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有关太平天国的名人轶事,主要选辑以下几则:
    【咸丰皇帝】清文宗,名爱新觉罗•奕泞(1831—1861年),道光皇帝第四子。清朝第九位皇帝,道光病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终年31岁。葬于河北定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咸丰帝奕泞,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1850年,20岁的咸丰即位。第二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名,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事。在两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先后攻取了汉阳、岳州、汉口、南京等南方重镇,于1853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官制,建立了太平天国。
    咸丰帝依靠曾国籓、左宗棠等人,在平息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帝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定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咸丰面对国库空虚,军伍废弛,吏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众起义此起彼落,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这样的一副烂摊子,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他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他尤其宠爱其中一个名叶赫那拉•玉兰的姑娘(就是日后的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受宠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9月,英法联军由天津登陆,逼近北京,咸丰慌忙携带皇后和慈禧、四春娘娘等宫眷100多人,逃往热河避署山庄。不久,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纵火烧毁了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事后,咸丰派恭亲王奕炘和侵略军谈判,以割地赔款的代价求得议和。但是他仍然不敢回京,迟迟不肯动身。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咸丰开始生病。而且病情日益严重。他宣召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8位大臣进寝室接受顾命,下令立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因皇太子年幼,咸丰要他们尽心辅佐。第二天咸丰在内忧外患中病死在热河避暑山庄的行殿寝宫内。咸丰死后的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
    【同治皇帝】清朝第十位皇帝,同治即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年)。
    同治帝6岁登极,同治十二年(1873年)18岁亲政,坐了13年龙椅。19岁病死,庙号穆宗。有人说他是幸运的,生为独子皇储,享受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尊荣。没有兄弟跟他竞争皇位,安安逸逸地过着锦衣玉食、钟鸣鼎盛的生活。但是他也是不幸的,至少5个不幸。第一不幸,6岁时他父亲咸丰帝就死了;第二不幸,童年就要上朝,上朝时不能乱动,国家的大事、大臣的奏章、官员的任命,听不懂也得坐着,没有童贞之乐;第三不幸,他跟母后慈禧关系不好,经常受到训斥。第四不幸,婚姻不如意,他想娶的人母后不喜欢,不想娶的,指配给你。第五不幸,刚刚亲政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同治帝在位期间,依靠曾国籓、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平息了太平天国等一系列的农民运动。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同治帝亲政以后,来不及有所作为就死了。他的政事不堪一提,他的名字却因丑闻轶事而大噪人心。
    同治帝的去世,根据正史记载是死于天花。但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是,他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的渲染而家喻户晓,流传于世。皇帝有嫖娼之爱好,绝非同治一人。可是,好多皇帝嫖了一辈子,都还干干净净,无损威名。可这同治帝,却因嫖送命,因嫖坏名,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其实从《翁同龢日记》来看同治确实死于天花。
    【湘军首领】曾国籓(1811—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家世农。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官居一品。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曾国籓兄妹9人,曾国籓为长子。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
    1852年,曾国籓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成为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作战的主力之一。同治十一年2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曾国籓在南京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年62岁。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清史稿》说病逝于同治十三年)。
    曾国籓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1879年,也就是曾国籓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都高度评价过曾国籓。毛泽东说过“独服曾文正”。蒋中正在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以曾国籓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曾国籓在《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疆场竞斗之计》、《处世交友之道》、《修身养性之诀》等方面的造诣也极深。
