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088
- 帖子
- 13888
- 精华
- 59
- 积分
- 50709
- 阅读权限
- 101
- 在线时间
- 132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2-18
- 最后登录
- 2012-11-14
|
15楼
发表于 2008-11-24 09:47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代故都之东晋王朝②
东晋王朝的几则故事选辑:
【元帝戒酒】王导随司马睿及北方士族南渡来建业后,团结江东土著,协助司马睿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为方针,建立了东晋政权,保持东晋的安定局面。但是,晋人酷爱饮酒,常常酒后失德。为此,王导曾因晋元帝司马睿喜好饮酒而流泪苦谏,“帝乃命左右进觞,饮而覆之,自是遂不复饮。”据说晋元帝将杯中酒倒入池中,不再复饮。那个水池遂被名为“覆杯池”。据“清一统志五十,建康志:‘覆杯池,在上元县北三里。晋元帝以酒废事,王导谏之,帝覆杯池中以为戒。因名。’”这里说的“上元”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话说回来,晋元帝司马睿称王导为“仲父”,所以司马睿才会听取王导的劝说,如果换了其他人,谁敢劝皇帝戒酒?
【天然双阙】王导在辅佐晋元帝期间,积极提倡勤俭建国。当年,晋元帝司马睿要在建康城南建豪华双阙,王导则指着牛首山的双峰说:“这是‘天然双阙’(意为天然“华表”),婉转地劝使晋元帝放弃了在建康都城正南门建立双阙、摆威风的主张。因他扶持晋室功勋卓著,所以朝野倾心,号为仲父。晋元帝把他比作管仲,亲自对他说:“卿,吾之萧何也。”死后赐葬幕府山西南麓。
【少有重名】据说,谢安4岁时,谯郡(今安徽蒙城县)的名士桓彝(桓温之父)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意思是,谯郡的桓彝看见他后很是惊奇,说这孩子的精神面貌与气质非常不错,以后一定不会亚于王东海(王承,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王导也很器重谢安。因此从小他的名气就很大,故有:“少有重名”之称。
【东山再起】此典出自《晋书•谢安传》。谢安原本是中原人,西晋灭亡后,中原的士族纷纷南迁,他家也迁到了会稽(今浙江绍兴)。谢安年轻时很有才识,曾经当过一个月的官,但很快以生病为由辞职,隐居在家乡会稽的东山,开始了他近20年的隐士生涯。一直到他40岁才出来做官,从一个小小的司马,干到了执政宰相,一干就是26年,成功地指挥了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并且改革内政,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最后死在北伐任上。谢安隐居的时候,被喻为当时的“第一风流名士”。后人将他出仕、隐居东山、再出仕称之为东山再起。
【君子好逑】谢安的夫人刘氏对丈夫管束很严。《世说新语•贤媛》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谢公夫人帏诸婢,使在前作伎,使太傅(谢安)暂见,便下帏。太傅索更开,夫人云:“恐伤盛德。”意思是,谢安的妻子挂起帷幕围着众婢女,叫她们在自己面前表演歌舞,也让谢安看了一会,便放下了帷幕。谢安要求再拉开帷幕,夫人说:恐怕会损害你的美德。你看,刘氏连谢安多看美女一眼都不允许。怎能允许丈夫纳妾呢?
