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8)滥杀功臣。朱元璋登基以后即下令工部在京郊鸡笼山(鸡笼山又名北极阁,位于南京市区,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为钟山延伸入城余脉。春秋战国时期,以其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高约100米,古时是城中重要制高点)修建功臣庙祀奉他们的亡灵。从洪武二年诏建功臣庙,到洪武八年(1375年),功臣庙里一共供奉了309位功臣。并从优抚恤他们的亲属,给予一定的官职和俸禄。当时塑像供奉的阵亡武将有:胡大海、赵德胜、华高、俞通海、吴良、曹良臣、吴复、孙兴祖、冯国用、耿再成、丁德兴、张德胜、吴桢、康茂才、茅成等人。以徐达为首的在世功臣则虚位以待。
    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前,命兵部及大都督府叙报诸将战功及拟议封赏爵禄名单,由他亲自平衡裁定后,于封赏当日由中书省及礼部张榜公布天下,随后制成精致烫金的《大明功臣簿》,以使受赏功臣永远名垂青史。
    《大明功臣簿》排序如下:
    功臣第一:李善长,晋封韩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中书左丞相。岁禄4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二:徐达,晋封魏国公。授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傅、中书右丞相。岁禄5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三:常遇春,殁。谥封开平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子太保、中书右丞相。子茂袭封郑国公,岁禄2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四:李文忠,封鲁国公。授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岁禄3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五:冯胜,封宋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岁禄3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六:邓愈,封卫国公,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禄3千石,予世券。
    功臣第七:汤和及杨璟、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薛显等28人均封侯爵,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岁禄1500石,予世券。
    朱元璋对功臣们的封赏是很丰厚的,岁禄公3千石至5千石,侯1500石,而当时正一品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岁禄仅千石以下。当然他们无法和藩王们相比,朱元璋那些儿子们岁禄高达5万石(后减为1万石)。
    功臣们还赐给了“丹书铁券”,上面镌刻了他们的功绩和封赏爵禄,背面则为免罪、减禄的条款。以韩国公李善长为例,除叛国谋逆罪外,本人可免两次死罪,子免一次死罪。不过到后来这些免死金牌都不起作用了,上述这帮功臣十之八九在胡、蓝党案中惨遭屠戳,能得善终的没有几个。
    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奠定了明朝276年的统治基础,也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
    关于朱元璋的暴政,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洪武二十三年(1391年),朱元璋已经64岁了,他先后找借口杀了首任宰相77岁的李善长及其一家70余口,此时的李善长已“离休”在家多年;第二任宰相胡惟庸连及坐诛者共3万余人。其中:6个公爵,16个侯爵;然后害死了刘基、宋濂等功臣;蓝玉案又杀了约2万人,还手诏布告天下,并条例爰书为《逆臣录》。列名《逆臣录》者,有1公,13侯,2伯。至此,跟他打天下的功臣,差不多都被杀光了。弄得许多官员每天上朝前都要同家人诀别,平安回家后都要摆酒庆贺。尽管如此,朱元璋还觉得不够,想来个一网打尽。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应该算是朱元璋的老乡。1373年由右丞相升任左丞相。胡惟庸门生故吏遍于朝野,形成一个势力集团,威胁皇权。137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行动。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轧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11月又发生了占城(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简译占婆、占波。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
    朱元璋以专权枉法之罪杀了胡惟庸后,胡案就成为他打击异己的武器。接着,他又于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蓝玉是明朝开国大将,曾被封为凉国公。1391年,四川建昌发生叛乱,朱元璋命蓝玉讨伐,临行前,朱元璋面授机宜,命蓝玉手下将领退下,连说3次,竟无一人动身,然而蓝玉一挥手,他们却立刻没了身影。这使朱元璋下决心要除掉蓝玉。1392年的一天,早朝快结束时,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詹徽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目瞪口呆,不再审了。3天后,朱元璋将蓝玉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4万人。
    据说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整天提心吊胆,生怕有人密谋害他的性命、夺他的天下。特别不放心那些功臣勋将,虽然他已经杀了很多,但杀的越多,疑心越大。加上那两年天象多变,非旱即涝;夜间又常常看到有许多流星陨落,他认为这些都是不祥之兆。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高明的主意:火烧功臣楼。于是令人建造一座富丽堂皇的功臣楼,竣工后,朱元璋亲自写了“功臣楼”3个大字,挂在楼门上。随后,举行庆功典礼,并亲自拟定了参加庆功典礼功臣的名单。还给每位功臣又另加了一些名号,以示皇恩。
    但是,凡事瞒不过有心人。朱元璋的精心谋划,被素有“再生诸葛”之称的刘伯温看破。刘伯温感到事情不妙,他还发现锦衣卫在庆功楼后面堆放了许多干柴,心中就完全明白了。于是刘伯温立即写了一道奏折,呈朱元璋,借口自己年已老迈,昏聩无用,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做出过很大贡献,再说也一把年纪的人了,放了也无妨。于是用御笔批了一个“准”字。刘伯温获准还乡,临走时,悄悄对徐达说:“庆功典礼那天,你只管紧紧跟着皇上,切勿离开一步,千万要记住啊!”
    庆功典礼这天,朱元璋来了。他敬了3杯酒,给每人发了一个“大红包”,然后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务必尽兴,恕我少陪。”说完向门外走去。
    徐达见皇上走了,也连忙跟了过去。朱元璋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去喝酒,跟过来干什么?”徐达低声问到:“万岁爷难道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听了,知道徐达已知底细,于是也不说话任徐达跟着自己向门外走去。
    不一会儿,功臣楼便燃起了熊熊大火。转眼功夫,整个功臣楼,火光冲天,浓烟弥漫。正在楼里面喝酒的文武老臣都惊叫起来,一个个争着往门口冲去。但是大门早被锦衣卫反锁上了。就这样,前来参加庆典的功臣们悉数命丧火海。
    有人说,秦始皇胤政暴虐,可是他从未杀过一个功臣;汉高祖刘邦只杀过黥布、陈郗两个反臣;唐太宗李世民虽为争帝位不惜弑杀兄弟,但他不仅不杀功臣,即便是曾经的反臣,他也一一放过。只有朱元璋杀起功臣来毫不手软,古今600多个皇帝中,朱元璋是最暴戾的一个!但是朱元璋为什么要火烧功臣楼,至今仍是个谜。
    上面说到朱元璋火烧功臣楼时,徐达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不会知道朱元璋一直在“关注”他。史书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闰10月,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种背疽,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治愈。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京师(南京)养病。有一天,宫中内侍给徐达送来皇帝赏赐的食盒。徐达从病床上挣扎起来磕头谢恩,然后打开食盒,见到一只蒸鹅,顿感事情不妙。据说生背疽最忌吃蒸鹅。但是君命难违,徐达只好当着内侍的面吃下了蒸鹅,不几日便于洪武十八年2月20日,病逝于京师府邸瞻园内(今南京市瞻园路208号)。时年54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
    徐达有4子3女。长子徐辉祖才华横溢,徐达死后,继承爵位。3个女儿,长女嫁给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为妃,后来燕王夺权称帝,徐妃被册立为皇后。其余两个女儿,也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一个是代王朱桂的妃子,一个是安王朱楹的妃子。此不赘述。
    (9)自学成才。
    朱元璋小时候没有机会读书,加入红军后勤奋好学,常常听儒生讲述经史。经过10多年的学习,不但能书写手札、军令,还能写诗作赋,能欣赏、评论文学作品,也懂得儒学的经义,平时熟读史书。他写的诗粗旷豪放,很有气魄,如《菊花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有人说这首诗似乎有抄袭之嫌,因为唐末农民起义家黄巢,有一首诗与之很相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大不相同,前者更有帝王风范,后者充其量只能算个做诗的票友。
    联想到前不久国内放映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否受到黄巢和朱元璋诗的启发也不得而知。据《明史•艺文志》记载,朱元璋有《御制诗》五卷,流传至今的大约有30多首。比较著名的有:《咏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咏鸡鸣》“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三声四声天下白,褪尽残星与晓月。”(一说,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以及《示僧》:“杀尽天下百万兵,腰间宝刀血犹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骂文士》:“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粪叫呱呱。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咏竹》“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也自负、也大气甚至有些搞笑。
    说到朱元璋的长相,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第一种,南京民间传说朱元璋长相十分丑陋,也许与他称帝后实行的暴政有关。野史说,一次他找来几个画家为他画像。第一个画家手艺高明,画得十分逼真,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就连脸上的麻子也画得一颗不多,一颗不少。朱元璋一看龙颜大怒,令人推出去斩了。第二个画家接受了第一个画家的教训,将朱元璋的“猪嘴马脸”画得更加逼真,脸上麻子的大小都画得十分精准,不差一丝一毫。朱元璋一看气得脸上的麻子都拉长了,不由分说又令人推出去斩了。轮到第三个画家时,他有些犹豫,心想这该怎么画呢。这时有人走过来告诉他,前面两个画家不是画得不好而是太好了、太像了,将皇上脸上的缺陷暴露无遗,所以都被斩了。皇上平生最佩服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你不如照着他们的模样画,保你不死。这位画家想,反正死多活少不妨试一试。于是铺开画板精心绘画,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画上的人既像唐太宗,又像宋太祖,就是不像朱元璋。谁知朱元璋看了这幅像,大喜,连声说:“好!好!好!给我重赏!”据说,这幅画现存南京明孝陵陈列馆。
    据有关记载,当年朱元璋曾下旨征召当时有名的肖像画家孙文宗进京为他画像。孙文宗,字仲文,群符(今河南开封)人。善丹青,尤善传神。洪武三年(1370年)召至京(南京),传写太祖像。孙文宗一丝不苟地画,画像画得惟妙惟肖,孙文宗以为皇帝看了一定会很高兴,谁知朱元璋看了并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又召另外一个肖像画家沈希远(洪武中写御容称旨,授中书舍人)为他画像,沈希远比孙文宗画得还传神,但朱元璋看后仍不满意。后来,一个叫陈远(字中复,金陵人。善模写人物,明太祖召写御容)的肖像画家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他在给朱元璋画像时,只是将面貌轮廓画得相像,其余尽按帝王模式画,因而看起来仁慈和善、雍容华贵,朱元璋看到这幅肖像后十分满意。
    第二种,官方记载朱元璋的长相是“龙形凤姿”,一表人才。据《明史•太祖本纪》中描述的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其实仅凭这16个字,很难勾画出朱皇帝的模样。前8个字说的是外貌,后8个字说的是气质。若按字面意思理解,朱元璋应该是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头顶上有一块奇骨,与常人不同,他气宇轩昂,高深莫测。尽管这种描述很简单,却给后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你是朱元璋的“粉丝”,你当然希望他有一幅够帝王、够英雄、够俊杰的长相;如果不是,你一定希望他丑陋、奸诈、猥琐;或者不屑一顾,管他长什么样都无所谓。但是又有人说,《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纪传体正史,康熙时期开始修纂,经过雍正王朝续修,到乾隆时刊行,前后耗时近百年。清朝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笼络汉人,所以在描述朱元璋形象时,多少有些溢美之嫌。
    其实一个帝王的长相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治国的方略和造福于民的作为。东晋时司马家族的皇儿们个个长得风流倜傥,尤其是那个司马绍,绝对的美男子,金发黄胡子(绝对像老外,比孙权的碧眼紫髯还要俊美),可司马绍只会游弋女色之间,基本不懂治国,所以一代不如一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24日)闰5月5日(一说,闰五月初九;一说是闰五月十七日等),朱元璋崩于南京西宫。在位31年,终年71岁。葬南京钟山(紫金山)孝陵。朱元璋死前,命令46位嫔妃为其殉葬。中国汉族终止了1千多年的殉葬制度为朱元璋重新启动,直到明英宗时方才废止。立庙号太祖,初谥高皇帝。永乐初,加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谥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皇后马氏死于1382年9月17日,之后与朱元璋并葬。
    朱元璋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死后,由皇太孙朱允炆即帝位,为建文帝。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建陵墓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曾向朱元璋禀报,陵墓前仅孙权墓尚未拆掉,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这样孙陵才在原地保存下来,只是在建明孝陵时,将孙权墓前的石麒麟迁往别处。
    《列传》选录:
    ①明太祖朱元璋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早卒。马公素善郭子兴,遂以后托郭子兴。马公卒,郭子兴育之如己女。郭子兴奇太祖,以后归焉。
    马氏,名秀英,生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8月初八,时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因故未能裹脚,故被人称为“大脚马娘娘”。马秀英12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21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15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朱元璋即帝位后,册立马氏为皇后。
    马皇后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5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后,虽大富大贵,仍不骄,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亳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保忠臣机智灵活,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她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她是史家公认的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贤后。
    马皇后不但有贤德,而且有才能,她广读经史,学问渊博,朱元璋所有的札记,都由她亲自执笔记下。每当朱元璋有所感慨和言论,她都仔细地记录下来,无论事态如何复杂,均能排布得条理分明,毫无疏漏之处。
    马皇后勤于内治,史书记载宋朝的皇后大都比较贤良,马氏就将宋代的家法汇编成册,让后妃们朝夕攻读。正是由于马皇后的这一措施,使得明朝的皇后贤惠的占了大多数,也很少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可以说马氏为明政权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朱元璋为了报答马皇后的美德与佐治之功,数次提议赐予皇后族人以高官厚禄,马皇后总是坚决谢绝,她说:“外戚干政,易乱朝纲,官职恩赐外家,实非遵法!”因此,明代外戚虽然也享受高爵厚赐,但一般不授以高职,严禁干预政事。
    朱元璋称帝后曾大肆杀戮功臣,马氏则多次劝阻,并解救了多名大臣。明初的大学者宋濂就是一个例子。
    宋谦是元末明初的著明文人学士,明代开国时的许多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文典都是出自他的手笔,被明太祖尊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他曾经辅佐明太祖19年,洪武十年,他68岁时告者还乡,回到青萝山中隐居。
    宋濂的孙子宋慎因罪被捕下狱,曾作为皇太子师傅72岁高龄的宋濂也被株连,被判斩刑。马氏亲自为宋濂求情,但朱元璋并未应允,当天晚饭的时候,马氏特意吩咐厨房不要进荤菜,朱元璋问原因,马氏回答他正在祭奠太子的老师宋濂,朱元璋深受感动,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于是赦令宋廉不死,流放茂州。
    洪武十五年(1382年)8月,马皇后染上了重病,医治无效后,她坚持不肯再服药,朱元璋苦苦劝求,她则说:“生死有命,我病已不治,服药何用!”躺在病榻上,她反复叮嘱皇夫:“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宜贤,臣民得所而已。”不久,马皇后病逝,享年51岁。与朱元璋合葬明孝陵。谥孝慈。
    为了纪念马皇后,朱元璋决定不再立后。后宫也十分感念马皇后的贤德,特地作了一首歌来纪念这位贤淑仁慈的皇后: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
    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泉下,悠悠苍天。
    永乐元年(1402年),尊谥曰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尊谥曰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②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元末兵乱,妃父母俱亡,从仲兄蕃避兵扬州。青军陷城,元帅马世熊得之,育为义女。年18岁,太祖纳焉。及即位,册封贵妃,位众妃上。洪武七年9月薨,年32岁。帝以妃无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3年,东宫、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录》。庶子为生母服3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葬褚冈。赐兄瑛田租3百石,岁供礼。后附葬孝陵。
    ③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李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
    ④宁妃郭氏,濠人郭山甫女。山甫善相人。太祖微时过其家,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亟遣从渡江,并遣妃侍太祖。后封宁妃。李淑妃薨,妃摄六宫事。山甫累赠营国公,兴、英皆以功封侯,自有传。
    (10)后人评价。人们对于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对他创造的明朝本身的看法也十分不一致。
    ——历史学家吴晗:应该承认,在朱元璋执政一朝,“是历史上封建政权对贪污进行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因而,吏治也是比较清正的。
    ——清顺治皇帝:“明太祖立法周详,制度井然;若非朱家子孙无能,明朝享国何止二百七十六年!”
    ——清乾隆皇帝:“立法周详”(《大明律》乃历代法典中最严谨的,明朝统治体系也是历代以来最佳的,朱元璋也当然是古往今来第一明君)。
    ——清人赵翼:封藩制度是明朝最大的弊政之一,不但造成地方上的连续反叛,而且导致藩王们严重压榨封地附近的百姓,加重社会矛盾。
    ——西方学者在他们的历史著作中曾经严厉批判明帝国的政治体制,认为明帝国“一片黑暗”,“只有社会,没有法纪”。
    ——毛泽东:“《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明朝人赞曰:“节于自奉,食不用乐,罢四方异味之贡。非宴群臣,不特设盛馔。功业益崇,益尚俭朴。”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
    (11)太祖年表。
    天历元年9月18日(1328年10月21日),出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
    至正十一年(1351年)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次年3月初一,朱元璋投郭子兴部下。至正十五年(1328年)郭子兴死,被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
    至正十六年(1329年)红巾军攻下集庆路(南京),改称应天府。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受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灭陈友谅,36岁的朱元璋自立称为吴王。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8月,朱元璋改筑应天府城,作新宫于钟山之阳。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40岁的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应天为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明太祖。
    洪武九年(1376年)宣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防止地方权力过重。
    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也被杀。
    洪武十五年(1382年)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大兴文字狱,一直延续到1396年,长达13年,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提笔的局面。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杀掉功臣蓝玉。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5月5日病逝,享年71岁。葬于孝陵,谥号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12)取名原则。
    朱元璋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
    朱标(1355—1392年),,长子,懿文太子(孝慈高皇后出)后裔世系派字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朱樉(1356—1395年),次子,秦愍王(孝慈高皇后出)后裔世系派字是:“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惇)。”
    朱棡(1358—1398年),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后裔世系派字是:“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朱棣(1360—1424年),四子,明成祖(硕妃出,但自称孝慈高皇后出)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朱橚(1361—1425年),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后裔世系派字是:“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朱桢(1364—1424年),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朱榑(1364—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朱梓(1369—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1370—1389年),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朱椿(1371—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朱柏(1371—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朱桂(1374—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后裔世系派字是:“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朱植(1378—1424年),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朱栴(1378—1438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朱权(1378—1448年),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盘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朱楩(1378—1450年),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朱松(1382—1407年),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朱楹(1383—1417年),二十二子,安惠王后裔世系派字是:“斐序斌廷赏,凝覃濬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朱桱(1388—1415年),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伟闻参望奭,箴诲洎臯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璿玑。”
    朱(木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后裔世系派字是:“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朱楠,二十六子(幼殇),后裔世系派字是:“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13)诸帝庙谥。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年号洪武(1368—1398年)孝陵
    ●惠宗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讳允炆。年号建文(1399—1402年)无陵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讳棣。年号永乐(1403—1424年)长陵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讳高炽。年号洪熙(1425年)献陵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讳瞻基。年号宣德(1426—1435年)景陵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讳祁镇。年号正统(1436—1449年)天顺(1457—1464年)裕陵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讳祁钰。英宗即位,封郕王。年号景泰(1450—1457年)景泰陵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讳见深。年号成化(1465—1487年)茂陵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佑樘。年号弘治(1488—1505年)泰陵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讳厚照。年号正德(1506—1521年)康陵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讳厚熜。年号嘉靖(1522—1566年)永陵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讳载垕,世宗第三子。母康妃杜氏。年号隆庆(1567—1572年)昭陵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讳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定陵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讳常洛。年号泰昌(1620年)庆陵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讳由校。年号天启(1621—1627年)德陵
    ●毅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讳由检。年号崇祯(1628—1644年)昭陵