    【天王之妹】相传,洪宣娇是洪秀全同父异母之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有一本叫做《祖国妇女界伟人传》的书中称:“洪宣娇者,军中称萧王娘,天王姊,西王萧朝贵妻也。年不满30岁,艳绝一世,骁勇异常,从女兵数百名,善战,所向有功。萧王娘及女兵皆广西产,深奉秀全教,每战先拜天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白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女兵皆锦旗银盾。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
    专家们认为,种种有关洪宣娇的传说和野史都是假的。绝大多数有关洪宣娇的记述都是把另一有名的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的事迹以讹传讹所致。还有一说:洪宣娇“生性淫荡”、“善妒”。甚至说洪宣娇本来就是一个大众情人,先是由其兄天王做主嫁给了萧朝贵,不久萧朝贵便死于围攻长沙城的战斗中,洪宣娇成了寡妇,然后与东王杨秀清私通。进入天京后,杨秀清迷恋上新科女状元傅善祥,对洪宣娇越来越淡薄,洪宣娇气愤不过就委身于北王韦昌辉,鼓动天王和北王发动政变杀了杨秀清和傅善祥。当然,这些都是闲聊的话题,不能当真。
    【巾帼状元】中国历史上的才女虽然很多,自隋末唐初设立科举制度到清末1300多年间,大约有552位状元,但是从来没有女状元。到了太平天国,终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关于傅善祥的身世版本很多,但导游认为,以下一种传说稍微合理一些。
    傅善祥,字鸾史,1832年生于南京城里的一户书香人家,自幼聪慧过人,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3岁时便能背诵很多诗词歌赋,年龄稍长,即能写诗。16岁时,已经很有名气,引得当地名门望族纷纷致聘求婚。
    1853年,傅善祥21岁时,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城内百姓按性别被编入男营、女馆,她被编入女馆锦绣营。是年春末,洪秀全颁布诏书,开甲取士,同时打破以往常规,破例增加“女科”,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第一次。傅善祥摒弃世俗偏见,报名参加女科考试。
    经过层层选拔,她的文章最后被送到了洪秀全的案头。天王阅后,立即被这篇文章折服,尤其是文中的观点,更是让他欣喜不已:“三皇不足为皇,五帝不足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于是容颜大悦,提起朱笔将傅善祥点为女科状元。后在东王府中担任女簿书。傅善祥考中鼎甲第一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状元,也是唯一的女状元。
    上元(今南京)人吴承桢,以他太平天国时期在南京的亲见亲闻,写了一组《金陵纪事杂咏》,其中一首诗就提到,“棘围先设女科场,女状元称傅善祥。”作者在诗下还特地加了个小注说:“贼(指太平军)将女馆内识字女子考试,取傅善祥为第一,唤入伪府,令司批答。”后来在杨秀清的东王府中担任女簿书,“凡贼(太平军)文书,皆归批判,颇当贼意。”太平天国失败后,傅善祥下落不明。
    傅善祥究竟算不算女状元,其实是很无所谓的事,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反正第一历史无法重现,随便你怎么说。让更多的人去议论:南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女状元,那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事情要通过炒作,才能出名。
    【天国壁画】太平天国壁画,在南京水西门的堂子街,它不仅藏有整个太平天国时期最高水平的壁画艺术,也是江南最大的近代壁画集中保留地。
    据说明初修筑南京城墙时,为解决工匠洗澡的问题,靠着城墙修了一溜子澡堂,时称“堂子街”。因为澡堂是用白石和透水性较差的白色城砖砌成的,所以人们就又叫它为“玉石大街”。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主要分布在108号正厅两壁山墙上,分别为《鹤寿》、《防江望楼》、《山亭瀑布》、《柳荫骏马》、《双鹿灵芝》等完整图案,其面积也从2平方米到8平方米不等;此外,堂子街108号的第二进、第三进的二厅壁板上,还保存着10幅木板画,绘有鸳鸯荷花、太狮滚绣球等吉祥图案。无论是壁画还是木板画,均构图严谨、运笔娴熟、着色鲜艳、气势磅礴,既富有中国山水花鸟画的传统风格,又贴近生活、反映民间的艺术品位,是独特的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珍品。
    太平天国前期,这里曾是东王杨秀清属官的一个衙署,后期是太平天国的王府。1956年,堂子街壁画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以来,有关部门已经4次采取手段对这批壁画进行维修保护,但由于资金匮乏、保护技术滞后,壁画始终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而壁画所在的外部环境,还在不断恶化。
    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后,中国继续由清朝政府统治。又过了近半个世纪,到了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接下来,导游领着我们匆匆走进了第十座城堡,也是最后一座城堡。

TOP

(5)天王之死。
    咸丰十一年(1861年)9月,湘军攻陷安庆后,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籓坐镇安庆,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实行“欲拔根本,先剪枝叶”的作战方针,调动湘、淮军7万余人,兵分10路,对以天京为中心的太平军占领区实施向心攻击。即先行肃清沿江一带太平军,巩固后方,然后再围攻天京。同治元年(1862年)1月,清廷命曾国籓为协办大学士,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务。曾国籓令湘军继续沿江东进;令浙江巡抚左宗棠率湘、赣、浙军2万余人全力攻浙;部署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6500人会同英、法侵略军阻挡太平军进攻上海,并伺机西攻苏州、常州,置天京于战略包围之中。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进,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陆师驻扎在天京城南雨花台一带,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师进抵护城河口。
