月26日,陶侃督领水军开赴石头。庾亮、温峤、赵胤率领步兵万人从白石垒向南,准备挑战。苏峻统帅8千人迎战,派儿子苏硕和部将匡孝分军先行逼近赵胤军队,将其打败。苏峻当时正在犒劳将士,乘着醉意远远望见赵胤败逃,说:“匡孝能败敌,我反倒不如他吗!”于是撇下士众,和数名骑兵向北突击敌阵,但无法突破,准备回身奔向白木陂时,坐骑失足颠踬(diānzhì,跌倒),陶侃的部将彭世、李千等用矛投射,苏峻坠落马下,被斩首,剐割肢体,骨骸被焚烧,三军将士都高呼万岁。苏峻余部大败。苏峻的司马任让等人共同推立苏峻兄弟苏逸为主公,关闭城门自守。
    咸和四年(329年)2月13日,各路晋军队进攻石头。建威长史滕含重创苏逸,苏硕率领骁勇士卒数百人渡过秦淮河作战,被温峤击败斩杀,随后救出成帝司马衍。
    14日,大赦天下。成帝司马衍由石头脱困时,庾亮见到成帝司马衍,叩首哽咽。成帝下诏让庾亮和大臣们都登上御座。第二天,庾亮再次叩头至地请罪,乞求免去自己职位,想全家投身于山海之中隐居。成帝派尚书、侍中拿手写诏书安慰劝谕他说:“这是国家的灾难,不是娘舅的责任。”庾亮上书自己陈述说:“祖约、苏峻肆行凶逆之事,罪过由我引发,即便寸寸斩割屠戮,也不足以向七庙的神灵谢罪,不足以平息天下人的责难。朝廷又有什么道理再将我与他人相提并论,我又有什么脸面跻身于人伦呢!希望陛下即便是赐降宽宥,保全我的头颅也就行了,对我还是应当抛弃不顾,让我自生自灭,那么天下人便能粗知劝善罚恶的纲要了。”成帝下诏劝慰,不同意。庾亮又想遁逃于山水之间,从暨阳出发向东,成帝下诏让负责官员扣夺舟船。庾亮便请求外出镇守效力,出任都督豫州、扬州地段长江以西、宣城诸军事、豫州刺史,兼领宣城内史,镇守芜湖(看来庾亮为人还算是很诚恳的,他是真心实意地悔过自己的错误,而且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其言其行,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苏峻之乱以后,建康宫阙已经化为灰烬,只得用建平园(原东吴皇家苑区及宫廷禁卫营地,又称后苑)暂时作为宫室。温峤想迁都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三吴(吴郡,今江苏苏州;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豪杰们请求迁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纷纷纭纭未有决断。
    司徒王导说:“孙权、刘备都说‘建康是帝王的宅府’,古代的帝王,不一定因为物品的丰俭迁都。只要务本节用,还愁什么暂时的凋弊!如果不认真从事农作,那么乐土也会变成荒墟。况且北方的寇贼游魂,在窥测我们的可乘之机,一旦表现出虚弱,奔窜至蛮越之地,无论从声名和实际考虑,都不是好办法。现在只该保持宁静,人心自然安宁。”因此不再迁都。
    司马光说:“庾亮以外戚的身份辅佐朝政,首先引发祸端,国家毁坏,君主危殆,自己却逃窜以求苟免;卞敦位列方镇大员,兵员和粮食都很充足,朝廷倾覆之时,却坐观胜负;人臣的罪过,哪有比这更大的!但朝廷对他们既不能运用典刑彰明罪过,还用宠信爵禄回报,晋成帝无国政可言,由此也可知晓了。应当承担这种责任的人,难道不是王导吗!”对此,导游也颇有同感。
    咸和五年(331年),造新宫,缮苑城。“始用砖垒宫城”,在孙吴苑城故址上建造宫城,历时两年有余,咸和七年(333年)12月,司马衍迁入新宫。后期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东晋宫城又称建康宫、显阳宫,因晋、宋时期称朝庭禁省为“台”,故俗称为台城。
    司马衍自幼聪明伶俐,明于事理,说话很到位,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叛将苏峻囚禁并苛待司马衍时,司马衍既不畏惧,也不猥琐,而是泰然处之,埋头读书,表现出智者风度。司马衍6岁时,发生了苏峻之乱,当年五马渡江之一的南顿王司马宗被杀,他一点都不知道。等到苏峻之乱平息后,他问舅舅庾亮:“往常那位白头公何在?”(司马宗一头白发)庾亮奏道:“司马宗谋反伏诛”。司马衍很伤心,哭着说道:“舅舅说谁做贼,便杀之,如果人说舅舅做贼,我又该如何?”庾亮一听,吓得脸色大变,无言以答。庾亮之弟庾怿送酒给江州刺史王允之,王允之试着让狗先喝了一点,那狗便立即倒在地上死去。王允之吓得不轻,赶紧上表报告小皇帝。司马衍听说后怒不可遏地说:“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邪?”(小舅也要学着来吗?)(《晋书》)庾怿闻言,惊惧不已,不久便自杀身亡。可见司马衍从小就不简单。
    晋成帝司马衍年幼时继位,不能亲自处理政务。等到年岁渐大,颇有勤俭的德行。司马衍在位期间诏举贤良,劝课农桑,政权趋于稳固。在东晋奢侈浮华之风历久并且盛行之时,他作为皇帝却能力倡简朴、节俭,还带头实行,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可惜,他是一个短寿的皇帝。
    咸康元年(335年)正月,司马衍加元服,大赦,改元。咸康二年(336年)2月,立皇后杜氏。第二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咸康七年(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晋成帝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是败于石虎。
    据《书断》张怀瓘记载:“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意思是:晋成帝司马衍,到北郊祭祀,要更换以前由王羲之为朝廷书写的:“祭天地神明,祁国泰民安”的“祝版”(书写祝文的木版),让木工刨削,刨了一层又一层,直到三分深,还有墨迹,“入木三分”的典故由此而来。
    其实,司马衍本人也是书法名家。据有关资料:(司马衍)工书。草书劲力外爽,古风内含。《法书要录》一书记载:成帝则生知草意,颖悟通谙。光使畏魄,青疑过蓝。劲力外爽,古风内含。若云开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悬归碧潭。
    咸康八年(342年)5月,成帝司马衍身体不适。6月初五,病情加重。当时,成帝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年幼,尚在襁褓之中。于是庾冰(庾亮弟)请求让成帝的同母兄弟、琅邪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成帝同意了。成帝下诏,让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并让自己的儿子司马奕承袭琅邪哀王司马安国的封号。初七,庾冰、何充以及武陵王司马唏、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同时受任顾命国政。初八,成帝驾崩于建康宫中西堂。时年22岁,在位18年。庙号显宗,谥号成帝。葬兴平陵(南京鸡笼山之阳)。
    初九,琅邪王司马岳即帝位,大赦天下。14日,封成帝儿子司马丕为琅邪王,司马奕为东海王。康帝司马岳居丧不言,把朝政委交给庾冰和何充。
    《列传》选录:
    ①成恭杜皇后,杜陵阳,京兆(一说今陕西西安)人,镇南将军杜预之曾孙女。父杜乂,见《外戚传》。成帝司马衍以后奕世名德,咸康二年备礼拜为皇后,即日入宫。杜皇后少有姿色,然长犹无齿,有来求婚者辄中止。及司马衍纳采之日,一夜齿尽生。改宣城陵阳县为广阳县。咸康七年3月,杜皇后崩,年21岁。葬于兴平陵。杜皇后在位6年,无子。
    ②皇(章,疑误)太妃周氏以选入成帝宫,有宠,生哀帝及海西公。始拜为贵人。

TOP

(4)四大家族。
    东晋时期,王、谢、桓、庾4个家族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导,拥立元帝,建立东晋;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魏晋名士的典范;桓温,东晋大将,被封为南郡公,是当时的实际统治者;庾亮,美姿容,善谈论,开创了“贵族和皇室共享权力”的政治格局。
    王导(276—339年)字茂弘,晋朝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卒于晋成帝咸康五年。王姓家族,从太保王祥以来,一直是名门望族,王祥族孙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所以有“琅邪王氏”之称。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名气,陈留高士张公曾对他的从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才器。及长为司空刘蹇所知,被任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后为东海王司马越军事。
    王导位至宰辅,并且接连做了元帝司马睿、明帝司马绍、成帝司马衍3位皇帝的丞相,掌握着中央的行政大权。从兄王敦则手握重兵,镇守荆州,直接在地方上指挥军队,负责征讨叛贼逆匪。整个王氏家族,都担任要职。当时,人们习惯把司马氏家族称为“马氏”,把王氏家族称为“王氏”,王家和司马氏几乎达到了“平起平坐”的地步。在长江流域建立汉族政权后,一方面抵御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一方面经济和社会事业逐步得到发展。
    谢安(320—385年),东晋著名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孝武帝时谢安位至宰相。也是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隐居东山,年40余,始出为桓州司马。
    谢安号称风流宰相,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以其脱俗的言行、独特的性格魅力和超逸的气质为士人所仰慕,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谢安的隐居与出仕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心态。魏晋风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影响深远。
    谢安应召出山后,已年过不惑。即“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20余年的奋力拼搏。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概。谢安临危不惧,命谢石、谢玄力拒,结果淝水一战,大获全胜,给中国战争史写下了以少胜多的辉煌一页。
    王导、谢安,是东晋历史上两位最有名的宰相。东晋能够维持这么多年,他们俩功不可没。另外,这两位宰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他们都住在青溪与秦淮间的乌衣巷。其次,他们都是道家的推崇者,执政时都采用清静不扰民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所以两人当政时,都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安定。第三,他们都风度潇洒,堪称一代风流领袖,同时也都是各自家族里最辉煌的代表人物。
    如今,王导、谢安纪念馆座落于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南岸,走过文德桥进入乌衣巷,可见陈列馆古典民居风格建筑,是当年吴国首都建业的军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士兵都穿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至今还遗有“乌衣井”一口。东晋时期秦淮河两岸人烟稠密,宰相王导、谢安等家族成员多居于此,使乌衣巷闻名京师。中唐诗人刘禹锡曾到此寻访,见王谢古居人去室空,往日繁华无处可寻,深感世事沧桑,遂写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千古名篇。
    桓温(312—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县龙亢集)人,东晋权臣、名将。娶晋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为妻,其父桓彝,曾3次北伐。桓温也北伐西征,为东晋争得大片土地。
    桓温是东晋宣城太守桓彝之子。桓温出生未满周岁时,桓彝好友温峤(后为中书令)见到桓温,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及闻其声,称赞说:“真英物也”(《晋书桓温传》)。温峤在晋朝“素有知人之称”,因为得到温峤的赏识,桓彝便给他取名为桓温。
    桓温,少有大志。咸康7年(341年),任琅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温任荆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权。次年,桓温趁成汉内部不稳之际,率军沿长江直上,平定蜀地,汉王李势投降,拜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五年(349年)4月,后赵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乱,桓温多次请求北伐未果。永和6年(350年),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温。结果殷浩大败而回,桓温遂掌大权。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咸安元年(371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晋降将豫州刺史袁真之子)。同年,桓温废帝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文帝死,桓温有代晋之谋(但无代晋之命),不久病死,由其弟桓冲代位。
    庾亮(289—340年,东晋外戚、大臣,政治家、文学家,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庾亮为北方南迁士族子弟,好老庄、善谈论。司马睿(即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时任西曹掾,颇受器重。后来,庾亮妹做了皇太子(晋明帝司马绍)妃,庾亮侍讲(为太子讲学)东宫,与太子交好。明帝即位,庾亮成为国舅,任中书监,但是遭到王敦的妒忌,托病辞官。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卒,庾亮为中书令,与王导共辅6岁太子司马衍(晋成帝)继位,庾太后临朝,政事由庾亮决断。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起事,庾亮出奔浔阳,与温峤推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击败苏峻、祖约。咸和九年,庾亮都督江、荆等6州诸军事,领江、荆、豫3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镇武昌。他谋求收复中原,咸康六年(340年)正月病卒。
    庾亮能诗,但其诗均不存。今只存几篇散文,《文选》收录其《让中书令表》。庾亮感到自己身为外戚“臣领中书,则示天下以私矣。何者?臣于陛下,后之兄也。”因而“冒亲以求一寸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内处心膂(亲信之人),外总兵权,以此求治,未之闻也;以此招祸,可立待也。” 庾亮用心是显而易见的,他虽有感于前朝及本朝外戚专擅朝政而招致杀身灭族之祸的“前车之鉴”,但以国事为重的诚意,在表中仍灼然可见。
    说到这里,导游忽然回过头来很有感慨地说:古有孔融让梨、庾亮让官,现代人让梨的恐怕已经不多,而自愿让官的几乎没有。
    (5)东晋皇宫。
    东晋的皇宫叫做“建康宫”。1500年前东晋的建康宫是什么模样呢?据《景定建康志》引旧志云:“太极殿,建康宫中正殿也。晋初造,以十二间象12月,至梁武帝改制十三间,象闰焉。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内外并以锦石为砌。次东有太极东堂七间。次西有太极西堂七间,亦以锦石为砌。东、西二堂,便是皇帝接受朝见、举行宴会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建康宫南面正中的大门叫“大司马门”,又称“章门”,凡是给皇帝上奏章的人,要跪拜在那里听候回音。大司马门前有一条宽广的东西向横街,位置大约在今珠江路的南侧。横街东面通向都城的建春门,门外就是著名的青溪;西南通向都城的西明门。从大司马门南出,经1公里长的御道到都城的南面正门—“宣阳门”。御道的两侧开有御沟,沟旁都栽种着槐树和柳树。从宣阳门再向南,又是一条2.5公里长的御道,就是东吴时的苑路,可以直达秦淮河畔的“朱雀门”。朱雀门有3个城门,城门上建有高大的城楼,最高的一层叫朱雀观,用两个铜雀作为标志,门楣上左边刻龙,右边刻虎,作为装饰。它的整个布局既沿袭了东吴的旧制,又参考了西晋洛阳都城的式样。具体位置一般认为:南起进珠江路的浮桥、莲花桥一线;东到今珍珠河;西临今进香河;北迄今鸡笼山下,周长约2.5公里。
    建康宫的外围宫墙周长约为4公里。建康都城的大小和范围,同东吴建业城一样,城周是20里19步。东晋中期时曾经重修,共开有6个门,除正南面的宣阳门外,还有南偏东的开阳门,南偏西的陵阳门,东面的清明门和建春门,以及西面的西明门等。
    台城西边有一座高不足百米的小山,春秋战国时被称为鸡笼山。东晋皇宫曾建于山南,当时山上的皇家苑囿景色优美,内供北极真武大帝像,所以又称为北极阁,被喻为南京城的一顶皇冠。鸡笼山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是钟山向西延伸的一支余脉。春秋战国时期,以其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高62米,古时是城中重要制高点。之后,南朝的齐武帝萧赜(440—493年)到钟山射雉至此闻鸡鸣,故鸡笼山又改称鸡鸣山。当然,在东晋一朝时,恐怕齐武帝的祖爷爷都还没有出生呢!