尽管如此,谢安还是想纳妾,但又碍于脸面不便向刘氏开口,就让手下和一些亲戚朋友当说客,去做夫人的工作。这些人缠着夫人,你一言我一语给夫人讲解《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解释说外面有“窈窕淑女”,谢安想去“逑”一个。夫人正色道:“这诗是谁写的?”有人告诉她说:是圣人“周公”写的。夫人说:“难怪呢,要是“周婆”,就不会这么写了。”
【言传身教】谢安的夫人在教导儿子时问谢安:“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谢安话的意思是,你教导儿子只是“言传”,而我教导儿子是“言传身教”兼而有之,我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儿子都能听到、看到,都可以效仿。
【惊世叹言】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颇羡王敦之举。有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覆遗臭万载耶?”乍听起来有点像当年曹操的口吻。曹操的名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但事实上曹操在政治上的高明之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至死也没有称帝。桓温处事则更加稳健,他虽然对谢安和王坦之阻挠他篡位,深恶痛绝;但还是以大局为重,既没有杀谢安和王坦之,也没有公开叛乱,直至病死。曹操、桓温的叹言,应该是为实现自我价值,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渴望。
【自恋成癖】据说,桓温“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面有七星”。当时的名士刘惔就慨叹:“(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孙仲谋、晋宣王(司马懿)之流亚也”。可见,魏晋之时,人们对相貌、风度都非常重视。桓温风流倜傥、相貌堂堂的国字脸上长有7颗雀斑,也能被名士们尊称为“七星”。
桓温曾经自以雄姿风气比司马懿、刘琨(相貌俊朗,温润儒雅,才华出众,神采奕奕。少年时即有“俊朗”之美誉,以雄豪著名)。但却有人拿他和王敦(东晋叛将)相比,桓温对此十分不满。
在一次北伐还师途中,桓温遇见一位妇人,她原是刘琨的侍女。妇人见到桓温,话还未讲,就潸然泪下。桓温见此情形大吃一惊,赶忙把她叫到跟前问她为何如此,妇人曰:“公甚似刘司空(刘琨)”。桓温大悦,急忙重新整理一下衣冠,得意洋洋地让妇人再仔细观瞧。问道:“哪些地方象刘琨?”妇人观瞧了一会,不再吭声,桓温再三追问,妇人曰:“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晋书桓温传》)。桓温听了失望至极,回去后褫冠解带,昏然而睡,数日不乐。那妇人说的是:脸很像,可惜瘦了一点;眼睛很像,可惜小了一点;胡须很像,可惜红了一些;体形很像,可惜矮了一点;声音很像,可惜高了一点。一连5个可惜,把桓温的自恋情绪彻底摧毁了。气得桓温马上脱掉了一身漂亮的行头,倒头就睡,一连几天都没有起床。
导游说:没想到1000多年前,东晋时的女人就那么会审美,东晋的男人就那么爱美,那么自恋,甚至还出现了“模仿”、“追星”的萌芽,幸亏那妇人没有说桓温脸上有7颗雀斑,否则,他不是一连几天不起床了,可能永远不用起床了。
【何况老奴】这则故事版本很多,综合几种版本大致情况是:“桓温灭蜀后,纳李势女为妾,藏于别馆。郡主凶妒,不即知之,后知,领数十婢将棒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资貌绝丽,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徐徐地结发,敛手而言曰,‘国破家亡,父母屠,偷存旦暮,无心以生。今日若能见杀,实惬本怀’,主乃弃刀杖,泣而前抱之曰,‘我见汝尚怜爱,心神凄怆,何况贼种老奴?’遂善之”。意思是:桓温消灭了蜀,将君主李势的妹妹抢来做妾,瞒着妻子南康长公主(晋明帝司马绍之女)住在别的院子里。长公主,是一个凶悍的妒妇,起先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便带着十几个奴婢拿着刀杖冲向李势女住处,准备杀了她。进去一看,见李势女正在窗前梳头,长发一直拖到脚踝,容貌美丽端庄,慢慢地梳理头发,敛着手对着公主,神色平和一点不慌张。很凄琬地说,国破家亡,父母被杀,被迫给人做妾,今天死在你手里也是荣幸,你就动手吧。长公主看到这个状况,一下子感动得把刀杖扔了,上前抱住李势女说:“阿子,连我看你都心神凄怆,忍不住要怜惜,何况我们家的那个老家伙。”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我见犹怜,何况老奴。”
导游说:第一,李势女确实长得既漂亮又可人,可人到连凶悍的妒妇见了都产生了怜悯之心;第二,这位所谓凶悍的公主也真是够仁慈的,居然扔了刀杖,收了杀心,以后竟相安无事。要是放在今天是简直不可思议。丈夫瞒着妻子在外面包养“二奶”,妻子又是“首长”的女儿,还被逮了个现场,不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才怪。
【南楼夜聊】庾亮有一次戴月闲游,踏木屐缓缓登上南楼,其部属殷法、王胡之等人正聚会南楼赏月,看见庾亮到来都惊慌不已,准备回避,庾亮就势躺倒在胡床上,笑着阻止了大家,并和部属一起不拘一格地闲聊起来,不知不觉聊到了天亮,此事被载入《世说新语》。此后,人们将南楼称为“玩月楼”或“庾亮楼”,赞赏庾亮平易近人和坦率真诚。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武昌,陪宋中丞在南楼夜饮,听人谈起庾公当年故事,不禁乘兴写下一首诗,使南楼声誉更广。