    从6月到11月,虽经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干王洪仁玕、辅王杨辅清、护王陈坤书等率军,在天京外围前赴后继,左突右攻,都不能改变天京被围的局势。
    11月下旬,湘军相继进占天京(今南京)东南的上坊门、高桥门、双桥门、七桥瓮;西南的江东桥,以及东坝、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两门尚可与外联系。
    同治二年(1863年)冬,太平军各个战场的军事形势迅速恶化。12月20日,李秀成自丹阳前线返回天京,鉴于天京内无粮草,外绝援兵,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遭到拒绝,从而丧失了另作良图的最后机会。李秀成无奈,只好部署死守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湘军驻扎太平门、神策门外,合围天京。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兵锋至太平、神策门外。14日,湘军以云梯登城未果。4月起,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10余处。太平军赶筑月城,准备城墙被轰塌后组织抵抗。5月底,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龙脖子(今太平门外),太平军称之为地保城。湘军筑砲台在城上,日发巨砲轰击,居高临下,全城形势皆在掌中。从而能够居高临下,监视城内动静,压制守军炮火,掩护挖掘地道。
    3月开始,天京城内粮食日缺,洪秀全诏令军民食用“甜露”(一种野草制的代食品)充饥,洪秀全带头吃草团。4月,张宗禹、任柱等和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河南内乡会师,欲东下救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同治帝一方面命曾国荃迅速攻下南京;一方面命僧格林沁所率清军困阻捻军于鄂皖边界。
    李鸿章所部淮军在“常胜军”(即洋枪队)支持下,自上海西进,连陷苏州﹑无锡,推进至常州城下。左宗棠部也进围杭州。至1864年5月,苏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军占领,天京完全被包围。
    据有关记载,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靡,究竟有多少个王后娘娘、美女嫔妃?这里有一个不完全的统计:金田起义后不久15人;一年后至永安,据突围时被俘的天德王洪大泉口供:“洪秀全耽于女色,有36个女人”;后来有所减少,到1864年天京沦陷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后的口供中说:“我现年16岁,老天王是我父亲。我有88个母后,我是第二个母后赖氏所生,我9岁时就给我4个妻子。”这里天王的88个后妃已超过了历代封建帝王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后妃的人数了。据《江南春梦笔记》的记载: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元女等7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天王府不设太监,所以另外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计算,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嫔妃和侍女在天王府伺候洪秀全。比起当朝爱好声色犬马的咸丰帝的18嫔妃来,真是小巫见大巫,洪秀全堪称绝对的都督,而且比咸丰帝都督一百倍。
    洪秀全还为他的后妃规定了许多奇怪的清规戒律,都必须严格遵行。如禁止女子抬头看他,“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点罪万千。”“看主单准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个大胆看眼上,怠慢尔王怠慢天。”
    当时天京城内,从侯以下所有军政官员到平民百姓,全部家人离散,分居在男营、女馆,一部分被选征到各王府,主要是到天王府服役,久久分离,又无期限,十分悲惨。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取苏浙的时候,洪秀全又从李秀成选送到天京的3000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就在这一年,还不到50岁的天王洪秀全,终于颁发了最后一道‘朕命幼主写诏书’的诏旨,把权力交给他那个年方13岁、却已经学会荒淫的儿子洪天贵福,自己当起了太上皇来。
    洪秀全从40岁进南京到51岁,在美女如云的天王府中度过了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11年中仅仅颁发过25篇诏书,而且从咸丰四年(1854年)到咸丰八年(1858年)是空白,5年中竟然未发一诏。
    同治三年(1864年)6月3日(天历4月21日,阴历4月9日),洪秀全自尽,时年51岁。据《清史稿》:“是月洪秀全以金陵危急,服毒死。群酋用上帝教殓法,绣缎裹尸,无棺椁,瘗宫内,秘不发丧。”
    曾国籓刊刻的《李秀成自述》:“天王(洪秀全)斯时焦急,日日烦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一说,洪秀全4月27日病逝。
    洪秀全死后,天京人心愈加不安。李秀成等旋扶幼天王15岁的洪天贵福继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李秀成执掌。
    洪天贵福(1849—1864年),天王洪秀全长子。初名天贵,后加“福”字。即位后,其刻印称洪福,旁列“真王”二字,清方误为“瑱”,其称洪福瑱。然细观印文,实“真主”二小字,非真王也。洪天贵福从小诵习“拜上帝会”经籍。咸丰十年(1860年)起,以幼主名义发布诏旨。1864年6月6日(太平天“囯”甲子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同治三年五月三日)继位登极称“幼天王”(即幼主),年15岁。
    同治三年(1864年)6月16日,国荃饬诸军发太平门地雷,塌城垣20余丈,前敌总兵李臣典、硃洪章等九人先登,诸将分门合力,攻克江宁省城,获伪玉玺2方、金印1方。是夜,太平军自焚天王府,李秀成携洪秀全幼子(洪天贵福)从城垣倒口遁去,并以己马与之乘以行。
    那座周围10余里,内外分两重,外叫“太阳城”,内叫“金龙殿”,由天王亲自监工建造的“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为“空余荒蒿野鸽飞”的废墟。
    曾国荃令闭门封闭城墙缺口,搜杀3日,毙太平军10余万,仅王以下大小头目约3000余。最后,在城西北隅清凉山藏伏太平军数千人出与湘军死战,全部被歼。天王府妇女多自缢,及溺城河而死。
    曾国荃派马队追至淳化镇(今南京江宁区),生擒列王李万才。其自城破后逸出者,洪秀全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璋王全部被马队杀死。22日,萧孚泗在方山附近搜获李秀成及洪仁发、洪仁达于江宁天印山。又搜掘洪秀全尸体于宫中,戮而焚之。曾国籓亲讯李秀成等,8月7日被骈诛于市。