TOP

(5)建立大明。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成为最高领导,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
    至正二十七年、吴四年(1367年)12月,中书省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奉表劝进:“开基创业,既宏盛世之兴图,应天顺人,宜正大君之宝位。……既膺在躬之历数,必当临御于宸居,伏冀俯从众请,早定尊称。”
    按祖宗的规矩,朱元璋自然三请三谢,三进三辞,以表虔诚倨恭。奉表10天之后,朱元璋率文武百官祭告上帝:“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今运亦终。其天下土地人民,豪杰分争。惟臣帝赐英贤,为臣之辅,遂戡定诸雄,息民于田野。……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尊。是用明年正月4日于钟山之阳,设备仪,昭告帝尊,惟简在帝心。如臣可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尊来临,天朗气清。如臣不可,至日当烈风异景,使臣知之。”
    元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明洪武元年(1368年)1月23日这天,天朗气清,和风柔云,紫气东来,大明王朝,开国大吉。40岁的朱元璋告祀天地,于应天南郊登基即皇帝位,建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以应天为南京。追尊高祖考曰玄皇帝,庙号德祖,曾祖考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祖考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考曰淳皇帝,庙号仁祖,妣皆皇后。立妃马氏为皇后,世子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
    2月,定郊社宗庙礼(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岁必亲祀,以为常。3月,称南京为应天府。诏儒臣修女诫,戒后妃毋预政(由于“女诫”严明,所以在明朝,几乎没有后宫干政的事件发生)。8月建都,称南京。南京的名称就此载入史册。并仿古代两京制,以应天府为“南京”,开封(汴梁)为“北京”。11月,称京师。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仍称南京。
    自洪武元年起,明朝又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统一战争。5月,朱元璋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督战。7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今内蒙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政府所在地),统治中国98年的蒙元被赶出了中原,元朝覆亡。8月,明军攻克大都。改大都路曰北平府。
    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十四年(1381年)平云南;二十年,平山西、陕西以及东北;至二十二年,全国基本统一。
    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立功臣庙于鸡笼山。同时,朱洪武诏曰:“朕淮右布衣,因天下乱,率众渡江,保民图治,今十有五年。荷天眷佑,悉皆戡定。”也就是说,经过15年的征战讨伐,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自己“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梦想,从一个放牛娃、小行僧、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3月,编撰《祖训录》,确定封建诸王的规制。8月,《元史》编撰完成(元朝灭亡的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编修元史。第二年,以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祎为总裁,赵壎等16人为纂修,开局编写。仅用188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志、表、列传共159卷。接着又讓欧阳佑等12人四出搜集元顺帝一朝的史料,于洪武三年(1370年)重开史局,仍以宋濂、王祎为总裁,由朱右等十五人参加编写,用143天续修本纪、志、表、列传共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釐分附丽,共成210卷,全部编撰工作,历时只331天。据宋濂目录后记,洪武三年7月书成,10月便已“镂板讫功”);封王颛为高丽国王;陕西平定,北方全入版图。形势改变,帝都问题再度提出。朱元璋力排众议,决定以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动兵修筑城池宫阙。9月始建新城,洪武六年(1373年)8月建成。内为宫城,亦称紫禁城。皇城之外曰京城,周长48公里。其外郭,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4月建,周90公里。可见当时的城市已经具有一定规模。
    京都虽然确定,但朱元璋并未放弃迁都西北的雄心,选择的重点仍是长安和洛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8月,特派皇子朱标巡视西北比较两地形胜。太子回朝后,晋献陕西地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主张。不料第二年4月,太子薨逝,迁都大事再次搁浅。这年朱元璋已经65岁,从此不再谈迁都之事。
    临濠在元朝时称为濠州,洪武七年(1374年)改称凤阳,是朱元璋的家乡,群臣岂敢有异议?这样,明初就形成了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情况。从9月开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他之所以决定以临濠为中都,甚至一度想迁都临濠,除了这里是他的家乡,还与优待淮西功臣集团有关。
    洪武三年(1370年),追封郭子兴滁阳王,立庙滁州。朱元璋手书郭子兴事迹,立碑庙中,令有司岁时奉祀,以报知遇之恩。郭子兴有3子,长子阵亡;次子郭天叙、3子郭天爵均为反元战将,后与朱元璋反目被杀。养女被封为皇后;另一女封为惠妃,生3子,分别封为蜀王、谷王、代王。
    4月,封皇子樉为秦王,?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元顺帝也在这年死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子爱猷识理达腊嗣位。
    朱元璋称帝后,便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拉拢士大夫参加各级政权,洪武十九年(1386年),朱元璋选取应天各府、州、县士大夫到南京做官,共1400余人。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政府调查浙江等9个布政司,直隶、应天18个府州,田地在700亩以上的地主,共14000余户,编成花名册,准备分批召见录用。
    据有关资料,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6月,自己制定了一套新制度。明朝的官制大致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三公三孤是职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的重要官职。
    第二类,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户部: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第三类,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13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13个省)13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第四类,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5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第五类,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光禄寺,主管宴享;太仆寺,管马;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第六类,詹士府。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第七类,太医院。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第八类,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第九类,宦官机构。此外还有在都城的其他机构、卫所和五军都督府等,恕不赘述。
    明初,朱元璋为了使江山永固,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将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并且统领军队,以北方的9个边塞藩王统兵最多,燕王朱棣即为其一。由于藩王的权力过大,明太祖在世时,曾有言官上书,以晋八王之乱为例,指出太祖分封存在的隐患。但是太祖并不介意。至太祖暮年,诸王的兵权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为最。
    皇太孙朱允炆曾经忧虑,一旦祖父驾崩,自己如何来制约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果然,明太祖死后只有4年,朱允炆政权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权,至明中叶之后,藩王只有虚号,而无实权。明史说这些藩王们“一旦盗起,无以御侮,徒手就戮”,这恰恰是朱元璋封建之初所不能预料的。
    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记载田亩面积方圆,编列序号,和田主姓名制成文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
    (6)严诛贪官。朱元璋出身贫苦,讨过饭、当过和尚、打过杂役,深知百姓的疾苦,他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
    为惩治贪官,他发明了一种“剥皮实草”的刑法,即剥下贪官的人皮,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然后高悬于公堂之上,以示儆告。可见其整肃贪官的决心。当然,这种手段在今天看来太原始落后,也过于残酷和不人道。其实应该从建立科学、民主的制度入手,加上统治者的决心和相应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贪官。但是,在朱元璋的年代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称帝30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有罪官吏发往安微风阳屯田者万余人。
    朱元璋曾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60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他敢于拿自己身边的“大干部”开刀,包括开国功臣朱亮祖和他的驸马欧阳伦。
    朱亮祖,六安(今安徽六安市)人。元末曾是“义兵”(地主武装)元帅,被朱元璋所俘,遂投降,成为朱元璋帐下的虎将之一。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等战役,屡建战功。洪武元年(1368年),随廖永忠取两广。洪武三年(1370年)封永嘉侯。后出镇北平(今北京)、广东,以“所为多不法”,被朱元璋派人赴广东捉拿归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9月初三,朱亮祖及其子广东卫指挥使朱暹,被押到南京,受鞭刑死。朱亮祖死后,朱元璋为抚慰他人,仍命以侯爵之礼安葬,并亲撰墓志,评价其一生功过。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再次大肆清查胡党之时,朱亮祖被除爵,其次子朱昱亦被诛。
    欧阳伦是朱元璋和马皇后亲生女儿安庆公主的驸马,进士出身,曾官任都尉。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凭着自己的势力派手下走私茶叶。明初茶禁异常严格,而欧阳伦多次派遣家人偷运私茶出境贩卖,从中牟取暴利。同时,欧阳伦还对百姓万般骚扰。一次,他贩运私茶过甘肃兰县(即今兰州)河桥巡检司,竟捶辱司吏,司吏不堪忍受,将其告发。朱元璋听说此事后大怒,不顾马皇后与公主的说情和哀求,将驸马欧阳伦赐死。由于陕西布政使明知驸马利用职权擅自役使吏民贩运私茶,触犯法令而不举报,并且还为他办挟公文,起车载运,朱元璋也将他赐死。而对于勇敢揭发驸马罪行的小吏,朱元璋极为赞赏他这种“不避权贵”的可贵精神,还特地“遗使赍敕嘉劳之。”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他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一家20口人全部“畏罪自杀”。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韩铎、李桢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
    洪武十八年,明太祖查处户部侍郎郭桓贪污案。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此案除郭桓及户部官员外,又涉及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志德等,并处死。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辛钦,竟然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也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人都被朱元璋斩首。
    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赵勉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双双被斩。
    朱元璋用了近两年时间,制定了整肃贪污的纲领——《大诰》一书。这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的运动一直在进行,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他晚年只能发出“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哀叹。
    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勤奋治国31年,整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重视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
    (7)善待臣民。朱元璋虽然对官员要求极为严厉,但非常注意减轻民间普通百姓的负担,在主政期间,基本上实现了轻徭薄赋,同时多次救济灾民。社会生产力在其统治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人口大量增长。
    朱元璋用了20年时间,任用大量监生,大规模地举行了土地的清查丈量和人口普查,为农业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据洪武二十六年统计:全国水田登记总数为8507623顷,夏秋二税收麦470万石,米2470万担。和元代全国岁入粮数1211万担比较,增加了一倍半。全国户口为16052680户,60545812人。比之元朝的极盛时期——元世祖时代的11633281户,53654337人,净增340万户700万人。
    为了确实减轻农民负担,朱元璋积极为农民兴利除弊,劝课农桑鼓励生产。建国之初,即下令:凡民田五亩到十亩的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到晚年又令户部劝谕民间,凡是有空地的都要种植桑,由官家教授种植方法。加种棉花的免除租税。棉花的种植从此遍布全国,过去平民常穿的麻衣,逐渐为棉衣所取代,解决了农民穿衣的问题,也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朱元璋严厉督导各级官吏为农民兴修水利,鼓励人民一切对于水利的积极建议。特别吩咐工部官员,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防旱防涝的,都要因地制宜一一修治,并派国子监生和有专长的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洪武年间统计开塘40987处。
    朱元璋还积极劝导农民互助合作。用里甲作基础,户部劝谕。一里之内,有婚丧嫁娶,疾病患难时,有钱的助钱,有力的出力。春耕秋收时,一家无力,百家帮忙。每里备有木铎,选出老人每月6次持铎游行宣讲。每里一鼓,农桑时日,清早击鼓催人起床作工,有懒惰的由里老督责,若里甲中有游闲懒惰者,要追究里老的责任。当农民发生水旱灾荒,庄稼歉收时,都要蠲免赋税,赈灾救济。即使丰年无灾荒,也要择地瘠民贫的地方特别优免。灾重地区,除免除赋役外,另由官府贷米,或是赈米布施给钞。各地备设预备仓,由地方耆老经管,储备大量粮食以备救济。灾伤州县,如地方官不报告的,特许耆民申诉,处地方官死刑。洪武二十年又手令户部,地方官有权在饥荒之年,先发库存米粮赈济,事后呈报,立为永制。洪武三十年间,共计赏赐民间布钞数百万,米百多万石;蠲免租税不计其数。
    此外,他还下诏对年高孤寡残疾者予以特别关照。据《明史》:“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合75斤,相当于晋代县令的俸禄),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应天、凤阳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乡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皆与县官均祀,复其家。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岁给米六石。”看来在洪武年间,活到80、90岁的人不少,否则怎么会专门为这些人下诏呢,同时洪武帝对家乡还是要偏爱一些,对鳏寡孤独也多有关照。
    同时提倡民间互助,端正礼仪风俗。洪武五年5月诏曰:“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诸遭乱为人奴隶者复为民。冻馁者里中富室假贷之,孤寡残疾者官养之,毋失所。乡党论齿,相见揖拜,毋违礼。婚姻毋论财。丧事称家有无,毋惑阴阳拘忌,停柩暴露。流民复业者各就丁力耕种,毋以旧田为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也称管子曾经说过:“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人民富足了,文明程度自然就会提高,反之,则难以提高。看来朱元璋对此也是颇有研究的。
    此外,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在群雄对峙中,巧择战机,各个击破。每战持重用兵,力避两面受敌,并适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朱元璋是中国唯一一个真正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刘邦、洪秀全都不算。刘邦当过亭长;洪秀全至少算是半个秀才。朱元璋是地道的3代贫农,就他这家庭出生而言,即便过去了600多年,到1966年都不过时,入党、提干绝对优先。