    早在刘宋年间(420—479年),鸡笼山上就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既能观天象又能测风向季候的日观台。明代在这里设立了观象台,属钦天监,此当时此山又称伏天山。观象台设有铜铸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天文仪器,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仪器,现保存在紫金山天文台。
    建康宫的外围宫墙周长约为4公里。建康都城的大小和范围,同东吴建业城一样,城周是20里19步。东晋中期时曾经重修,共开有6个门,除正南面的宣阳门外,还有南偏东的开阳门,南偏西的陵阳门,东面的清明门和建春门,以及西面的西明门等。以后历经南朝的宋、齐增缮,到梁代发展为当时中国最壮丽的宫殿。
    东晋时由于建康人口激增,工商业区和住宅区都较东吴时有所扩大。原来的长干里和大市等繁华地区已经不敷应用,开始向东面的秦淮河两岸和青溪方向发展。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9月,晋成帝令尚书右仆射王彬为大匠,“作新宫,缮苑城,修六门”(《景定建康志》)。次年11月,新宫成,署名“建康宫”,又名“显阳宫”,宫城名“台城”。台城就是在孙吴后苑城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的,城周8里,城壕宽5丈,深7尺。据《建康实录》记载,建康咸和新宫共开五门:南面二门,东、西、北各一门。后来又陆续增辟,故《宫苑记》载有八门。东汉以后,中央政务由三公改归台阁(尚书),习惯上遂称中央政府为“台”或“台省”,所以将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宫城取名为台城。《舆地纪胜》云:“晋宋时谓朝廷禁省为台,故谓宫城为台城。”后来,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均以建康宫为宫城,台城也就成为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
    另据史料说:东晋、南朝建康宫城的平面布局和洛阳宫城相似,但更整齐,宫墙有内外三重。外重宫墙之内布置宫中一般机构和驻军。东晋与南朝时,把中央机构的宿舍也建在这里。第二重宫墙内布置中央官署。朝堂和尚书省仍在东侧,向南有门通出宫外,与洛阳宫殿相同。在西侧有中书省、门下省、秘阁(皇家图书馆)和皇子所住的永福省等。第三重墙内才是真正的宫内,前为朝区,建主殿太极殿和与它并列的东堂、西堂;后为寝区,前为帝寝式乾殿,又称中斋,后为后寝显阳殿,各为一组宫院,二组前后相重,都在两侧建翼殿,形成和太极殿相似的三殿并列布局。太极、式乾、显阳三殿和太极殿南的殿门,宫正门共同形成全宫的中轴线,寝区之北是内苑华林园。
    据说,西晋武帝司马炎,字安世,是个贪色纵欲的典型。司马炎是司马昭(211—265年)的大儿子,创立晋王朝。他于泰始九年(273年)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少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和普通士族家少女5千人入宫,灭吴以后,又将孙皓后宫几千人纳为己有,他的后宫有近万宫女。因为后宫美女太多,连司马炎自己都不知道应该驾幸何处,只好由羊车任意而行,停在哪里,就“幸”在哪里(当年也不知道累死了多少只羊)。
    到了东晋司马睿当皇帝时,与他叔叔辈的司马炎截然不同,司马睿只娶过3位妻子,甚至还娶了一位寡妇,后来成了皇后。
    永嘉六年(312年),36岁的司马睿元配王妃虞孟母病逝,他决定另取王妃。经过一番比较,司马睿选定了濮阳士族吴家的女儿吴小姐,也就是郑阿春舅父的女儿。吴家对于女儿能嫁给一位王爷兼丞相的英俊青年,非常高兴。就在这时,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位吴小姐有一个守寡的表姐,叫郑阿春。一天,表姐妹俩相偕游园,正巧被司马睿的亲信看见,亲信对司马睿说:“您准备迎娶的那位吴小姐,虽然年轻漂亮,但是为的人气质和举止,远不如她的表姐郑氏,郑氏虽然是个寡妇,但是她才是你值得迎娶的女人。司马睿听了这话,立即改变了主意。将原先准备送到吴小姐家的聘礼,就改送给了吴家外甥女郑氏。郑氏舅舅一家自然是莫名奇妙,郑氏自己也万万没有想到,丞相居然会放着少女不娶,而娶一个带着儿子的寡妇。然而司马睿主意已定,郑氏就此成了司马睿的继弦妻子,并随着丈夫来到了建康城(南京)。
    后来郑阿春又对司马睿说,她虽然很得宠,但是她有三个妹妹,大妹妹已经嫁给了长沙王褒,二妹、三妹至今仍未婚嫁,都因为我这个姐姐为人之妾,士族名声受到影响,所以没有人来求婚了。司马睿听了以后,二话没说立即命令散骑常侍刘隗,为他的几位小姨子挑选郎君。刘隗奉了这道圣旨,心中暗喜,于是便让自己的侄儿刘佣娶了郑三妹,让汉中旧族李氏娶了郑小妹。后来,郑阿春为司马睿生下了2男1女:琅琊悼王司马焕、简文帝司马昱和寻阳公主。
    导游说,这郑阿春也太有福气了,不声不响就捡了个大皮夹子,一个寡妇居然嫁了个后来成为皇帝的人。司马大爷也真行,堂堂一个皇帝竟然娶了一位寡妇为妻,真不愧为开国皇帝,继承和发扬了皇帝娶寡妇的大无畏精神。这个话题,后面还将聊到。不仅如此,还亲自做媒,把自己的两个小姨子嫁了出去。那可是发生在1600多年前的事,即便是现代男人,估计也没有几个能够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司马睿堪称天下男人的楷模。
    后来,郑阿春的儿子(简文帝司马昱)、孙子(孝武帝司马曜)也当了皇帝,郑阿春被追封为“简文太后”。这样一来,就要避讳“春”字,当时东晋人管“春”就不能叫“春”了,只能叫“阳”。《春秋》只能叫作《阳秋》;战国时代的曲名“白雪阳春”,只能叫作“白雪阳阳”;立春,叫作“立阳”;《晋春秋》叫《晋阳秋》。
    幸亏这个郑阿春没有活到南唐去,否则李煜的词就没法写了,他的词作中“春”字用得比较多。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江春水向东流”、“林花谢了春红”、“春意阑珊”、“流水落花春去也”等等,如果“春”字都用“阳”字替代,那笑话可就大了。
    有记载说,司马睿是一个比较温和宽厚且颇有幽默感的人。他当皇帝以后,皇后生了一个儿子,群臣前来祝贺。按照惯例,他要回赏大臣。有一个大臣恭维地说:“太子诞育,我无功受赏,实在惭愧。”司马睿则说:“皇后生孩子,你怎么会有功劳?”看来这位大臣老兄不会说话,在皇帝面前闹出了笑话。其实这类笑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司马睿在稳定了皇位后,开始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开始起用刘隗、刁协为心腹,借以削弱王导的势力,同时暗中进行军事部署,试图全面排除王导势力。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导的从兄王敦先发制人。王敦以诛晋元帝的丞相刘隗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东晋大臣,字若思,秣陵侯)、周顗(yǐ)(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武城侯)、刁协(尚书令),刘隗投奔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王敦自立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后来在王导的劝说下,王敦才退兵武昌,而东晋政权仍然由王导控制。
    司马睿名为天子,但并无实权,号令却不出宫门,大权掌握在王导与王敦等人手中。司马睿见无法改变现状,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了,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同时,司马睿对世家大族多方面的照顾,让他们封山占泽,兼并土地。导致大族间矛盾加深,以至发生内讧。
    永昌元年(322年)11月初十,司马睿忧愤病逝于建康宫内殿,也就是前面说到的“因忧愤而病死的一帝”,终年47岁,在位6年(司马睿这个皇帝当的也太窝囊了,居然被手下气死)。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司空王导接受晋元帝遗诏辅佐朝政。晋元帝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所以未能恢复大业却在内部发生祸乱。11日,太子司马绍继承帝位,大赦天下,尊奉生母荀氏为建安君。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年)2月初二,晋元帝司马睿与元敬虞皇后共葬建平陵(今南京鸡笼山,又名北极阁)。3月初一,改年号为太宁。
    《列传》选录:
    ①元敬虞皇后,虞孟母,济阳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人。父虞豫,见《外戚传》。司马睿为琅邪王,纳虞孟母为妃,无子。永嘉六年(312年)病逝,时年35岁。当时司马睿还没有称帝。到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做了皇帝的司马睿特地派使者,捧着皇后的玺绶告祭太庙。追谥虞孟母为“元敬皇后”。晋元帝在位期间不再立后。
    ②豫章君荀氏,元帝宫人。初有宠,生明帝及琅邪王裒,由是为虞后所忌。自以位卑,每怀怨望,为帝所谴,渐见疏薄。及明帝即位,封建安君,别立第宅。太宁元年,元帝迎还台内,供奉隆厚。及成帝立,尊重同于太后。咸康元年薨。
    (6)后人评价。
    ——史书评价:“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晋书•帝纪第六》)
    ——有人从东西汉、东西晋和南北宋的过渡的结果来看,评价最高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优秀的皇帝之一;评价一般的是晋元帝司马睿,他虽然偏安一隅,但毕竟在东南保住了中华衣冠,拥有尊严和国体;最差的则是宋高宗赵构,他建立了南宋,但他开了华夏民族的先例,首次对野蛮民族称臣。
    ——史臣曰:司马睿之窜江表,窃魁帅之名,无君长之实,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对之李雄,各一方小盗,其孙皓之不若矣。
    (7)大事年表。
    咸宁二年(276年)司马睿生于洛阳。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觐死,15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即位后,封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刘聪攻占,晋憋帝徙部长安,晋朝的政权实际上已转移到建康(晋憋帝时将建业改为建康),司马睿便被任命为丞相、大都督中外请军事。
    建安四年(316年)刘聪攻占长安,晋憨帝被俘,司马睿称晋王,晋朝政权完全移到江南。
    建武元年(317年)4月6日(东晋建武元年3月初九日),司马睿称晋王,改元建武。
    太兴元年(318年),3月初七,愍帝死讯传至建康,3月初十,晋王司马睿即帝位。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反叛,攻入建康,并且杀害重臣戴渊、周顗等人。11月初十,司马睿忧愤病逝于建康宫。

TOP

三国归晋,也就是说曹魏(曹操)、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建立的三国,最后被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先是,蜀建兴元年(223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城东)。其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为蜀国皇帝。蜀炎兴元年(263年),后主刘禅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魏国名将邓艾。刘禅投降后,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蜀汉灭亡。
    魏黄初七年(226年)5月17日,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去世。其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景初三年(239年)正月,曹睿逝世于洛阳嘉福殿。由8岁的太子曹芳(魏明帝曹睿的养子,宫中密事,莫知由来)继位。由大将军曹爽(曹操侄孙)、太尉司马懿辅佐朝政。
    魏嘉平元年(249年),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均跟从。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郭氏(关中西平人,魏明帝曹睿病逝前一个月被册立),请废曹爽兄弟,并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从此曹魏军政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
    魏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司马懿长子)被任命为大将军,继续把持魏国朝政。魏正元元年(254年),魏少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密谋除掉司马师,不料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逼迫永宁太后废掉魏少帝曹芳,从永宁太后命以高贵乡公曹髦(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为帝。
    魏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亲率兵平定毋丘俭、文钦之乱,途中病死。司马昭(司马懿次子)继任为大将军,朝政继续由司马氏把持。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6月2日另立曹奂(本名曹璜,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的儿子)为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薨。8月长子司马炎继位任晋王。
    泰始元年(266年)1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年号泰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史称西晋。当年,曹丕也是逼汉献帝让位,代汉称帝的。所以,有句歇后语: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此时,三国中的曹魏(曹操)、蜀汉(刘备)集团已经灭亡。那么,晋武帝司马炎又是怎么登上历史舞台的呢?他与东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东晋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历史上从东吴灭亡(280年)到东晋建立(317年)大约相隔37年,这37年由西晋王朝统治。西晋(265—316年)共52年。其中西晋与东吴并存约15年,即265年至280年。
    吴天纪四年、太康元年(280年)3月,晋武帝司马炎称帝15年后,终于平定东吴统一了天下。东吴末帝孙皓被西晋名将王濬俘获,晋武帝司马炎封孙皓为归命候,东吴灭亡。
    西晋统一天下后,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但是他本非雄略之才,不能很好地解决政风奢持和贪污、党派乱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等问题,埋下了日后发生“八王之乱”的隐患。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于洛阳含章殿,时年55岁。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外戚杨骏辅政,改元永熙。
    元康元年(291年)暴发了“八王之乱”,从291年至306年历时16年。八王即: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司马衷自立。后来,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也起兵反司马伦,迎惠帝司马衷复位,杀死赵王司马伦。到了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司马衷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其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持续16年的“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期间,北方的外族势力陆续壮大并独立称帝。“八王之乱”后,也就是光熙元年(306年)11月17日,夜间,惠帝吃麦饼中毒,18日,在显阳殿驾崩在显阳殿驾崩。21日,司马炽即皇帝位。司马炽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惠帝司马衷弟。是为晋怀帝。次年改元永嘉。以司马越为太傅辅政。
    永嘉五年(311年)诏令讨伐司马越。6月,匈奴刘曜、王弥率兵攻入京师洛阳,活捉了晋怀帝,后被被解送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刘聪封他为平阿公,次年进封为会稽郡公。永嘉七年(313年),汉昭武帝刘聪(十六国时汉国,后被改称为前赵)命他青衣行酒(即身穿奴仆样式的青色衣服,提着一把银酒壶,为客人斟酒。指晋怀帝被俘受辱事),晋旧臣见状号声大哭,晋怀帝旋为刘聪所杀。史称“永嘉之祸”。
    晋怀帝司马炽被俘后,大臣贾疋遂拥立司马邺(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之子)为皇太子,次年怀帝被杀,司马邺即位于长安,是为晋愍帝。年号建兴。
    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8月,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投降,最后受辱被杀。至此,统治北方52年,统治全国只有37年,也就是孙吴帝国灭亡后37年,西晋王朝为前赵所灭。西晋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而后,匈奴、氐、羯、鲜卑及羌等族,陆陆续续在北方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王朝在长安已经灭亡,续写北中国历史的权力,就留给了北方的匈奴、羯、氐、鲜卑和羌5个少数民族。但是西晋王朝的另一段历史从长安移到了千里之外的建康(南京),由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继续进行。
    东晋王朝(317—420年),实际上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在建康建立起来的偏安小朝廷,史称东晋。也是历史上第二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它的统治范围主要是长江以南的半壁河山。但是,南京从此成为正统中华文化的中心。
    早在西晋灭亡前三年,即建兴元年(31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永嘉南渡。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趁机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100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30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10余万人。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使洛阳化为灰烬。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中原的汉人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也称“衣冠南渡”,这里的“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整个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机构、官员、甚至士族家中的佣人和鸡鸭牛马都被带过了长江。
    据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有大半的人南迁了。这次以门阀士族为主要力量的大迁徙共有90多万人。有人估计在200万人左右,约占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1500万的七分之一强。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云:“晋室昔横溃,永嘉遂南奔。胡马风汉草,天骄蹙中原。哲匠感颓运,云鹏忽飞翻。”(共34句取前6句)
    据《话说南京》一书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南京就已经是个“移民城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南北人口大融合,就发生在南京。当时有百万北方人南渡来南京,这与1692年前的“永嘉南渡”是十分吻合的。作为南京人的你、我、他,先祖可能就是一千多年前从北方南迁的移民。
    当时,琅琊王司马睿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建兴元年(313年)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字玄明,一名刘载,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国君)所杀,晋愍帝司马邺(晋武帝司马炎孙)于长安继立。为避司马邺(晋愍帝司马邺313—316年为西晋末代皇帝)之讳,又将“建邺”改为“建康”(今南京)。
    由于大量北方移民涌入南京,不可避免地将北方民族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饮食结构带入南京,加上南京自东吴到后来的陈后主被俘,有几百年的都城史,自然要接纳和包容大量的外来文化和语言以及生活习俗。在日久天长的潜移默化中,南京逐步改变了原先单纯的吴语和吴文化结构,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元素和其他外来元素,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人文理念。
    那时,东晋政府为了安置这些“流动人口”,建立了一些“侨州”、“侨郡”“侨县”,就是在长江南岸的郡县里划出一块地区,专门让这些“外来人口”居住,而且用北方原来的地名命名,并进行统一管理。如,南兖州,晋南渡后侨置兖州,治广陵,在今江苏江都县东北,南朝宋改曰南兖,后移镇盱眙,今安徽盱眙县治。后并入南徐州,旋复置,还治广陵,又移治淮阴,在今江苏淮阴县南,寻复故。南徐州,东晋时侨置徐州于京口,后曰南徐,即今江苏镇江市。东晋时,先后在南京设立的侨郡和侨县有20多个。
    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后,将南京城内和江南地区的土著家族外迁,大量江淮士族涌入。南京江南文化特色再次受到江淮文化的削弱。而徽皖文化的特色加强了,语言也逐步形成“江淮特色”。
    虽然在朱棣年间明朝迁都北京,但南京作为“留都”,依然是“都城”,继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晋武帝司马炎,在灭了南京的孙吴王朝统一中国之后,由于司马王朝信奉门阀政治,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恶化,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司马衷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他的外患,导致西晋王朝中原沦陷,司马王室被迫南迁。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这个时期,史称“五胡十六国”(304—589年)。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16国之外,加起来共有20国。
    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同在南京建都立国的东晋王朝长期对峙,长达130多年。
    这里先来说说“司马”这个姓氏。据中国姓氏:司马一姓出自上古周代的一种官职名称。司马管理国家军队,也参与国政,地位非常显赫。周宣王时,一个叫程伯林文的诸侯在朝中当了司马。他的远祖是颛顼帝之后祝融氏重黎。程伯林文与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的徐戎(又称徐夷、徐方)进行战斗,立下了大功。周宣王为示奖励,让他的族人“以官为氏”,改姓司马,并世代相传。
    东晋,是司马睿于318年在建康建立的王朝,是继东吴以后第二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到420年被刘宋王朝取代,历4代11帝,共103年。其中病死7帝;亡国后闷死一帝;被绞杀一帝;因酒后戏言被妃子捂死一帝;因忧愤而病死一帝。但是,总的来说东晋王朝,还是一个社会基本安定,经济、文化得以发展,民众基本安居的朝代。
    (一)东晋元帝
    中宗元帝司马睿(276—322年),字景文,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东晋开国皇帝,也称“司马始皇”。建兴四年(316年)汉刘曜攻占长安,俘愍帝司马邺,西晋灭亡。
    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与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是叔侄关系,前者是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司马伷—司马觐—司马睿);后者是司马懿的曾曾孙(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吴王司马晏—司马邺)。建武元年(317年)3月,司马睿即晋王位,始建国,改元建武。立宗庙社稷于建康。立世子司马绍为晋王太子。318年司马睿即皇帝位,改元太兴,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等地区。
    (1)牛继马后。
    司马睿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生于洛阳,其父是琅邪王司马觐。史书上说,司马睿出生时“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gǎo)如始刈。及长,白豪(白毛)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年15岁,嗣位琅邪王。幼有令闻。及惠皇之际,王室多故,帝每恭俭退让,以免于祸。沈敏有度量,不显灼然之迹,故时人未之识焉。”(《晋书•帝纪第六》)
    当时嵇绍(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就认为,司马睿非寻常之人,他对人说:“琅邪王毛骨非常,殆非人臣之相也。”
    但是,司马睿一生下来,就被人们说成是牛继马后,是小吏牛金的儿子,其种不纯。《晋书帝•卷六•帝纪第六》:“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他明明是琅邪王司马觐之子,怎么会是牛金的儿子呢?