    天京失陷后,幼天王由李秀成等护送从太平门龙脖子豁口逃出天京城,后由洪仁玕等送至安徽广德,继被黄文金等迎入浙江湖州等地。9月,清军抓获洪天贵福,后被押送到南昌,凌迟处死,时年15岁。有供词(即《洪福瑱自述》)。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军余部转战大江南北,一直奋战到1868年彻底灭亡。
    跨过太平天国废墟,大家的思绪还停留在“天京保卫战”的惨烈之中,那被湘军地雷炸断数丈的“龙脖子”城墙(今南京太平门段)上。导游说,虽然已经过去了140多年,但直到今天。每当他经过“龙脖子”路段,似乎还能嗅到当年浓烈的火药味。
    (6)天朝败因。
    洪秀全初倡上帝会,亦名三点会。会中的口号就是“反清复明”。而明朝君主朱元璋年号“洪武”,“洪”字三点水,洪秀全,也有一个“洪”字,因此社团“兄弟”,均以三点水“兄弟”相称。为此,洪秀全从1851年1月11日发动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震惊中外。但是他只做到了“反清”,尚未实现“复明”就失败了。
    有人认为,太平天国在本质上存在缺陷,在进步的表象下面存在理性的倒退。政治上,太平天国由神权与王权结合,朝中不但阶级森严,为王为官者的为所欲为,其“劣度”远远超过了儒家思想约束下的满清朝廷。文化上,太平天国对固有传统文化完全推翻,对传统知识分子十分仇视。最终导致失败。
    民间总结太平天国的失败有六大原因:一是国名不吉利。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确实有悖于当时的迷信风俗。也不知道洪秀全是怎么想的,给自己的国家起了一个太平天国的名字,这个名字既不好听,写起来也很别扭,太平天囯的“囯”字里面居然没有一点,写成“囗中王”,这很象是先天不足,而“口”中的“王”,迟早是要被吃掉的。最后,有一点的大清“国”和曾国籓,“镇”住了缺一点的太平天“囯”。二是一夫多妻制。这一点很多人也不同意,但这又是实事。在太平天国将领中,普遍实行一夫多妻制,同时又对下级军官和百姓实行“男营”、“女馆”制,即男女分开居住,即便是夫妻也如此。致使一些人嫔妃太多累死;更多的旷夫怨妇愁死。你想想洪天王一人就占了2000多个女人,他自己忙不过来,又不让别人帮忙,那么多女人闲着不生孩子,哪里来的后代,后继无人,太平军后期兵源严重短缺。三是定都天京后,领导层封建意识与日俱增,等级观念、享乐思想尤其突出。特别是洪秀全,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封建帝王。四是极尽腐败之能事。在《天京游记》中有一段对洪秀全用膳时的描述:忽然间声音杂起,鼓声、钹声、锣声与炮声交作,原来是天王进膳的时间,直至膳毕,这些声音才停止。此时:“圣门半开,好些软弱可怜的女子或进或出,各提盘碗筷子及其它用品,以侍候御膳用。各种物品大都是金制的。”天王有王冠,以纯金制成,重八斤;又有金制项链一串,亦重八斤。他的绣金龙袍亦有金钮。他由内宫升大殿临朝,亦乘金车,名为圣龙车,用美女手牵而走。五是大肆反孔。历史上曾经有过5次大反孔:第一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第二次是法家反孔;第三次大规模反孔是太平天国;第四次反孔是五四运动;第五次反孔是毛泽东。最过分的应属太平天国,已经2500多岁的孔老夫子,对此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早年洪秀全砸了本村孔子的牌位,开始出门传教,加入并改造了“上帝会”,并很快成为领袖。从1851年太平军起事开始,所到之处,一切传统寺庙的偶像“扫地荡尽”,特别是遍布全国的孔庙首当其冲。太平军不仅砸孔庙和孔子牌位,毁烧儒教书籍,还编出不少“上帝骂孔子”的戏剧,到处演出。有研究者认为,太平天国否定和摧毁传统文化,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大原因之一。六是滥封王职。1861年前,洪秀全仅封王10人左右,到1862年10月,他封王就达30多人。次年4月,更增加到90多人。1864年天京失守前,封王竟达2700百多人。太平天国从起义到失败,在短短十几年中,3次大规模突击提拔干部近3000人。由于封官许愿太多,提拔干部过滥,“十羊九牧”,导致政治腐败,军心涣散。干部多意味着行政成本必然加大,百姓税赋必然加重,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更严重的是官多是非多,内讧自耗多,贪赃枉法多,更加剧了社会矛盾。所以有人说,当时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败程度,远远超过了满清政府。正是这样,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导游说,如今我们的干部也很多。据有关资料:解放初期,官民比为1:600,现在已达1:28。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即使是同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1∶67和10年前的1∶40相比,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也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不再赘述。
    有人说,但凡农民运动,不管在哪个朝代,只要不成功都是一场灾难,不信你翻开历史细细地看看,这就是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胜者,历史向前进;败者,历史倒退若干年。道理很简单,败者不具备成功的因素,所以他的破坏性是百分之百的;成者,虽也有破坏性,但是大部分在成功之后的建设,一般都能超越前者,特例除外。导游说对于这些粗俗的一管之见,无需认真。
    (7)后人评价。
    对洪秀全的评价,有两个极端。六、七十年代,凡农民起义就是进步,对洪秀全及太平天国基本完全肯定。现在,有的人则将他完全否定。
    ——曾国籓认为太平天国最大的罪过在于“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哲学家冯友兰:时人称许太平天国,贬骂曾国籓,可是从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来说,洪秀全要学习并搬到中国的,是以小农平均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中国当时需要的是西方的现代化,所以他的理想若真实现,中国就要倒退。
    ——孙中山:洪秀全是反清第一人。并以“洪秀全第二自居”。
    ——毛泽东:洪秀全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人物,是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五列传二百六十二曰:“秀全以匹夫倡革命,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馀年,用兵至十馀省,南北交争,隐然敌国。当时竭天下之力,始克平之,而元气遂已伤矣。中国危亡,实兆於此。成则王,败则寇,故不必以一时之是非论定焉。唯初起必讬言上帝,设会传教,假“天父”之号,应“红羊”之谶,名不正则言不顺,世多疑之;而攻城略地,杀戮太过,又严种族之见,人心不属。此其所以败欤?”