TOP

大明王朝(1368—1644年),是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第八个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朱元璋与前面7位开国皇帝都不一样。他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和谋略打下了江山。而且,前面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半壁江山”,明王朝是全国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之中,朱元璋是位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本“淮右布衣”,出身寒微,亦无多少文化修养,且曾因生计所迫而入沙门。元末,朝政昏乱,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群雄并起,他为了混口饭吃,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然而,就是这位“目不知书”、“以游丐起事”的朱元璋,竟在15年的时间里,力挫群雄,赶走元顺帝,成就了一代帝王之业,创建了大明王朝。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他又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他还说过: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毛泽东就是这样爱憎分明,他不喜欢有文化的皇帝,对没有文化的大老粗皇帝却十分欣赏,认为他们能干大事。当然,古时候打江山的皇帝多半没有文化或者文化较低,只要有勇、有谋、有胆略就行,不就是砍砍杀杀吗,你看看那些开国皇帝,哪一个不是“杀”出来的。而有文化的皇帝又恰恰都是末代皇帝、亡国皇帝,老子打下的天下,要靠文治,但是这些子孙不知道珍惜前人用命换来的好日子,以为天下太平了,就可以骄奢淫逸起来,结果最终丢掉江山,甚至自己的性命,其实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
    大明王朝始于洪武皇帝朱元璋,终于崇祯皇帝朱由检,共历时276年,传17位皇帝(一说16帝)。其中:洪武帝在南京31年、建文帝在南京4年、永乐帝在南京20年,后迁都北京。3位皇帝共在南京执政55年。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10多年,其中弘光帝朱由崧政权在南京坚持一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所灭。
    (一)洪武大帝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明朝的建立者。濠州钟离人,原名重八(因其出生时,其父母年龄相加有八十八岁),后改名为朱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于元朝泰定帝泰定五年、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10月21日)出生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祖籍为江苏沛县,籍淘金户。祖父初一因当地不产金,赔纳不起而徙江苏句容,后徙泗州即今天的江苏盱眙县。至父亲朱世珍时方徙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凤阳东北)定居。
    据俞樾的《春在堂全书》记载,元朝的制度规定普通老百姓都不能取名,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朱洪武撰写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载,朱元璋祖宗五代名字都含数字。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叫仲八,生三子,第三子名百六。百六为朱元璋高祖。朱百六养两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即为朱元璋曾祖。朱四九有四子,长为初一,次为初二,三为初五,四为初十。朱初一即为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仅两个儿子,大的称五一,小的叫五四。五四是朱元璋之父。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五一之子名字依序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五四之子名字依序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之父朱五四后改名“世珍”,母名陈二娘。
    朱世珍与陈氏“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通“悟”,觉悟),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据说朱元璋母亲陈氏怀他的时候,梦见一位神仙给她一粒丸药,放在手心有光,她吞了药丸醒来时,口里有余香。母亲生他时,红光满室,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都跑过来救火,到了跟前才发现并没有失火。朱元璋排行老三,有3个哥哥。长大以后,他身躯魁伟,黑黑的方脸,长长的下巴超过上颚一寸多(不知道这个尺寸怎样得来的?总不会有人专门用尺子去量过吧),高颧骨,大鼻子,大耳朵,粗眉大眼,头顶上高高隆起一块怪骨,加上生年属龙,民间传有“真龙天子”之说。
    关于朱元璋的生世,可以看一看朱元璋写的自传。中国封建皇帝写自传的恐怕只有朱元璋一人,《朱氏世德碑记》就是朱元璋所写的自传,通篇自传详尽地讲述了家庭背景和自己成长的历程。如:“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讲述了自己的故乡、原籍。“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处,先祖初一公因于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讲述了家庭背景和先祖因何迁来盱眙县的原因。“世墓在朱巷,惟祖葬泗州,先考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讲述了先祖及其父母的陵址,后又讲述了自己怎样出家做和尚,怎样掠入行伍、封王、称帝的经过。碑记结尾意味深长地告诉世人:我从一个放牛娃、小和尚做到一国之君乃“先祖父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并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体谅祖宗心愿,要以“仁”治天下,朱氏江山才能永久的坐下去。如果想要进一步详细了解朱元璋其人,建议大家可以参看历史学家、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先生撰写的《朱元璋传》,里面详述了朱元璋如何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个开国皇帝的历史经历。这里聊的是他成功的主要过程和有关逸闻,大家或许能从中获得某些有益的东西。
    (1)从小放牛。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为地主家放牛,几个孩子想吃肉,于是朱元璋带领几个孩子将一条小花牛杀吃了。可到了太阳下山的时候,大家都看着一张牛皮、一堆骨头、一个牛头和一条牛尾巴,面面相觑不敢回家。朱元璋对小伙伴说:“把牛皮、牛骨埋了,再将牛尾巴插在山上的石头缝里,将牛头放在山的另一边,就说小牛钻进山洞了,怎么拽也拽不出来。”大家都说好主意,但是回去后朱元璋还是遭到了地主的一顿毒打,并被地主赶了出来。
    至正四年(1344年),朱元璋17岁时,家乡遇到了“旱蝗,大饥疫。”“父母兄相继殁,”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十分伤心。可怜可叹的朱世珍,劳碌一生,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
    朱元璋和二哥不禁放声痛哭,哭声惊动了邻居刘继祖,于是刘继祖送给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父母及兄的遗体,将他们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即后来的凤阳陵。为了活命,朱元璋只好到钟离(今安徽凤阳县)皇觉寺去当了一名僧人。
    当了一个多月的和尚之后,由于饥荒的过度严重,寺庙里的和尚也吃不饱肚子了,大家只好都出去化缘,其实就是讨饭。于是朱元璋开始云游四方。先到合肥,不料在路上生了病。病中有两位紫衣人前来,照顾看护他。病愈以后,两位紫衣人就不见了。然后,朱元璋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颖州等地化缘,以求活命。至正八年(1348年),他结束了4年的云游生活,这年年底他回到了皇觉寺,这是的朱元璋已经21岁了。
    当时的元朝社会,政府把全国的民族划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四等人的政治地位各不相同,蒙古人最高,色目人次之,汉人再次,南人最为低下。为了防止和镇压汉人、南人造反,元朝政府采取这样几个手段:第一,驻兵。以嫡系的蒙古军驻防全国军事要害,用武力控制全国。第二,缴械。从元世祖征服南宋首都临安开始就收缴民间的武器,甚至菜刀,并且明令禁止汉人、南人、高丽人持执弓矢兵仗。甚至有蒙古贵族提出杀掉汉族的张、王、刘、李、赵五大姓的所有人。第三,里甲。以20户编为一甲,每甲派一蒙古人作甲主。由甲主对百姓进行监控。同时,实行戒严制度,夜间禁止通行,相当于后来的“宵禁”;禁灯制度,禁灯期间只许小贩和儒生点灯,其他一律不许点灯;禁集会制度,无论是祭祀祈祷还是集市买卖,只要是有多人集合在一起的,都被绝对禁止,还有禁猎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专门限制汉人和南人。在这种高压政策下,逐渐形成了官逼民反的强大动力。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顺帝以贾鲁治黄河,动用大量民夫,造成不满,爆发了以韩山童、刘福通等为首领的红巾军起义。第二年2月,定远(今安徽定远)人郭子兴与孙德崖等在濠州(今安徽风阳)起兵。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每天抓俘良民向朝廷邀赏。朱元璋时年24岁,“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意思是说,那年,朱元璋避难于皇觉寺,考虑是否去他乡躲避战乱。于是,他在菩萨像面前占了一卦。结果,去和留的卦相都不吉利。在无奈中,朱元璋自言自语说:“难道是要我干一件大事吗?”于是再算一卦,结果是大吉。当年3月初一,朱元璋便到濠州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郭子兴见他相貌不凡,于是留在身边当亲兵(这就是中国古时候典型的“以貌取人”,其实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成功的也不在少数。比起现在的“选人”方式来,至少有一个十分直观的优点)。
    朱元璋正是从这里开始,迈出了发迹的第一步,大明江山在他的脚下,一步一步向他走来。
    (2)参加红军。
    至正十二年(1352年)2月27日,安徽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张天佑等聚众数千人起义,也以红巾(因起义队伍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为号。半夜里一声号炮,闯入州衙,杀了州官,夺了州县,攻占了濠州。
    郭子兴出身富室,父为卜者。是定远豪杰,原居曹州,因娶了有钱人家的瞎女儿而承继了一份丰厚的家产,生性慷慨,广交豪侠名士,经常焚香拜会,图谋大事。
    郭子兴的夫人张氏抚养了一个孤女马氏(后为高皇后),原是郭子兴的好友马公临死时托咐的,这时已经成年,甚是贤德。郭子兴爱重朱元璋,张氏也听说朱元璋才能出众,想夫君身边有个知心体己肯卖命靠得住的人帮衬总是好的。两下里一合计决定将朱元璋招赘入婿。询了生辰八字择定良辰吉日,便把21岁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从此又多了一重身份——乘龙快婿,人人敬重。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红军后改名为朱德裕,这时才正式定了个官名叫元璋,字国瑞。随后,朱元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兴大喜,署为镇抚。
    至正十三年(1353年),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两人一见如故,谈话十分投机。于是,一同攻打滁州。是年,张士诚据高邮(今江苏省),自称诚王。
    韩林儿,元末大宋红巾军领袖。栾城(今河北栾城西)人。祖辈因从事白莲教活动被徙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父韩山童仍以白莲教组织群众。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仿元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和六部,地方设行省。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元代指地方高级长官),刘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刘福通杀杜遵道,自为丞相,称太保。同年底,元将答失八都鲁败刘福通于太康(今属河南),亳州失守,韩林儿退驻安丰(今安徽寿县)。次年,兵力复振,收复亳州。
    至正十五年(1355年)3月,郭子兴病逝。时韩林儿出诏封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拒绝接受韩林儿的诏令。但是他认为可以借韩林儿势盛力强来成就自己的帝业,所以乃然用韩林儿的“龙凤”年号,以令军中。
    这年5月,朱元璋准备渡江,但没有舟船。时值巢湖帅廖永安、俞通海以水军千艘来相助,朱元璋大喜,往抚其众。9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于是郭子兴部将尽归朱元璋指挥。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下太平(今安徽当涂)。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3月,朱元璋率红巾军进攻集庆(南京),降其众3万6千人;再败元兵于蒋山(今南京紫金山)。元御史大夫福寿战死,蛮子海牙(元朝中丞)遁归(逃奔)张士诚,康茂才(后为明朝开国大将)降。朱元璋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渎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改称应天府。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并得到吴中故大豪沈万三资助,击败了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小明王得到捷报后,升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都升元帅。这一年朱元璋29岁,从25岁参加红军,仅仅4年时间,就已成为独挡一面的地方长官和指挥10万大军的红军统帅。攻占集庆(今南京),只是他日后成就帝业的第一步。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5月,朱元璋攻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即为都城。十九年(1359年)8月,汴梁为元将察罕帖木儿攻破,朱元璋复回安丰(今安徽寿县)。当时韩林儿虽有帝名,但实权为刘福通掌握。
    (3)生死决战。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将,沔阳(今湖北仙桃市)人,世代以打鱼为生,在县衙里当过贴书,因不愿久居人下,投了红军。又因战功显赫升任领兵元帅,但怀有大志。至正十七年(1357年)9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不成,出奔黄州。黄州正是陈友谅的防区,陈友谅使个计策杀了倪文俊,夺过军队自称平章,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诸地,和朱元璋接境。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军事强敌与心头大患。两下时起战事,互有胜负。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2月,陈友谅攻陷太平,杀守将硃文逊(朱元璋养子)、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等人。不久,陈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等地,约张士诚合攻应天(今南京),应天大震。面对陈友谅咄咄逼人的攻势,朱元璋亲自到卢龙山(今南京下关狮子山)督军。陈友谅带领水陆大军从江州顺流东下。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共100多艘,战舸几百条,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直奔应天(今南京)而来,至龙湾(楚威王埋金处,今南京下关江边)。众欲战,朱元璋说:“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要是下雨就好了,可趁雨打击)”一会儿,果然下起大雨来(朱元璋似有天助),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陈军,陈友谅乘小船逃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2月,张士诚的大将吕珍围攻安丰(今江苏兴化市),正当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时候,陈友谅趁机以大兵包围洪都(今江西南昌市),占领吉安,临江,无为等州。陈友谅特造大舰,高达数丈,新涂上朱红丹漆,上下3层,每层都有走马棚,上下层说话都听不见,载着家小百官,号称60万大军,倾巢而来,誓要踏破应天。
    洪都(今江西南昌)守将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朱文正,与陈友谅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斗。城墙几度攻破,敌兵蜂拥而进,却又多次被火铳击退,守军连夜赶修工事和被攻破的城墙。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双方却都没有退让。激战85天,洪都仍然坚如磐石,陈军一直未能越雷池半步。直到7月,朱元璋解了安丰之围,在滁州安顿好小明王后,亲率20万军队来救洪都。陈友谅见安丰久攻不克,士气低落,朱元璋援兵又至,再战无利,只好撤兵退回鄱阳湖。企图利用其舰船高大数量多的优势,消灭朱元璋的主力。
    朱元璋已先行封锁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切断陈友谅的退路,要与陈友谅决一死战。两军对比:陈军号称60万,朱军只有20万;陈军水兵装备有高船大舰船舰连绵十几里,气势宏伟,朱军只有小船木橹,相对弱小。陈友谅无论在军队数量和装备上都处于绝对优势,而朱元璋却是处于绝对劣势。但是,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多大利,就有多大弊。虽说陈军舰船高大,数十舰串联一起,气势逼人,但行动不灵,调转不便;朱元璋虽然小船木橹,但进退自如,运转灵活。就军事指挥而论,朱元璋有经验丰富远见卓识的幕僚,一大批忠贞勇敢的将帅,军纪严明,将士一心;陈友谅则性情暴躁多疑,将士多有不和,军纪涣散,战斗力大打折扣。但是,要以20万战胜60万,决非一件易事。这一战从7月20日一直打到8月26日,前后历时37天,直杀得天昏地暗,其水战规模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朱元璋几次险些被俘,幸亏常遇春、俞通海及时护卫,才得以脱身。朱元璋乃命敢死士“纵火焚友谅舟。风烈火炽,烟焰涨天,湖水尽赤。”陈友谅大败,见退路已断,决定弃舰登岸,直走湖南,不料被流矢射中身亡。陈友谅一死,军中无帅,大军狼狈溃逃。幸得陈友谅部将张定边保住尸首和太子陈理,连夜逃回武昌。
    鄱阳湖一战,最后以陈友谅的彻底失败和朱元璋的巨大胜利而告终。朱元璋彻底击溃了最强劲的最危险的军事对手,从根本上解除了应天的军事威胁,稳固了霸业的基础。同时,也创造了水战史上以少胜多、以小击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4)即位吴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韩山童(韩林儿的父亲)与刘福通、杜遵道等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韩山童被捕遇害,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刘福通等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
    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1363年)2月,张士诚部将吕珍围攻安丰(今安徽寿县),杀刘福通,逼走韩林儿,张士诚自称吴王。韩林儿被名义上尚属大宋政权的朱元璋救出,安置在滁州(今安徽滁州),虽然仍被奉为皇帝,但从此受朱元璋挟制。
    张士诚是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人,早年贩卖私盐为业。元末发动盐丁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1356年,移都平江(今苏州)。1363年,张士诚在帮助元朝消灭了刘福通后,自认为有功,要挟元朝赐封王爵,未能如愿。9月,再度叛元自立,在平江自称吴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朱元璋先是不同意,固请,于是36岁的朱元璋在南京乃即吴王位,建百官(此时,他参加红军只有短短的12年)。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12月,朱元璋派遣廖永忠接韩林儿至应天(今南京),途经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沉之江中,韩林儿卒,宋亡(龙凤政权结束)。后世多认为此乃朱元璋授意所为。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以明年为吴元年(1367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所司进宫殿图,朱元璋命去雕琢奇丽者。着手建造应天府城,作新宫于钟山之阳。次年,建成皇宫三大殿及太庙、社稷坛。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9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李善长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朱元璋气极,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一说自缢死),连尸骨都烧成灰,张士诚时年47岁,东吴灭亡。

TOP

三)后主李煜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牙齿重叠),一目重瞳子(即目有双瞳,表现为瞳仁中部的上下粘连,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宛如一个横卧的“8”字)。自太子李冀以上5子皆早亡,李煜以次封吴王。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长相,丰额骈齿,面生重瞳,按照面相学的说法,他有富贵相。难得他为人厚道,倍受别人喜爱。所以排行第六的他在5位哥哥早逝后从吴王做到太子,乃至一国之君。
    建隆二年(961年),李景迁南都(今江西南昌),立李从嘉为太子,留监国。李景死后,25岁的李从嘉在金陵即位,改名煜。史称李后主。立母钟氏为圣尊后,以钟氏父名泰章故也,妻周氏为国后。遣户部尚书冯谧给北宋贡去了金器2000两、银器20000两、纱罗缯彩3万匹。此时南唐已成为宋朝的属国。李煜继位后,以丧归金陵,8月,遣使入朝,向宋太祖赵匡胤请愿复李璟帝号,宋太祖赵匡胤许之。李煜亲自将李璟灵柩从洪州(今江西南昌)迎回金陵。在国运衰败、财力空乏的动乱年代,李煜勉强为李璟建造“顺陵”于钦陵(李昪陵)之西侧(今南京江宁祖堂山)。谥曰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庙号元宗。同时,复都金陵。
    李煜真可谓是生不逢时,轮到他当皇帝,国库已经枯竭,因为其父李璟屡兴干戈,还要不停地向后周上贡,国力日衰。不堪重负的李煜在乾德二年(964年),不得已以发行铁钱来救急。早在他父亲李璟年代钟谟曾请铸大钱,以一当十,后韩熙载(韩熙载拜户部侍郎,充铸钱使。后升任兵部尚书,勤政殿学士承旨)又铸铁钱,以一当二。同时还要巧立名目收税来增加收入,发展到后来,连民间鹅生双蛋、柳条结絮都要抽税,真是穷到了极点。后人说,“国民党税多”多到什么地步,不得而知,不至于像李煜时期就可以了。南唐军队在多次战争中精锐尽失,剩下的大多疲惫不堪,士气低落。作为战略缓冲之地的江北14州已经失去,一旦北宋军队渡过长江,就可以长驱直入南唐都城,南唐再无险可依。
    但是后主李煜在江南依然悠闲度日,全然不顾军国大事。一次,司门郎中萧俨入宫奏事,李煜正与宠幸的侍从在下棋,无心听他说话。萧俨上前说:“请陛下收起棋局!”李煜心在棋局,没有反应。萧俨夺过棋盘掼在地上。李煜惊愕,想不到萧俨如此大胆,斥责道:“你想学魏征吗?”萧俨回答:“臣不是魏征,陛下也不是太宗。”李煜想想,这事是自己的错,命左右收起棋局。
    于是导游借机说了一个魏征直谏的故事。魏征原是李密(隋末瓦岗军后期领袖)的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李密失败后,魏征降唐。由于唐太宗李世明爱才,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机会。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又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件,真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直谏竟让唐太宗李世民下不了台。
    本来北宋军队不适舟楫和水战,而南唐水军比较强大,但南唐水军有不少人已被北宋军队诱降和俘虏。此时北宋赵匡胤也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步伐,便利用南唐的俘虏加紧训练水军,使南唐丧失了最后的一点优势。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发兵攻后蜀,孟昶降,后蜀亡。同年,孟昶卒。北宋在灭掉后蜀之后,于乾德四年(966年),将矛头指向了南汉,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为了考验南唐的忠诚度,赵匡胤诏令李煜致书南汉的刘鋹,要他现身说法,规劝刘鋹对北宋罢兵称臣,并交还其父刘晟当年乘楚内乱袭取的桂州(今广西桂林)、郴州(今湖南郴州)、贺州(今广西贺县)等地。万般无奈的李煜只得照办,但内心却蒙受着极大的羞辱。
    李煜一共写了两封劝降信,一封是加盖南唐御玺的国书;一封是以朋友的名义的私函。刘鋹收读劝降书后勃然大怒,痛斥李煜厚颜无耻,助纣为虐,当即写了一封措辞强硬、出言不逊的绝交信令龚慎义之子带回,又恼羞成怒地将龚慎义囚禁下狱。李煜只好将信交给赵匡胤,赵匡胤阅后火冒三丈,遂命潘美为桂州道行营都部署挂帅出征,朗州团练使尹崇珂为副都部署,第二年便灭了南汉。
    这个南汉国不查不知道,上网一查才知道,本来那越南北部1000多年前还是咱们中国管辖的地盘。据记载,南汉国(917—971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曾称大越国,为刘隐、刘岩兄弟所建。都广州番禺(今广东广州),称兴王府。开国皇帝刘颵(原名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给自己造了“颵”字改名刘颵),在岭南建立的另一个地方政权,是继南越国后,在南粤大地上诞生的第二个独立的国家。疆域约为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939年位于今天越南北部交阯的吴权独立,越南从此脱离中国1000多年的统治。南汉自917年立国,至971年为北宋所灭,历4主,统治岭南50多年,史称南汉。
    开宝元年(968年)11月,李煜纳小周后为皇后,小周后就是昭惠皇后(大周后)的妹妹,长得很美丽漂亮,先前已得幸于李煜。
    此时,赵匡胤统一全国的步伐越来越紧。开宝四年(971年)11月,李煜派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此时封郑王)。去北宋进贡。于是始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主印”,赐诏乞呼名,从之。
    开宝五年(972年),李煜派遣其弟韩王李从善朝京师,赵匡胤遂留置不遣返。李煜手疏求赵匡胤让李从善还国,太祖皇帝赵匡胤不许。李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是月,始损制度,下令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其余官称,多所更定,宫殿悉除去鸱吻。也就是说,为了进一步取悦北宋,李煜在972年下令贬损仪制,将已封王的诸弟降封为公,亲自穿紫袍接见宋朝使臣,执藩臣礼数。如,他下的圣旨不称圣旨,改称为“教”;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以尊大宋朝廷。
    李煜在宋太祖赵匡胤面前脸面尽失,弟弟不能返国,南唐王朝还时刻受到北宋的威胁,于是开始自暴自弃,整日以酒为命。
    尽管如此,李煜还是侥幸地认为,只要南唐小心翼翼,不断向赵匡胤进贡,以诚相待,赵匡胤就会放他一马,任他偏安于东南一隅,然而他错了。
    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两次遣使让李煜到东京(开封)面圣,但李煜称病均辞不去。赵匡胤以出兵相要挟,李煜也毫不畏惧,甚至慷慨地表示要“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即使战败,也要“聚室而焚,终不做他国之鬼。”赵匡胤听了不怒反笑:“此措大儿语,徒有其口,必无其志,”同年10月,宋军突破长江天险,不久就兵临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城下。
    据《续资治通鉴•宋纪八》:开宝八年(975年),“十一月,徐铉及周惟简还江南,未几,国主复遣入奏,辛未,对于便殿。铉言:‘李煜以被病未任朝谒,非敢拒诏也,乞缓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甚切至。帝与反覆数四,铉声气愈厉,帝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
    大意是:开宝八年(975年)11月,王师包围了金陵。面对宋朝军队大兵包围金陵的严峻形势,南唐后主李煜遣使者徐铉(官至吏部尚书),到宋太祖赵匡胤面前求情,言辞甚切一再恳请,详述多年来南唐对宋朝的耿耿忠心。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陛下师出无名。赵匡胤说:“你既说父子,却还是两家,行吗?”徐铉据理力争,论辩不已反复说了四次。赵匡胤大怒,手按着剑柄说道:“不要说那么多废话!江南有什么罪?但是天下一家,”然后霸气十足地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在宋太祖赵匡胤看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才是统一的真理。徐铉只得惶恐辞归。不久,南唐又派人送去贡银5万两、绢5万匹,乞求太祖赵匡胤缓兵。
    其实李煜真实的想法就是:愿称臣,朝岁贡,乞缓兵,实行“一朝两制”(后来的“一国两制”是不是源于此,未作考证)。你当你的赵皇帝,我做我的李后主;我愿称臣、岁贡;你不要动兵,留我一邦之地,又有何妨?
    开宝八年(975年)12月,后周大将曹彬(原后周外戚,后入宋)攻陷金陵。得南唐州19个,县108个,655065户,群臣皆称贺。李煜本来在宫中堆好了柴草,准备自焚殉国,但到最后一刻却放弃了,随着大臣肉袒出降。赵匡胤封违命侯。太平兴国(976年)初,赵光义改封陇西郡公。
    李煜无力自强,只能卑躬屈节,称臣纳贡,以求苟安,但是依旧不能如愿,可谓悲矣。所以他虽然在位14年,但是没有年号。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及其子弟、官属一行45人被带到了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在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不用献俘仪。大赦,减死罪一等。因其李煜曾守城相拒,封“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后来又封刘鋹(南汉后主)卫国公,李煜陇西郡公。
    李煜被俘后,离开金陵(今南京)时,有《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诗:“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李煜从入宋到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跨4个年头,实为2年零7个月。
    李煜在被俘期间过着什么样的日子,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和体会。一个曾经掌握生杀大权的一国之主,一夜回到“解放前”,沦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其差别实在太大了,所以李煜的悲痛愁恨与一般人不同,基本上都反映在他的词作之中。就他的词作水平而言,如今就是找10个博士后组成联盟也绝对写不过他,因为他们没有像李煜那样的生活体验。也正是在李煜被俘期间,他创作了很多经典词作,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巨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四十”句:南唐自937年开国到975年李煜写这首词时,已近四十年。“三千”句:南唐有三十五州,号称“大国”。《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词《相见欢》应该是后主被掳之后所写,他以一个亡国之君的口吻,表达了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尤其是在萧瑟的秋夜。这首词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感叹,感叹之余你又能怎么样呢?人生的滋味是什么:“活着并痛苦着?”或者“痛苦着并活着?”最后在痛苦中无声无息地死去。
    李煜被俘的第四个年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农历7月初七(七夕),是陇西郡公李煜42岁的生日,他写了一首最著名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据说正是这首词要了他的命。这首词立即被监者报告了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同母弟。此时赵匡胤已于976年10月去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道尽了李煜对江南故国金陵的无尽思恋,终于引起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勃然大怒。
    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李煜如此怀念故国恐要生事,所以不能再让他留在世上了,必须让他死。于是让人给李煜赐御酒,酒里下了牵机药(中药马钱子),这种药毒性发作之时肢体抽搐,身子头首作牵引织机动作数十次,极度痛苦。李煜饮酒而死,死后宋太宗赵光义赠李煜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有人认为,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恐怕是历代皇帝中没有人比他更加心狠手辣、阴险恶毒的了,在他继位前后曾经采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害死了原后蜀国主孟昶和其爱妃花蕊夫人,以及自己的亲哥哥宋太祖赵匡胤;霸占了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小周后),又用毒酒毒死了李煜。其实赵光义的罪过并不在于他杀了一个俘虏皇帝,杀10个8个也无妨,可恨的是他居然杀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才子、一代词帝。
    南唐后主李煜有大小两位周后,均为大司徒周宗的女儿。两姐妹都是钱塘当时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大周后名蔷,小字娥皇,19岁嫁给李煜。李煜即位,立为皇后。关于大周后,《南唐书》载:“后主昭惠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唐朝盛时,霓裳舞衣曲为宫廷的最大歌舞乐章,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大周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余音复传于世。”
    大周后怀孕时,其妹周薇来到内官服侍姐姐,与李煜有了私情。大周后产后不久去世,周薇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即小周后。
    小周后生于950年,死于978年,死时才28岁。李煜被俘后,小周后跟他降宋被封为郑国夫人。后来赵光义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并逼幸了小周后。自此小周后常被召入后宫献舞献色。李煜日思夜等,万般无奈只好以作词来消除烦愁,《喜迁莺》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态:“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莺啼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李煜死后,小周后悲愤难禁,不久自杀身亡,跟随李煜去了极乐世界。
    李煜在政治上无能,但却是一个伟大的词人。其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后期词作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这些词作,如诉如泣,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后主本有集,但已失传,现存词仅38首。
    从这个古堡里出来,大家除了忧伤还是忧伤,导游说,每次走过这里,他的情绪都会被赵匡胤的盛气凌人和李煜的无可奈何所牵动,他既佩服赵匡胤的霸气;又同情李煜的无奈。此时他似乎又听到了1000多年前那个李后主,无可奈何而又凄惨的声调:“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以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咏叹。
    《列传》选辑:
    ①南唐后主李煜周皇后(961—964年),又称大周后,名蔷,小字娥皇。周宗之女。后被追谥昭惠皇后。
    ②南唐后主李煜周皇后(964—975年),又称小周后,名薇,周娥皇之妹。周宗之女。生李仲宣。
    书上说:有的人左脑发达,有的人右脑发达;有的人宜于从政,有的人则宜于从文,如果你选择正确,就一定会成功,否则,将抱憾终生。看来老李家这两位皇帝在事业的选择上都有问题,有人讥讽说:李璟、李煜就他们的智商而言,当个文学家、诗人什么的足够了,但若是去当什么“中主”、“后主”,则最多是个票友,结果一个吃了败仗迁都后客死他乡,一个当了俘虏后被毒死他乡,呜呼哀哉。当然,这都是后人茶后饭余的评价,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要是让说闲话的人处在那个年代,恐怕连李璟、李煜的一根汗毛都不如,不仅诗人文学家当不上,可能连票友的资格都没有。联想到现在的许多官吏,要么有才无德、要么无才无德;要么高学历低智商、要么低学历低智商,甚至祸国殃民。这些人绝对无法与“中主”、“后主”同日而语。
    南唐烈祖李昪自晋天福二年(937年)建国,至开宝八年(975年)李煜亡国,共39年。