    关于司马睿的身世,在《晋书•元帝纪》中也记载了这样的故事。魏晋之际,封建地主阶段的上层人物大都迷信,谶言神学十分盛行。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事实上秦朝也亡于秦二世胡亥。“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谶纬”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也含有一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当时有本书叫《玄石图》,上面有句谶言:“牛继马后”。当年司马睿的祖爷爷司马懿就是用权术杀死了魏国大臣曹爽,从而掌握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担心别人故伎重演,因此对这句谶言特别害怕,他下决心要除掉“继马”之后的“牛”,不让谶言应验。因为当时有资格和他争权而姓牛的人,只有后军将军牛金。这里要介绍一下牛金。牛金本来是曹仁(曹操的堂弟)手下的一员勇猛战将,曹仁死后,牛金便成了司马懿手下的一员大将。跟随司马懿南北征战,骁勇异常,战功卓著,而且军中有威望,有号召力,是威胁司马懿政权的危险人物,于是司马懿用“鸳鸯壶”装以毒酒,鸠杀了大将牛金。
    “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司马懿,杀了牛金之后,自以为“牛继马后”的谶言再也不会应验了,可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先后把持着曹魏政权,到265年,他的孙子司马炎干脆篡魏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成了晋武帝,他封自己的兄弟司马觐为琅琊恭王。司马觐娶了个妃子叫夏侯光姬。小名铜环。沛国谯人(今安徽省亳县)。其父夏侯庄,官至淮南太守(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一职)。光姬自幼生长在官宦人家,后被许配琅琊王司马觐。司马觐的府上雇佣了一名小吏,巧的是此人恰恰就叫牛金,与被司马懿毒杀的大将同名同姓,据说长相十分秀美。夏侯光姬在府中寂寞难耐,竟与这个姓牛的小吏勾搭成奸,生下了司马睿。后来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司马睿竟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了东晋的开国皇帝。所以有人说,东晋的4代11帝,实际都是牛姓子孙。“牛继马后”孰是孰非,自有公论。
    在官方所修的正史中,也有东晋皇帝不姓司马而姓牛的有关记载。司马睿登基称帝之后,也不像司马氏家族那种阴谋诡计多端、胆大狂妄的为人处世风格,也许这与他的血统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司马睿从小就牢记其母恭王妃夏侯氏的教导,便处处不事张扬,生怕惹来母子俩的杀身之祸。
    据《列传》:“元夏侯太妃,名光姬,沛国谯人也。祖夏侯威,兖州刺史。父夏侯庄,字仲容,淮南太守、清明亭侯。妃生自华宗,幼而明HUI。琅邪武王为世子司马觐纳焉,生元帝司马睿。及恭王薨,元帝嗣立,称王太妃。永嘉元年,薨于江左,葬琅邪国。初有谶云‘铜马入海建邺期,’太妃小字铜环,而元帝中兴于江左焉。”后来司马睿果然在建邺建都立国,应验了这则谶言。
    所谓“江左”,江的左岸也。历史上称江东为江左。为何叫江左?这与古人的地理概念有关。古人在地理上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的。例如山东省在太行山之东,故旧时别称山左;山西省在太行山之西,故旧时别称山右。
    其实皇帝的出生,历来都是一个谜,特别是开国皇帝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神奇之极。在这里,没有必要去研究皇帝的母亲或者父亲究竟是谁,嫡出也好,庶出也罢,杂出也无所谓,反正他当上了皇帝。如果血统纯正,说明他天生就是皇帝的坯子;血统杂了,说明他具有当皇帝的福气。历史上秦始皇嬴政、汉文帝刘恒、明成祖朱棣等,都有一段说不清的身世之谜,但他们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果说他们都是庶出或杂出,恰恰证明这样血统的人更具创造力。
    (2)五马渡江。
    晋太熙元年(290年),15岁的司马睿嗣琅邪王位。“八王之乱”时曾经参与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的战役,但是由于作战失利,司马睿便离开洛阳,回到封国。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以其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晋时有童谣:“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据《至大金陵新志》:“五马渡在上元县西北二十三里幕府山之前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渡江处按晋书大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及永嘉中元帝登大位乃其符云五马之名取此”。
    幕府山在南京中央门外,高205米,北临长江。在历史上一直是南京城北的重要门户。一般认为,幕府山因东晋丞相王导在此设“幕府”而得名。但是据近年来的考证,东吴时期就有“幕府山”之称。现在幕府山夹罗峰下还有达摩洞和五马渡等遗迹。相传,五马渡是1600多年前,“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地方,化为龙的这一“马”,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另外“四马”是:其堂伯父(弋阳王)司马羕(音:样);(南顿王)司马宗;堂兄(嗣汝南王)司马佑;侄儿(彭城王)司马纮(音:红)。其时,中原大乱,西晋倾覆,大批士族,衣冠南渡,司马睿便来到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形成江南偏安之势。幕府山如同一个巨大的盾牌,挡住了北方的长矛的进攻。
    晋怀帝司马炽即位后,于永嘉元年(307年)7月11日,朝廷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持符节,镇守建业。9月初一,琅邪王司马睿到达建业。司马睿让安东司马王导作为主要谋士,对他推心置腹,非常信任,每件事都找王导咨询。司马睿名望声誉一直很轻,吴地人们都不附从,在建业居住了很久,士大夫没有来拜访的,王导感到忧虑。正赶上司马睿出去观看禊祭(xìjì,古人在春秋二季所举行的临水祓除不祥的祭事),王导让司马睿乘上抬轿,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和名士们都骑马侍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后感到惊异,一个跟着一个地在道路左边行拜礼。王导就劝说司马睿道:“顾荣、贺循,都是这个地区最具名望的人了,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司马睿就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个人都接受邀请而来到司马睿处,司马睿让贺循担任吴国内史,顾荣担任军司马,加授散骑常侍。军政事务,都与他们商议。又让纪瞻担任军咨祭酒,卞粹的儿子卞壹担任从事中郎,周任仓曹属,琅邪人刘超任舍人,张昭的曾孙张闓和鲁国的孔衍任参军。王导对司马睿说:“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士人,通过节俭的办法保证用度的充足,以清静无为的原则处理政务,安抚以前的故旧部下与新结交的士人。”所以得到了江东地区人们的信任。
    司马睿刚来时,常常因为喝酒耽误事情,王导对此进行劝说,司马睿就命令人斟上酒,他接过酒杯后把酒倒入“覆杯池”,从此便戒了酒。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下顾荣和贺循两个人。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东汉尚书令、十四世顾综之曾孙,三国吴丞相顾雍之孙,宜都太守顾裕之子,弱冠也就是20岁时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輔义都尉。西晋灭吳后,与陆机、陆云兄弟俩同入洛(洛阳),时号称“三俊”,历任尚书郎、太子中书舍人、廷尉正。在“八王之乱”中,常醉酒不肯问事以避祸。晋惠帝西迁长安,征为散骑常侍,顾荣坚辞不就,后还吴。永兴二年(305年),广陵相陈敏起兵割据,任顾荣为右将军,领丹阳内史。不久,顾荣与甘卓等密谋起兵,推翻陈敏。永嘉元年(307年)瑯琊王司马睿南渡镇建康,顾荣在王导引荐下出任军司、加散骑常侍,为江南士族领袖,协助瑯琊王司马睿创建东晋政权。永嘉六年(312年)卒于官。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元。有《顾荣集》已佚。《晋书》有传。
    贺循(260—319年),字彦先,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贺景,灭贼校尉;父贺邵,中书令,为孙皓所杀,徙家属边郡,晋灭吴方还本郡。举秀才,除武康令,政教大行,邻城宗之。然无援于朝,久不进序。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循曰:“武康令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召补太子舍人。晋惠帝时(290—306年)任会稽内史,司马睿出镇建康时,任军咨祭酒、太常、左光禄大夫等职。曾露发袒身拒陈敏反叛之诈诏,亦曾参与镇压石冰领导的流民起义。
    北方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要及时救济他们,并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前前后后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士族,深得他们的欢心。就这样,司马睿靠着王导的辅佐,既拉拢了江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才逐渐巩固起来。他非常感激王导,感慨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
    司马睿正是有了王导、王敦以及由王导推荐的顾荣、贺循等人的鼎力相助,才在建康站稳了脚跟,成就了一番帝业。
    (3)王马天下。
    建兴元年(313年)4月18日,朝廷以琅邪王司马睿担任左丞相、大都督,都督陕东诸军事。晋愍帝三年(315年)2月12日,朝廷任琅邪王司马睿为丞相、大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建兴四年(316年)11月,前赵大将刘曜陷长安外城,司马邺使侍中宋敞送笺于刘曜,自己乘羊车,肉袒衔壁,舆榇出降。
    建兴五年(317年)正月,降帝司马邺遣平东将军宋哲至建康,诏镇东大将军在建康修复宗庙,以雪大耻。2月28日,宋哲到达建康,称说奉晋愍帝诏书,令丞相、琅邪王司马睿总摄国家所有事宜。
    3月,琅邪王司马睿换上素色服装,避居于别室,举哀三天。此时,西阳王司马羕和官员、部属等共同进上皇帝尊号,琅邪王不肯即位。司马羕等于是请求琅邪王依照魏、晋旧有成例,称晋王。琅邪王同意了。初九,琅邪王即晋王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武,开始设置百官,建立宗庙和社稷。
    建兴五年(317年)12月20日,愍帝司马邺在平阳遇害。太兴元年(318年)3月初七,愍帝死讯传至建康,晋王服斩衰丧服,别居倚庐。百官奏请司马睿使用皇帝尊号,司马睿不同意。经过大臣再三劝说,3月初十,晋王司马睿即帝位。文武百官陪列于两侧,晋元帝司马睿令王导登御床同坐,王导坚决拒绝,说:“如果太阳与天下万物等同,怎么能俯照苍生!”司马睿这才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即便如此,当时“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还是广为流传。
    司马睿登基后,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兴,文武官员都晋升二级爵位。晋元帝打算对所有曾经投贴建议自己接受皇位的人格外优宠,凡官吏都增加爵位一等,平民都提升为官吏,总计有20多万人。散骑常待熊远说:“陛下顺应天命,继承皇位,普天之下莫不拥戴,岂止左近之人情深,偏远之人情浅!不如依照汉朝的做法,普遍赐封臣民官爵,这样皇恩浩荡,而且可以省去考察核实的烦劳,堵塞弄虚作假的渠道。”元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3月24日,立王太子司马绍为皇太子。
    晋人认为,晋元帝司马睿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秦始皇(约前208年)时,曾有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所以,秦始皇东游到此,改其地曰秣陵,又挖掘北山以绝其势。到了孙权称帝(229年)时,他自己认为已到500年了。孙盛(约302—374年,字安国,晋代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著名的东晋史学家)则认为从秦始皇到孙权才437年,尚未到时辰;而晋元帝司马睿自渡江(318年)以来,已经526年,所以真人应该是晋元帝,他应了那个望气者的预言。也就是说,晋元帝才是真正的天子,而孙权则不能算。当然,晋人为自己的皇帝说话、唱赞歌,甚至歌功颂德都是无可非议的。孙权不是也被后人谥为“大皇帝”吗?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司马睿开始统治江东的时候,王敦和堂弟王导同心同德,共同拥戴和辅佐,元帝也推心置腹,重用他们。王敦总领征讨军事,王导把持机要政务,门生子弟各自占据显要的职位,当时人因此有这样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其中以王、谢、桓、庾四大家族为主的北伐,在东晋时曾进行过多次。其中以桓温的3次北伐最为著名。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够巩固北伐成果。

TOP

王濬(206—286年),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出身于世代为2千石的官吏之家。由于王濬最先进入建业(今南京)西的石头城,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实现西晋统一大业。因灭吴功勋卓著,晋武帝司马炎拜为辅国大将军,领步兵校尉。太康七年(286年)卒,年80岁。
    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成都),金陵(南京)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南京)。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当时吴国有童谣:“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岸上兽,但畏水中龙”(《晋书•羊祜传》)。羊祜(西晋著名的战略家)听后,说:“此必水军有功,但当思应其名者耳”(《晋书•羊祜传》)。正逢益州刺史王濬被征召任大司农。羊祜发现王濬的才能可当重任,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应了童谣之言。于是上表请留王濬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当初,王濬承受诏命,修造战船。王濬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2000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王濬还命人在船头画上鹢鸟怪兽,来震慑江神。后命其加快造船进度。如原来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5、6百屯田兵造船,后来又增加各郡士兵1万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务,使王濬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晋书•王濬传》),为实现“水陆并进”(《资治通鉴》•卷七十八)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话说孙皓仿效刘禅出城投降,那么,当年刘禅是怎么投降的呢?刘禅,小名阿斗,刘备之子,被人认为是懦弱无能之辈,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后人们称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为“阿斗”。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后主刘禅无奈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抬着棺材出城投降邓艾。
    蜀亡后,刘禅被押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在宴会上,司马昭令奏魏乐,蜀官皆低头不语,刘禅却显得很喜欢的样子。然后,司马昭又令奏蜀乐,刘禅的随从听了皆落泪,刘禅却仍然喜笑颜开,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想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说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道:“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此为“乐不思蜀”的出处。其实刘禅十分聪明,正是他这种大智若愚的表现,最终免遭杀身之祸。
    扯远了,再说孙皓投降后,琅邪王司马伷派使者送孙皓及他的宗族去洛阳。5月初一,孙皓到了洛阳。他和太子孙瑾等人用泥涂在头上,反绑了双手,来到洛阳的东阳门。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长子,西晋王朝创建者)下诏,派谒者解开他们的绳索,赐以衣服、车子、30顷田地,每年都供应他们非常充足的钱币、粮食和布匹。晋授予孙瑾中郎的官职,孙皓其他的儿子,凡是原先为王的,都被任命为郎中。吴从前的有名望的人士,都根据他们的才能提拔进用。孙皓的将领、官吏渡过长江的,免除10年的赋税、劳役;老百姓免除20年的赋税、劳役。
    太康元年(280年)5月初四,晋武帝司马炎来到堂前的长廊,会见文武官员中有爵位的、以及四方来晋的使者,国子学生也都参加会见。晋武帝派人将归命侯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孙皓登上大殿向晋武帝叩头。晋武帝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以等待陛下(此时孙皓好像顿时成了一位好汉,面对“皇帝”毫不相让)。”
    贾充(尚书仆射、鲁郡公)问孙皓说:“听说你在南方,凿人的眼珠,剥人的脸皮,这是哪一等级的刑法?”孙皓说:“为人臣子的,杀了他的君王以及邪恶不忠的就处以这种刑法。”(有点狂妄)说得贾充哑口无言,非常羞愧,而孙皓却面无愧色。但是从上面孙皓与晋武帝司马炎和贾充的对话来看,孙皓虽然残暴昏庸,但是被俘以后依然刚直不阿,敢于实话实说,并且不卑不亢,就这一点还是令人佩服的。
    据《世说新语》,一日,晋武帝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五言四句,每句有汝),颇能为不?”皓正饮酒,因举觞劝帝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晋武帝悔之。因为君臣之间是不能你我相称的。晋武帝这一问,竟被孙皓连呼几个“你”字,反倒自讨没趣。司马炎命令他闲居于洛阳(司马炎还是够意思的,对阶下囚孙皓不但给地、给钱、给物,还封了个归命候,在京城闲居)。
    太康四年(283年)12月,归命侯孙皓被俘几年后在洛阳被司马炎鸩杀(毒药杀死),时年42岁。葬河南县界。
    《妃嫔传》选录:
    孙皓滕夫人,故太常滕胤之族女也。滕胤夷灭,夫人父滕牧,以敕远徙边郡。孙休即位,大赦,得还,以滕牧为五官中郎。皓既封乌程侯,聘滕牧女为妃。孙皓即位,立滕夫人为皇后,封滕牧高密侯,拜卫将军,录尚书事。
    至此,第一座古城堡里的历史简要讲解完毕。无论怎么说,孙权是伟大的,他所建立的江南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毕竟延续了半个世纪,在南京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东吴的最终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从来就没有千年的王朝,更没有万年的江山,这是历史的规律。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导游的解说词以及故事,只能作为了解南京历史的一种参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甄别。
    关于东吴时期的几则故事选辑:
    【孙权劝学】吕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军事家。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当涂掌事,不能不学!”吕蒙推辞说军中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我难道是要你研究经典,去做博士吗?我只是要你去浏览书籍,了解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说事多,难道会比我多吗?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得到很多好处。”于是吕蒙开始读书。等到鲁肃经过寻阳时,与吕蒙谈话,大吃一惊说:“你今天的才干谋略,再不是吴郡那里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刮目相看,兄长为什么对这个道理明白得这么晚呢!”