    (8)洪秀全年表。
    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日),生于广东花县官禄。
    道光八年(1828年),第一次去广州应考秀才,没有考取。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起义。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3月,至广州,从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了解基督教仪式。
    咸丰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拜上帝会于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囯,改元“太平天囯元年”。3月,洪秀全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12月,在永安封东、南、西、北、翼王,建立太平天囯基本制度,称为“永安建制”。
    咸丰三年(1853年)1月,太平军攻陷武汉,湖北巡抚常大淳死。太平军增至50万。曾国籓办湖南团练,即为湘军。2月,攻陷安庆,安徽巡抚蒋文庆自杀。3月,攻陷南京,江宁将军祥厚、两江总督陆建瀛战死。南京易名天京,定为首都。清军建江南、江北大营。
    咸丰六年(1856年)9月,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内讧,诸王互杀,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先后被杀。
    同治二年(1863年)冬,天京为清军围困,粮尽援绝。
    同治三年(1864年)6月,天王洪秀全自杀。其子洪天贵福继位,称幼天王。7月19日,天京被清军攻陷。11月,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南昌被处死。
    (二)天朝诸王
    洪秀全从拜上帝教义出发,认为只有天父上主皇上帝才是帝,人间之主称王足矣,故金田起义时自称天王(万岁)。其他诸王除有不同的王爵号外,还有九千岁、八千岁、七千岁、六千岁、五千岁以及千岁之别。洪秀全自1851年12月17日,在永安发布封王诏令,到天京陷落(1864年)前,13年共封王达2700多人,平均每年封王200多人。据说,起初封王时,天王还赐给金牌,后来王封得多了,就改赐银牌、铜牌、木牌,再后来刻木牌都嫌麻烦,只得赐书为凭,这就是所谓的“金王”、“银王”、“铜王”、“木王”、“纸王”。封王泛滥时,连几个字也懒得写了,只是口头传一句话了事,这种王被称为“口头王”。太平天囯王爵自天王以下分为五等。东西南北四王、翼王、干王等执掌朝纲,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善战的,是三等王;恤王等为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据查,目前有名有姓有爵号的约240余人。本篇只介绍10个王。
    1、东王杨秀清(1821—1856年)广西桂平人,原名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在其曾祖父之前,迁居到广西桂平县紫荆山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世代以种山、烧炭为业。父母早亡,年少而孤。后来他接受了冯云山传播的革命思想,逐渐成为太平军有谋略、有胆识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太平天国前期主要领导者。
    1851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后任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12月,在永安(今广西蒙山)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大权,节制其他各王。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咸丰三年(1853年),占领南京后,提出就地建都的主张,使太平天国政权正式建立。其后,策划组织了北伐、西征等重要战役,成为太平天国起义前期的实际指挥者。
    杨秀清自恃功高,专擅跋扈,开始与天王洪秀全争权夺利,并经常以天父的名义,否定洪秀全的主张。1856年春,太平军击溃屯兵天京城下三年之久的清军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在胜利的形势下,杨秀清忘乎所以,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气愤不过,于是密诏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带兵回京图之。韦昌辉带三千多人从江西入天京,9月2日凌晨攻入东王府,刺杀杨秀清,时年35岁。杨秀清大批亲信、部属也在交战中被杀或被诱杀。这一事件引发巨大内讧,使太平天国大伤元气,开始走向下坡。
    2、西王萧朝贵(1820—1852年)广西桂平人,原籍武宣,壮族。太平天国初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早年生活贫困,在家“种山烧炭”。在平隘山,萧朝贵结识了早在这里落籍的杨秀清。相似的家世,共同的劳动,他俩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据说,杨秀清还把妹妹杨宣娇介绍给萧朝贵,结为夫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拜上帝会的创始人冯云山从广东来到广西紫荆山区,一面开馆教书,一面传教,广结青年,发展会众。经杨秀清介绍,萧朝贵结识了冯云山。冯云山见他俩嫉恶愤世,志向不凡,就吸收他们入会。萧朝贵积极参加冯云山布置的联络乡亲、扩大会众的任务,奔走于黔江两岸,成为武宣、象州一带山乡有点名气的人物。1847年8月,洪秀全从家乡广东花县再度入桂,在紫荆山与至交冯云山相会。
    金田起义后,萧朝贵被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