TOP

(二)中主李璟
    元宗李璟(916—961年),初名徐景通,字伯玉。既立,又改名璟,在位期间还曾改名景。烈祖李昪的长子,母宋氏。南唐的第二位皇帝。升元七年(943年)3月,28岁的李璟即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保大。秘书郎韩熙载请求等过了年后再改元,李璟没有依从。
    顺义七年(927年),徐温死后由李昪专政,以李景通(李璟)为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第二年,李昪镇金陵,留李景通为司徒、同平章事,与宋齐丘、王令谋居广陵,辅杨溥。李昪将篡国,召李景通归金陵为副都统。李昪称帝后,封李景通为齐王。
    李璟为人谦虚谨慎,初即位,不呼唤大臣的名字,经常请公卿议论政治措施,李建勋对人说:“主上宽仁大度,比先帝为好;但是性格和习惯尚未定型,如果没有正派人辅佐,只怕不能守住先帝创立的基业。”
    保大元年(943年)11月,南唐在永陵(钦陵)安葬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昪。
    保大二年(944年)李璟在宫中建造高楼,召集侍臣观看,众人都叹赏赞美。萧俨(大理卿兼给事中,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相当于今天最高法院院长)说:“只恨楼下没有修一口井。”李璟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因为这个不如陈后主的景阳楼而已。”李璟发怒,将他贬官为舒州(今安徽潜山)副使。
    萧俨所说的陈后主陈叔宝是南北朝时,南朝陈的末代皇帝,他不理政事,沉缅淫乐,专宠贵妃张丽华,在宫中建景阳楼,楼下有井。祯明三年(589年),隋将贺若弼、韩擒虎攻入陈朝国都建康,陈后主携张丽华、孔贵嫔躲入井中,后来束手就擒,人们称此井为“辱井”。萧俨的话意在提醒李璟应该居安思危,不能一味享乐。后来,李璟考虑到萧俨也是出于好心,又召还京都仍任原职大理卿兼给事中。
    南唐自从烈祖李昪以来,经常派遣使者飘洋过海与契丹相勾结,打算和契丹共同钳制中原,并以厚礼馈赠,相约结为兄弟。然而契丹贪图送来的财物,只是用空话作为回报,实际上并没有帮助南唐。
    李璟在位期间,一度疆土在10国中最大。但是,后来他改变父亲李昪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保大十年(952年),李璟因连年出师无功,于是商议停止用兵休养生息。有人说:“希望陛下几十年都不用兵,就可以实现小康了。”李璟说:“我将终身不再用兵,何况几十年呢!”李璟想起欧阳广当初说的话,授任他为本县县令。3月,李璟又任命左仆射冯延己为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7月,南唐大旱,井水、泉水干涸,淮河干得可徒步而过,饥民渡过淮河北上的接连不断,南唐濠州、寿州发兵阻止,百姓与士兵争斗朝北奔来。后周太祖(郭威)闻悉此情说:“对方和我方的百姓是一样的,听凭南面百姓过淮河来买粮。”南唐人于是修筑仓库,多买粮食来供应军队。
    李璟在位的前10年,虽然也不断有内争外斗之事,但是南唐江山并没有受到太大威胁,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后来由于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势渐衰,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从保大十一年(954年)起,先是大火,大火在金陵城里烧了一个多月。第二年又是大饥,许多百姓因饥饿和疾病而死。第三年更加糟糕,碰上了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后周太祖郭威内侄,收为养子,又名郭荣)的南征。
    第一次南征。显德二年(955年)11月,柴荣派李谷等南征,围攻南唐寿州(今安徽寿县)等地。
    第二次南征。显德三年(956年)初,柴荣、赵匡胤征寿州,取得正阳(今颍上西南)之战的胜利,且派兵攻取了南唐的滁(今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等州,但寿州由于南唐将领刘仁赡死守未能攻下。
    2月,李璟因军队屡遭败绩,惧怕灭亡,于是派遣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和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持表书称臣,前来请求和平,进献皇帝专用的服装、汤药以及金器1000两,银器5000两,缯帛锦缎2000匹,犒劳军队的牛500头,酒2000斛。19日,到达寿州(今安徽寿县)城下。钟谟(尚书郎)、李德明(尚书郎)一向能说善辩,世宗柴荣知道他们打算游说,命全副武装的士兵严整列队而接见,说:“你们君主自称是唐皇室的后裔,应该懂得礼义,同别的国家有区别。与朕只有一水之隔,却未曾派遣过一位使者来建立友好关系,反而飘洋过海去勾结契丹,舍弃华夏而臣事蛮夷,礼义在哪里呢?再说你们准备向我游说,让我休战吧?我不是战国时代6国那样的愚蠢君主,岂是你们用口舌所能改变主意的人!你们可以回去告诉你们的君主:马上来见朕,下跪再拜认罪谢过,那就没有事情了。不然的话,朕打算亲自到金陵城看看,借用金陵国库来慰劳我的军队,你们君臣可不要后悔啊!”钟谟、李德明吓得全身发抖不敢说话。
    同时,李璟派人带着用蜡丸封好的书信,去向契丹求救。不料被静安军使何继筠截获后献给后周世宗。
    3月,李璟又任命右仆射孙晟为司空,派遣他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持表章入周进见,表称:“自从唐末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有的地区割据一方,有的地区改朝换代,臣下继承祖先基业,拥有江表之地,只是因为看那乌鸦都没有落脚,要想附凤攀龙又从何谈起!如今天命已有归宿,声威教化泽被远近,希望比照两浙的吴越、湖南的楚国,敬奉中原号令,谨守土地疆域,乞求收敛征伐的威势,赦免后来臣服的罪过,从我小国开始,让我作您域外臣子,那么安抚边远的德政,还有谁不服从!”又贡献黄金千两,白银10万两,罗绮2000匹。
    李璟派遣李德明、孙晟对后周世宗说,请求废除帝号,割让寿州、濠州、泗州、楚州、光州、海州等6州之地,并且每年进贡黄金绢帛百万,以求休兵停战。周世宗因为淮南之地已经一半被后周占有,各路将领捷报连日到达,便打算取得全部长江以北的地方,不答应李璟所请。李德明眼看后周军队日益推进,上奏称述:“唐主不知道陛下的兵力如此强盛,希望给臣下5天不作讨伐的宽限,使臣下得以返归禀告唐主李璟,献出全部长江以北之地。”世宗这才同意。
    周世宗派供奉官安弘道送李德明等人返归金陵,并赐李璟书信,信中说:“只管保存帝号,为什么要失去松柏不怕天寒地冻依旧郁郁葱葱的品格!倘若能坚定自己事奉大周的信念,终究不会被人逼入险境绝地。”又说:“等到江北各州全部献来,我的大军立即休战。话已在此说尽,不再赘述;倘若说还不行,请从此决绝。”又赐给南唐将相书信,让他们仔细商议而来。就这样,李璟还得上表道谢。
    李德明盛赞后周世宗声威德行和军队强盛,规劝南唐主李璟割让长江以北之地,李璟不高兴。宋齐丘则认为割让土地无济于事,李德明为人轻浮,经常言过其实,国中之人也不相信他的话。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素来憎恶李德明和孙晟,趁势对李璟说:“李德明出卖国家求取私利。”李璟勃然大怒,将李德明在街市斩首。
    这一年,南唐主李璟又派后部郎中陈处尧携带厚礼渡海到契丹乞求出兵,契丹不肯为南唐出兵。
    显德四年(957年)初,柴荣终于攻下了寿州城。
    第三次南征。显德四年(957年)底,柴荣连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扬等州,到显德五年(958年),南唐李璟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土地,并付犒军银10万两、绢10万匹、钱10万贯、茶50万斤、米麦20万石。并规定今后岁输贡物10万。后周长达两年5个月的南征,迫使南唐与后周划江为界。
    保大十六年(958年)正月,南唐改年号为中兴。将天长县(今安徽天长)改为雄州,任命建武军使易文为刺史。2月初二,易文率城投降。3月初六,南唐实行大赦,改年号为交泰。
    交泰元年、保大十六年(958年)5月,李璟为避后周世宗祖先名讳,改名为景。下令取消帝号,只称国主,所有原来的天子仪仗规制都有所降低,取消交泰年号,改用后周年号历法,并向太庙报告。自此,南唐归附后周世宗。
    后周显德五年、保大十六年(958年)9月,太子李冀卒,李景次子李从嘉(李煜)封吴王,居东宫。钟谟(时为翰林学士,进礼部侍郎,判尚书省)言李从嘉轻肆,请立纪国公李从善,李景怒,贬钟谟国子司业,立李从嘉为太子。
    后周显德六年、保大十七年(959年)6月,李景派他的儿子纪公李从善与钟谟一道入朝进贡。后周世宗问钟谟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进行战备吗?”回答说:“既已臣事大国,不敢再这样了。”后周世宗说:“吾与江南,大义已定,然虑后世不能容汝,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为子孙计。”意思大约是:“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大义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至于后世,则事情更不可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为子孙后代着想。”钟谟回国,将后周世宗的话禀告李景。李景于是修建金陵城墙,凡是各州城池有不坚固的便整治修理,守卫士兵少的便补充增加。
    后周显德六年、保大十七年(959年),李景认为金陵距后周国境只隔一长江之水,而洪州(今江西南昌)地势险要坚固,居于长江上游,便召集群臣商议迁都。群臣大多数不愿意迁都,只有枢密副使、给事中唐镐赞成迁都,于是命令按照都城的体制来规划豫章(今江西南昌)。
    南唐自从割让长江以北土地,向后周臣服以来,每年按时上贡进献,国库储备空虚耗尽,钱币越来越少,而物价猛涨。礼部侍郎钟谟请求铸造大钱,一当五十,中书舍人韩熙载请求铸造铁钱。当月,开始铸造一当十的大钱,钱上文字为“永通泉货”,又铸造一当二的铁钱,钱上文字为“唐国通宝”,与南唐开元钱同时通行。
    显德六年(959年)6月19日,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在位5年,时年38岁。谥武孝文皇帝,庙号为世宗。子柴宗训(953—973年)继位,是为恭帝。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改元建隆。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后周亡。后周的灭亡,标志着五代的结束,同时也预示了十国的终结:宋朝统一中原的行动就此开始。
    后周显德六年、保大十七年(959年)11月,南唐将洪州改名叫做南昌府,建立南都,任命武清节度使何敬洙为南都留守,任命兵部尚书陈继善为南昌尹。建隆二年(961年)2月,李景留太子李从嘉(李煜)在建康监国,率文武百官逆长江而上,水陆并进,前往南昌。“国主舟行,旌麾仗卫,六军百司,凡千余里不绝”。
    建隆二年(961年)3月,李景到达南昌。“城邑迫隘,宫府营廨,十不容一二,力役虽烦,无所施巧,群臣日夜思归。南唐主北望金陵,郁郁不乐,欲诛始谋者,澄心堂承旨秦承裕,常引屏风障之。枢密副使、给事中唐镐惭惧,发疡卒。”
    李景自从来到南昌后,见到城市狭窄,宫舍营房十分拥挤,群臣日夜思归,他的心情也很不好,常常北望金陵,闷闷不乐,潸然泪下,手下以屏风挡住他的视线。他越来越感到“洪州乃藩镇之地,及为王都则湫隘(低下狭小)尤剧”。李景既后悔当初无端用兵,将国家拖入灾难之中,又深深地自责,生活上不方便,同金陵相比有天壤之别,很多朝廷大臣更是连安身之所都没有。后悔之余他迁怒于当初赞同迁都的枢密副使、给事中(相当于部长级干部)唐镐。唐镐既惭愧,又害怕,发病而死。李景的身体也日渐虚弱,正当他与群臣商议回金陵时,尚未成行就一病不起。6月初,崇尚佛教的李景知道自己不行了,便“亲书遗令,留葬西山,累土数尺为坟。”
    建隆二年(961年)6月,李景带着未完成的志向和对失败的自责含恨客死洪州(今江西南昌)长春殿内,终年46岁,在位19年。李景死后不久,文武大臣都回到了金陵(南京),南昌这个短命国都,仅3个月就被废弃了。
    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与北宋王朝同时存在的还有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势力。于是自北宋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便开始了他统一全国的步伐。他于964年、965年、970年先后消灭了荆湘、后蜀、南汉三地,又开始了征服南唐的战争。
    李璟喜好文学,所以韩熙载与冯延己、冯延鲁、江文蔚、藩佑、徐铉等人都成了高官。潘佑是幽州人。当时南唐的艺文礼乐比其它各国兴盛,但是却未曾设立科举制度。当时南唐取士(即选干部),大多是根据上书言事来授于官职,甚至是“公家荐举、私人说情各占一半,”常常是“金杯玉碗,竟然盛了狗屎!”因此弊端很多。
    李璟虽还擅长诗词和书法,比较著名的词是《摊破浣溪沙•秋恨》:“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尤其是“小楼吹彻玉笙寒”为千古名句。其诗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李璟开篇从“残”、“愁”再到“憔悴”而道出“不堪看”的叹息来;后面“细雨”两句,是全词的突出之处,再从“何限恨”到无可奈何“倚阑干”,道尽了李璟心头的无限哀愁。
    还有一首《摊破浣溪沙》:“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有评论家说,这首词借抒写男女之间的怅恨来表达作者的愁恨与感慨。上片写重楼春恨,落花无主。下片进一层写愁肠百结,固不可解。有人认为这首词非一般的对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后周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李璟借小词寄托其彷徨无措的心情。《帝台春》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飞絮乱红,也似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儶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倦客。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漫倚遍危栏,尽黄昏,也正是暮云凝碧。拼则而今已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李璟现存词的其余几首为《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回,惆怅落花风不定。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导游也是一位不称职的词痴,他第一次读了李璟的《摊破浣溪沙•秋恨》以后,竟不能自制,硬是花费了3天3夜时间,写了一首《摊破浣溪沙•辛酸》:“叶卷花枯露水寒,雁鸣声碎晓风残。又是一年人老去,叹辛酸。山色无光秋去远,空悬明镜照孤单,多少幻思成泡影,恨无眠。”
    《列传》选辑:
    ①南唐元宗李璟钟皇后(943—965年),先封齐王妃,后立为皇后、皇太后,追谥光穆顺圣皇后。生李煜。