    【配画娶亲】孙权“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之称。一天,他带了几名贴身护卫,去野外打猎。忙了一整天,直到日落西山,才尽兴而归。在回营的路上,感到口干舌燥,发现不远处有口井,便跳下马来,想喝井水解渴。这时,从屋里走出来一位俊俏的姑娘,他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王郎中之女小凤。见孙权一身戎装,就上前道了个万福,说道:“将军,6月井水喝不得,我这儿有防暑的药茶可以解渴。”说着忙进屋去端了一碗药茶出来,说:“这是祖传避暑良方,将军请尝。”孙权接过一饮而尽,顿时只觉目清神爽,暑意全消。为了感谢这这位姑娘,他解下身上的佩玉作为酬谢。但是那位女子并不领情,坚持不肯收。孙权暗自思忖道:真是位通晓人情的好姑娘啊!
    孙权回营后,便派人到王郎中家提亲。王郎中这才知道,那天在井边喝水的那位将军就是孙权,不由得又惊又喜。于是忙唤小凤出来问道:这门亲事你看如何?小凤也不作答,回到屋里画了一幅画,让来人带回去。
    孙权看过画卷,只见左边是一只彩凤,右边却是一片空白。他看了半天,才明白小凤的意思。他赶忙来到小凤家,对小凤说:“你画得很好,可惜尚未画完。”说完,提笔在彩凤旁边画了一只白头翁。孙权问小凤:意下如何?小凤腼腆地点了点头。孙权接着,又题写了5个字:“凤凰共白头。”
    【水泼群臣】吴王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和臣下在武昌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他令人将水洒在大臣身上,并说:“今日畅饮,不醉倒在钓台上,不准停杯!”张昭板着面孔,一言不发地出去,坐在车子里。孙权派人将张昭叫回来,对他说:“大家不过是共享欢乐,你为什么要发火?”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饮酒,当时也以为很快乐,不认为有什么不好。”孙权深感惭愧,一言不发,停止了酒宴。
    一次,孙权和大臣饮酒,亲自起身行酒劝饮,虞翻装醉倒地,孙权过去后,他又坐了起来。孙权大怒,手握宝剑要刺虞翻,在座的臣僚无不大惊失色。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孙权,劝谏说:“大王在酒过三杯之后,要亲手杀死贤能之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谁知道?况且大王因为能够招贤容众,才使四海之内的人仰慕;如今却一朝之间毁掉自己的声誉,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孔文举),我杀个虞翻又算得了什么!”刘基说:“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因而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推行德行礼义,要和尧、舜比高下,怎么能够把自己和曹操相提论呢?”虞翻这才免去了一场灾祸。孙权也因此向手下人命令:“自今酒后言杀,皆不得杀。”
    可见,孙权也是非常憎恨无酒德之人。不过,他能虚心听人家的劝说。对比我们今天,“为了领导喝死拉倒”的酒德来讲,虞翻的酒德无疑是一种叛逆行为,也是高尚的。他不唯上,不惜冒着杀头的危险,坚持“久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的酒风,其勇气和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从上可见,孙权是一个尚能听劝的皇帝。古今中外,比他痞、比他赖、比他恶劣的皇帝多的是。谁当了皇帝都一样,当皇帝前是人,当皇帝以后就是鬼。放在现在也一样,当官前是人,当了官就不一定都是人。
    【以茶代酒】据《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chuǎn)以代酒”。意思是: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常常是要搞一整天的,赴宴的不管能不能喝,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大臣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允许他少喝点,或者偷偷给他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时值今日“以茶代酒”仍是酒桌上比较流行的托词,这是孙皓、韦曜所不能料及的。
    【周瑜之死】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周瑜是被孔明三气而死。赤壁大战后,孙、刘双方都要夺取荆州,周瑜与曹仁对阵,结果被箭射中,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气得跌下马来,此为一气。周瑜本想借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将刘备扣下,逼诸葛亮拿荆州来换,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当他眼睁睁看着刘备走了,气得金疮迸裂,倒在船上不省人事,此为二气。周瑜想用“假途灭虢”之计,以收西川为名,乘刘备不备夺取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识破,一气之下,金疮复裂,跌于马下,此为三气。不久便一命呼乎。临死前,他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有一段传闻说,周瑜是被其妻小乔害死的,是否正确不得而知,不妨说出来供大家一乐。
    话说周瑜被孔明气病以后,这小乔一边漫不经心地照看丈夫,一边与家丁勾搭成奸,寻欢作乐。后来家丁给小乔出了个点子(要谋杀亲夫),小乔听了就照办了。一天,小乔对周瑜说:“郎君啊,你的病根就在那个该死的诸葛亮身上,他不死你的病就不会好。妾虽然不能为你承受痛苦,可妾有一计,郎君不如谎称病重身亡,在军中设一灵堂,再派人给诸葛亮送信,诓他前来吊丧。咱们在灵堂周围埋伏好刀斧手,等诸葛亮来到,只要一声令下,诸葛亮必死无疑,岂不除却了你的心病?”周瑜想了想说,事到如今那就试试吧,说完钻进棺材里诈死。
    再说,诸葛亮得知周瑜的死讯后,开始并不相信。可一观天象,果然见东方那颗常见的将星突然不见了,这才相信。于是,他连夜备办祭品,第二天一大早就带着赵云过江来吊孝。
    诸葛亮进了灵堂,在周瑜的灵牌前供上祭品,跪下磕了3个响头后,便伏在周瑜的棺材上放声大哭。这个时候,小乔还在家丁的床上。丫环偷偷来报,说诸葛亮已进了灵堂时,小乔急得脸上的粉、唇上的红都顾不得擦,身上的大红内衣也来不及换,披了件白睡袍就冲了出去。
    小乔进了灵堂,见诸葛亮在大哭,便也几步奔到棺材边,趴在上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干号起来,顺便将留一条缝给周瑜出气的棺材板合严了。诸葛亮哭了一会,想走过去安慰小乔,让她节哀顺便。可他一抬头,只见小乔穿的孝服是件白色的睡衣,而且衣领大敞,红色内衣隐约可见,心里感到不对劲。
    本来周瑜躺在棺材里,就指望棺材盖板的一道缝出气,不料被小乔合严了,这一下憋得难受,就开始挣扎。诸葛亮正伏在棺材上,周瑜在里面一动,他就感觉到了。此时,诸葛亮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周瑜并没有死,而是小乔刚下的毒手!
    诸葛亮心想:这小乔也太歹毒了,自己谋杀亲夫,却要嫁祸于我,不行我得赶快脱身(虽见死不救,但情有可原)。
    小乔见棺材里动了几下就没有动静了,知道周瑜命已归阴,便想下令让令刀斧手来杀诸葛亮。这时就听诸葛亮压低声音对她说:“你穿着睡衣来守孝,你当我看不出来,你盖严了棺材板,害死了周瑜,罪不容恕。”说完在赵子龙的护卫下扬长而去。
    有关周瑜和小乔的诗词主要有这样两首: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周瑜在南京江宁区还有一处遗迹,即“周郎桥”。据明朝《万历上元县志》载:“周郎桥,在丹阳乡。吴周瑜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经此,故名。”。如今,南京市江宁区有一座简陋平桥(俗称土桥,即当年的“周郎桥”),后称土桥市,宋改为土桥。元、明、清各代沿袭此名。后来的土桥乡(土桥镇)也是因为该桥而得名的。《江宁县地名录》(1984年版)说:“周郎桥”是三国时周瑜协助孙策平定江东的一个遗迹。至今,周郎桥、周郎村地名尚存。
    【丹徒二乔】相传东汉末年,丹徒(今江苏镇江)出了个隐士焦光,这就是乔国老。他最自豪的就是拥有一双令世人羡慕的女儿,大乔和小乔。二乔出落得花容月貌,皆国色也。大乔配孙策,小乔嫁周瑜,一个是东吴之主,一个是执掌帅印的大都督。后来,孙策在丹徒汝山遭人伏击,重伤后不治身亡,时年26岁,大乔约20岁。从此史料上就很少有大乔的记载,大乔在长山下抚育了孙策的三女一子。她言传身教,三个子女均有建树。大乔去世后,一说他的遗体与孙策合葬在横山,民间流传文革的时候横山还有墓碑上书:“东吴小霸王之墓”。可惜现在已无从查考。还有一说是大乔与父母同葬在十里长山。小乔一直与周瑜南征北战,恩爱生活11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病死在湖南岳阳,小乔就在那儿终老。吴黄武二年(223年)小乔病逝,终年47岁。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人们对苏轼的千古名句十分熟知,但知道周瑜大都督府在南京府西街一中所在地的不多。该府本为“讨逆将军府”。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当时孙吴政治中心尚在苏州,孙权之兄孙策为征战之需,“在秣陵(今南京)淮水北(指秦淮河北)建讨逆将军府”。周瑜因商讨军事之策,常往返于苏州和荆湖(指荆江和洞庭湖)之间,途经南京即下榻于该府,并携妻子小乔曾居住于此。因周瑜任“前部大都督”之职,故该府又称大都督府。
    孙权于公元211年,将政治中心迁到秣陵,改秣陵为建业。可惜的是,周瑜已于上一年去世。小乔随之来到建业,住进周瑜曾下榻过的“大都督府”。50年代初,在一中校园东侧有一座小山,约有3层楼高,山上植有梧桐树,“小乔墓”即指此山,可惜现在已被推平。
    小乔墓究竟在哪里,如今尚存在争议。有的说,在安徽庐江;有的说在湖南岳阳,这两地目前各有一座“小乔墓”。尽管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小乔墓”就在南京,但即便是传说,也会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思。
    【政治婚姻】当年,在曹操欲扫平江南的时候,孙权出于无奈与刘备合作。刘备(162—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汉室宗亲,三国蜀汉开国君王,蜀汉昭烈帝,乱世的枭雄。
    那时人称刘备为刘皇叔,但他没有立足的地方,向东吴借荆州(今天湖北荆州)暂时栖身,约定以后归还。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托。后来周瑜为孙权设计,趁刘备丧妻之机,以其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作继室为诱饵,将刘备引到东吴来举办婚礼。名为东吴与刘备连亲,实则趁刘备过江之机加以拘禁,好逼诸葛亮拿荆州换回刘备。
    建安十四年(209年)12月,史书上这样写道:“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孙权的妹妹才思敏捷,性情刚猛,有她兄长们的风度。她的侍婢一百余人,都手执利刀在旁站着侍候。刘备每次进入内宅,心都很恐惧。”
    刘备虽然年过半百,但身体魁梧,相貌堂堂,有龙凤之姿与天日之表;而这个孙夫人只有20来岁,正值青春妙龄,神采奕奕,长得也很端正,即使这段婚姻掺杂了浓厚的政治成分,但是在温馨的洞房花烛之夜,一切政治因素都被男女激情冲击得一干二净。有诗为证:“刀光如雪洞房秋,信有人间作婿愁;烛影摇红郎半醉,合欢床上梦荆州。”就这样,刘备成了孙权的妹夫。
    后来,刘备携孙夫人逃出东府(在今南京市区),驾船直奔自己的根据地荆州而去。周瑜带兵下船急急追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曰:“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急救,却早不省人事。后来,有句歇后语叫,东吴招亲——弄假成真,指的就是这件事。
    【射虎英雄】孙权喜欢打猎,常冒险射虎。按照今天的法律是绝对不允许的。据《吴志•吴主传》:“(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后来孙权发明了一种射虎车,既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又能满足射虎的刺激。
    后来,张昭曾劝谏道:“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於原野,校勇於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吴志•张昭传》)对此孙权还恼怒过张昭,但作为一个开明的君主,孙权气归气,同时也对张昭的指责感到羞愧,最后接受了他的劝谏。
    孙权射虎这件事,被苏轼(东坡居士)写进了脍炙人口的《江城子》一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孙权受骗】青龙元年(233年)正月,公孙渊派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携带表章赴吴称臣,孙权非常高兴,为此大赦天下。3月,孙权不顾满朝大臣的反对,派太常(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长官)张弥、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卫戍司令)许晏、将军贺达率领军1万人,携带金银财宝、奇珍异贷及九锡齐备,乘船渡海去辽东赏赐公孙渊,封公孙渊为燕王。
    公孙渊自知吴国相距遥远难以信用靠,于是斩张弥、许晏等人首级,送到京城洛阳,呈献给魏明帝曹睿。收编了吴国的士兵,吞并了全部金银财宝。12月,魏明帝曹睿颁诏任命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为乐浪公。
    孙权听到消息勃然大怒说:“朕年已六十,人世间的艰难困苦,还有什么没经历过,近来却被鼠辈所戏弄,令人气涌如山。如不亲手斩掉鼠辈的脑袋扔进大海,就再也无颜君临万国,即令为此亡国颠沛,也决不怨恨!”
    孙权不仅丢了两位大员、万余兵士被公孙渊收编了去,还赔了无数金银财宝,甚至丢尽了脸面。孙权当时就想点齐兵马,乘船去辽东与公孙渊拚个你死我活。在陆逊等人的极力劝说下,孙权才没有出兵讨伐公孙渊。
    公孙渊自以为欺骗了远在江东的孙权,白白占了个便宜,他哪里知道,如此的背信弃义行为,被魏国君臣看得一清二楚,公孙渊既然能够这样待吴国,如何能相信他会忠于魏国?
    孙权忍得住公孙渊的气,魏国君臣却看不下去了。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睿派司马懿带了大兵讨伐公孙渊。公孙渊兵败后与儿子公孙修带了几百人出逃,被司马懿部下捉住杀掉。
    至此,第一座古城堡里的历史基本浏览完毕。无论怎么说,孙权是伟大的,他所建立的江南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毕竟延续了半个世纪,为南京的历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东吴的最终灭亡也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千年的王朝,更没有万年的江山,这是历史的规律。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导游的解说词以及故事,只能作为了解南京历史的一种参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一一甄别。
    东吴过后,下一个在南京建都的是东晋王朝,那又是一个什么状况呢?请看下一篇: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

TOP

(6)孙权家族。
    东吴的开国皇帝孙权,一生共娶了约10个老婆,生有7个儿子,3个女儿。7个儿子,均非一母所生。其中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当了皇帝。
    长子孙登(宣明太子),字子高。黄龙元年,孙权立为皇太子,年33卒。《三国志》陈寿评价: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美之德。
    次子孙虑。字子智。黄武7年,封建昌侯。《三国志》陈寿评价:“①少敏惠有才艺,权器爱之。②虑以皇子之尊,富于春秋,远近嫌其不能留意。及至临事,遵奉法度,敬纳师友,过于众望。③虑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短命早终,哀哉!年20,嘉禾元年卒。”
    三子孙和。字子孝。吴国最后的皇帝孙皓之父。赤乌五年(242年),立为太子,时年19。太元二年正月,封孙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由于姐姐全公主的谗言,遭宫中疏远。最后被孙峻逼迫自杀。谥号,文皇帝。《三国志》陈寿评价:和有好善之姿,规自砥砺,或短命早终,或不得其死,哀哉!