    萧朝贵的妻子以往被认为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有历史学者认为不确,并无洪宣娇此人,应为杨宣娇。萧朝贵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在1852年9月攻长沙时,他亲临指挥,被清军炮火击中,重伤不治,时年32岁。
    3、南王冯云山(1815—1852年)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是太平天国杰出的领导人之一。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在村塾中执教。1843年7月,洪秀全劝人拜上帝,除去书塾的孔丘牌位,宣传不拜偶像,不行恶事,冯云山是最早信从者之一。次年4月,与洪秀全等同往广州、顺德、南海、番禺、增城、从化、清远、英德、阳山和连山诸县,开展拜上帝会的宣传活动。又入八排山区,转赴广西贵县赐谷村,边教书、边宣传、吸收邻近各村100多人入会。9月,去桂平,决心进入紫荆山区,密图大业。先到古林社村。1845年,至高坑冲做短工。次年,往大冲任塾师。课余,深入贫苦农民中,宣传拜上帝会宗旨,组织群众。1847年8月,洪秀全前来相会时,会员已达3000人左右。10月,同洪秀全迁至高坑冲,设立总机关,制定十款天条和各种仪式,派人4出发展会员,并往象州捣毁甘王庙,影响很大。是年冬,被石人村土豪王作新伙同地方保正捕去,经会员卢六聚众夺回。次年1月,再次为王作新纠集团练逮捕,以践踏社稷神明、阴图谋叛的罪名,投入桂平县狱。他侃侃申辩,又得会众筹款营救,10月,被当作无业游民押送原籍。途中,说服差役同上紫荆山。始悉洪秀全已回粤设法营救,遂跟踪返家乡,与洪秀全秘密筹划武装起义。1849年7月,与洪秀全重回紫荆山区,建立领导核心,并与杨秀清、萧朝贵等结成异姓兄弟,共尊上帝为天父,耶稣为长兄,洪秀全为次兄,他为上帝第三子。1850年6月团营发布后,与洪秀全转至平南花洲山人村布置起义。12月,被敌围困,得蒙得恩等迎往桂平金田村。继在蔡江村之战中,同洪秀全率中路军猛冲敌阵获胜。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他顾全大局,居后军主将。奉命赴大湟江口联络天地会首领罗大纲所部参加起义。2月,在江东面牛排岭附近,与洪秀全挥军击败敌人。4月,武宣三里圩之战,他参与督战,大败清兵。后进军象州,折回桂平。9月中,突围至官村,配合萧朝贵所部痛击追敌。
    1851年12月,在永安封王时冯云山被封“前导副军师南王”,称七千岁。所创制的天历被批准颁行,取代清朝纪年,并协助洪秀全订立《太平军目》、《太平官制》和《太平礼制》。1852年4月,从永安突围,他和萧朝贵等率主力部队在平冲、旱冲、崩冲一带杀清总兵4员,歼敌4、5千人,乘胜北攻桂林。5月,经兴安进至全州城外,中炮受伤。6月,全军在蓑衣渡附近遭清知州江忠源部袭击,终因伤势恶化不治而亡,时年37岁。
    4、北王韦昌辉(1823—1856年)广西桂平人,原籍广州。原名韦志正或作韦正。一说壮族。太平天国初期极其杰出的军事统帅。地主出身。颇知文义。曾捐国子监生,在门前挂“登仕郎”匾,炫耀乡里,被本乡秀才唆使官府拘捕,以纳银获释,自此积愤。1848年,适冯云山被逮押解回籍,途中走归紫荆山,路过金田,劝他加入拜上帝会。后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为异姓兄弟,称天父第六子,献出家产,制造武器,准备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其村中誓师起义,他任右军主将,旋封后护右副军师。
    1851年12月,在永安封王时被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1853年定都天京后,曾参与外交事务。他对洪秀全阿谀奉承,对杨秀清则“阳下之而阴欲夺其权”。曾同石达开密谋杀杨,拟取而代之。1856年6月击破江南大营后,奉命赴江西督师。8月,在瑞州得洪秀全密诏,即带部下3千余人返京。9月1日深夜,入城,迅速包围东王府。次日,杀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众多人。洪秀全随即下诏惩其滥杀无辜,他却乘机诱杀杨秀清部属几千人。石达开回京对他滥杀表示不满,他又欲下毒手,石缒城逃出,竟屠其家属。进而带兵围攻天王府,企图加害洪秀全,被击退。洪秀全下诏讨伐,11月上旬,合朝同心将他诛死,时年33岁。他先后残杀将士及其家属2万多人,给太平天国造成严重损害,死后洪秀全削其封号。
    5、翼王石达开(1831—1863)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初期极其杰出的军事统帅。客家地主出身,因受土著地主排挤,参加拜上帝会,与洪秀全、冯云山等结成异姓兄弟,称天父第七子。1850年8月,率1千多人自贵县奇石圩赴金田团营。次年1月,金田起义,任左军主将。
    1851年12月,在永安封王时被封“左军主将翼王”,称五千岁。后参与攻克武昌,督军取九江、安庆,又占南京。1853年秋,奉命巡视安庆,出示安民,以当地人为乡官,按原有土地征收钱粮,立榷关抽税,开科取士,稳定社会秩序。12月回京。次年秋,因湘军反扑,督师西援,经安徽芜湖、安庆至江西湖口。1855年1月29日,计诱湘军轻捷快船舢板等120余号入鄱阳湖,断其出路,肢解湘军水师,当晚用小船围攻敌人留在长江的快蟹等大船,焚毁船只40多号,迫其退九江。2月11日深夜,自九江再出轻舟火烧敌船百余号,湘军船只溃散,曾国籓逃往南昌。太平军乘胜西指,三克武昌。9月,率部进援安徽庐州,10月,自安庆挥师西上援鄂,随后与敌激战于崇阳、通城一带。不久,转攻江西,连克新昌、瑞州、临江、袁州、吉安等地,1856年3月,占樟树镇,陷曾国籓于困境。随即统大军回援天京,过皖南,入江苏。6月中旬,占溧水,抵天京城外,与秦日纲等所部击破江南大营,后奉命往武昌督师。9月,得密诏急速返京,对韦昌辉滥杀杨秀清部属表示不满,韦欲加害,他连夜缒城逃出,家属遇难。他到安庆起兵讨韦,及至宁国府,得天王洪秀全遣人送来韦昌辉首级,并召他入京辅政,乃于11月下旬回京。被加封为电师通军主将义王,提理政务。因洪秀全对他心存疑忌,重用长次兄洪仁发及洪仁达,时加压制,1857年5月,从天京出走,途中张贴布告,鼓动军民“或随本主将,亦足标元勋”。未几,洪秀全削两兄王爵,送去镌刻义王金牌一道,表示尽弃前嫌,并附合朝文武求援表章,他仍置之不理,带走皖、赣精锐部队约20万人独立行动,分散了太平天国的军力。