TOP

(一)先主李昪
    南唐烈祖高皇帝李昪,即徐知诰(888—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一说海州,今连云港人),自云唐玄宗李隆基十六子永王李璘的后裔,曾是杨行密和徐温的养子。
    另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李昪,字正伦,徐州人也。世本微贱,父荣,遇唐末之乱,不知其所终。昪少孤,流寓濠、泗间,杨行密攻濠州,得之,奇其状貌,养以为子。而杨氏诸子不能容,行密以乞徐温,乃冒姓徐氏,名知诰。”徐知诰本姓李,自幼家境贫寒,6岁丧父,8岁丧母,从此成为流浪儿。曾一度栖身濠州(今安徽凤阳)名刹开元寺。
    乾宁二年(895年)正月,杨行密向朝廷进呈表章历数朱全忠的罪恶,请求会同易定、兖州、郓州、河东的军队一同讨伐朱全忠。2月,杨行密的军中士兵抢掠到一个徐州姓李人家的孩子,已经8岁了,杨行密将他收为养子,杨行密的长子杨渥十分忌恨这个孩子。杨行密便对他的属将徐温说:“这个孩子质朴聪颖,和别的孩子很不一样,由于我儿子杨渥不能容他,所以赐给你为养子。”于是,徐温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徐知诰。徐知诰侍奉徐温,勤谨孝敬超过徐温的其他几个儿子。有一次,徐知诰得罪了徐温,徐温鞭打他并赶他走。等到徐温回到家里,徐知诰跪在门口迎接。徐温问他:“为什么还在这里?”徐知诰流着眼泪回答说:“做儿子的离开了父母还能到哪里去呢!父亲盛怒时候就先回到母亲的身边,这是人之常情。”徐温因此更加疼爱徐知诰,让他掌管家中事务,家里的人都听他话。等到徐知诰长大了,喜好读书善于射箭,见识不凡,器度英伟。杨行密经常对徐温说:“徐知诰英俊杰出,各位将领的儿子都比不上他。”
    徐温(862—927年),字敦美,海州朐山(今江苏东海)人,徐知诰(李昪)的养父,原先是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帐下右衙指挥使。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逝,长子杨渥继立。由于杨渥十分骄傲奢侈,将领们颇感不安。因此徐温与左衙指挥使张灏于天佑四年(907年)发动政变,共掌军政,杨渥大权旁落。次年(908年)杀杨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不久,徐温又杀张灏,独揽大权。
    开平四年(910年)2月,淮南军将万全感从岐州回到广陵,岐王李茂贞承用制书加封弘农王杨隆演兼中书令,继承吴王。于是,吴王杨隆演在淮南境内实行大赦。
    乾化二年(912年)5月,徐知诰因功任升州(今南京)刺史。徐知诰为徐温做事非常谨慎,任劳任怨,辛苦异常,有时通宵不解衣带,徐温因此特别喜爱他,常对诸子说:“你们为我做事能够像徐知诰吗?”当时各州长官多是武夫,只以征战为职责,不体察民间之事;徐知诰在升州,只选用廉洁奉公的官吏,修明政治教化,招请四方士大夫,用尽所有家财也无所吝惜。
    贞明三年(917年)3月,升州刺史徐知诰将升州整治得十分繁华。5月,徐温巡行到升州,非常喜欢这里的繁华景象,遂将升州升格为金陵府。
    贞明四年(918年)4月,吴国内外马步都军使、昌化节度使、同平章事徐知训(徐温长子)傲慢淫暴,对待下属十分霸道。有一次,徐知训召集他的兄弟们一起喝酒,徐知诰没有参加,徐知训十分生气地说:“讨饭的家伙不想喝酒,难道想吃剑吗?”后来徐知训又请徐知诰一起喝酒,并埋伏了甲兵,准备杀死徐知诰,徐知谏(徐知训的三弟)暗踩徐知诰的脚以示意,徐知诰假装起来上厕所逃走。徐知训将剑交给他的亲信刁彦能,让他去追赶徐知诰把他杀掉。刁彦能骑马追到半路上,只是举起剑来向徐知诰表示一下就回去了。回来后告诉徐知训说是没有追上。后来徐知训被硃瑾所杀。
    贞明四年(918年)7月,徐温任命徐知诰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通判府事,兼江州团练使。后来徐温又回到金陵镇守,总管吴国大事,其余的政事,全都由徐知诰决定。
    贞明五年(919年),徐温带领将帅以及藩镇官吏请求吴王杨隆演称帝,吴王没有答应。4月初一,吴王登王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武义。修建宗庙和社稷坛台,设置朝廷百官,宫殿的礼乐典章全用天子的礼制。以金行继承唐的土行,腊月用丑。改谥武忠王杨行密为孝武王,庙号为太祖;改谥威王杨渥为景王;尊他的母亲为太妃。任命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任命徐知诰为左仆射、参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仍然领管江州团练使。
    贞明六年(920年)5月,徐温从金陵回朝,商议谁当为继承王位的人。有人迎合徐温的心意说:“蜀先主刘备对武侯说:‘嗣子没有才能,您可以自代王位。’”徐温严肃地说:“我如果真有心取代王位,是在杀掉张颢的时候,哪能等到今日!即使杨氏没有儿子,有女儿也应当立她为王。再有敢胡说的,一律杀掉。”于是以宣王之命迎接丹杨公杨溥回来代行处理政事。
    不久,吴国修筑的金陵城落成,陈彦谦将开支帐册送给徐温过目,徐温说:“我既然任用你办,我就不再检查核算了。”于是把那些帐簿全部烧了。
    龙德元年(921年)2月,吴国改年号顺义。12日,吴王杨溥在南郊祭天,并以太祖配享。13日,实行大赦。加封徐知诰为同平章事,兼任江州观察使,不久以后又改江州为奉化军,让徐知诰兼任节度使。
    顺义七年(927年)10月23日,吴国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与宁国节度使兼中书令东海王徐温去世,年66岁。11月初三,吴王杨溥即皇帝位。追尊父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兄杨渥为景皇帝,庙号烈祖,杨隆演为宣皇帝,庙号高祖。17日,吴国实行大赦,改年号为乾贞。
    乾贞三年(929年)10月27日,杨溥加尊号睿圣文明光孝皇帝,全国实行大赦,改年号大和。12月,吴国加封徐知诰兼任中书令,并领宁国节度使。徐知诰请徐知询来喝酒,用金做的酒杯酌酒给他喝,并说:“希望弟弟能活千岁。”徐知询怀疑其中有毒,又拿其他杯子将酒平均分开,随着献给徐知诰,并说:“希望和兄长各享500岁。”徐知诰脸色都变了,来回看着左右大臣,终不肯接受,但徐知询捧着酒一直不退。左右大臣都不知徐知诰想干什么,伶人申渐高径直走到他们面前说了几句诙谐的话,就夺过两杯酒,倒在一起喝下去,然后怀揣金杯很快退出。徐知诰偷偷派人用良药去给申渐高解酒毒,但他的脑子已经溃烂而死亡。
    大和三年(931年)11月,中书令徐知诰向杨溥上表说,自己辅政时间长了,请求告老回金陵;杨溥便任命徐知诰为镇海、宁国节度使,镇守金陵(为金陵尹),其余官职如旧,总管朝政像他的父亲徐温一样。又任用徐知诰的儿子兵部尚书、参政事徐景通为司徒、同平章事,主管中外左右诸军事务,留在江都辅政;还用内枢使、同平章事王令谋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用宋齐丘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二人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兼内枢使,以协助徐景通。初十,徐知诰到达金陵。
    大和四年(932年)封徐知诰东海王。8月,吴国徐知诰扩建金陵城周围20里。11月,吴国任用诸道都统徐知诰为大丞相、太师、加领德胜节度使;徐知诰辞却丞相、太师。
    大和五年(933年)5月,宋齐丘劝徐知诰将首都迁到金陵,徐知诰便在金陵营建宫城。
    大和六年(934年)2月,吴国很多人都不想迁都,都押牙周宗向徐知诰进言说:“主上西迁金陵,您却需要东镇江都,不但劳费人力物力很大,而且违背人心。杨溥派宋齐丘到金陵,告谕徐知诰:迁都之事作罢。
    早先,徐知诰就有让杨溥将皇位禅让给自己的意图,因为杨溥没有什么失德之处,无从下手。有一天早上,徐知诰照着镜子拔镊着发白的胡须,叹着气说:“国家安宁而我已经老了,怎么办呢?”周宗(南唐大臣。大小周后都是他的女儿)了解他的意图,请求去江都,将徐知诰的意图转达给杨溥。
    大和六年(934年)6月,徐知诰准备接受杨溥的禅让,10月,杨溥加封徐知诰为大丞相、尚父、嗣齐王、加九锡;徐知诰辞谢不受。11月,徐知诰召唤他的儿子司徒、同平章事徐景通还归吴国西都金陵,任为镇海、宁国节度副大使、诸道副都统、判中外诸军事;任用他的次子牙内马步都指挥使、海州团练使徐景迁为左右军都军使、左仆射、参政事,留在吴国东都江都辅佐政务。
    大和七年(935年)9月,吴主杨溥加封中书令徐知诰为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进封齐王,改元天祚。以升(州,今南京)、润(州,今镇江)、宣(州)、池(州,今安徽)、歙(州,今安徽歙县)、常(州)、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10个州之地给齐国。几乎相当于吴国一半的地盘。次年正月,徐知诰即建元帅府,设官职。
    在徐知诰称帝前,江南就有一句童谣“东海鲤鱼飞上天”。“东海”指东海郡王的封号;“鲤鱼”指李昪。
    天祚二年(936年)正月,吴国徐知诰开始建立大元帅府,用他的幕僚分别执掌吏、户、礼、兵、邢、工六部及盐铁。11月初八,吴主杨溥下诏,使齐王徐知诰设置百官,以金陵府(今南京)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天祚三年(937年)9月17日,杨溥命江夏王杨璘奉献皇帝的国玺和绶带给齐王。10月初五,齐王徐诰在金陵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年号为升元,实行大赦,寻改国号唐。册杨溥为让皇。追尊他的养父太祖武王徐温称武皇帝。南吴亡。
    不久,杨溥被迁徙到润州(今江苏镇江市)丹阳宫居住,由徐知诰派兵严密监守,不准他随意走动。杨溥抑郁成病,于升元二年(938年)12月,杨溥卒于丹阳宫。被追谥为睿皇帝。
    升元三年(939年)正月,南唐群臣江王徐知证(徐温第五子)等几次上表请求南唐主徐知诰恢复姓李,建立唐室宗庙。23日,南唐主徐知诰准许。群臣又请求上帝王尊号,南唐主徐知诰说:“尊号是一种虚美,并且不是古制。”便没有接受。此后,子孙都依照这种做法,不受尊号,又不用外戚辅理政事,宦官不准干预国事,这都是当时其他国家所做不到的。
    升元三年(939年)2月18日,徐知诰复姓李姓,更名为昪。徐景通更名为李璟,即后来的南唐李中主。4月,江王徐知证等请亦姓李,李昪不许。
    导游想不通,江王徐知证本身就是姓徐,为什么还要率领群臣,哭着闹着要求姓李呢?是巴结,还是其他什么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看来李昪不许徐知证等人姓李是有道理的。
    升元六年(942年),徐知浩又将杨溥遗族从润州(今江苏镇江)丹阳宫全部迁往海陵(今江苏泰州市),监禁于永宁宫,严兵守之,使他们长期与外界长期隔绝,族内男女只得互相婚配,以延续宗祀。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荣征淮南时,曾下诏慰问他们。后来,南唐元宗李璟得讯,又派兵将他们全部杀死,灭绝了杨行密的子孙后代。
    李昪在位期间,一直奉行着克己自律的行事准则,对内实行轻徭薄赋的治国方针,对外则采取以和为主、以战为辅的策略。
    升元六年(942年),金陵的邻国吴越王的府署着火,宫室府库几乎烧光,损失非常惨重。吴越王钱元惊惧,得了狂疾。这时,有的大臣提出,趁此千载难逢的良机发兵,一举灭掉吴越。李昪说:“怎么能从人家的灾难中取利!”反而遣派使者到吴越国去慰问,又送去大量赈济物资,从此两国尽消恩怨,长期地友好相处起来。
    李昪不爱声色,专心国政,常常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实行宽仁为政,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桑,保境安民,不轻易用兵,尽量使百姓享受太平,因此府库充实,可称是南唐的盛世。当时南唐的疆域有35个州,约为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与同时割据的其他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比较繁荣。
    同时,李昪自励为勤俭,朴素不奢华,礼待大臣。李昪的节俭,在他打江山的时候就充分表现出来了。称帝后,他的节俭也未改变,足以与南朝萧梁的开国皇帝萧衍相提并论了。萧衍是一顶帽子戴3年,一床被子盖2年,平时吃饭只以菜蔬豆羹粝食为主,并且每日只吃一餐,遇有事务繁忙,便喝点稀粥充饥。李昪称帝后也是一样,他关心民间疾苦,并不只是做个样子,而是身体力行。有一次,他在盛夏酷暑时外出,他不用伞也不拿扇子,随从们看他热得直流汗,便要为他撑伞,他说:“士卒都暴露在骄阳下,我怎么能用这东西呢?”他常常脚穿用蒲草编织的鞋子,洗手洗脸用铁盆,暑天便睡在用青葛做的蚊帐里,左右使用的只是又老又丑的宫人,服饰粗糙简单。为国家而死亡的人,都给俸禄3年。分派使者按察民田,根据田地肥瘦核定租税,民间称道公平合理。宫中甚至舍不得点蜡烛,而用乌桕籽油照明。对政事却一丝不苟,日以继夜地批阅奏章,为大臣们做出了表率。
    升元六年(942年)5月,李昪与左丞相,迁司空宋齐丘宴会,酒喝的正痛快时,宋齐丘说:“陛下完成中兴大业,是我的力量啊,为什么把我忘了!”李昪发怒说:“阁下以游说谋士的身份作朕的客人,现在位至三公,也可以满足了。可是你却跟人家说朕长的是鸟嘴像战国时的越王勾践一样,难于同朕共享安乐,有这样的话吗?”宋齐丘说:“臣确实说过这个话。臣当游说之客时,陛下不过是个偏将副官而已。今天陛下可以把臣杀了哇!”第二天,李昪下手诏向他谢过说:“朕的性情褊颇,子嵩你素来是知道的。我们从小相亲相爱,老来却相怨,这样好吗?”23日,李昪任命宋齐丘为镇南节度使(于重要地区设的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李昪自从当吴国宰相以来,兴利除害,将旧的法规变更了很多。及至他自己即位当皇帝,命令执法官及尚书省删定为《升元条》30卷,于升元六年(942年)6月颁布施行。正是因为李昪治国有方,南唐成为十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李昪也成为十国当中最杰出的政治家。
    李昪曾询问道士王栖霞:“什么道可以保证获得天下太平?”王道士回答说:“为帝王的要治心治身,才能治好国家。现在陛下还没有能够消除‘饿了嗔怪、饱了高兴’的性情,哪里谈得上天下太平!”宋皇后在帘后称叹他的话,以为是至理明言。
    李昪从小就酷爱学习,据说他为徐温总管家务时,就忙中偷闲读书习字,操练骑射,立志将来能有更大作为。他曾亲笔录写了《咏瀑布》的条幅“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和《咏新竹》的条幅“栖凤枝梢犹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挂在居室内,作为座右铭以激励自己。
    《全唐诗》卷八录李昪诗作一首《咏灯》:“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他以灯自喻,委婉含蓄地向徐温表示,希望养父好好栽培重用我,我一定不辜负养父的大恩大德。徐温见了也非常惊异,所以更加器重徐知诰。要知道徐知诰这时刚刚9岁,可见其大志如斯。
    据有关资料:据有关专家介绍,早在1996年至2000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曾在建邺区张府园一处工地上,发掘出用条石砌成的护岸。该护岸为南北走向,长约50米,深2—4米,内宽5—6米,护岸底部条石下,分布着密集的木桩,排列非常整齐。据此,专家结合考古发掘的文物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该护岸为南唐时期宫城外西侧的护城河。由此推测,南唐皇宫宫城遗址,东至白下路,南至内桥,北至淮海路,西至张府园范围内。当时的南唐皇宫气势恢宏,不仅有大小宫殿数10个,而且还有花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据说,这里曾住过南唐的李昪、李璟、李煜3位皇帝。到了元代,南唐皇宫逐渐衰败,几乎所有的宫殿均被大火烧毁。
    李昪像所有的皇帝一样,希望自己长寿乃至万寿无疆。升元七年(943年)2月,李昪曾经梦见自己吃了灵丹,天亮后方士史守冲献上丹方,李昪以为应了神验而按丹方吃起来,慢慢地便形成了急躁的毛病。左右的人劝阻他,他都不听。
    不久,李昪背上长了痈疽,将消息封锁起来不让人知道,秘密地让医士来治疗,他上朝听取政事仍和原来一样。22日,病情严重恶化,太医吴廷裕派亲信之人去将齐王李璟召入宫中侍奉疾病。据《南唐书》:“帝临崩,谓齐王璟曰:德昌宫储戎器金帛700万,汝守成业,宜善交邻国以保社稷,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
    意为:李昪临终之前,他拉着长子李璟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皇家仓库德昌宫里储备了价值700余万钱的军械、金帛,你一定要固守成业,善交邻国,保全国家。我本想服用丹药延年益寿,没想到死得更早,千万要以我为戒啊!”咽气之前,他又以微弱的声音发出最后的忠告:“勿忘吾言!”李璟唯唯听命。当天晚上,李昪壮志未酬,便猝然病死于金陵。在位7年,终年56岁。将丧事隐秘不宣布,下达制令:“任用齐王监国,实行大赦。”
    李昪死后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葬于钦陵(今南京江宁祖堂山)。
    《列传》选辑:
    ①南唐烈祖李昪王夫人,结发之妻(待考)。
    ②南唐烈祖李昪宋皇后宋福金,先封齐王妃,后立为皇后、皇太后,后被追谥元敬皇后(937—945年),生南唐元宗李璟、李景迁、李景达。
    ③南唐烈祖李昪种夫人种时光。后被废黜,后复封皇太妃。生保宁王李景迈。
    后人评价:
    ——欧阳修(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宽仁为政”、“自励为勤俭”。
    ——马令(《南唐书》的作者):“深沉宽裕,本于天性。”
    ——陆游(南宋诗人):“仁厚恭俭,务在养民,有古贤主之风也!”
    ——史虚白(《钓矶立谈》的作者):“是时,(南唐)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中朝之风采。”应该说,李昪及其建立的南唐政权在挽救、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南唐世家第二》:“昪独好学,接礼儒者,能自励为勤俭,以宽仁为政,民稍誉之。”“而昪志在守吴旧地而已,无复经营之略也,然吴人亦赖以休息。”
    ——有人认为: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使南唐最终成为十国中经济和文化最先进的地区,李昪也因此成为十国当中最杰出的政治家,他对江淮一带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昪简表:
    唐文德元年(888年)1月7日出生。曾名徐知诰。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
    唐乾宁二年(895年),杨行密攻占濠州,军士俘获年仅7岁的孤儿李昪,杨行密喜爱,以为养子。
    开平四年、吴天祐三年(910年),任升州副使、司州事。
    乾化二年、吴天祐五年(912年),以功受升州(今南京)刺史。年24岁。
    贞明五年、吴武义元年(919年),任左仆射。
    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卒,掌握吴国政权。同年逼杨溥称帝,任太尉、侍中。
    大和元年(929年),任中书令。
    天祚元年(935年),任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齐王。
    天祚三年(937年)10月初五,齐王徐知诰废吴睿帝杨溥,在金陵(今南京)称帝。年49岁。
    升元三年(939年)复姓李,改名昪。
    升元七年(943年)2月,背发疽而死。年56岁。