在清人《元诗选二集•甲集》中有这样一首诗:知尔怀亲忆故州,相逢沽酒且迟留。夕阳有恨荒荒白,江水无声泯泯流。孤鸟出潮投渚尾,野芦飞雪压船头。却愁明月中秋近,不得同登庾亮楼。
《古今名人联话》中有题庾楼联:半壁江山,六朝雄镇。一楼风月,几辈传人。可见庾亮楼名气之大。
【庚亮高风】当年庾亮的驾车中有一匹马叫的卢。的卢马是额上有白色斑点的马,古人认为这种马“骑则妨主”。早在《三国演义》中就有的卢的故事。当时张武有一匹马就叫的卢,张武被赵云刺死后,赵云便将张武的的卢献给刘备。后来,刘表见到刘备的坐骑,称赞不已,刘备又将的卢赠给刘表,刘表大喜。但是刘表的谋士蒯越却对刘表说道: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名为的卢,骑则妨主。张武为此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于是刘表又将此马还给刘备。之后,就是这匹“妨主”的马,救了刘备的性命。当时刘备被蔡瑁追杀,逃到檀溪边上无路可去,只好纵马下水,马的前蹄却陷在泥里,正当刘备大惊失色,责怪的卢果然妨主的时候,那的卢突然从水中跃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成就了跃马檀溪事的佳话。有诗赞云:“一川烟水涨檀溪,急叱征骑往前跳。马蹄蹄碎青玻璃,天风响处金鞭挥。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下龙驹两相遇。”
的卢虽然立下如此功劳,却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妨主的名声。在刘备与庞统进军四川的时候,刘备见到庞统的马忽失前蹄,于是将的卢让给庞统,却不曾想反而害了庞统的性命。话说,庞统骑着的卢来到落凤坡,中了川军的埋伏,川军指着这骑白马的人道:“骑白马者必是刘备”,于是万箭齐发,连人带马一起射死。庞统因为骑了白马被当作刘备射死,看来的卢的确有害主之嫌。
所以,有人劝庾亮把它卖掉。庾亮说:“卖了,就会害了买它的人,怎么能把祸害转移给别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庾亮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温峤娶妇】温峤(288—329年),东晋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字太真,他是为东晋王朝的安危存亡出了大力、立了大功的一位名臣。温峤出身于官僚家庭,伯父温羡为司徒,父亲为河东太守。他生性聪敏,从小就博学,有见识,善于写文章,而且善于谈论,所以博得了世人的赞赏。
温峤死了妻子。他的堂姑刘氏家遇战乱流离失散,身边只有一个女儿,长的很美且聪慧。堂姑嘱托温峤为其找个女婿。温峤心中有娶她的意思,便对堂姑说:“好女婿不容易找到,只像我这样差不多的,怎麼样?”堂姑说:“战乱中侥幸活下来的人,只求勉强过得去的人家,就足以安慰我的晚年了,哪里敢要求跟你一样的人!”没过几天,温峤回复堂姑说:“已找到成婚的人家了,门第大致还可以,女婿的名声官职都不比我差。”于是送去玉镜台一座(玉制的镜台,是温峤做刘琨的长史,北征刘聪时缴获来的,后引申为婚娶聘礼的代称)作为聘礼,堂姑非常高兴。婚礼时,行了交拜礼,新娘用手拨开遮脸的纱扇,拍手大笑说:“我本来就疑心是你这老家伙,果然如我所预料。”这就是“却扇”一词的出典。
温峤墓位于南京北郊郭家山西侧,距今已有1600多年。墓葬由墓室和长甬道等组成,墓室近正方形,墓壁均用砖以“三顺一丁”方式上砌,左、右、后三壁中部均设置“直棂假窗”和灯龛,墓室前部砌有“祭台”,上搁各种随葬品。
墓中出土精美文物70余件,其中六朝青瓷器最多,仅青瓷盘口壶就有20余件,其中一件腹部周长近1.2米,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类器物中最大的;出土的青瓷香蕉、方形扁壶、洗、灯等文物,制作精美,造型独特,是六朝青瓷器中难得的精品,还有金饰叶、金珠、金羊、金圆饼等文物。
随葬品中最为重要的是一方砖质墓志,证实墓主人为东晋时期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温峤。志文为隶书体,刻工精美,字迹隽秀,端庄,是研究六朝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据载,温峤卒于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历任从事中郎、上党太守、建威将军、骠骑将军、太子中庶子、建宁县开国公等官职,最后被封为始安忠武公。
【顾氏三绝】顾恺之(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杰出画家。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曾为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后任散骑常侍。工诗画,擅书法,尤精绘画。师于大画家卫协,运思精微,笔法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绘画题材广泛,兼擅人物、肖像、山水、飞禽走兽等。
兴宁二年(364年),顾恺之在建康城西南瓦棺寺作壁画,绘维摩诘像,画出“清赢示疾”、“隐几忘言”神态,光彩夺目,轰动一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传世之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绘画作品存《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图》三种唐、宋临摹之作。相传南京的顾楼街(长乐路中段,市立第一医院门前)为其当年居住和绘画之处。