此后,自江西至浙江、福建,复回江西入湖南、广西。1859年10月攻取庆远后,又对太平天国官制礼文多作更改,引起将士的怀疑和反对,纷纷离他回京。次年9月,彭大顺、朱衣点等所率20万大军与之决裂,万里回朝。他重聚数万人,于1861年秋再出广西,在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流动,战事被动失利。1863年5月转至紫打地,为大渡河所阻。清兵勾结当地土千户王应元、土司岭承恩步步紧围。他进退无路,辎重尽失,妻儿7人投河自尽。遂致书四川总督骆秉章,希望清朝皇帝“宥我将士,请免杀戮,禁无欺凌,按官授职,量材擢用,愿为民者散为民,愿为军者聚为军”。敌人假作应允,他传令弃械。6月13日,带大将数人及5岁儿子石定忠到洗马姑清营,随即被解往成都,25日,在被审讯时骆秉章问道:“尔欲降乎?”石达开答道:“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骆秉章恶狠狠地说道:“计起事以来,蹂躏数省,我方封疆大吏死于汝手者3人,今以一死完结,抑何所恨?”石达开答道:“世俗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今生汝杀我,安知来生我不杀汝?”说完哈哈大笑。遂与大将曾仕和、黄再忠3人同被杀,时年32岁。
    6、燕王秦日纲(1821—1856年)广西桂平人(一作贵县人),原名日昌,因避北王韦昌辉讳而改名日纲。太平天国初期著名军事统帅。出身贫寒,早年加入拜上帝会,与洪秀全等密谋起义。1851年12月,在永安州任天官正丞相,守水窦军营。1853年10月,升为顶天侯,后来又代石达开守安徽安庆。1854年5月,被封为燕王,奉命督师救庐州,并增援北伐。1855年败清湖广总督杨霈所部清兵,攻克武昌、汉口、汉阳。次年1月,东援镇江。破清军江北大营,再克扬州。后与石达开合兵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今南京)之围。7月,因在丹阳受挫,革去王爵,降为顶天燕。1856年7月,东王杨秀清谋夺篡位、逼封万岁。秦日纲因久受杨秀清威迫,更因“牧马人事件”,受过杨秀清无理杖责,衔恨颇深。秦日纲乃奉天王密命,与北王韦昌辉连夜带兵入城诛杀杨秀清,后附从韦昌辉,大肆株连,妄杀乱戮,前后共计屠杀了2万多人,致使天京血流成河。石达开回天京后又与韦昌辉发生争执,连夜出走,秦日纲竟奉韦昌辉之命带兵追杀石达开至西梁山。在“杨韦事变”中,韦昌辉虽是主谋,但秦日纲滥杀无辜也难逃其咎。11月28日,继韦昌辉之后被洪秀全处死并革除封号,时年35岁。
    7、豫王胡以晃(1812—1856年)广西平南人,字杏云,兄弟3人,他行二,小名二妹子。太平天国初期优秀军事统帅,出身仕宦人家,武秀才。据记载,胡以晃的祖先是江西临江府人,属于仕宦富有者。迁移到平南官成山区之后,成了这一带的巨富。其父亲胡琛每年收租四千八百石,山场田地横跨平南、金秀、藤县,在官成罗文村建了几座富丽堂皇的大屋。胡以晃卖了自己的田产,把钱捐给急需经费举事的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冯云山秘藏在平南县花洲山人村其家布置起义,为在附近思旺圩布防的清兵所困,他协助带领会众拒守,并派人往桂平金田村告急。旋得援军击败敌人,遂拥洪秀全至金田举行起义。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3月,抵南京。5月,奉命率部西征,克安徽和州。6月,过芜湖,占安庆。10月,取集贤关,继克桐城、舒城。次年1月,攻占庐州。因功封护国侯,寻改护天侯。6月,晋封豫王。不久,以六安失守,屡战受挫,革除王号,随石达开赴江西作战。1855年1、2月间,先后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10月,随石达开出师湖北,旋战于崇阳、通城一带,转入江西,攻克新昌、临江。次年1月,占领分宜、袁州、萍乡,三克武昌,战功赫赫。1856年,在江西临江(今清江)病故,(一说死于杨韦事变),时年44岁。
    8、忠王李秀成(1823—1864年)或作寿成,原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太平天国后期优秀的军事统帅。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26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1853年定都天京后,为杨秀清所赏识,举为右4军帅,后升后4监军,随石达开往安徽安庆安民。次年春,调守庐州,擢殿右24指挥。后升22检点、地官副丞相。天京事变后,移军镇守安徽桐城,升地官正承相、合天侯。次年春,打退围敌,北上六安、霍丘会合捻军。石达开离京出走后,封副掌率、合天义,与陈玉成同主军政。以奏请严法令、肃朝纲、明赏罚、轻赋恤民、择才而用,罢黜洪秀全长次兄、仍用石达开等,被革爵,经朝臣力谏复职。12月,奉命往镇江救出守军。1858年春,出京至皖调兵,旋升后军主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6日,16岁的幼主洪天贵福即位。7月19日,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冲入城内。太平军一万多人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部分战死,其余在混乱中突围。7月19日天京陷落后,李秀成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突围,为掩护幼天王安全撤退,将座下战马让与幼天王,结果他自己因“马不能行”,以至与大队失散,在天京城外东南的方山被清兵擒获。他在敌人的囚笼中写了数万言《李秀成自述》的自供状,向曾国籓乞降。但是,他的动摇和变节并没有换取曾国籓饶他一死。8月7日被曾国籓在南京凌迟处死,时年41岁。关于李秀成究竟算是贪生怕死,还是算是叛徒,长期以来一直颇有争议,尤其是那洋洋万言的“自供状”或曰“李秀成自述”,就足以说明,他不是贪生怕死,就是叛徒。第一,有必要向敌人写供词吗?第二,有必要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过程的长篇“自述”吗?显然,毫无疑义,其出发点就有苟且偷生的念头。但是,话要说回来,谁说都没用,还是让历史去评判吧!