TOP

南唐(937—97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是由先祖李昪开创的王朝,定都金陵(今南京),历3位皇帝,39年。说到南唐,就要从五代十国中的杨吴说起。一般认为,从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在短短的54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5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5个朝代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前面说过,六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是陈朝,陈朝被隋朝(581—618年)隋文帝杨坚所灭;隋朝立国仅仅37年,又被唐朝(618—907年)唐高祖李渊(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所灭;唐朝立国约290余年,被后梁太祖朱温所灭,朱温在位时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十国之一的南唐,进入了南京的历史。
    从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南唐是从杨吴延续而来的。杨吴也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他是由杨行密开创的,当时杨吴在扬州江都建都。可以说如果没有杨吴,就不会有南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杨行密,就没有李昪;没有李昪,就没有南唐;没有南唐,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南京这个话题。杨行密自唐昭宗李晔景福元年(892年)担任淮南节度使,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杨溥禅位李昪止,杨吴集团共割据江淮地区约为46年。如果从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受封吴王开始,到吴天祚三年(937年)为南唐李昪所取代,共历36年,传4位君王。
    (1)杨吴太祖。
    吴太祖杨行密(852—905年),原名杨行愍,字化源,吴政权的创建者。祖籍河南省固始县祖师庙乡。
    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杨行密,字化源,庐州合淝人也。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唐乾符中,江、淮群盗起,行密以为盗见获,刺史郑棨(qǐ)奇其状貌,释缚纵之。后应募为州兵,戍朔方,迁队长。岁满戍还,而军吏恶之,复使出戍。行密将行,过军吏舍,军吏阳为好言,问行密行何所欲。行密奋然曰:“惟少公头尔!”即斩其首,携之而出,因起兵为乱,自号八营都知兵马使。刺史郎幼复弃城走,行密遂据庐州。中和三年,唐即拜行密庐州刺史。”
    意思是:杨行密,字化源,今安徽合肥人。长得高大有力,双手能举百斤。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874年前后),黄巢起义军(被称之为群盗)路过庐州(治所为今合肥市),他应征入伍。后来杨行密被唐兵抓获,庐州刺史郑棨(qǐ)奇觉得杨行密这个人相貌奇异,于是松绑将他放了。然后,杨行密被招募为庐州兵,朔方(约为今宁夏灵武西南)戍边,升任队长。期满回到庐州,军吏嫉妒他,又派他再次带队出戍。那时候戍边是很辛苦的事,杨行密万般无奈只好将行,军吏假装好言,问他还需要什么东西。杨行密说:“就是需要你的脑袋!”随即挥刀斩下军吏的脑袋,携之而出(很从容地提着一颗血淋淋的头颅,离开军营)。然后召集兵马,发动了兵变,自称为“八营都知兵马使”。刺史郎幼复见已无法控制杨行愍,便向高骈推荐,请求以杨行愍接替自己。高骈于是任命杨行愍为淮南押牙将,掌管庐州事宜,朝廷因而委任杨行愍。
    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8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广明元年11月(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9月,黄巢的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陜西大荔)与王重荣交战中,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黄巢于中和三年(883年)4月撤出长安,逃入商山,沿途抛弃黄金珠宝,唐军争宝竟不急追。
    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5万,自河中南渡,连败黄巢的齐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黄巢只好转战山东。3月,朱温大败黄巢于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黄巢的手下李谠、葛从周、杨能、霍存、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等投降朱温;而黄巢残部向东北逃亡,又遇李克用于封丘(今河南封丘),时遭大雨,黄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兖州,“克用军昼夜驰,粮尽不能得巢,乃还。”是年6月17日,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为部下林言所杀(一说自杀,也有黄巢最后出家的说法)。
    唐僖宗李儇(xuān)中和三年(883年)3月,朝廷任命淮南押牙将合肥人杨行密为庐州刺史。从此他以庐州为根据地,开始了拓疆扩土的伟大事业,其势力逐渐向舒州、淮南等地发展。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7月,僖宗在成都的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武宁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另有黄巢姬妾2、30人。僖宗问:“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僖宗不复问,皆戮之于市。临刑前,行刑人员可怜这些女子,让她们喝醉后再执刑,她们边哭边喝,不久在醉卧中受死,独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从容就死。黄巢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23年的国祚。
    光启二年(886年),高骈(曾任淮南节度使高骈兼中书令)命令杨行愍改名为杨行密。
    光启三年(887年)杨行密想派遣高霸驻扎天长以抗击孙儒,袁袭对杨行密说:“高霸是高骈的旧将,反复无常,我们胜了,他前来归附,失利了他又反叛。现在要将他安排到天长,这样他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不如把他杀掉。”初十,杨行密埋伏下甲士拿获高霸以及丁从实、余绕山,将他们全部杀死。又派遣1000骑兵在法云寺乘其不备袭击了高霸的部下,杀死几千人。
    文德元年(888年)3月初六,唐僖宗李儇在灵符殿驾崩。留下诏令,太弟李杰改名李敏,摄理军国大事。
    龙纪元年(889年),杨行密进呈表章向朝廷论政言事,昭宗李敏颁发诏令任命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昭宗改名李敏为李晔。
    昭宗李晔景福元年(892年)8月,朝廷任命40岁的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同平章事。“淮南节度使”一职是唐代自从至德元年(756年)开始置淮南方镇,治所就在今天的扬州市。管辖范围大约有扬(州,今江苏扬州)、楚(州,今江苏淮安)、滁(州,今安徽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寿(州,今安徽寿县)、庐(州,今安徽合肥)、舒(州,今安徽潜山县)等地,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江北、淮南地区的大部分。节度使之官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同平章事”全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一职。
    当时,江淮一带遭受战乱接连6年,当地士人和百姓辗转迁移几乎走光了;杨行密刚到这里时,赏赐将领官吏,布帛不过几尺,银钱不到几百。可是杨行密能够靠勤奋节俭保证军中供给充足,除非因公摆设宴会,他自己从不举办歌舞声乐。杨行密招收安抚流离的人民,减轻徭役少征赋税,没有几年的功夫,官府和人民都富有起来,几乎恢复到太平时期的状态。
    光化三年(900年)这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加封兼侍中(位正二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
    天复二年(902年)3月,李晔任命左金吾将军李俨为江淮宣谕使,写御札赐给杨行密,授予杨行密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吴王,以讨朱全忠。
    杨行密自中和三年(883年)被唐政府招抚至天复二年(902年),已经过去了约20年,他终于成为唐朝的一位藩王。建都广陵(即今江苏扬州),称江都府。
    当时的唐王朝,正面临内忧外患,即北面外族侵扰,内部矛盾纷争。唐王朝对杨行密、杨行密对他的部下和属地,都采取了“安抚”的策略。吴国地处江淮,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和安徽中、北部一带。杨行密奖掖农耕,鼓励桑织,百姓安居乐业,市面日渐繁荣。他还两次率军击败了后梁的入侵,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千里江淮出现了繁华景象。
    杨行密出身孤贫,深知民间疾苦,注意节用安民。直到他抚定江淮,身为淮南节度使时,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表示不忘根本。杨行密体恤百姓,顺应民意。淮南既定,他又及时从扩界转到保境守土、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的政策上来。他的部下皆骁勇雄暴之人,杨行密恐其为非作歹,进爵吴王后,他即开始着手法律建设,删定《格令》50卷行之。
    杨行密称吴王后,手下的大小将帅都很听话,惟有润州团练使安仁义、奉国节度使硃延寿不太听从节制。硃延寿是杨行密夫人硃氏的弟弟。杨行密轻慢侮辱硃延寿,硃延寿怨恨愤怒,暗中与田串通策划反叛,杨行密得知后就准备除掉硃延寿。按照徐温(杨行密帐下右衙指挥使)的计谋,杨行密假称自己患了眼疾,看东西一片模糊,对硃延寿的使者经常认错人,或者撞着柱子扑倒在地。杨行密对夫人硃氏说:“吾业成而丧其目,是天废我也!吾儿子皆不足以任事,得延寿付之,吾无恨矣。”(《新五代史》)硃氏闻听大喜,忙送信给弟弟朱延寿。硃延寿一听大喜,认为机会来了。本来他虽有另立之心,但是他知道自己斗不过杨行密,谁知天赐良机,如今杨行密的眼睛出了问题,基本看不见了,还能怎么样呢。硃延寿以探疾为名来到淮南,杨行密装作不能出门迎接,传硃延寿来卧室相见。杨行密早在枕头下藏了匕首,乘硃延寿俯下身来看眼疾时将他刺死。杨行密又将硃夫人打发出宫,另找一个人嫁了。
    天祐元年(904年),8月11日,昭宗李晔在何皇后殿内,朱全忠派枢密使蒋玄晖选择龙武牙官史太等一百人,在夜里敲击宫门,说军事前线有急事奏报,要面见昭宗。昭宗的妃子裴贞一开门见兵士,说:“有急事奏报用兵士做什么?”史太将她杀了。蒋玄晖问:“陛下在哪里?”昭仪李渐荣对窗大叫道:“宁可杀了我们,不要伤害陛下!”此时,昭宗李晔刚刚醉醒,急忙起身,穿着单衣绕柱逃跑,史太追上去一刀将他杀死。李渐荣用身体遮挡李晔也被杀。史太又要杀何皇后,何皇后向蒋玄晖哀求,才放了她。
    天祐元年(904年)8月12日,蒋玄晖假造诏令,称李渐荣、裴贞一谋杀昭宗李晔,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改名李柷(chù),代理军国政事。又假传皇后令,太子于灵柩前即位。15日,昭宣帝李柷即位,时年13岁。
    唐哀帝李柷(892—908年),原名祚。唐昭宗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第20代,武则天除外,904—907年在位),在位3年。开平元年(907年)2月,唐大臣奏请昭宣帝李柷退位。27日,唐昭宣帝李柷颁下诏书让位给梁王朱全忠。
    朱全忠(852—912年)原名朱温,称帝后改名朱晃。安徽砀山人。家世为儒,祖朱信,父朱诚,皆以教授为业。朱温幼年丧父,家贫,母王氏佣食于萧县刘崇家。朱温在乾符四年(877年)参加黄巢起义,后背叛降唐,于中和三年(883年)击败黄巢,纪龙元年(889年)斩秦宗权,于是唐昭宗李晔赐其名为“全忠”。901年封为梁王。
    开平元年(907年)4月18日,朱全忠即皇帝位。改名为晃,建都汴(今河南开封),改元开平,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朱晃为后梁太祖。尊奉唐昭宣帝李柷为济阴王,唐朝内外旧臣的官职爵位同过去一样。以汴州为开封府,命名为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为西都;废故西京长安,以京兆府为大安府。迁济阴王李柷到曹州(今山东菏泽)。次年,即开平二年(908年),李柷被朱晃毒死。终年17岁,谥号为哀皇帝。葬于温陵。
    至此,立国290余年、传20位皇帝的李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天祜二年(905年),杨行密卧病,派遣节度判官周隐前去召回宣州观察使杨渥。杨渥是杨行密的长子,向来没有好名声,节度使府里的人都看不起他。周隐便对杨行密说:“宣州司徒杨渥轻易听信谗言,喜好击球饮酒,不是保家的主人,其余的儿子都幼小,不能控制各位将领。庐州刺史刘威,跟随您从低贱时兴起,一定不辜负您,不如让他暂时代领军府事务,等到诸子长大再传授给他们。”杨行密不应声。左右牙指挥使徐温、张颢对杨行密说:“您一生出万死,冒箭石,为子孙建立基业,怎么能让别人占有它呢!”杨行密说:“我死也瞑目了。”
    天祜二年(905年)10月,杨行密的长子宣州观察使杨渥到达广陵。16日,杨行密承制任命杨渥为淮南留后。
    天祜二年(905年)11月26日,吴王杨行密病逝,终年54岁。谥曰武忠。淮南将佐共同请求宣谕使李俨承制任命杨渥为淮南节度使、东南诸道行营都统,兼侍中、弘农郡王。
    当年,杨行密的棺柩由儿子杨渥、女儿百花公主护送回到庐州,安葬在桑棵铺(今安徽合肥市北郊30公里的吴山镇,属长丰县)兴陵。
    如今长丰县有“合肥十景”之一的“吴王遗踪”。相传当年杨行密发迹后,他的女儿百花公主就不愿住在吴山乡下,于是在外征战的杨行密便在合肥城内为女儿建了新宅。百花公主在城内住过的旧址叫花园巷,百花公主梳洗打扮用过的水井叫百花井,因井而得名的百花井地名沿用至今。
    杨行密的兴陵,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载:“在城西北六十里,吴山庙集东。昔人梨田,曾见其隧道者,俗以坟为山,因以为庙。”陵墓面积约1400平方米,高8米。墓地原有“唐吴王墓”石碑,后不知下落。
    陵墓有前、中、后3个主室和10个侧室。前室深朱彩绘,鲜艳瑰丽,是我国早期的建筑彩绘杰作。中室北壁石门楣上浮雕“双龙戏火珠”,左、右壁各有一尊石雕武士像,足踏祥云,披甲持剑,敷金涂彩。后室停放梓宫,正中为青石棺床,棺座两侧刻有6条飞龙,边饰卷草纹海石榴花纹。石铺墓顶绘有带彩的日、月、星、辰100多颗,石砌地面雕刻着蜿蜒曲折的江河图案,“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象征着封建帝王统治的天地。
    杨行密的墓葬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文物毁损殆尽,但其地下宫殿至今未作科学挖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开发。目前尚存吴王庙。
    由于杨行密从封王到去世,唐朝一度还存在,所以形式上杨行密仍奉唐正朔,而且自己也尚未建立真正的独立王国。但是他奠定了吴国和后来的南唐王朝几十年江南大国的基础,则是无可非议的。
    (2)烈祖杨渥。
    烈祖杨渥(886—908年),字承天,太祖杨行密长子,905年继位为吴王,4年后,也就是909年被徐温、张颢所谋杀。
    天祐四年(907年)正月,淮南节度使兼侍中、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弘农郡王杨渥夺取江西以后,骄横奢侈更加厉害,对节度判官周隐说:“您出卖我们的国家,有什么脸面再相见!”杨渥说周隐出卖国家,其实是指(905年)9月,杨行密卧病时,周隐向杨行密建议庐州刺史刘威,暂时代领军府事务一事,于是杨渥杀了周隐。
    杨渥在服丧期间日夜饮酒,点燃粗大的蜡烛来击球,一支蜡烛费钱数万。有时单独骑马外出游玩,随从的人在道路上奔走,不知他到哪里去了。左、右牙指挥使张颢、徐温哭着劝谏,杨渥勃然大怒说:“你们认为我没有才能,为什么不杀死我自己当节度使!”张颢、徐温二人非常惧怕。杨渥挑选壮士,号称“东院马军”,广泛安置亲信为将领官吏;所任命的人仗势骄傲专横,欺凌蔑视功臣旧人。张颢、徐温暗中谋划发动叛乱。杨渥父亲杨行密在世的时候,有数千名亲军驻扎在节度使所居的牙城之内,杨渥将他们迁出在外,用腾出的空地作为骑射的场地,同时准备杀死张颢和徐温。
    天祐四年(907年)正月的一天,杨渥早晨正在处理事务,张颢、徐温率领200牙兵,手执刀剑直入庭中。杨渥惊恐地说:“你们真的要杀我吗?”徐温、张颢说:“岂敢,不过大王的左右亲信中有人挟权乱政,必须除掉他们,国家才能安定。”于是数说杨渥的亲信10余人的罪状,拖下去,用铁棒打死。称之为“兵谏”。诸将当中不与张颢、徐温同心合力的,二人逐渐设法将其处死,于是军政大权全归二人,杨渥已经不能控制局面。
    就在这年(907年)3月27日,唐昭宣帝李柷颁下诏书让位给梁王朱全忠。梁太祖朱全忠代唐,史称后梁,改元开平,唐朝灭亡。但是,杨渥不承认后梁,遂沿用唐哀帝天祐年号。
    开平二年(908年)5月,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专断军政事务,弘农威王杨渥心中不平,想要除掉他们却不能。张颢、徐温自感不安,共同策划杀死杨渥,瓜分他的国土来向后梁称臣投降。
    5月初八,张颢派遣其党羽纪祥等在寝室将杨渥杀死(上一次是假杀,只杀了杨渥的几个亲信。这一次是真的,要了杨渥本人的性命)。据《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五年五月,温、颢共遣盗入寝中杀渥,渥说群盗能反杀温等者皆为刺史。群盗皆诺,惟纪祥不从,执渥缢杀之,时年二十三,谥曰景。弟隆演立。溥僭号,追尊渥为烈宗景皇帝,陵曰绍陵。”
    意为:天祐五年(908年)5月的一天,在扬州徐温和张颢密谋后,由张颢出面,派一帮盗贼手持兵器闯入杨渥寝宫,直截了当地对杨渥说:“奉命来杀你!”杨渥忙说:“你们如果能去杀掉徐温、张颢,我封你们都为刺史。”众人听了都心动,只有一个叫纪祥的不答应,并且举刀向杨渥砍去。杨渥中刀倒地。纪祥见他还没有断气,又用绳索将杨渥缢杀,杨渥死时23岁。对外则宣称杨渥暴病而死,谥威王(弘农威王)。第二天,5月初九,奉弘农威王杨渥的二弟杨隆演称为淮南留后、东面诸道行营都统。不久,徐温又杀张颢,独揽大权。
    (3)高祖杨瀛。
    高祖杨隆演(897—920年),字鸿源,原名杨瀛,又名杨渭,杨行密次子、杨渥之弟。杨渥为张颢、徐温所杀,杨隆演因之继立。
    开平二年(908年)7月初三,淮南将吏向江淮宣谕使李俨请求,承用制书授予杨隆演淮南节度使、东面诸道行营都统、同平章事、弘农王。
    开平四年(910年),杨隆演为岐王李茂贞承制加中书令,并继承杨行密吴王之位。
    乾化元年(911年),徐温领升州刺史,治舟师于金陵。乾化二年(912年),徐温率将吏进杨隆演位太师、中书令、吴王。徐温自己为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贞明元年(915年),杨隆演封徐温齐国公、两浙都招讨使,始镇润州。贞明三年(917年),徐温徙治金陵。
    贞明五年(919年),吴国徐温带领将帅以及藩镇官吏请求吴王杨隆演称帝,吴王没有答应。4月初一,吴王登王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武义。修建宗庙和社稷坛台,设置朝廷百官,宫殿的礼乐典章全用天子的礼制。以金行继承唐的土行,腊月用丑。改谥武忠王杨行密为孝武王,庙号为太祖;改谥威王杨渥为景王。任命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任命徐知诰为左仆射、参政事兼知内外诸军事,仍然领管江州团练使。
    武义(919年4月—921年正月),是南吴高祖杨隆演的年号,也是南吴政权自己的第一个年号。之前南吴年号一直沿用唐朝的年号。
    贞明六年(920年)吴宣王杨隆演为人很厚道,而且谦恭谨慎,徐温父子掌管全权,杨隆演从来没有将不平之意表现在脸色上,徐温因此就安然自在。到了建国称王以后,杨隆演更没有什么所高兴的,经常喝酒,很少吃饭,慢慢就卧床生病了。
    贞明六年(920年)5月,徐温从金陵回朝(扬州),商议谁当为继承王位的人。有人迎合徐温的心意说:“蜀先主刘备对武侯说:‘嗣子没有才能,您可以自代王位。’”徐温严肃地说:“我如果真有心取代王位,是在杀掉张颢的时候,哪能等到今日!即使杨氏没有儿子,有女儿也应当立她为王。再有敢胡说的,一律杀掉。”有人提议由杨行密儿子中年龄最大的第三子杨蒙继位。徐温为了便于操纵国政,又不愿立长君,便于同月以杨隆演之命迎接19岁的丹杨公杨溥(杨行密第四子)回来代行处理政事。
    贞明六年(920年)5月28日,杨隆演病死于扬州江都,在位12年,终年24岁,谥宣王。杨溥称帝后,改谥宣皇帝,庙号高祖。葬于肃陵。6月18日,杨溥登吴王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顺义”。
    (4)睿祖杨溥。
    睿祖杨溥(901—938年)杨行密第四子,杨渥、杨隆演之弟。杨隆演病死,徐温立杨溥为王。在位17年,为徐知诰所废,抑郁而死,终年37岁,葬于平陵。
    顺义元年(921年)10月12日,吴王杨溥在南郊祭天,并以太祖配享。13日,实行大赦。加封徐知诰为同平章事,兼任江州观察使,不久以后又改江州为奉化军,让徐知诰兼任节度使。
    顺义七年(927年)10月23日,吴国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与宁国节度使兼中书令东海王徐温去世。吴主杨溥赠徐温为齐王,谥号叫忠武。
    顺义七年(927年)10月11月初三,吴王杨溥即皇帝位,追尊孝武王为武皇帝,景王为景皇帝,宣王为宣皇帝。17日,吴国实行大赦,改年号为乾贞。
    升元二年(938年)12月,杨溥卒于丹阳宫。在位17年,终年38岁。杨溥死后谥号为睿宗皇帝。葬平陵(一说为今溧阳平陵山。今江苏丹徒县,唐时亦称金陵,《野客丛书》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赵璘因话录言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盖时人称京口亦曰金陵)。
    前面说了那么多,这才来到了南唐王朝(937—975年)。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历时39年,有先主(烈祖)李昪、中主(元宗又称玄宗、中宗)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亡于北宋。那么,李昪创建的南唐会是什么样的呢?