【绝代才女】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后人有绝代才女之称。一次谢安召集孩子们讲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谢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们所传诵。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云:“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其中“咏絮才”用的就是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故事。
通常古代才女诗作,多阴柔、委婉,而谢道韫的《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谢家风范,在她身上表露无遗。
【新亭对泣】西晋覆灭之后,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中原土族相随南下,集于建康。每到天气晴朗的日子,就相互约请在新亭(今南京市的南面)聚会,坐在草地上饮酒会餐。周侯顗在席间叹息说:“这里的风景跟洛阳的没什么不同,只是山河国土起了变化!”大家都相互对视,流泪不止。只有王导脸色骤变说:“我们大家应当同心协力来效忠朝廷,收复中原,哪至于像亡国的囚徒一样相对哭泣呢。后来,人们便用“新亭对泣”来比喻亡国的悲恨及忧国伤时的郁愤之情。
【闻鸡起舞】祖逖(266—321年),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祖逖年青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后来以闻鸡起舞来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梁祝传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与我国流传最广的白蛇传、牛郎织女、孟姜女齐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具有“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元代戏曲作家、词人白朴(1226—1306年)他曾经编成过最早的“梁祝”故事。一般认为,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并从此流传开来。这个故事的版本很多,大致情节如下:
祝英台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377年),是上虞祝家庄祝员外之女,聪颖好学。到了读书年龄,决心要外出求学。员外起初不允,后来同意让丫鬟银心陪伴她到杭州求学。梁山伯会稽(今绍兴)人氏也带着书童到杭州读书。他们路过河桥时在柳荫下休息,邂逅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和银心,两人一见如故,意气相投,引为知己,结拜兄弟。这对“兄弟”朝夕相处,同窗共学,整整3年。两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诗文唱和,形影相随。山伯不仅才高学富,而且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爱慕。然而,3年之中,英台始终衣不解带,山伯虽屡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过去。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子。
3年后,祝父要英台回家尽孝,而梁山伯要继续求学,。二人依依不舍,互赠信物。山伯赠与英台古琴长剑,英台回赠山伯镏金折扇,亲书“碧鲜”二字。在与山伯分手时,英台18里相送,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怀,暗示爱慕之情。但忠厚淳朴的山伯浑然不觉,不解其意。最后,英台假言做媒以家中小妹许于梁山伯,并约定时日,请山伯来祝家相访求婚。
英台回家后,其父母将英台许配马公子。不久,山伯到祝家相访求婚,英台红妆翠袖,罗扇遮面,出门相见,山伯始知英台是女子。当得知英台已许配马氏后,柔肠寸断,悲痛至极。两人临别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对成双。
两人泪别之后,山伯忧郁成疾,不久病故,安葬在村西胡桥边。英台闻讯悲痛欲绝,决意以身殉情。出阁当日,坚持要经胡桥祭奠。轿至胡桥山伯墓时,英台上前祭吊,痛哭失声,感动天地。忽然狂风大作,天空混沌,大地裂陷,她就势跳入墓中,和梁山伯同葬在一处。风停雨过后,彩虹高悬,只见从墓中飞出两只蝴蝶,相依而去,传为梁祝两人之精灵所化。
也有人说,祝英台本是明代侠女,梁山伯是前朝书生,两人本来毫不“搭界”。只是祝英台为民造福,死后人们为她安葬,挖掘墓穴时发现下有梁山伯墓,遂为之合葬,才流传出“梁祝”故事来的。
导游说:如今,不管祝英台是晋代淑女也好,明代女侠也罢;也不管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那个朝代,谁是真正的主角,有多少真实性,都丝毫不能影响这个美好爱情故事在民间,世世代代传播下去。
【琅邪王氏】据说,目前全世界约有1亿人姓王。而王姓中最突出的一支——琅邪王氏起源于山东临沂。东晋时,王姓的精英几乎全都集聚到了南京。