    四子孙霸。字子威。封鲁王,后与孙和不睦被孙权赐死。《三国志》陈寿评价:霸以庶干适。
    五子孙奋。字子扬。太元二年,立为齐王,居武昌。《三国志》陈寿评价:奋不遵轨度,固取危亡之道也。然奋之诛夷,横遇飞祸矣。
    六子孙休。七子孙亮。
    孙权还有3个女儿除中间1个早卒外,同淮阴美女步夫人(步骘亲族中的侄女)生两个女儿,长女鲁班,字大虎,先配周瑜子循(称周公主),后配全琮(全公主)。小女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朱公主),后配刘纂(刘公主)。
    家族列表:
    先祖:孙武、孙膑(据传)
    父:孙坚
    母:吴氏(吴太夫人)继母:吴氏(吴国太)
    叔父:孙静
    嫡兄弟:孙策、(孙权)、孙翊、孙匡
    庶兄弟:孙韶、孙朗
    堂兄弟:孙瑜、孙皎、孙奂、孙蒿、孙谦
    妹:孙仁(孙尚香)
    子: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亮、孙休
    孙:孙皓、孙德
    侄辈:孙绰、孙赵、孙恭
    侄孙:孙琳、孙峻
    (7)孙权年表。
    (东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孙权出生。
    (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秀才,任阳羡(今宜兴)长,行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孙权跟随孙策征讨刘勋、黄祖等人。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孙权继承兄位。张昭、周瑜等重臣全心辅佐孙权。曹操上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居吴。孙权招贤纳士,开始统治江东。
    建安七年(202年)孙权母亲吴氏逝世。
    建安八年(203年)孙权西伐黄祖,水战大捷,但未攻占城池。
    建安十二年(207年)孙权西征黄祖,大胜而回。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再次征讨黄祖,黄祖败逃,被冯则追杀枭首。孙权令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领军两万,联合刘备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军。
    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上表孙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移治于秣陵。
    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市),作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曹操远望孙权军,赞叹孙权军容齐肃,于是退军。
    建安十九年(214年)5月,孙权攻克皖城。曹操入汉中,刘备孙权议和,再度结盟,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孙权被魏将张辽打败,乘骏马跳过津桥逃走。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次攻打濡须。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孙权派都尉徐详诣曹操请降,双方暂时和解。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马射虎,老虎咬伤马匹,危急之际孙权用双戟击伤老虎,最终和手下将之捕获。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军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逃出麦城,众人失散,只剩下十余骑,孙权派朱然、潘璋军埋伏于关羽等人前行道路。12月,潘璋部将马忠抓获关羽及关平、赵累等于章乡,孙权斩杀关羽,平定了荆州。曹操上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魏黄初二年(221年)4月,孙权都鄂,改名武昌。8月,孙权向曹丕称臣,释放于禁等人,后被曹丕拜为吴王。
    东吴黄武元年(222年)9月,魏将曹休、张辽、臧霸兵出洞口,曹仁兵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军围南郡,攻打东吴。
    东吴黄武五年(226年)7月,孙权听闻曹丕去世,征讨江夏,围困石阳,结果无功而返。苍梧传言凤凰现世。孙权派全琮平讨山越。
    东吴黄龙元年(229年)春,百官劝进。4月,夏口、武昌传言黄龙、凤凰现世。丙申日,孙权即皇帝位。改年号黄龙,追尊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武皇后,兄长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立登为皇太子。9月,孙权迁都建业。
    东吴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领兵卒万人,过海访夷洲及亶洲,得夷洲数千人而回。
    东吴黄龙三年(231年)2月,孙权派潘浚率军五万,讨伐武陵蛮夷。
    嘉禾元年(232年)吴魏争夺辽东。10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臣。
    嘉禾二年(233年)公孙渊反复无常和东吴翻脸,孙权欲被征,被部下劝阻,于是讨伐曹魏合肥等地,均无功而返。
    嘉禾三年(234年)5月,孙权派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孙权率大军围攻合肥新城,最终再次无功而返。8月,孙权派诸葛恪讨伐山越。11月,潘浚扫平武陵蛮夷,孙权复曲阿为云阳,丹徒为武进。
    嘉禾六年(237年)2月,陆逊讨伐彭旦成功。10月,孙权派全综攻打六安,战事不顺。
    赤乌元年(238年)夏,吕岱讨伐卢陵贼。8月,武昌传言麒麟现世。孙权改年号为赤乌。
    赤乌二年(239年)孙权几动干戈,成功讨伐廖式等叛将。
    赤乌三年(240年)该年灾荒不断,冬11月,孙权开库济民。
    赤乌四年(241年)正月,大雪平地深3尺。4月,孙权派全琮攻打淮南、诸葛恪攻打六安、朱然围樊城,诸葛瑾取柤中。5月,太子孙登夭亡。司马懿亲解樊城之围。
    赤乌五年(242年)正月,立孙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8月,立子孙霸为鲁王。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11月,孙权立孙亮为太子。
    太元元年(251年)5月,孙权立皇后潘氏,改年太元。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孙权立孙和为南阳王,居长沙。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瑚邪王,居虎林。2月,孙权大赦,改元为神凤。4月,孙权病逝于建业,时年71岁,谥大皇帝。7月,葬于蒋陵。
    (二)废帝孙亮
    吴废帝会稽王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国第二位皇帝。他是孙权最小的儿子,所以最初他不是太子。然而,他的长兄孙登早年已经去世,而另一位兄长孙和在赤乌十三年(250年),因受陷害而被废去太子之位,于是孙权便立孙亮为太子(孙亮运气太好了!)。孙权去世后,孙亮于太元二年(252年)继位,时年10岁。废帝孙亮有三个年号:建兴、五凤、太平。
    建兴二年(253年)正月,孙亮立全氏为皇后,大赦。
    五凤元年(254年)6月,交阯(今越南)稗草化为稻。昔三苗将亡,五谷变种。此草妖也(是否属于迷信范畴?)。其后孙亮被废。此是后话。
    太平元年(256年)正月,孙亮为孙权立庙,称太祖庙。太平三年春正月,诸葛诞杀文钦。3月,司马文王克寿春,诸葛诞及左右战死,将吏已下皆降。7月,封故齐王孙奋为章安侯。
    孙权为吴王时,曾立长子孙登为王太子。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都建业(今南京),立孙登为皇太子。孙登生母身分低贱,连其姓氏都末见于史册。孙权宠爱的王夫人生子孙和、孙霸,孙登常有让位于孙和之意。
    赤乌四年(241年)孙登死。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不久,封孙霸为鲁王。孙权爱孙霸,超过爱孙和,对孙霸的待遇,同太子孙和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孙和、孙霸不和睦。分成两派,一部分人维护太子;一部分人向着孙霸。向着孙霸的人想依靠鲁王捞取政治上的好处,所以拥戴孙霸而“诋毁大子”。有一次,孙权生病,派遣太子到长沙恒王孙策庙祈祷,太子妃叔父家离庙很近,就把太子请到家中。公主鲁班(孙权宠姬步夫人所生,孙和之姐)闻知,向孙权告状,说太子孙和不去庙里祷告,却往妃家计议,于是孙和越来越不受宠,两派的争斗也更加厉害。孙权认为“子弟不睦,臣下分部……一人立者,安得不乱”。乃废太子孙和,赐鲁王孙霸死。另立所爱潘夫人幼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于去世后,由孙亮继位。他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他观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细致,常常能使疑难事物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一般人所不及。
    太平二年,孙亮8岁时,有一次要吃梅子,就吩咐黄门官去库房把浸着蜂蜜的梅子取来。这个黄门官心术不正又心胸狭窄,是个喜欢记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库房的库吏素有矛盾,平时两人见面经常斗嘴。他怀恨在心,一直伺机报复,这次,可让他逮到机会了。他从库吏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几颗老鼠屎放了进去,然后才拿去给孙亮。
    孙亮没吃几口就发现蜂蜜里面有老鼠屎,勃然大怒。心怀鬼胎的黄门官忙跪下指责库吏,说库吏一向不忠于职责,常常游手好闲,四处逛荡,一定是库吏的渎职才使老鼠屎掉进了蜂蜜里,既败坏主公的雅兴又有损主公的健康,实在是罪不容恕。
    孙亮听罢,马上将库吏召来对质,库吏早就吓得脸色惨白,他磕头如捣蒜,结结巴巴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但拒不承认在蜜汁梅里放了老鼠屎。
    孙亮略一沉思,叫人当着大家的面把鼠屎切开,让大家仔细观看,只见鼠屎外面沾着一层蜂蜜,是湿润的,里面却是干燥的。孙亮认为,如果老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时间长了,一定早湿透了。现在它却是内干外湿,很明显是刚刚放进去的,而放鼠屎的就是黄门官,足见孙亮看问题的透彻和细致。
    孙亮即位时,由诸葛恪、滕胤、吕岱等人辅政。一年后也就是到了253年,吴国宗室孙峻发动政变,杀死诸葛恪。孙峻出任丞相。
    太平二年(257年),孙亮亲政,但施政时常被当时的权臣孙綝掣肘。孙亮认为权臣孙綝专恣,对他和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于是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积极采取措施准备除掉孙綝,不料被孙綝发现。
    太平三年(258年)9月,孙綝召大臣会宫门,废黜孙亮为会稽(今绍兴)王,时年16岁。改立孙亮之兄孙休为帝。又过了几年(260年),在孙亮的封地会稽传出谣言,说孙亮试图返回建业复辟;而孙亮的侍从亦声称孙亮在祭祀时口出恶言。于是孙亮被贬为侯同时流放,死在流放途中。据《三国志》记载,孙亮可能是自杀,也可能是被孙休派人毒死。孙亮死时只有17岁,在位(252—258年)7年。葬于定陵(今安徽当涂县)。
    《三国志》陈寿评价: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从孙亮的人生轨迹来看:从小他就聪明过人,早年他的3位兄长,孙登早亡;孙和、孙霸两个“鹬蚌相争”使他渔翁得利登上帝位,可以说当时他的运气极好。否则,孙亮在7个兄弟中排行最末,怎么样也轮不到他。但是他即位后有两个不利的因素,一是年龄太轻,10岁登基,加上没有贤良的大臣辅佐,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二是继位后自家宗室内部发生政变,等到自己亲政时又常遭权臣掣肘,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最终不但失去了皇位,还早早地丧失了性命。
    《妃嫔传》选录:
    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孙亮继位后,全夫人立为皇后。
    全尚东吴皇丈(天子的岳父),妻子为孙綝之姊。得知儿子全纪受孙亮之命将要诛杀孙綝后,把此事告知妻子,不料妻子密告孙綝,因而连坐遭处死。
    孙綝废孙亮为会稽王,后又黜为候官侯,全夫人随之国,居候官,全尚将家属徙零陵(今湖南省),追见杀。
    (三)景帝孙休
    吴景帝孙休(234—264年),字子烈。又称景帝,吴国第三位皇帝(258—264年),在位6年。孙权的第六子(吴国第二位皇帝孙亮的哥哥)。
    孙休13岁时,从中书郎射慈、郎中盛冲处求学,太元二年(252年)18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居于虎林(今安徽贵池)。同年4月孙权病逝,孙休的弟弟孙亮继位,诸葛恪掌权。诸葛恪从政治因素考虑,不让孙休驻于江边重兵之地,而将孙休迁至丹阳郡(丹阳郡的郡治,就在首都建业,今南京),就近监视。这期间,丹阳太守李衡屡次找孙休麻烦,孙休不堪其扰,又迁徙而定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太平三年(258年)9月26日,权臣孙琳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孙休3次辞让而受,改元年号为永安,时年24岁。
    孙休登基后,首先封权臣孙琳为丞相、荆州牧,其弟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又封自己的旧部张布为辅义将军,孙和之子孙皓为乌程侯。
    这时,孙琳权倾朝野,孙休害怕孙琳再次政变,表面上对他封官赏爵,笼络有加,甚至将密告他将谋反的人交给他处理,同时,又对孙琳的奏请从不批驳。但其实,孙休已经私下与张布等人密商图谋,铲除孙琳势力。12月8日,百官朝贺、公卿升殿时,张布、丁奉召武士在殿上抓住孙琳,当日处斩,其兄弟株连处死,而余党全部赦免。之前被孙峻、孙琳兄弟陷害至死的诸葛恪一族、滕胤、吕据等全部得到平反改葬。孙休耻于和孙竣、孙琳兄弟同族,索性把他们的姓给夺了(真绝),改称他们故峻、故琳。
    孙休好读典籍,欲博览百家之言,只有春夏之间,白昼出猎射雉时放下书卷。据《世说新语》上提到孙休喜欢射雉,常常早出晚归。群臣莫不上谏,说:“雉这点小东西,哪足以皇上沉迷呢?”孙休说:“虽是小东西,雉这种动物气节过人,所以我喜欢他(有这种嗜好,似乎比较另类)。”
    孙休在位期间,十分重视教育和农桑。他深知,只有民众富裕了,才能知礼节、知荣辱。永安元年(258年)孙休下诏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永安二年(259年)3月,又诏曰:“今欲偃武修文,以崇大化。推此之道,当由士民之赡,必须农桑。管子有言:‘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前段话的意思是,建国者必须以教育为先;后段话的意思是,只有物质文明了,精神才能文明。这些名言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作用。
    永安五年(262年)8月,孙休立硃氏为皇后,孙(雨+单,即上雨下单,音“湾”,据说是孙休造的字,下简称“湾”)为太子(是否为后来武则天造“曌zhào”字的榜样)。永安七年(264年)7月,孙休病重,不能说话,但还能写字,手书召来丞相濮阳兴,令太子孙湾拜见,托孤给濮阳兴。这时,孙湾年仅15岁,正值国内外局势动荡,于是在左典军万彧推荐下,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说服了硃太后,迎接23岁的乌程侯孙皓(孙休侄子)继位。孙休病死于建业宫中,时年30岁,谥号景帝。葬于宣陵(今南京旧城东25里处)。一说葬定陵(今安徽当涂)。
    《三国志》陈寿评价:休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改弦易张,虽志善好学,何益救乱乎?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友于之义薄矣。其实就8个字“用人不当,薄情寡义。”
    关于孙休的陵墓有几种说法:第一,据当涂县志曾记载:“围屏乡天子坟疑为孙休墓。无考”。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考古学家朱希祖在《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中说:“余至当涂调查”景帝定陵以“无遗物可凭”,“未知所在”。第二,据《中国帝王列传》一书说:“葬于宣陵(今南京旧城东25里处)”。第三,有关报刊曾经说,安徽省马鞍山出土的宋山大墓,已被初步断定为孙吴景帝孙休之墓。据《金陵晚报》(2006-04-26)报道中考古人员在研究江宁上坊六朝古墓时分析称,马鞍山的“宋山大墓可能是吴景帝孙休的定陵”。导游倾向于“宣陵之说”,但他同时明确表示,他没有也不想去考证“定陵”、“宣陵”哪一种说法正确,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认为这些应该留给考古专家去做。他只是“闲聊”,主要是:聊出话题,聊出兴致,未必一定要聊出所以然来。
    《妃嫔传》选录:
    孙休硃夫人,硃据女,孙休姊公主所生也。赤乌末,孙权为孙休纳以为妃。孙休为琅邪王,硃据女随居丹阳。永安五年,立夫人为皇后。孙休死后,群臣尊硃夫人为皇太后。孙皓即位月余,贬为景皇后,称安定宫。甘露元年(265年)7月,见逼薨,合葬定陵。搜神记曰:孙峻杀硃主,埋于石子冈(今南京南门外)。归命侯孙皓即位,将欲改葬之。冢墓相亚,不可识别,而宫人颇识主亡时所著衣服,乃使两巫各住一处以伺其灵,使察鉴之,不得相近。久时,2人俱白:见一女人年可30余,上著青锦束头,紫白袷裳,丹綈丝履,从石子冈上半冈,而以手抑膝长太息,小住须臾,进一冢上便住,徘徊良久,奄然不见。2人之言,不谋而同,于是开冢,衣服如之。
    (四)末帝孙皓
    乌程侯孙皓(242—284年),字元宗,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一名彭祖,字皓宗(元宗也好,皓宗也罢,这个“宗”字与“终”字音相通,是否在冥冥之中就意味着,东吴王朝到他这一代要结束呢),又称末帝。是吴国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永安七年(264年)即位,265年4月,改年号为甘露。在位17年。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晋武帝司马炎所灭。孙皓死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五年(284年),时年42岁。
    孙休在位时曾封孙皓为乌程侯。孙休病重时,丞相濮阳兴见魏国已经攻灭蜀汉,下一步必欲攻灭东吴,担心太子孙湾年幼,难以担当保卫国家的大任,于是改立23岁的孙皓为帝。
    永安七年(264年)12月,孙休葬定陵。有记载说,朱彝尊曰:“《吴志》不言定陵所在。顺治中,海宁邵湾山居民穴地的隧道,行数百步,道穷有碑,乃孙休陵也。冶铜为门,门有兽缳,两狻猊夹门左右,坚不可入,未发而为怨家所首,亟以土掩之,此地志所不载也。”封滕皇后父滕牧为高密侯,吴历曰:牧本名密,避丁密,改名牧,丁密避牧,改名为固(因相互避讳而改名)。
    甘露元年(265年)7月,孙皓逼杀景后硃据女(孙休硃皇后),亡不在正殿,在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又送孙休四子到吴小城,寻复追杀两个大一点的儿子。
    孙皓即位后,封太子孙湾为豫章王,追谥其父孙和为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加丁奉为右大司马,次年改为甘露元年。孙皓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大修宫舍,奢侈荒淫,后期更宠信佞臣岑昏,整天饮酒作乐,朝政昏暗,大失民心。
    甘露元年(265年)9月,西陵督步阐(步骘的儿子)上表,请求孙皓迁都武昌,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第二年改年号宝鼎。