TOP

关于南朝陈的名人轶事,主要选辑以下几则:
    【南朝石刻】在南京附近(包括江宁、句容、丹阳三县)有许多帝王诸侯陵墓,尤以宋、齐、梁、陈四朝帝王陵墓前的石刻最为珍贵。目前,南朝陵墓前尚有石刻31处。属于帝王的12处,王侯的19处。石刻体制巨大,造型优美,雕琢精致,是当时南方石雕艺术的代表作。石刻内容,有石兽、石柱和石碑。帝后和王侯墓前所列石刻略有差别。帝后墓前石兽均带角,有双角和单角之分,称天禄(鹿)或麒麟;王侯墓的无角,称辟邪。二者均有翼,应属神兽。石柱亦称神道石柱,又称标或碣,或称华表和表。柱首为圆抑或莲花座式,其上立一辟邪状小兽;中为圆柱身,刻瓜棱直线形条文,柱身上部嵌一方形小神道碑,上书墓主人某某之神道,其下方石上刻怪兽,柱础分两层,上层刻有翼怪兽,口内含珠,下层为一方石,四面有浮雕,多为动物形象。石碑碑首为圆形,左右双龙交缠,环缀于碑脊,碑身除刻写文字外,侧面均刻纹饰,分为8格。碑座为一龟跌。
    【破镜重圆】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兼美女。成年后,下嫁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
    当时杨坚已建立隋朝,随时有可能南下灭陈。公主恐国破后夫妻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一天公主对舍人说:“万一我俩失散,你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在市上卖这半面镜子,如果我还活着,我会在这天来找你。”
    不久,隋朝消灭了南陈,乐昌公主和徐德言果然在战乱中失散。乐昌公主被掠入了隋朝大臣越公杨素家里,成为他的宠姬。每到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乐昌公主便私下命老仆拿着半块铜镜沿街叫卖,希望能找到徐德言。徐德言虽然颠沛流离,但始终揣着半面镜子,每到正月十五便到街市上寻找妻子。光阴荏苒,几年后又逢正月十五这天,徐德言来到街市上,看到有人正在叫卖半面镜子,徐德言拿出自己保存的半面镜子,两下一合,果然破镜重圆,这才知道妻子已沦为杨素的爱妾,于是便在镜面上写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乐昌公主看到这首诗后,已知徐德言也在找她,心中无限悲痛,整天以泪洗面。杨素见状,觉得非常奇怪,便向乐昌公主询问缘故。乐昌公主将情事据实以告,杨素深为感动,就派人召见徐德言,在府上设宴款待,庆贺他们夫妻破镜重圆,并将公主还给了徐德言。后人常用“破镜重圆”来比喻夫妻离散或分手后重新和好。但是对“将公主还给了徐德言”一事,导游保留意见,他认为基本不可能。
    【景阳宫井】景阳宫井又名“辱井”,亦称“胭脂井”。隋朝大军南下,渡过长江,攻陷建康直入朱雀门,陈朝的大臣皆跑了。后主带着一张丽华、孔贵嫔3人并作一束,躲入井中。隋兵将3人从井里提上来时,张丽华的胭脂蹭在井口,至今看去仍有一抹浅红,于是称此为“胭脂井”。后人有诗讽刺曰: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据说这口井就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
    【文帝杨坚】隋文帝杨坚(541—604年),弘农华阴(今陜西华阴)人。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自称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
    隋朝的李德林在《天命论》中说隋文帝:“帝体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龙自通,天角洪大,双上权骨,弯回抱目,口如四字,声若钏鼓,手内有王文,乃受九锡。昊天成命,于是乎在。顾盼闲雅,望之如神,气调精灵,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爱也可亲,早任公卿,声望自重。”初唐的李延寿在《北史》中赞美隋文帝,“皇考美须髯,身长7尺8寸(按照一尺合今24.2cm计算约为1.88米),状貌瑰伟,武艺绝伦;识量深重,有将率之略。”
    杨坚父亲杨忠是西魏12大将军之一,封为隋国公。杨忠死后,杨坚袭父爵,女儿为周宣帝宇文赟(yūn)的皇后。580年,宣帝崩,年仅8岁的静帝宇文阐即位,由外祖父杨坚辅政,不几个月杨坚就进爵为王,划20郡为隋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印绂、远游冠”位在诸王之上。
    581年2月,杨坚就逼外孙禅让,他也来一番假惺惺后即皇帝位,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封静帝为介公,宇文氏宗族被杀戮殆尽。不久“隋主潜害周静帝而为之举哀,葬于恭陵”(见《通鉴.隋纪九》,时年8岁。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曾批评隋文帝是“欺孤儿寡母以得天下”。
    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后人一般将隋文帝的大治誉为“开皇之治”。
    隋文帝登基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确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简化地方官制,改变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修订“开皇律”,对前代81条死罪、150条流罪、千余条徒、杖等酷刑以及灭族等都一概废止;领均田令,继续实行均田制;设置粮仓,官仓养军公人员,义仓赈济灾民。
    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自隋文帝开始穿黄袍以后,从此中国历代皇帝都穿黄色的衣服了。
    隋文帝在位24年,被次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
    【炀帝杨广】隋炀帝杨广(569—618年),又名杨英,小字阿摩,隋文帝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在位14年,被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15里的雷塘侧。
    公元581年,杨广被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并笼络了一批人才,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假装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每当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浓装艳抹的漂亮姬妾藏进里屋,只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侯,又故意将乐器的弘弄断,使乐器上布满灰尘,放在显眼的位置。文帝见了以为杨广象自己一样俭朴,十分称心。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杨广继位心切,急忙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文帝的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到文帝手中。文帝读后大怒,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此时,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床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的密报,忙与大臣杨素商量后,带兵包围了皇宫,谋杀了文帝,当时就有“斧光烛影”之说。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业”。
    杨广号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期间,曾征调100多万民工,历时6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东南到苏杭,全长4000多里的大运河。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供杨广休息的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40多座行宫。开凿大运河,共用了约1亿5千万个人工,平均当时每户百姓要出近20个人工。又征调了100多万人,限期20天,修筑长城。还先后3次发动了对高丽(今韩国、朝鲜)的战争。
    【南朝江总】江总(519—594年),字总持,南朝陈诗人。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他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被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侯景之乱后,他避难会稽,又转到广州,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陈后主时,仆射江总,虽挂名宰辅,实则一个老花花公子,60多岁的人,花白胡子一大把,不亲政务,天天与都官尚书孔范等十余名文士于后宫侍宴,“无复尊卑之序”,插科打诨,嘻笑饮酒,时人谓这些人为“狎客”。孔范更会趋炎附势,与孔贵嫔结为“兄妹”,这下倒好,陈后主反而成了这位臣下的“妹夫”。陈后主每举办酒宴,就使诸位妃、嫔和江总等狎客一起赋诗,互相赠答,然后挑选其中特别艳丽的诗作,谱上新曲,再挑选宫女千余人练习歌唱,分部演出。其歌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大都是赞美诸位妃、嫔的美丽容貌。君臣饮酒酣歌,从夜晚到清晨,以为常事。“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开皇十四年,卒于江都(今江苏扬州江都),时年75岁。
    江总是陈朝亡国宰相,后宫“狎客”,宫体艳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今存诗百首,《闺怨篇》开唐人七言排律之体。《陈书•江总传》载有集30卷。但今存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所辑《江令君集》仅1卷。现录几首以飨读者。
    闺怨篇:“寂寂青楼大道边,纷纷白雪倚窗前。池上鸳鸯不独自,帐中苏合还空然。屏风有意障月明,灯火无情照独眠。辽西水冻春应少,蓟北鸿来路几千。愿君关中及早度,念妾桃李片时妍。”
    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远气疑埋剑。惊禽似避弓。海树一边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塞外离群客。颜鬓早如蓬。徒怀建邺水。复想洛阳宫。不及孤飞鴈(zhǎo)。独在上林中。”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长相思二首:“长相思,久离别,征夫去远芳音灭。湘水深,陇头咽。红罗斗帐里,绿绮清弦绝。逶迤百尺楼,愁思三秋结。”
    “长相思,久别离,春风送燕入檐窥。暗开脂粉弄花枝,红楼千愁色,玉箸两行垂。心心不相照,望望何由知。”
    游摄山栖霞寺诗:小序,祯明元年太岁丁未四月十九日癸亥。入摄山展慧布法师。忆谢灵运集还故山入石壁中寻昙隆道人有诗一首十一韵。今此拙作。仍学康乐之体:“霡霂时雨霁。清和孟夏肇。栖宿绿野中。登顿丹霞杪。敬仰高人德。抗志尘物表。三空豁已悟。万有一何小。始从情所寄。冥期谅不少。荷衣步林泉。麦气凉昏晓。乘风面泠泠。候月临皎皎。烟崖憇古石。云路排征鸟。披径怜森沉。攀条惜杳袅。平生忘是非。朽谢岂矜矫。五净自此涉。六尘庶无扰。”
    南朝陈灭亡后,“六朝古都”的历史宣告结束。建康(今南京)城,从孙权建都(229—280年,约51年)开始,历经东晋(317—420年,约103年)、南朝宋(420—479年,约59年)、齐(479—502年,约23年)、梁(502—557年,约55年)、陈(557—589年,约32年),总共历时约324年。南朝陈的灭亡,也标志着建康(今南京),作为三国以来400年间分裂割据时期南方政权的京都,暂告一个段落,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隋唐盛世。
    走出南朝的这座古堡,我们已经走完了“六朝”,回头看看身后的六座古堡,竟是那样的沧桑,那样的血腥、那样的惨淡、那样的凄凉。但是建康(今南京)的建都历史还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还有:南唐、大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4个朝代。
    导游说南朝陈(589年)灭亡后,到下一个朝代南唐(937年)在南京建立,中间的跨度约348年。在这期间,先后经过了隋、唐和五代十国中的吴国。
    隋朝(581—618年,约37年)。581年,隋文帝杨坚(581—604年)攻陷建康俘获了陈后主,以长安为首都、以洛阳为陪都,建立了隋朝。他派遣镇守扬州的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569—618年),到南京拆城墙、烧浮航(即浮桥),彻底荡平、毁灭建康(今南京)的全部城池、宫殿及胜迹,将一切重要设施夷为平地,改为耕田,以防他人占领建康后称帝和自己对抗。南京城遭到了历史上第一次最严重的全面毁灭。
    公元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山西)起兵反隋,11月占领长安,拥立杨侑(隋炀帝孙,隋朝的末代皇帝)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此时,李渊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大业十四年(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的部下马文举用巾带勒死,时年50岁。消息传来,李渊见杨侑已无用处,于5月逼他退位,自行称帝。杨侑被降封为希国公,闲居长安。第二年5月遇害,终年15岁,葬于今陕西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杨侑死后谥为恭帝。隋朝灭亡。
    隋朝是第3个统一中国的王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是秦朝;第二个是西晋,它先取代了魏国,又消灭了蜀国、吴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朝;接下来就是隋朝了,可惜隋朝太短,仅仅37年的历史就被大唐取代了。
    隋炀帝杨广同唐高祖李渊是亲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唐是隋的延伸,正因如此,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李渊是杨坚的外甥,隋炀帝杨广与唐高祖李渊是同一个外祖父,名独孤信。独孤信(502—557年)本名如愿,后因政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赐名为信。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因战功卓著,拔至宰辅,其声名远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此不赘述。
    唐朝(618—907年,约289年)。618年,李渊命令隋恭帝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了唐朝。唐武德三年(620年)改江宁府为归化,隶属扬州。唐武德八年,改归化为金陵。唐武德九年,金陵更名为白下。贞观九年(635年),白下更名为江宁。唐至德二年(757年),江宁县设江宁郡。次年,改江宁郡为升州,并在升州设治所。
    唐乾宁三年(896年),昭宗李晔年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占领升州(南京)。6年后(902年)封吴王,在位至905年。天佑四年(907年),朱温灭唐称帝,是为后梁太祖,国号梁,史称后梁,改元开平。五代时期自此正式开始。
    吴国(902—937年,约35年)。902年,杨行密创建吴国(五代十国之一)。937年,吴国灭亡之后,徐知诰(李昪)在南京建立了南唐王朝,请看下一篇:十代故都之南唐王朝。

TOP

导游说,陈后主是个非常有意思和十分重感情的皇帝,你看他连逃跑都带着妻妾一同跑,一个不能丢,一个不能少,哪怕躲到井里也一块儿往下跳。就他这点与妻妾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就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那可是1400多年前的事啊。想想现在有多少官吏,大奶不离、二奶不弃,大难临头,一个人溜之大吉。这种人比起人家陈后主来,不知要逊色多少倍。
    当时,陈后主、孔贵嫔被隋兵俘虏后放回宫中,而张丽华则被斩于青溪。人们念及张丽华的美丽,将她的墓安葬在秦淮河畔赏心亭的天井中,如今游人到此有几人能依稀想起她的如漆长发和如画的眉来,也未可知。宋吴龙翰作张丽华墓诗曰:“金井辘轳春梦残,香魂飞不到长安。君王为虏妾为土,夜月空分两地寒。”又作:“结绮临春迹已尘,尚馀抔土锁娉婷。玉颜不及陇头草,岁岁春风吹得青。”据《江宁县志》记载:张丽华墓间有光气流散,如藏有珍宝;有人在7月望夕巧遇张丽华,如仙人。有道是:“生来貂蝉貌,终时溪边草。丽质埋天井,芳魂任缥缈”。据说,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素慕张丽华之美,曾对部将高颖说:“你入建康城,务必要找到张丽华来见我,不要害她性命。”隋将高颍首先进入建康,当时高颍的儿子高德弘是晋王府记室(秘书)参军,杨广就派他驰马来见高颍,传令留下张丽华,高颍说:“古时候姜太公(姜子牙)吕尚蒙面斩了殷纣王的宠姬妲己,今天岂能留下张丽华!”他不顾杨广的再三叮嘱,随即将张丽华斩于南京淮清桥畔。可惜一代美人,就这么简简单单地被高颖一刀杀了,年仅30岁。高德弘回报杨广,杨广脸色大变说:“古人云:‘无德不报。’我一定有办法回报高公!”
    张丽华香消玉殒,杨广为之惋惜了好长一段时间,从此杨广恨透了高颖,高颖杀张丽华时有没有蒙面,亦无考证。其实高颖很傻,他不懂美丽也是一种资源,不应该轻易浪费的,完全可以好好开发利用,利用完了再处死不迟。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陈国被隋文帝杨坚全部平定,隋朝共得到30个州,100个郡,400个县。隋文帝诏令将建康的城邑宫殿房屋,全部毁掉变为耕田,又在石头城设置蒋州。
    28日,隋文帝下令进封杨素为越公,授予杨素的儿子杨玄感为仪同三司,杨玄应为清河郡公,并赏赐给杨素布帛1万段,粟米1万石。文帝又令贺若弼登上皇帝的宝座同坐,赏赐给他布帛8千段,越级授予他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进封爵位为宋公。后来文帝对杨素、贺若弼每人又增加赏赐给许多金银财宝和陈叔宝的妹妹为妾。
    隋开皇九年(589年)3月,隋晋王杨广下令班师还朝,留下元帅府司马王韶镇守石头城,委托他处理后事。初六,陈叔宝和他的王公百官大臣从建康起程去长安,大人小孩陆续上路,连绵不断达500里。隋文帝下令暂时调拨长安士民房舍作为降人住所,将院舍内外都修整一新,并派人负责迎接慰问,使陈朝降人来到以后,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4月18日,隋文帝驾幸骊山,亲自慰劳凯旋的将士。南征各军奏唱凯歌进入长安,先到太庙举行献俘仪式,将陈叔宝和陈朝王侯将相以及他们的车子、服装和陈朝的天文图籍等依次摆开行列,并由带铁甲的骑兵围住,跟着晋王杨广、秦王杨俊入宫,排列在殿庭中。隋文帝任命杨广为太尉,赐给他辂车、乘马、皇帝穿的衮服和冠冕以及象征拥有特殊权力和地位的珍宝玄圭、白璧等。23日,隋文帝坐在广阳门观阙上,传令带上陈叔宝和陈朝太子、宗室诸王共28人,以及陈朝百官大臣自司空司马消难以下至尚书郎共200余人,文帝先让纳言(宣读谕旨的使者)宣读诏书对他们加以安抚慰问;接着又让内史令宣读诏书,责备他们君臣不能同心同德,以至于国家灭亡。陈叔宝与他的百官群臣都惶愧恐惧、伏在地上,屏息静听,无言以对。随后文帝赦免了他们。
    陈国皇族到达长安后,被分成四部分来处理;陈后主叔宝及几个爱妃被幽禁长安城中;陈后主的叔伯兄弟被放逐到遥远的边陲地区;宫女及女眷们大部分收入宫廷充当宫女;少部分出色的女子被分配给南征有功的将士及大臣。陈后主的大妹妹乐昌公主被赐给丞相杨素作妾,陈后主的小妹妹陈琬则被隋文帝收入宫中为妃,这就是后来深受文帝宠爱的宣华夫人。
    隋文帝赏赐给陈叔宝许多金银财物,又多次接见他,让他和三品以上公卿大臣同班站立;每当陈后主参加宴会时,隋文帝恐怕引起他的亡国之悲,就禁止在宴会上演奏吴地音乐。后来监护看守陈后主的官吏上奏说:“叔宝喜欢吃驴肉,每日喝醉,罕有醒时。”文帝于是问道:“他每天喝多少酒?”监护官吏回答说:“每天和他的子弟家人能喝一石酒。”文帝大惊,下令对陈后主的狂饮滥喝加以限制,不一会又说:“随他吧,不用管他。他不如此酗酒,又怎么能打发日子呢!”后来看守又上奏文帝说:“叔宝云,‘即无秩位,每预朝集,愿得一官号。’”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你看,这杨坚也是够大度的,对一个囚犯近乎无理的要求,竟一一允诺,“随他罢”三个字,足将陈叔宝看透、贬透,比骂都难受。而陈叔宝即便当了俘虏,也不肯放下皇帝的架子,全然没有一点点耻辱感。
    导游说,其实像陈后主那样的皇帝也不多,亡了国、当了囚徒,到了这一步田地,还哭着闹着要官要位、要酒要女人,不过有一点他还是十分明白的,那就是他始终没有开口,请求隋文帝把皇位再还给他,这样的人他不亡国,谁亡国。陈后主的老祖宗陈霸先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仅仅30多年,就被子孙败光了。
    文帝因为陈氏宗室子弟很多,恐怕他们在京城长安惹事生非,于是下令把他们分散安置在边远州郡,分配给他们田地产业使他们得以为生,并且每年都派人去赏赐给他们一些衣服以使他们安然度日。
    后主陈叔宝的妹妹、女儿都被充斥进了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后宫。据《隋书》记载:隋王朝建立者文帝杨坚的夫人陈氏和炀帝杨广的贵人陈女,本是姑姑和侄女关系,俩人后来分别成了杨坚父子的后妃。杨坚的夫人陈氏,是陈朝末代皇帝陈叔宝的妹妹。而杨广的贵人陈女?,则是陈叔宝的女儿。陈氏姑侄是她们所在王朝被隋王朝灭后,随着众多王室成员一同被俘虏到了长安。由于俩人聪明漂亮,结果先后被杨坚父子纳为夫人和贵人。
    陈后主被俘时(589年)已经47岁。开皇三年(583年),隋朝迁都大兴城(即长安城)。陈后主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仁寿四年(604年)7月13日,隋文帝杨坚在大宝殿驾崩,隋炀帝杨坚继位。同年,10月20日,过了5年多囚徒生活的后主陈叔宝,也病死于洛阳,时年52岁。陈后主风流淫荡一生,死后赠大将军,追封长城县公,谥曰炀,葬于洛阳芒山。巧的是杨广死后谥号也是“炀”,隋炀帝是也。古代谥法,去礼远众称“炀”。
    《列传》选录:
    ①后主陈叔宝沈皇后,沈婺华,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君理女也。母即高祖女会稽穆公主。主早亡,时后尚幼,而毁瘠过甚。及服毕,每至岁时朔望,恒独坐涕泣,哀动左右,内外咸敬异焉。太建三年,纳为皇太子妃。后主即位,立为皇后(后无子)。
    沈婺华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初,后主在东宫,而后父君理卒,后居忧,处于别殿,哀毁逾礼。后主遇后既薄,而张贵妃宠倾后宫,后宫之政并归之,沈婺华澹然未尝有所忌怨。而居处俭约,衣服无锦绣之饰,左右近侍才百许人,唯寻阅图史、诵佛经为事。陈亡,与陈后主俱入长安。及陈后主薨,沈婺华自为哀辞,文甚酸切。隋炀帝每所巡幸,恒令从驾。及炀帝为宇文化及所害,沈婺华自广陵过江还乡里,不知所终。
    ②后主陈叔宝张贵妃,名丽华,兵家女也。家贫,父兄以织席为事。陈后主为太子时,以选入宫。是时龚贵嫔为良娣,贵妃年10岁,为之给使,陈后主见而说焉,因得幸,遂有娠,生太子深。陈后主即位,拜为贵妃。性聪惠,甚被宠遇。陈后主每引贵妃与宾客游宴,贵妃荐诸宫女预焉,后宫等咸德之,兢言贵妃之善,由是爱倾后宫。又好厌魅之术,假鬼道以惑后主,置淫祀于宫中,聚诸妖巫使之鼓舞。因参访外事,人间有一言一事,妃必先知之,以白后主。由是益重妃,内外宗族,多被引用。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
    唐代魏征在陈后主本纪中评论说:“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复溺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轴,遂无骨鲠之臣,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庭,临机不寤,冀以苟生,为天下笑,可不痛乎!”
    至此,建康(今南京)作为汉末三国以来南北分裂时期“六代名都”的历史即告结束,前后六朝立都于此,共历时324年。
    关于六朝帝王的陵墓的大致情况如下:
    1、东吴大帝孙权死后葬“孙陵岗”(今南京梅花山)或称“蒋陵”或“吴王坟”,陵内葬有孙权的潘夫人、步夫人和宣明太子孙登。但是地面上已找不到任何遗迹。
    2、东晋皇帝除司马弈葬于吴县外,其余均葬于建康(南京)幕府山之阳和鸡笼山之阳,以及富贵山南麓(东陵),鼓楼岗南麓(西陵),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平葬,不起坟”,因此陵墓位置不易确定。东晋至南朝的帝王陵墓之前,大多有巨大生动的石刻,保存到今天的还有20多处,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石刻中的代表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3、刘宋王朝的皇陵,已发现的有宋武帝刘裕的初宁陵,在南京东郊的麒麟门。陵前的神道入口处,保存着造型优美的双翼石兽一对,长、高各3米左右,重达2万多公斤。左边的石兽为双角通称“天禄”,右边的石兽为独角,通称“麒麟”,二者合称“麒麟”。文帝刘义隆陵的石兽,兽身已趋窈窕,装饰华丽。雕刻技巧随体型而异,平整简朴者用方刀法,繁复者用圆刀法,较汉代简便粗放的石雕大有进步。
    4、由于南朝萧齐、萧梁两代的萧氏皇帝死后,都葬回其故乡南兰陵郡(今江苏省丹阳市境内),但是王侯一级的陵墓,则多数葬在建康(今南京)地区。在梁代王侯墓前的神道中,通常有一对双翼石兽,身躯肥壮,颈部粗短,作张口吐舌、阔步向前之状,重达1万5千公斤左右,与石麒麟相仿,通常称之为“辟邪”。如果说南朝石麒麟给人的印象是窈窕而秀美的话,那么石辟邪的艺术形象便是健壮而丰满。南京地区现存的南朝石刻:以萧景墓(尧化门外太平村,即十月村)前的神道石柱,为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南朝石柱。石柱全高6.5米、拄身高4.2米、座高0.98米、盖高0.51米,柱盖小兽高0.81米、长0.84米。柱额书有“梁故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平忠侯萧公之神道”。以靖惠王萧宏墓碑侧面浮雕的纹饰,最为精美独特,堪称艺术精品。
    江宁县淳化镇刘家边南的萧正立墓保存也比较完。萧正立乃临川王萧宏之子,官丹阳尹、侍中左卫将军建安敏侯。墓前存有石辟邪、神道石柱各二。柱下陷于土,残高3.86米,柱端长方形柱额一方,上刻“梁故侍中左卫口口口口口口(按:剥落字。应为‘将军建安敏侯’六字)之口口(神道)”,上下右读;一为“梁故侍中左卫将口(军)建安口(敏)侯之神道”,上下左读。石辟邪长2.55米、高1.96米,二石辟邪相距16.36米。
    南朝王侯墓前神道中的第二列石刻是一对高达6米左右的神道石柱。这种石柱分作柱盖、柱身和柱础三个部分。最上部是一只屹立于莲花纹石圆盘之上的小型石辟邪;中部是具有20余道直线凹棱纹的椭圆形柱身,其上端附有长方形石额一块,刻写着墓主人的官衔和姓氏,通常是左柱刻正书,右柱刻反书,或左柱刻顺读文,右柱刻逆读文;下部的柱础上则蟠曲着一对头部相向、口衔宝珠的螭龙。全柱的造型匀称,比例协调,使人有秀丽挺拔和端庄凝重的感觉。
    5、南朝陈的帝王陵已发现的有:南京光华门外上坊附近陈武帝陈霸先的万安陵、栖霞山甘家巷南狮子冲陈文帝陈蒨的永宁陵和西善桥附近罐子山北麓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尚未确定)。以陈蒨永宁陵石刻最为著名。陵墓前200米处有石兽二,东西相对。双角者为天禄,独角者为麒麟,长度和高度均在3米以上。麒麟角上突起三个圆形物,环目张口,舌尖上翘,须髯下垂,耳如削竹,双翼刻鳞纹,衬以羽翅纹,遍体饰卷毛纹。雕刻手法细腻圆熟,姿态传神,为南京地区同类石刻中精品。它们比西安唐太宗的昭陵石刻,还早一个世纪,是我国石刻艺术史上的瑰宝。