历史上,琅邪王氏成为显赫的家族,始于东晋朝的王导。他辅持晋元帝渡江,在建业建立了东晋王朝,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现在南京还有不少琅邪王氏活动的遗迹。如王导故居、幕府山等等。幕府山之名的由来,据说是当年王导在这里设过幕府而得名。
有人统计,千百年来琅邪王氏一共出了180多位宰相、30多个皇后、30多个驸马。当然,也出过一个叫王莽的皇帝(不定是琅邪王氏),不过是个短命的王朝。像琅邪王氏一门出了这么多宰相、皇后和名人在其他姓氏中虽然绝无仅有,但绝非“迷信”的原因,既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代书圣】王羲之生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379年。一说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生活在晋元帝到晋哀帝时期(历6位皇帝),其父王旷当过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家。7岁那年,王羲之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他临摹卫书一直到12岁,虽已不错,但自己却总是觉得不满意。因常听老师讲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使他对东汉“草圣”张芝的书法产生了钦羡之情,并决心以张芝的“临池”故事来激励自己。以至于他的字有入木三分之说。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农历3月3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就起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其中有20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集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于昭陵。
【书换白鹅】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舟游览绍兴山水,船到一个村庄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东床坦腹】王羲之20岁时,太尉郗鉴想选女婿。郗鉴知道王导家族的孩子都是俊才,便想从中选一个做他的乘龙快婿,便写了一函给王导。王导复信,让郗鉴派人来选,并叫几个孩儿做些准备。几个小斯着实打扮了一番,准备迎接挑选,惟王羲之没有打扮,依旧坦腹躺在东边的竹榻上吃胡饼,根本不当一回事(狂傲)。选婿的人来了,一一过目后,回禀郗鉴。郗鉴听后便说,“吃胡饼者,此正吾佳婿也!”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现在我们使用的成语“东床坦腹”就来自王羲之。
【田园诗人】陶渊明(365—427年)东晋文学家,诗人。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寻阳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南朝宋期间的杰出诗人。少好读书,兼谙玄佛。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8岁丧父,12岁母病逝,与母妹3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
他29岁出仕,经历了13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后辞官回乡22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9月中旬,62岁的陶渊明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作诗文多描写农村景色,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记》等,今存《陶渊明集》。如,归园田居(其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高洁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的理想,以及诗意化的生活情趣,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东晋以后,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史称南朝,相继在南京建都,南朝与此前的东吴、东晋合称“六朝”。难怪清人郑板桥在《六朝》诗中叹道:“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见长。”直白的诗句揭示出六朝历史明显的特征。一朝接一朝的偏安朝廷,一个又一个的无能皇帝,给世人留下了东南半壁、魏晋风度、后庭玉树、南朝石刻的惨淡回忆。
公元420年,刘裕“受晋禅”,史称宋武帝,为南朝之开端。南北朝对峙长达170年,在此期间,建康一直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号称“京辇神皋”。
东晋以后,由南朝的刘裕在建康建立了南朝刘,又称刘宋王朝。请看下一篇:十代故都之南宋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