    宝鼎元年(266年)12月,孙皓又将国都迁回建业,派皇后的父亲、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留镇武昌。至此,孙皓迁都武昌历时仅约16个月。其真实目的,大概是要摆脱建业豪族的控制。建业已经成为豪族的大本营,而且离吴郡豪族的根据地太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王气”说。汉晋春秋曰:“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破扬州而建业宫不利,故皓徙武昌”(《吴书三》)。这次迁都遭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反对。一方面,武昌山多土薄物产不多,朝廷的一切生活享用,要由扬州的老百姓负担。交纳大量的税收,供应皇家吃穿,已经逼得老百姓难过日子了;另一方面,还要把这些东西从长江下游往上游运送,更是劳民伤财,引起了朝廷内外强烈的不满。一致认为,以武昌做都城很不适宜,有人甚至激动地说自己和武昌不共戴天:“宁喝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可建业死,不愿武昌活。”很快,建业发生了一次动乱。孙皓意识到情况不妙,便听从了陆凯的劝说,将首都搬回了离开一年多的建业(看来南京是不能轻易丢弃的)。由卫将军滕牧(国丈、孙皓的岳父)留镇武昌。
    宝鼎二年(267年)6月,孙皓建造昭明宫。俸禄2千石以下的官吏,都亲自进山督促伐木。大规模地开辟苑囿,兴建土山、楼台,极尽才艺工巧,工程、劳役的花费以亿万计算。孙权时,建有太初宫,方3百丈。孙皓建的昭明宫方5百丈,避晋(司马昭)讳,又称显明宫。12月,孙皓移居之。孙皓的奢侈可见一斑。
    建衡元年(269年)正月,孙皓立儿子孙瑾为太子。建衡三年(271年)10月,破交阯(今越南),分交阯为新昌郡。11月,凤皇集西苑,大赦,改明年为凤皇元年。
    凤皇二年(273年)“(秋9月)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
    天册元年(275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1尺,广3分,刻上有年月字,于是大赦,改年。
    天玺元年(276年),吴都言临平湖自汉末草岁壅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又于湖边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长4寸,广2寸余,刻上作皇帝字。于是改年,大赦。
    咸宁五年(279年)4月,西晋名将、益州刺史王濬(通浚)上书请求速伐东吴,王濬对晋武帝司马炎说:“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实际上,此时王濬的年龄已有73岁,他仍然坚决要求率军伐吴,可见其人老志不老。11月,晋朝举兵伐吴,派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从涂中(今安徽滁州)出兵,安将军王浑从江西出兵,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今湖北省武昌),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濬和巴东监军鲁国人唐彬从巴、蜀进军,东西合计共有20余万人。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也即孙皓天纪四年,孙权开创的东吴王朝,进入了最后阶段。从277年到280年3月,东吴末帝孙皓在位期间,一共使用了8个年号,天纪是第八个年号,共用了4年。
    太康元年(280年)2月,王濬、唐彬打败了丹阳监盛纪。吴军曾将江边浅滩上的要害区域,用铁锁拦住,还打造了一丈多长的大铁锥,暗中放进江里,用以阻挡战船。王濬造了几十个大木筏,每一个木筏,长、宽都有100余步。王濬让人扎了许多草人,草人披铠甲,拿兵器,放在大木筏上,让水性好的人与木筏走在前面,遇到铁锥,铁锥就扎到木筏上,被木筏带走了。王濬又造了许多大火把,火把长十几丈,有几十围粗,用麻油浇在火把上,把火把放在船的前面,遇到铁锁就点燃火把,一会儿功夫,铁锁就被火把烧得融化而断开,于是战船就无所阻挡。18日,晋武帝下诏书说:“王濬、唐彬已经平定了巴丘,再与胡奋、王戎一同平定夏口、武昌,顺长江长驱直入,直到秣陵。王濬从武昌顺着长江直接向建业进逼。孙皓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领舟师1万人抵抗。张象的部下望见王濬的旌旗就投降了。
    这时候,孙皓君臣闻王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晋书•王濬传》)。江中满满的全都是身披铠甲的王濬的士兵,旌旗映照着天空,威猛的气势极其盛大,十分恐惧。
    孙皓为了活命,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谋,分别派遣使者向王浑、王濬、司马伷奉上书信请求投降。
    王濬军乘势东下,过三山矶(今南京西南),3月15日这一天,王濬的8万士兵,乘着相连百里的战船,擂鼓呐喊进入石头城(今南京)。
    孙皓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濬营门。王濬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榇。并派人将孙皓送到晋都。
    据《晋阳秋》记载:“濬收其图籍,领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残存的文武百官,也出城投降。至此,东吴政权灭亡。三国时代也就此结束。
    这里的《晋阳秋》实际上是应该是《晋春秋》,因当年作者孙盛(著名的东晋史学家),为避讳东晋元帝司马睿妃郑阿春,所改。
    太康元年(280年)4月28日,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赐予孙皓爵位归命侯。29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康。晋武帝派使者犒赏王濬的部队,聚餐饮酒5天。

TOP

一、十代故都之东吴帝国①

(4)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后,魏、蜀、吴主相继称帝。魏国。曹魏5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共46年。蜀国。蜀汉2帝:刘备、刘禅,共43年。吴国。孙吴4帝:孙权、孙休、孙亮、孙皓,共52年。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刘备自称汉中王,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11月,魏王曹操上表给皇帝,推荐孙权为票骑将军,授予符节,兼任荆州牧,封为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入朝进贡,又将被俘虏的朱光等人送还,上书向曹操称臣,劝曹操顺应天命,即位称帝。曹操将孙权的信给大家看,说:“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吗!”侍中陈群等人都说:“汉朝的统治已经结束,并非只是今日。殿下您的功德,如同高山一样巍峨,天下人都寄希望于您,所以孙权在远方向您称臣。这是天意在人间的反应,所以异口同声,殿下应该正式登基称帝,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曹操说:“如果上天要我做皇帝,我还是当周文王【周文王(前1152年—前1056年),商代末年西方诸侯之长。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相传西伯在位50年,为灭商大业作好了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年97岁。曾因向商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有天下后,追尊为周文王】吧。”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在洛阳,终年66岁。
    黄初元年(220年)10月13日,汉献帝刘协在高祖庙祭祀,报告列祖列宗,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玺绶以及诏书,让位给魏王曹丕(曹操次子)。曹丕3次上书推辞,然后在繁阳筑起高坛,29日,登坛受皇帝玺绶,即皇帝位,是为魏文帝,建都洛阳。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为争夺荆州,并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出兵30万攻打东吴。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失惨重,逃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因病崩逝,享年62岁,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黄初二年(221年)3月,孙权将吴的都城从公安(今湖北公安)迁徙至鄂,改鄂名为武昌(今湖北武昌)。8月19日,魏文帝曹丕派太常邢贞带策命,封孙权为吴王,为表示尊礼,加赐九锡。刘晔说:“不可以封孙权”。并说了很多理由,但是魏文帝不听。于是,孙权又在武昌筑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年)5月,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17日,文帝去世。其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4月13日,孙权认为自己的江山基本稳定了,于是在武昌称帝,东吴政权正式成立,这年孙权47岁。9月迁都建业(今南京)改元黄龙。文武百官都来朝会,孙权将功劳归于周瑜。追尊父孙坚为武烈皇帝,庙曰始祖;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儿子孙登为皇太子,封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今浙江省)侯。孙权在位期间使用过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等6个年号。
    早在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9月,张纮(东吴谋士,曾任长史之职)就认为秣陵(今南京)山川雄伟,地势险要,劝孙权将秣陵作为治所。后来刘备向东经过秣陵时,也曾劝孙权到那里居住。孙权于是修建石头城,把治所迁到秣陵,将秣陵改称建业。
    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后,全部承用原有的宫室王府,不再增设改建,留下太子孙登及尚书九卿在武昌,让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及豫章三郡事务,监督全国的军政大事。
    孙权依仗长江天险,建立了东吴王朝,并持续了50多年,要是留在武昌那就很难说了。如果说楚威王对南京的贡献,就是首置金陵邑的话,那么孙权的贡献就是,在南京建立了中国江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王朝,对南京后来王朝的建立,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孙权放弃了经过秦汉400年经营已经富庶繁荣的秣陵旧城,选定依凭长江天险、利于军防的今南京市区的建业城址,营建新都。一般认为,建业都城是为南京真正成为城市之开端。当年的建业都城,因为“江东草创”,所以形制并不规整,宫苑亦显零乱,而且比较简陋。
    当年东吴的城池宫殿大概是什么样的呢?建安十六年(211年),吴王孙权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山(又称石头成、鬼脸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形势险固。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军情紧急时发出预报信号。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可见,此时的石头城已经十分萧条了。
    孙权于229年9月,新辟建业都城于“虎踞龙蟠”之地。起初,孙权将今进香河西岸一带的原“讨逆将军”孙策的府第取名为“太初宫”,在周围筑起宫墙,加强防卫。247年,孙权在群臣的建议下改建太初宫,将旧的将军府全部拆掉。孙权本人也搬出旧宫,临时住到今珠江路南估衣廊一带的“南宫”,这座南宫本来是由太子专用的。改建太初宫所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利用拆除武昌宫殿的旧材,由长江顺流而下,运抵建业。改建工程持续了一年多,于248年的农历3月完工。改建后的太初宫周围有300丈。太初宫的南面开有5个宫门,其中正门叫公车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门,分别叫做苍龙门、白虎门和玄武门,正殿称“神龙殿”。此时,建业城中建有宫城和衙署、民居、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其时,每有魏、蜀两国遣使至建业,无不叹太初宫之富丽明秀,赞不绝口。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至孙皓继位,穷奢极侈,犹嫌不足,又于甘露二年在太初宫东修建昭明宫,征集民工无数,令品秩两千石以下官员入山督促伐木,又令大开园囿,兴建七山楼观,耗资亿万。是以此宫比太初宫大了一倍有余。昭明宫包括大小殿堂几十个,正殿叫做“赤乌殿”。每座殿堂皆饰金玉,雕梁画栋,壁面上绘有以神仙和云气为内容的大幅壁画。在殿堂之站垒土作山,在山上盖起高耸的楼阁。这些楼阁均用珠玉作装饰,四周点缀着许多奇山异石。为了使殿堂之站终年都有碧波绿水,孙皓特命开凿“城北渠”引后湖碧波,巡堂绕殿。昭明宫的位置,大约在今成贤街四牌楼一带。孙皓自此移居新宫,于绿水红花间流连忘返,居金殿玉楼上醉生梦死。此是后话。
    苑城,为东吴皇家苑区及宫廷禁卫营地,又称后苑,亦名建平园。在太初宫东、北。后主孙皓在太初宫建昭明宫,所占即为苑城之地。苑城不仅是皇室闲暇休息游玩之处。也是贵族子弟骑马射猎、习武练兵之地,可以容纳3000多名贵族子弟同时骑马操练,可见其地之广。北部有苑仓,也称仓城,是皇家最重要的仓库。存贮粮食等一应所需用品,有运渎直通苑仓,输送物资。苑城旧址即东晋、南朝建康宫所在地。
    太初宫、昭明宫和苑城组成了东吴的“宫城”,它位于建业都城的中间偏北部分,几乎占据都城1/4的面积。当时都城的城周为20里19步,每边长约5里左右,都是土墙“篱门”(用竹篱做成的门)。都城的正门叫“宣阳门”。从宣阳门到秦淮河岸的“朱雀门”(又名“大航门”),正好是5里路。那里有一座浮桥,叫做“朱雀航”(又名“大航”),位置约在今中华门内镇淮桥稍东。从宣阳门到朱雀门的5里长街被称为“苑路”,也就是东吴的“御街”。
    苑路的中央部分是皇帝专用的驰道,两旁是一般人员通行的大道,靠近驰道的一侧都筑有高墙,以免皇帝的行止被人窥知。
    从苑路的南端开始,就进入了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并且沿着秦淮河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其中最著名的是“横塘”和“长干”两个区域。“横塘”大概是指今“内秦淮”的中华门到水西门段的秦淮河两岸,这里是建业最繁华的商业区,当时最大的商业区。“长干”指今雨花台到长干桥一带,它既是商业区,又是高级官僚的住宅区。
    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左思曾经在他的名著《三都赋》(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中,对吴都建业宫城有这样的描述:“崇临海之崔巍(高大雄伟),饰赤乌之韡晔(光明美盛貌)。”临海、赤乌,都是太初宫殿名。对“苑路”的描述是:“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玄荫眈眈,清流亹亹。”驰道如砥,天子之道,十分平直,路边树阴重重,流水潺潺。对商业区的描述是:“横塘查下(查浦,在横塘西),邑屋隆夸(房舍极度奢侈)。长干延属(东长干中有大长干、小长干,皆相连),飞甍舛互(言栋宇相交互)。”
    当时秦淮河两岸船来船往的繁华情形,有唐代诗人崔颢的《长干曲》为证。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其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金陵)人,自小不相识。”这虽是两首写男女情感的诗,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淮河上船来船往频繁的商贾活动。
    西晋灭吴以后,建业城并未遭到很大的破坏,只是在行政区划和名称上作一些小的变更。
    孙权在位期间,在周瑜等人的辅佐下,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时的东吴政权已经拥有今长江中下游,南到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8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节气,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由于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地肥沃,便于耕垦。其中常州、镇江、无锡一带,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历代陆续修成的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在孙吴时期发挥了重要灌溉和通航作用。丝织业开始在江南兴起;冶金铸造业,秉承东汉继续发展;青瓷业也原先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吴国的造船业、水上运输业也有长足发展。据《太平御览》说,吴国在长江上航行的大船上下5层,可容纳3千人;海船经常北航辽东、南海诸国。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孙权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家,掳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大兵员(搞笑)。于是,在黄龙二年(230年)春,派将军卫温与诸葛直将甲士万人前去夷州。究竟掳了多少人来补充民力,没有考证。由于海上交通发达,吴国的使臣曾多次泛海四出,如朱应、康泰远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内)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今韩国、朝鲜),并带外国使臣、商人到吴国。
    孙权统治时,江东经济有显著发展。据有关记载:吴国当时约有53万余户,230余万人,兵23万人,吏3.2万人(蜀汉,28万余户,94万余人;曹魏,66万余户,443余万人)。所辖地盘包括会嵇(今浙江绍兴市,东汉时辖14县)郡、吴(今江苏吴县市,东汉时辖13县)郡、丹阳(今湖北宜昌市,东汉时辖17县)郡、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汉时辖17县)郡、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东汉时辖8县)郡、庐江(今安徽庐江县,东汉时辖8县)郡,共6郡81县。
    赤乌五年(242年)正月,立孙和为太子。赤乌十三(250年)8月,废太子孙和;11月,立子孙亮为太子。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封孙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
    经济的发展,与外界交往的增加,促进了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知名的经学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陆绩、韦昭。当时支谦、康僧会等先后来建康弘传佛法,影响颇大,佛教在南方民间广泛流传。孙权还曾问支谦以经中深义,并拜为博士,令和韦昭等一同辅导东宫。孙权还建造了金陵第一寺——建初寺。
    赤乌十年(247年),康僧会来到建康,孙权接见了他,并提出要他炼“仙丹”。康僧会说;“我不会炼仙丹,但是我有舍利,这舍利可是神异之物,可以送你一枚。”孙权听了大悦。专门为这枚“舍利”建造了“建初寺”,是为江南佛寺创立之始。建初寺,据说就位于今南京中华门(聚宝门)外,是江南最早建立的寺院。由此开始,康僧会在东吴开始了长达9年的宗教活动。
    康僧会,何许人也?据说,康僧会是康居(今伊朗一带)人,单名叫会。他10余岁时出家,人称“康僧会”,明解三藏。康僧会由交趾(今越南)入华至建业(今南京),设茅屋,置佛像,弘法。画家曹不兴从康僧会学画佛像,被誉为中国的“画佛之祖”。据传,东吴孙权时期,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江南弘传佛法,广结善缘,曾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一天,他路过龙华荡,只见这里水天一色,莽草遍野。因此地原是广泽龙王的故宫,康僧会和尚遂于此地(上海松江)欲建龙华寺。后来孙权又施资2万缗建龙华塔,以供奉五色舍利。后龙华寺屡经战火,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元年重建。
    太元元年(251年)5月,立皇后潘氏,大赦。11月,孙权祭南郊返回后,开始生病。孙权下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间疾苦。