TOP

祯明三年、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陈后主举行元旦朝会,在会见群臣百官时,突然大雾弥漫,吸入鼻孔,感到又辣又酸,陈后主昏睡过去,一直到下午才醒过来。
    初二,镇守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的主将徐子建携带告急文书飞骑赶赴都城,报告隋军已渡江的消息。初三,陈后主召集公卿大臣进宫商议军务事宜。初四,陈后主下诏书说:“隋军胆敢任意兴兵凌逼,侵犯占据我都城近郊,就好似蜂虿有毒,应该及时扫灭。朕当亲自统帅大军,消灭敌军,廓清天下,并在朝廷内外实施戒备。”任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3人为都督,任命司空司马消难、湘州刺史施文庆两人为大监军,又派遣南豫州刺史樊猛统帅水军出守白下城,散骑常侍皋文奏统帅军队镇守南豫州(今安徽宣城)。陈后主又下令设立重赏,征发僧、尼、道士等出家人服役。
    初六,隋将贺若弼率军攻克京口(今江苏镇江),生俘陈朝南徐州(今安徽宿州)刺史黄恪。贺若弼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不犯,有士卒在民间买酒的,贺若弼即令将他斩首。所俘获的陈朝军队6千余人,贺若弼全部予以释放,发给资粮,好言安慰,遣返回乡,并付给他们隋文帝敕书,让他们分道宣传散发。因此,隋军所到之处,陈朝军队望风溃败。
    陈朝南豫州刺史樊猛当时还在建康,由他的儿子樊巡代理南豫州事。初七,隋将韩擒虎率军进攻姑孰(今安徽当涂),只用了半天,就攻下了姑孰城,俘虏了樊巡及其全家。江南地区的父老百姓早就听说过韩擒虎的威名,前来军营谒见拜访的人昼夜不绝。
    此时,隋将贺若弼率军从北道,韩擒虎率军从南道,齐头并进,夹攻建康。陈朝沿江的镇戌要塞守军都望风尽逃;贺若弼分兵占领曲阿(江苏丹阳),隔断了陈朝援军的通道,自己率主力进逼建康。陈后主命令司徒、豫章王陈叔英率军守卫朝堂,萧摩诃率军驻守乐游苑(今南京九华山,古称覆舟山西南侧),樊毅率军驻守耆寺(今鼓楼以西耆寺阇),鲁广达率军驻守白土冈(今南京城东),忠武将军孔范率军驻守宝田寺。15日,任忠率军自吴兴入援京师,驻守朱雀门。
    祯明三年、开皇九年(589年)正月17日,隋将贺若弼率军进据钟山,驻扎在白土冈的东面。晋王杨广派遣总管杜彦和韩擒虎合军,共计步骑两万人驻扎在新林(今南京西南)。隋蕲州总管王世积统帅水军出九江,在蕲口(今湖北蕲春西南)击败陈将纪瑱,陈朝将士大为惊恐,向隋军投降的人接连不断,晋王杨广上表禀报军情,隋文帝非常高兴,于是宴请和赏赐百官群臣。
    当时建康还有军队10余万人,但是陈后主生性怯懦软弱,又不懂军事,只是日夜哭泣,台城内的所有军情处置,全部委任给中书舍人施文庆。对萧摩诃先后两次提出的迎战建议均不采纳。在召集诸将商议军事时,任忠又提出反击之策,亦不从。第二天却说:“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突然命萧摩诃等诸军出战。20日,陈将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萧摩诃于白土冈一带依次南北列阵,绵亘20里,由于缺乏统一指挥,首尾进退互不相知。
    隋将贺若弼率领轻骑登上钟山,望见陈朝众军已摆开阵势,于是驰骑下山,与所部7位总管杨牙、员明等将领率兵士共8千人,也摆好阵势准备迎战。因为陈后主私通萧摩诃的妻子,所以萧摩诃一开始就不想为陈后主打仗;只有鲁广达率领部下拚死力战,与贺若弼的军队旗鼓相当。隋军曾经4次被迫后退,贺若弼部下战死200多人,陈朝兵士获得隋军人头,纷纷跑去献给陈后主以求得奖赏。贺若弼乘陈军胜而骄惰(duǒ),令纵烟自隐,引军进击孔范。孔部一触即退,陈诸军见势,骑卒混乱,一溃不止,死5000人。萧摩诃被擒,隋将贺若弼命人推出去斩首,萧摩诃神色自若,贺若弼于是给他松绑并以礼相待。当夜,贺若弼于乐游苑擒鲁广达,烧北掖门入城。
    这萧摩诃也是太悲哀了,他奉命率军在白土冈为陈后主卖命打仗,陈后主却在宫中设宴,与他年轻貌美的继妻调情,并引上龙床,一连数日留置不归。等他得知真情,已无心再战,大骂几声昏君,准备率军回宫中杀了陈叔宝解救爱妻,不料被隋兵活捉。
    陈亡后,隋文帝杨坚授萧摩诃开府仪同三司。不久,随汉王杨谅至并州(山西太原)。隋仁寿四年(604年),萧摩诃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8月,萧摩诃在于清源(今山西省清徐)败于隋名将杨素,被俘后被杀,时年73岁。
    先前,任忠驰马进入建康台城,谒见陈后主,叙说了失败经过,然后说:“陛下好自为之,我是无能为力了!”陈后主交给他两串金子,让他再募兵出战,任忠说:“陛下只有赶紧准备船只,前往上游会合周罗等人统领的大军,我当豁出性命护送陛下。”陈后主相信了任忠,敕令他出外布置安排,又下令后宫宫女收拾行装,等待任忠,久等不至,觉得奇怪。当时韩擒虎率军从新林向台城进发,任忠已经率领部下数骑到石子冈去投降。当时陈朝领军将军蔡徵率军守卫朱雀航,听说韩擒虎将到,部队惊惧,望风溃逃。任忠带领韩擒虎的军队径直进入朱雀门,还有一些陈军将士想进行抵抗,任忠对他们挥挥手说:“我都投降了隋军,你们还抵抗什么!”于是陈军全都逃散。此时,台城内文武大臣全都逃跑,只有尚书仆射袁宪在殿内,尚书令江总等数人在尚书省府中。陈后主对袁宪感叹说:“我从来对待你不比别人好,今日只有你还留在我的身边,对此我感到很惭愧。这不只是朕失德无道所致,也是由于江东士大夫的气节全都丧失净尽了。”
    祯明三年、开皇九年(589年)2月10日,隋军攻入建康台城。陈后主惊慌失措,想要躲藏,袁宪严肃地说道:“隋军进入皇宫后,必不会对陛下有所侵侮。事已至此,陛下还能躲到什么地方去?我请求陛下将衣服冠冕穿戴整齐,端坐正殿,依照当年梁武帝见侯景的做法。”陈后主不听,下榻急走自语道:“锋刃之下,未可儿戏,朕自有计。”他带着一帮宫嫔,急奔至进华林园(皇家园林)景阳殿后的水井旁,与张丽华、孔贵嫔3人并作一束,躲入井中。隋兵入宫,抓住内侍问后主藏到哪里去了。内侍说在井里。只见井里面漆黑一团,呼之不应,上面往下扔石头,才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隋兵放下绳子,往上拉时,士兵觉得奇怪,怎么这么重?都以为陈后主是一个大胖子,拉上来后才发现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3人同束而上,隋兵皆大笑。后人有诗曰:“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当时粉面黛目的张贵妃吓得涕泪俱下,胭脂沾满了石井栏,以帛拭之不去,遂留下胭脂痕迹。故民间称“胭脂井”。
    宋朝诗人陈孚有《胭脂井》诗云:“泪痕滴透绿苔香,回首宫中已夕阳。万里河山天不管,只留一井属君王。”宋朝曾巩为此告诫后人,写了辱井铭:“辱井在斯,不可戒乎”刻于井栏上,故胭脂井,又名辱井。宋朝政治家王安石也曾在此留诗一首:“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成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
    隋兵入宫时,沈皇后仍像平常一样,毫不惊慌。皇太子陈深当时年方15岁,关上门,安然端坐,太子舍人孔伯鱼在一旁侍奉,隋军兵士推门而入,陈深端坐不动,好言慰劳说:“你们一路上鞍马劳顿,还不至于过于疲劳吧?”隋军兵士都纷纷向他致敬。当时陈朝宗室王侯在建康城中有100余人,陈后主恐怕他们发动政变,就把他们全都召进宫里,命令他们都聚集在朝堂,派遣豫章王陈叔英监督他们,并暗中严加戒备。到台城失守以后,他们都相继出降。
    2月22日,晋王杨广进入建康,认为陈朝中书舍人施文庆接受委命,却不忠心国事,反而谄媚为奸,以蒙蔽天子耳目;前中书舍人沈客卿重赋厚敛,盘剥百姓,以博取天子的欢心;与太市令阳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都令史暨慧景等人都是祸国害民的奸臣,一并斩于石阙下,以谢三吴地区百姓。杨广又让高颍和元帅府记室参军裴矩一道收缴南陈地图和户籍,封存国家府库,金银财物一无所取。因此,天下都称颂杨广,认为他贤明。
    晋王杨广因为贺若弼率军与陈朝军队先期决战,违犯了军令,下令将他收捕送交执法官吏。隋文帝派遣驿使传令召贺若弼入朝,并给杨广下诏书说:“这次平定江表地区,全仗贺若弼和韩擒虎二人之力。”还下令赏赐贺若弼布帛等物1万段。不久又赐给贺若弼和韩擒虎诏书,赞美他们二人的功绩。
    隋开府仪同三司王颁是王僧辩的儿子,在一天夜里,他挖了陈高祖的陵墓,焚毁了陈霸先的尸骨,并将骨灰投进水中然后喝下去,以报杀父之仇。随后把自己捆绑起来,向晋王杨广投案,请求治罪;杨广把此事报告了隋文帝,隋文帝下令赦免了他。隋文帝又下诏令给陈高祖、陈世祖、陈高宗安排5户守陵人,分别负责守护陵墓。
    之后不久,陈国被全部平定,隋朝共得到30个州,100个郡,400个县。隋文帝诏令将建康的城邑宫殿房屋,全部毁掉为耕田,又在石头城设置蒋州。
    孝宣帝陈顼在位时,由于穷兵黩武,与北周连年征战,屡战屡败,陈国国土日削,国力日衰。到陈后主即位,陈国的国力已经相当不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陈叔宝很有文才,但却是一个完全不懂国事、只知道喝酒享乐的荒淫皇帝,致使朝政极度腐败。他“奏伎纵酒,作诗不辍”(《南史•陈本纪》)。陈叔宝为其妃张丽华作艳词《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后人以“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成为有名的亡国之音的代称。唐朝诗人杜牧有诗《秦淮夜泊》:“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陈叔宝对酒文化的研究,堪称一绝,有独酌谣二首为证。其一:“独酌谣,独酌且独谣。一酌岂陶署?二酌断风飙,三酌意不畅,四酌情无聊,本酌盂易覆,六酌欢欲调,七酌累心去,八酌高志超,九酌忘物我,十酌忽凌霄。凌霄异羽翼,任致得飘飘。宁学世人醉,扬波去我遥。尔非浮丘伯,安见王子乔?”其二:“独酌谣,独酌酒难消。独酌三两碗,弄曲两三调。调弦忽未毕,忽值出房朝。更似游春苑,还如逢丽谯。衣香逐娇去,眼语送杯娇。余樽尽复益,自得是逍遥。”
    陈后主的发妻沈皇后,既贤惠,有隐忍。后主一年半载才去看望一次,而且总是“暂入即返”,从不多作停留,沈后总是起身黯然相送,也无相留之言。于是后主作《戏赠沈后》一诗:“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亦去。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后来发展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陈后主一味贪图酒色,最后丢掉了江山。据有关记载,南朝前期,有90多万户,人口近470万。到了陈叔宝亡国的时候,南朝仅剩50万户,人口200万,可谓是人口萧条,社会凋敝。
    南朝陈初期,“号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陈王室一面笼络江左豪族,恢复江南经济,一面征伐北齐,收复淮南失地,政权逐渐稳固。建康都城也在兴工复建之中。
    由于梁末侯景之乱时,王僧辩“纵军士入宫探取,火烧宫及太极殿兼西堂省寺”。558年,陈霸先为帝时期新作太极殿;太建七年(575年)改作第二重宫墙云龙、神虎2门。陈宣帝又为文皇后建安德宫于宣阳门外、都城西南。侯景焚毁的太子东宫,太建九年(577年)亦重建完工。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年)“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等三阁”。殿阁之奢侈豪华,胜于前代。
    南朝陈的宫殿也十分奢华,是在建康宫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前面说过)东晋时的建康宫,外围宫墙周长约为4公里。建康都城的大小和范围,同东吴建业城一样,城周是20里19步。东晋中期时曾经重修,共开有6个门,除正南面的宣阳门外,还有南偏东的开阳门,南偏西的陵阳门,东面的清明门和建春门,以及西面的西明门等。据《舆地纪胜》云:“晋宋时谓朝廷禁省为台,故谓宫城为台城(鸡鸣寺北)。”台城也就成为中央政府和宫殿所在地。
    侯景之乱将一座绝代繁华的建康城糟踏得百孔千疮,残破不堪。台城的宫殿建筑、典籍宝器、苑囿楼台以及华林园,几乎被毁荡殆尽。侯景之乱平定后,梁元帝萧绎不愿再在建康建都,于是定都湖北江陵,不久为西魏所灭。
    之后,梁朝大将陈霸先又在建康称帝,建康宫得到逐步恢复。到了南朝陈后期,宫室更加向绮丽方向发展,陈后主在光昭殿前,为宠妃张丽华修建著名的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阁高数丈,并数十间。其窗墉、壁带、悬媚、栏槛之类并以沈檀香木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极其奢华。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奇珍丽,近古所未有”。园中积石为山,引水为池,广植奇树异卉,盛极一时,是南北朝时著名的豪华建筑。公元589年隋文帝灭陈时建康宫与都城同时被夷为平地。
    有诗为证(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这里的台城:指六朝皇宫。结绮、临春:指陈后主所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万户千门:指皇宫。《后庭花》:指陈后主为张贵妃作的《玉树后庭花》曲和词。
    陈后主即位前两年(581年),北周丞相“隋国公”(国舅)杨坚废掉了幼帝(周静帝)宇文衍,北周灭亡。自立为帝,国号隋。自此,随文帝杨坚就开始觊觎南朝陈,而陈后主既不知道,也没有作任何防备,还是喝酒吟诗作赋。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就在东吴的孙皓降晋310年后,古城建康(今南京)又上演了一出陈叔宝降隋的闹剧。两位皇帝受降前后的许多经历和过程,几乎一样。第一,都是末代皇帝;第二,都是自以为是,自恃长江天险,不肯听人所劝;第三,都是荒淫无耻,在酒色缸里泡大的;第四,都十分有文才,特别在诗词方面造诣了得。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第五,都是在位时肉袒投降后,被人家掳去当了俘虏,最后都是客死他乡。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