    同三国时代的其他第一代君主一样,孙权也十分会用人,并且在纳谏方面做得也很好,还善于听取反面意见。《三国志》记载大臣对孙权的评价:“提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三国志》记载孙权曾经说过: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对孙权作了一个全面、精辟的概括。
    孙权能够得到这样的赞誉,因该是名副其实和当仁不让的。有人作了四点分析:
    第一,孙权有个好祖宗孙武,好老爸孙坚,好兄长孙策,家财万贯,属于名门望族之后。比(刘玄德)刘备年少时以织席贩履维持生计,曾被讥为“织席贩履之徒”,不知要好多少倍。刘备虽有军功,但无钱贿赂上司,只做了个县令。曹操虽然出生在官宦世家,但他毕竟是养子身份。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
    所以,孙权靠他老子孙坚的名望,打通关节,官至长沙太守。孙权还有一个人称“小霸王”的哥哥孙策,为他打下了东吴六郡,更收编了许多谋士良臣和骁勇善战之辈。这更增添了孙权傲人的资本。
    第二,有个很酷的长相,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鬓,型貌奇伟,骨格非凡,相貌堂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字“帅”,不但长的帅而且“酷”。要是放在今天,这样的才貌,身后不跟一个加强排的“女粉丝”才怪,也不知有多少美女靓妹崇拜得死去活来。所以,孙权能够拥有10个老婆,就不奇怪了。
    在陈寿《三国志》男性的美人榜上:吴国的孙权、孙策、太史慈、孙桓、诸葛瑾、周瑜、鲁肃等赫然在目。魏国只有魏明帝曹睿、刘表、公孙瓒、荀彧等;蜀国只有诸葛亮、赵云、许靖、糜竺等,根本找不到曹操和刘备的名字。曹操的相貌:“身长七尺(按照一尺合今24.2cm计算约为1.69米),细眼长髯(眼睛小、胡子长)。”
    据有关记载刘备的相貌15字:“身长七尺五寸(约为1.82米),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耳够大)。”曹操稍矮了一些,刘备身高是够了,但手臂太长、耳朵太大了一些,上不了美人榜也属正常。孙权身高不详,但他父亲孙坚身长八尺,合今天约1.93米。其子孙权应该不会太矮。
    第三,器重人才,善于纳谏,知人善任。掌权之初,“以兄事瑜”,对周瑜信任重用。周瑜死后,对鲁肃、吕蒙、陆逊等将领都信任重用。这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豁达大度的做法,令今天的许多领导也为之汗颜。曹操素来生性多疑,刘备虽善用人,但过于暧昧,喜欢做秀(茅庐也要三顾之)。
    第四,孝顺求全,孙权老母(小姨、乳母、养母)冲他发了一个脾气,他一咬牙嫁了妹妹孙尚香,心甘情愿地做了刘备的大舅子,刘备大孙权22岁。结果虽然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孙权的目的基本上还是达到了。其一,听话,由于听“母亲”的话而成全了一个“孝”字。其二,就这桩买卖本身而言,周瑜虽然出了丑、丢了面子,但孙权还是赚了,原先刘备刘皇叔至少是他叔叔辈的人物,一转眼间就成了他的妹夫,这不是赚大发了么。
    然而,晚年的孙权“多嫌忌,果于杀戮”,日益骄奢,宠信吕壹,丞相顾雍无故被杀,大将军陆逊忧愤而卒。且赋役繁重,刑罚残酷,人民经常起义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孙权也犯了很大的错误(接班人没选好)。太子孙登夭折后,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孙权先是废了孙和,又赐死孙霸,最后立孙亮为太子,这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使本已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复杂化,其身后的吴国最终沦落为党争剧烈、暴政盛行的黑暗王朝。
    太元元年(251年)“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吴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门飞落。”(《三国志•吴主传》)
    吴孙权太元元年(251年)8月,大风,江海涌溢(疑为海啸),平地水深8尺,拔高陵(孙坚陵,在江苏丹阳县西)树2000株,石碑蹉动,吴城两门飞落。……明年,权薨。”(《晋书•志•第十九》)这两段史料记载的意思为,凡帝王之死都是有预兆的。
    太元二年(252年),也就是“疑为海啸”的第二年,孙权病情危重,召诸葛恪、孙弘、滕胤以及将军吕据、侍中孙峻等人入卧室内,嘱托后事。4月,孙权——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病死于建业宫中,享年71岁,在位24年。葬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之南的小山上,这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孙权因避祖父孙钟名讳,而将钟山改名蒋山,孙权陵因葬在蒋山而称作蒋陵。是山遂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庙号太祖。谥曰大皇帝。太子孙亮即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建兴。
    之后孙权的夫人步氏、后妻潘氏及太子孙登也移葬这里,即今之梅花山。孙权墓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古代帝王陵墓,但并不豪华,陵前无神道,墓上无建筑。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太子朱标也葬于孙陵岗附近的山上,后人在山上种植了大量的梅花,俗称梅花山。目前植梅面积410亩,品种230个,总株数达13000余株,规模堪居全国之首。
    为纪念孙权,199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孙权故事园。园中心是一尊高大的孙权石像,高5.1米,石像西南侧,有一座扇形孙权故事画廊,嵌有12幅孙权故事浮雕石刻,生动再现了东吴大帝纵横驰骋的一生。
    近年来,有关部门利用现代精密磁测技术,对整个梅花山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结果发现,在“博爱阁”南侧附近有巨大地下构筑物,呈“甲”字形状分布,且墓道之门可能向西。专家们初步推测,这一构筑物极有可能与孙权陵墓有关。
    相比楚威王熊商在金陵置邑来说,孙权开创了在南京建都的先河,还修建了如此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东吴宫城,对后来其他王朝在南京建都立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265年曹魏被司马氏所灭,建立西晋;280年孙吴被西晋所灭。晋泰始五年(269年),羊祜命王濬在益州筹建水师,并预定攻吴的军事方略。咸宁5年(279年)冬,司马炎出兵自江陵至建业攻吴,于太康元年(280年)3月攻下建业,吴帝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一统天下。孙吴帝国是三国中最晚称帝、最晚灭亡的一个。
    《妃嫔传》选录:
    ①吴主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也。孙权元配,没有生子,抚育了孙权妾生的儿子孙登。父亲谢煚是汉朝尚书郎、徐县县令。权母吴夫为孙权聘谢氏为妻,谢夫人很得孙权宠爱。后孙权娶姑母孙女徐氏,要谢夫人屈居徐氏之下,谢夫人不肯,渐失孙权欢心,抑郁而死,孙登也很早就病死了。
    谢夫人去世10年后,其弟谢承被任为五官署郎中,后升为长沙郡东部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武陵郡太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撰写《后汉书》一百多卷。后来因孙权有了更美丽的二奶,就被冷落,抑郁而死,孙登也很早就病死了,这是东吴的不幸,因为这位曾经的太子品德才能都是很得吴国百姓好感的。
    ②吴主权徐夫人,孙权的表侄女儿,虽然是位二婚,但是仍然使谢夫人失宠。当初,徐夫人本已嫁了同郡的陆尚,岂料陆尚早死,孙权就把她娶过来,她抚育孙登,使之当上太子,群臣看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孙权立她为后,由于徐夫人爱吃醋,所以孙权未同意,后来又将她废了。
    ③吴主权步夫人,淮阴美女,与丞相骘同族。孙权夫人之中最漂亮的一个,她最大的优点是不爱吃醋,不但不与其他夫人争宠,反而经常给老公介绍靓妞,孙权也因此最宠爱她。步夫人生有鲁班和鲁育两位公主。长曰鲁班,字大虎;少曰鲁育,字小虎。
    孙权追封其为皇后。策命曰:“惟赤乌元年闰月戊子,皇帝曰:呜呼皇后,惟后佐命,共承天地。虔恭夙夜,与朕均劳。内教脩整,礼义不愆。宽容慈惠,有淑懿之德。民臣县望,远近归心。朕以世难未夷,大统未一,缘后雅志,每怀谦损。是以于时未授名号,亦必谓后降年有永,永与朕躬对扬天休。不寤奄忽,大命近止。朕恨本意不早昭显,伤后殂逝,不终天禄。愍悼之至,痛于厥心。今使使持节丞相(醴陵亭侯雍)〔醴陵侯雍〕,奉策授号,配食先后。魂而有灵,嘉其宠荣。呜呼哀哉!”葬于蒋陵(今南京紫金山麓)。
    ④吴主权王夫人,琅邪人也。黄武年间选入官中,生下孙和,得宠程度仅次于步氏。步氏去世后,孙和被立为太子,孙权欲立王夫人为后,步氏长女孙鲁班素来憎恨王夫人,就不断在孙权面前诋毁她。孙权卧病,孙鲁班又说王夫人面露悦色,孙权大怒,对王夫人痛加斥责,王夫人无从辩白,在忧惧中去世。孙和子孙皓被立为帝,追尊王夫人为大懿皇后。封三弟皆列侯。
    ⑤吴主权王夫人,南阳人也,以选入宫,嘉禾中得幸,生孙休。及和为太子,和母贵重,诸姬有宠者,皆出居外。孙休即位,遣使追尊曰敬怀皇后,改葬敬陵。
    ⑥吴主权潘夫人,会稽勾章人。父亲是一名官吏,因犯了法被处死。潘氏和妹妹被一起送进了官府的织布作坊。一次,孙权看到了潘氏,喜欢上了她,便将她召入后宫。潘夫人受到孙权的宠幸后,有了身孕。一天,潘夫人梦见有人将一龙头交给了自己,她把龙头接了过来,不久便生下了孙亮。
    潘皇后虽然妩媚动人,性格中却充满野心。想方设法要把袁夫人置于死地。当孙权病重时,竟向孙宏询问西汉吕后行使皇帝权力之事。。孙权的病势越来越重,潘皇后竟然喜形于色,恨不得孙权能马上死掉。
    一天,潘皇后在寝宫昏睡,她平日虐待宫女,宫女们生怕她当了女皇之后会更加残酷地对待她们,于是趁机用布帛将她缢杀,又宣称她是暴病而死。之后,孙权杀了所有侍候潘夫人的侍妾。不久,孙权病逝,潘皇后与他一同葬于蒋陵。
    ⑦袁夫人,袁术的女儿。这位夫人可以说是最自知之明的一位,没有子嗣。步夫人得病去世,孙权打算立袁氏为皇后。袁氏以自己没有儿子的理由推辞了。
    ⑧仲姬夫人,生孙奋为齐王,出居武昌。
    ⑨此外,孙权还有一位赵夫人,她善于绘画,笔触构思巧妙无双。据说她能够绘制表现全国“江湖九州山岳之势”的地图,还能在手指间用彩丝织成云龙虬凤图案的锦,大的超过一尺,小的只有一寸,宫中称她为“机绝”。后来有贪宠求媚的人诬陷赵夫人总爱在国君面前炫耀自己。赵夫人因而被废黜,失去了以前的宠幸。但是她超绝的技艺仍被载录在史书上。后来吴国灭亡的时候,不知她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5)后人评价。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山阳公载记》)。孙权的长像是上身长,下身腿短。据相书记载,这样的人是难以做别人的手下的,也就是一定要自己雄霸一方,所以刘备认为要赶快离开他。于是星夜跑掉了。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诸葛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鲁肃:①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帝论》)。
    ——胡三省:当方面者,当如吕岱;委人以方面者,当如孙权(《资治通鉴注》)。
    ——罗贯中: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三国演义》)。
    ——辛弃疾(宋朝词人):“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毛泽东:说到孙权,他是个能干的人。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毛泽东读古书实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道出了,东吴政权最终亡国的根本原因。

TOP

第一册 六朝金粉 繁华帝都 一、十代故都之东吴帝国①
从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到南京第一位皇帝孙权迁都建业(229年),历史大约走过了450年。其间,秦王朝约15年;两汉(西汉、东汉)共约405年。
    前面说过,南京历史上曾经叫过秣陵,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史书上说,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10月,秦始皇进行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东巡,少子胡亥、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从咸阳出发,出武关,沿丹水、汉水流域。11月,行至云梦(今湖北云梦县),南望九嶷山(今湖南蓝山南境)遥祭虞舜冢。浮江而下,经丹阳(今南京江宁陶吴镇东)、钱塘(今浙江杭州),渡浙江(今浙江钱塘江),登会稽山(浙江绍兴),祭大禹(大禹死在会稽山,也葬在会稽山),望南海(今杭州湾),立石刻词颂秦德。由此北归,经由吴中(今江苏苏州),从江乘(今江苏句容县北60里)渡长江,至海上,北往琅邪(今山东胶南南)。
    《史记秦始皇纪》:“三十七年,上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这就是说,当年秦始皇来过金陵(南京)或者至少是附近。
    据南宋《景定建康志》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游自江乘渡江,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后呼为秦淮。”
    当年,秦始皇命人开凿的钟阜即今天南京江宁的方山,使秦淮河水流贯金陵境内,泄散王气。并改金陵邑(今南京)为秣陵县(今南京江宁区)。秣,为草,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而应称“草”陵。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割据江东一隅的孙权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今南京)。
    因此,南京民间一直流传,“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说。秣陵,又称秣陵关,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县南,自越城沿秦淮河南行20多公里(现为江宁区秣陵街道),道通溧水县,为县南要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置秣陵县,秦汉以后一直是江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直到三国时孙权才将中心移向金陵(今南京市区)。元置巡司及税务,明置关,今有镇。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名镇。清朝小说家吴敬梓曾经赞曰:“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
    东汉末年(220年)魏国代汉,赤壁之战以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其中,吴国是我们游览的第一个城堡。
    来到第一座古城堡前,有一幅巨大的简介牌,上面写着:此城为三国时期吴都,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王朝(229—280年),史称孙吴或东吴。由太祖大皇帝孙权始建,终于乌程侯孙皓,传4位皇帝,历时50余年。其间孙皓曾在甘露元年(265年)9月至宝鼎元年(266年)12月短暂地迁都武昌,历时约16个月。扣除这一段时间,东吴王朝实际定都南京的时间约为49年2个月。
    (一)东吴大帝
    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盖孙武之后也。”据传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的第22代孙,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三国鼎立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也是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立国的皇帝。
    孙权的父亲孙坚,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少时为县吏,性阔达,好奇节。中平元年(184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历任三县县丞盐渎县(今江苏盐城)、盱眙县、下邳县(今江苏邳县东),所到之处,甚有声望,官吏百姓也亲近顺服。曾任破虏将军、长沙太守,后封乌程(今浙江湖州)侯。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孙坚娶钱塘吴姓女子为妻,生四子一女。四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一女:孙尚香。孙坚长年征战,将家眷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
    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军领袖张角在魏郡(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城北)起事,自称黄天泰平。黄巾军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所到之处,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汉灵帝慌忙调集各地精兵,进剿黄巾军。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此时,东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硃俊率军讨伐。硃俊表请孙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原从。孙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硃俊并力奋击,所向无敌。一次,孙坚乘胜深入,于西华失利。孙坚受伤堕马,卧草中。军众分散,不知孙坚所在。孙坚所骑骢马驰回军营,踣(bó,倒地)地呼鸣,将士随马于草中找到孙坚。孙坚还营十数日,创伤才愈合,然后继续出战(可见孙权的老子就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的大英雄)。
    初平三年(192年),袁术派孙坚前去攻打荆州(湖北省江陵城)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派兵从竹木间暗射而死。时年37岁。葬高陵(位于江苏丹阳司徒镇大坟村北。孙坚之陵墓。高18米,直径130米左右。陵东侧有条河,古称吴陵港。一说位于今苏州盘门外,俗称“孙王坟”。吴太夫人去世后,与夫君孙坚合葬。孙权称帝后改“墓”为“陵”,号“高陵”。孙策的墓也在附近,俗称“孙将军坟”)。
    孙坚死时,孙策刚刚17岁,他将孙坚的灵柩运回。孙权的母亲吴国太死后也安葬在丹阳司徒镇高陵。事毕,孙策渡江,居留在江都(江苏扬州),结纳豪俊之士,待养成羽翼,为父报仇。后投靠袁术,不得志。兴平二年(195年),率其父所部千余人渡江,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用兵,军纪严明,在江东得到土著豪门顾、陆、宋、张及江北土族周瑜、张昭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会嵇郡、吴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6郡81县,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
    史书上说,孙“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江表传曰: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
    民间传说,当年孙策定江东时,曾在南京的秣陵关打了第一场硬仗,不仅挂了彩,城关也没攻下。秣陵县城在方山以西,当时,孙策的对手是南京土著军阀笮融。笮融,丹阳人,一开始在徐州牧陶谦手下任职,陶谦任命笮融为下邳郡(今江苏邳县一带)宰相。孙策强攻秣陵关不下,只得绕过秣陵关,直取笮融的老板刘繇的老巢曲阿(今镇江丹徒)。后来,在一次战争中,笮融被孙策追到方山(今南京江宁区),落马身亡,据说如今当地还留有笮融倒马涧的地名。一说,笮融是后来与上司刘繇闹翻,内讧而死。袁术称帝时,刘繇率军抵抗袁术,后被孙策打败,逃往豫章,不久病死。当年孙策大本营就在方山南麓,就是现今南京市江宁区的间西村、间东村一带。
    孙策占据了江东,雄心勃勃地想向北发展,不料被吴郡(治所在今苏州)太守许贡手下门客的暗算。建安五年(200年)4月,孙策去打猎,正当他快如疾风地奔驰时,突然从草丛中窜出3个人,弯弓搭箭,向他射来。孙策仓猝间,不及躲避,面颊中箭。这时,后面的随从骑马赶到,将3个人杀死。
    原来,孙策攻占吴郡时曾绞死了太守许贡,其门客一直伺机为许贡报仇,这次终于得手。孙策自己知道不行了,就将部下张昭等找来嘱咐说:“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
    意思是:“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人马地盘,可以跟人家较量一番,希望你们好好辅佐我弟弟。”
    接着,叫来孙权,给他佩上印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意思是说:咱们兄弟俩,要论上阵打仗的本领,你不如我;至于选拔人才,任用贤人,我比不上你。希望以后你好好保住江东这份基业。”同时还交待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说完就咽了气,时年26岁。追谥为长沙恒王,葬高陵(即孙坚陵,据说在今镇江市丹阳司徒镇谭巷村一带。此处为三国吴王陵墓地。武烈皇帝孙坚陵在大坟,孙策在下墩,孙权祖父孙钟墓在西,此地有吴陵港、吴陵桥)。
    当年,孙坚死后,“还葬曲阿。及子孙权称帝,追溢武烈,墓曰高陵(《吴志》)”。孙策死后,又葬曲阿,与其父陵在一处,因坟似墩,陵墓亦称墩下墩。
    南宋范成大作有《长沙王墓》诗一首:“英雄转眼逐东流,百战功夫土一抔;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
    关于孙策的死有两种说法:
    第一,孙策受伤,医生告诉他,说这伤可治,但应好好养护,百日内不能有剧烈活动。孙策拿过镜子自照面目,对左右说:“脸成了这个样子,还能建功立业吗?”奋起虎威,推几大吼,伤口都裂开了,当夜死去(真够种)。
    第二,孙策死于于吉(于吉东汉末期的道士,被孙策以“幻惑人心”的罪名斩首)作祟。“小霸王(孙策绰号)怒斩于吉”以后,每一独坐,就好像于吉在左右,心中十分恼火。这次调治箭伤刚有起色,引镜自照,又见于吉立在镜中,回头看,不见于吉,如是再三。孙策摔破镜子,奋力大吼,伤口崩裂而死。
    (1)生来贵相。
    孙权于东汉灵帝刘宏光和五年(182年)出生。其祖父孙钟始迁曲阿(江苏镇江丹阳市),定居于县城西门外15里之白鹤山(司徒镇),以种瓜为生。相传孙钟种瓜,瓜结得大又多,甜又香。每当瓜熟时他都要拣一个最大的瓜去供奉三皇寺的神。有一年,三亩瓜田,只结了一个瓜。一天,有3个白衣童子来买瓜。孙钟讲瓜要留着敬神,不卖了。3童子感动地说:“云阳出天子,且看白鹤飞,山下百步处,是你养身处。”说完,飘然而去。若干年后,孙钟死后,家人在百步处掘土安葬时,发现有块青石板,搬开石板,一只白鹤腾空飞去,另一只刚要飞出时,被石板砸坏了一只脚,所以,孙权是跛脚。这当然只是传说而已。孙权是否跛脚,跛到什么程度,能达到几级伤残,似乎没有必要去考证。
    但是,中国古代大多数人帝王将相,生来就与凡人不一样,无论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中,都会有一些奇异的记载,或说是天命所归,或说是命中注定。这样的记载,同样发生在孙权身上。
    据《吴书五•妃嫔传第五》:初,夫人孕而梦月入其怀,既而生策。及权在孕,又梦日入其怀,以告坚曰:“昔妊策,梦月入我怀,今也又梦日入我怀,何也?”坚曰:“日月者阴阳之精,极贵之相,吾子孙其兴乎!(这属于地地道道的皇帝命,一般人是不可能的)”
    意思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怀妊孙权时,梦到太阳拥入了怀中,感到很惊异,就告诉夫君孙坚说:“从前我怀妊孙策的时侯,曾梦到月亮拥入了怀中,现今又梦见太阳拥入了怀中,这是什么缘故呢?”孙坚说:“太阳与月亮乃是阴阳之精华,是极其贵重的象征,这表明我们的儿子将来一定会创立大业的!”
    史书上说:“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孙权虽然属犬,却以虎姿坐领江东。孙权生来“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其父孙坚当时还是下邳县丞,见了十分惊异,认为有大贵之相。孙权母甚爱之,将儿子交给其妹抚养,孙权从小就在小姨同时又是乳母的关爱中成长。
    孙权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后,曾于赤乌四年(241年)在苏州城南盘门内建普济禅院,以接纳西域高僧康生会到东吴讲经传法。为报母恩,赤乌十年又于寺内建舍利塔,名报恩塔,即今瑞光寺塔之前身。
    孙权15岁被举为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举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秀才(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相当于县长),代行奉义校尉(校尉为部队长之意),一直跟随父兄征战,平定江东。在江东得到土著豪门顾、陆、宋、张及江北土族周瑜、张昭的支持,很快就占领了会嵇郡、吴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6郡81县,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
    200年孙策死后,19岁的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孙权很快就稳定了局面。东汉王朝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的统治者。他年纪虽然轻,但是平时喜欢结交朋友,注重人才,在江东官员中,已经很有声誉。
    张昭(156—236年),徐州彭城郡人。少时好学,博览群书。20岁时拒绝应试孝廉而与名士王朗等人讨论时事,深受陈琳(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赏识。东汉末年张昭避乱扬州。孙策举事时,张昭出任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器重张昭,有关文武之事均由张昭办理。孙策死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
    周瑜(175—21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胸襟广阔,人称周郎。208年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奠定三分天下基础。后图进中原,不幸早逝(据说是被诸葛亮“三气”气死的)。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孙策既死,孙权哭倒于床前。张昭曰:“此非将军哭时也。宜一面治丧事,一面理军国大事。”权乃收泪。张昭令孙静理会丧事,请孙权出堂,受众文武谒贺。只见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兄弟),因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福禄)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恆,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大意是,在料理孙策丧事时,文武官员见到了孙权,见他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很有贵人相。过去汉朝的使者刘琬曾见过孙家兄弟几个。那是,孙策平定了江东后,给汉朝进贡,汉朝派使者刘琬回来答礼,孙策的几个弟弟挨个拜见了刘琬。刘琬本来只想礼节性的点点头,可当他看到15岁的孙权后很有感慨,他回去后跟同僚说:“我看孙氏兄弟虽然各自才华出众,通达事理,只有老二孙权形体魁伟,面貌奇特,骨骼不凡,有大贵的表相,寿命又最长,你们记住我的话吧!这一年孙权才16、7岁。后来的事实,果然应验了刘琬的预言。
    《三国志》明确说到了孙权是个“形貌奇伟,骨体不恒”的人。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从他的脸型、眼睛和发色来看,有人怀疑他有波斯人的血统,但这种猜测,无从考证。尽管因孙权长得“天赋异禀”,眼睛湛绿,胡子发紫,但还是被关羽斥之为,紫须鼠辈,碧眼小儿。但这丝毫不影响孙权的一世英明。
    据《献帝春秋》的记载孙权是:“紫髯将军,长上短下。”有人认为,这样的脸型和身材就是典型的富贵相。因为上身长、下身短的人与别人同坐一起时,就会显得比别人高一截(笑声)。
    (2)力据江东。
    孙权19岁就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他牢记孙策临终嘱咐:“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三国志》卷四十六《孙策传》)。“保有江东”便成为孙吴集团立国的基础。
    但是孙权并不甘心于仅仅“保有江东”,而是积极寻求向外发展。孙权初见鲁肃,二人“合榻对饮”,鲁肃分析天下形势,向孙权进计:“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及,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指出了占有长江全线在孙吴霸业中的重要地位。
    孙权于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屡次对黄祖进行征讨,与其说是为报父仇,实际上是要实现“竟长江所及”的战略目标。当时黄祖、刘表,据有荆州(今湖北荆州),处于孙吴集团的长江上游。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起兵西进,收复甘宁,终于剿灭了黄祖。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从京口(今镇江市)徙至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并筑石头城为水、陆军基地。18年后孙权定都建业时,放弃了经秦汉400年经营已经富庶繁荣的秣陵旧城,选定依凭长江天险、利于军防的今南京市区的建业城址,营建新都。
    有人认为,孙权以建业为都城,是南京真正成为城市的开端。后来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建康都城;南唐的金陵都城;以及明代南京城以至今日南京市,都是在吴都建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为防范魏王曹操的侵犯,孙权作濡须坞(即在濡须水两岸,修筑城寨,称濡须坞,也称偃月坞)作为防守。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40万人马攻濡须口(今安徽巢县南),饮马长江。孙权率兵7万迎击。曹操出兵攻占水中沙州失利,孙权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在濡须口乘船观察曹操军营的阵容,异常镇定自若。当时,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孙权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回转时还奏起军乐。曹操见孙权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在曹操进攻荆州之际病死,其子刘琮以荆州投降曹操)儿子若豚犬耳!”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有人认为曹操除了佩服孙权的政治谋略外,孙权的身材相貌,体魄精神,也强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才说出这番话的。
    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正要上涨,您应当赶快撤军。”另附的一张纸上写着:“您不死,我就不能安宁。”曹操对部将们说:“孙权不欺骗我。”于是撤军返回北方。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年)5月,汉献帝刘协进封魏公曹操为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2月,曹操又来濡须口攻打孙权。3月曹操撤军,孙权派都尉徐详到曹操那里请求投降。曹操派使者回复,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发誓与孙权重结姻亲。
    4月,献帝下诏:魏王曹操可用皇帝专用的旌旗,出入同帝王一样称警跸,实行戒严和清道。10月,献帝下诏增加魏王曹操的特权:魏王曹操所戴王冠可有12条旒,可乘金根车,以6匹马驾驶,可设5时副车。
    刘备相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刘备少年丧父,与母亲贩鞋织草席为生。黄巾起义时,刘备组织义兵,随政府军剿除黄巾,有功,任安喜县尉,不久因鞭打督邮弃官。后诸侯割据,刘备势力弱小,经常寄人篱下,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官渡之战后,刘备投奔刘表。刘表让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带,为自己据守阻止曹军南下的门户。但刘备志在“匡复汉室”,所以就趁着这一机会扩充军队、网罗人材。他这时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谋士、猛将,是曹操吞并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碍。
    从建安二年(191年)起,曹操利用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东征西讨,开始了他翦灭群雄,统一北方的战争。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进而统一了北方,占据了幽、冀、青、并、兖、豫、徐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共八州的地盘,形成了独占中原的格局。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锋转而南向。
    对曹操来说,当时南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两个,一个是东吴集团,据有扬州6郡。另一个是荆州的刘表。
    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进军南征荆州刘表。接着,曹操又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大败刘备。曹操占了荆、襄(今湖北襄樊)后给孙权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
    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黄盖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但孙权却有意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也历数了曹操的种种弊端,说明战有望获胜。孙权果断决定,以周瑜为主帅,出兵三江口,与曹操决战。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这一战争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至11月(一说,208年至次年)。
    (3)三国鼎立。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7月至11月,孙权和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当时孙权、刘备联军的诸葛亮和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据有关资料记载:周瑜问怎么才能得到东风。诸葛亮让周瑜筑造七星坛,他在坛上作法,借三日东南风破曹。周瑜一听,病竟然完全好了。
    七星坛筑成,诸葛亮披头散发,赤着双脚,身上穿件道士用的法衣,开始借东风。到三更时分,果然吹起了东南风。
    黄盖早已准备好20艘火船,船内满载芦苇一干柴,灌了鱼油,铺上硫磺,到了三更天,直驶曹营。待曹操明白过来,为时已晚。黄盖的船一点上火,火趁风势,风助火威,20艘火船冲入曹军的水寨,曹军大败。冲天的火光照得江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由此得名。
    赤壁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奇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总兵力只有5万人左右。曹操的兵力据说不少于30万。在双方兵力对比如此悬殊,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前连战皆捷的情况下,孙、刘联军赢得胜利,确实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建安十五年(210年)12月,周瑜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去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新近在赤壁大败而归,担心内部有人叛变,不能同将军用军队交战,我请求与奋威将军(孙坚弟弟的儿子,丹阳太守孙瑜)一起进军,夺取蜀地,并吞张鲁。然后,留奋威将军牢固地守卫那里,与马超结成联盟。我回来与将军据守襄阳,紧逼曹操,这样,就可以规划进取北方了。”孙权同意这个计划。
    周瑜回到江陵准备行装,在途中病势沉重,上书给孙权说:“人寿的长短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实在不足惋惜。我只恨心中的微小志愿尚未实现,再也不能执行您的命令罢了。现在,曹操在北方,疆场并没有平静;刘备寄居在荆州,好像是在家里养了一只老虎。天下的大局,还在动荡不定,这正是大臣和将士们奋发忘食之时,也是您思虑运筹之日。鲁肃为人忠烈,临事不苟,可以接替我的职务。假如我的建议可以被采纳,我就虽死不朽了。”不久,周瑜在巴丘去世。孙权得到消息后,十分悲痛,大哭着说:“周瑜有辅佐帝王的才能,现在忽然短命而死,我依靠谁呢?”孙权亲自到芜湖去迎接周瑜的灵柩。
    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军队,命令程普兼任南郡太守。鲁肃劝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与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同意,于是,从豫章郡中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番阳郡;从长沙郡分出一部分土地,设立汉昌郡;又任命程普兼任江夏郡太守,鲁肃为汉昌郡太守,率军驻在陆口。后来,刘备取川成功,孙权让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从。鲁肃单刀会后讨回了三郡。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
    219年,关羽攻打樊城,孙权任命吕蒙取下荆州。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取下荆州,又在麦城生擒了关羽。关羽被带到建业后,孙权将关羽杀害,然后将头颅送给曹操。这件事后来演绎成一段“嫁祸于人”的故事来。
    据传,孙权擒杀关羽之后,正满心得意。谋士张昭说:“你这是闯了大祸,刘备一定会来报仇。”孙权不知如何是好。张昭说:“可将关羽头献与曹操,证明我们是受曹操的指使,刘备必攻打曹操,我们可坐收渔人之利”。于是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
    曹操见着关羽头后,十分高兴。主薄司马懿说:“此是孙权嫁祸于人,现在东吴杀了关羽,怕刘备报仇,所以把关羽首级献给你,以使刘备迁怒于我们,孙权坐收渔人之利。目前只有厚葬关羽,刘备才不至于怨恨我们”。
    曹操依计而行,厚葬了关羽。刘备闻之,果然只恨东吴,发誓要倾国出动报与东吴不共戴天之仇。221年,刘备称帝,然后立即起兵攻打东吴,名为给关羽报仇,实际上是为了夺取荆州。孙权果断任命38岁的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迎战刘备。陆逊在彝陵(又作“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用“火烧连营”之计大破刘备。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