    9、英王陈玉成(1837—1862年)广西藤县人,原籍桂平,原名丕成。太平天国后期优秀的军事统帅。1848年至1849年间入拜上帝会。1851年,15岁的陈玉成随叔父陈承熔参加了金田起义。他在童子军中表现极为出色,苦练一身好枪法。不久便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陈玉成骁勇富谋略,19岁当大敌,初为检点,善于用兵,湖北有30检点回马枪之号。1859年,天王洪秀全以陈玉成屡建奇功,将年仅22岁的陈玉成加封为英王。同时,还明确宣布“京外不决之事,问于英王。”
    当时,安庆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是西线太平军的基地,也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的得失,对于天京的安危息息相关。1861年9月5日,湘军炸塌安庆北门城垣,突入城内,安庆失守,一万六千余名太平军将士全部牺牲。由于安庆失陷,陈玉成的家眷全部罹难,所部精锐损失惨重。不久,他又受到洪秀全“革黜”的处分,致使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处境非常艰难。
    同治元年(1862年)5月,陈玉成接到寿州苗沛霖(苗沛霖原是安徽风台县的一个落第秀才,的来信,要他去寿州。不料这是一个骗局,陈玉成率领部队由庐州突围到寿州。当他一踏进寿州城门,就堕入苗沛霖设计的诱捕圈套,被伏兵包围擒缚。押至颍州钦差胜保军营,胜保亲自审讯,问道:“成天豫何不跪也?”陈玉成答道:“吾英王,非成天豫,奚跪为!尔本吾败将,何向吾作态?”胜保问道:“然则曷为我擒?”陈玉成答道:“吾自投网罗,岂尔之力?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本总裁3洗湖北,9下江南,尔见仗即跑。在白石山踏尔25营全军覆没,尔带10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尔一条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物件!”胜保默然。予酒食,劝之降,陈玉成厉声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有笔录供词,即《英王陈玉成自述》。6月4日,死于在被执送北京途中,年仅25岁。
    10、干王洪仁玕(1822—1864年)广东花县人,字益谦,号吉甫,洪秀全族弟。太平天国末期优秀的军事统帅。少学习经史,累试不第。1843年为乡村塾师,皈依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1844年后,应聘往清远任教数年,同时发展拜上帝会会员。1847年3月,随洪秀全往广州,在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处学习,寻回乡学医。次年,仍至清远教书。1851年金田起义后,应召赴广西浔州,未能赶上太平军,返粤。旋携冯云山长子等再往广西,又遇阻折回。1852年4月,转至香港,识瑞典巴色会教士韩山文,详述太平天国运动初期事迹,韩山文后得以写成《太平天国起义记》。寻回广东东莞执教年余。1853年11月,又赴香港,在西洋教师处教书,并任伦敦布道会布道师达四年之久。1858年6月,离港北上,由广州经南雄,过梅岭,至江西饶州,转湖北黄梅。1860年4月辗转到达天京。5月,被洪秀全封为精忠军师、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执政之年,作《资政新篇》,提出一套统筹全局的革新方案。如禁朋党,设新闻官;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业,修筑道路,制造火车轮船,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办企业,奖励技术发明;创立银行和发行纸币。文化思想、社会风俗方面,主张关闭寺庙道观,反对传统迷信,提倡崇信上帝教;设办医院、学堂,革除溺婴、吸食鸦片、妇女缠足等陋习,禁止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外交方面,提议与各国通商,允许外国人来中国传授科学技术,但不准其干涉内政。经洪秀全审批,旨准刊刻颁布。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所以没有也不可能付诸实施。1862年6月,偕刘官芳等往援宁,屡战不胜,后退广德回京。1864年5月,在江苏高淳东坝遇阻,往广德。7月,天京陷落,他到溧水迎突围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至广德。8月,到湖州,仍为军师,同黄文金等拟进军江西、湖北,以图中原。后与幼天王等相继被俘,有供词(即《洪仁王干自述》)。11月23日,死于南昌,时年42岁。
    前期七王表:
    东王杨秀清称九千岁
    西王萧朝贵称八千岁
    南王冯云山称七千岁
    北王韦昌辉称六千岁
    翼王石达开称五千岁
    燕王秦日纲天官丞相
    豫王胡以晃春官丞相
    罗大纲总制
    前期侯爵表:
    顶天侯秦日纲(1854年封燕王)
    靖胡侯林凤祥追封求王
    定胡侯李开芳追封请王
    平胡侯吉文元追封祝王
    剿胡侯朱锡琨后期事迹不详,可能在北伐中战死。
    灭胡侯黄益芸1853年军营火灾中丧生
    护国侯胡以晃1854年封豫王
    兴国侯陈承瑢后改佐天侯
    卫国侯黄玉昆后改卫天侯
    镇国侯卢贤拔杨秀清亲戚,后期事迹不详。
    补天侯李俊昌后改名俊良,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赞天侯蒙得恩1859年封赞王
    襄天侯林大基杨秀清甥婿
    相天侯黄期升
    匡天侯黄维江杨秀清姊夫
    助天侯刘绍廷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翊天侯吉成子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扶天侯傅学贤东殿尚书,天京事变中被韦昌辉杀死。
    卫天侯曾锦谦
    后期重要的王:
    干王洪仁玕
    英王陈玉成
    忠王李秀成
    扶王陈得才
    启王梁成富
    遵王赖文光
    祜王蓝成春

TOP

第三册 太平天“囯” 中华民国 九、十代故都之太平天“囯”⑨
太平天国(1851—1864年)是一场建立了短暂政权的农民运动。从中国的历史看,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共发生较大的农民战争、起义和运动有42次之多。其中被称之为“战争”的有5次,都集中在秦汉时期;被称之为“起义”的35次。比较著名的有:陈胜吴广(秦未)、黄巾军起义(东汉)瓦岗起义(隋朝)、黄巢起义(唐朝)、王小波(北宋)、李自成(明未)。被称之为“暴动”的一次(清朝的天理教暴动)。被称之为“运动”的一次,即太平天国运动。
    导游认为(不一定准确):太平天国是一场狭隘、短暂、口碑差、破坏大的农民运动。所谓“狭隘”,仅仅提出“绝对平均”的口号,根本无法实施;所谓“短暂”,仅仅历时13年即夭折;所谓“口碑差”,民间皆称“长毛”,甚至用来吓唬孩子;所谓“破坏大”,运动本身曾造成5000多万人死亡。它是类似于黄巢(唐)、方腊(宋)、刘福通(元)、李自成(明)的农民军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不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最后一事无成。不过,太平天国不但颁布了一个《天朝田亩制度》,还“吓”死了一个咸丰皇帝。
    洪秀全靠他的“拜上帝会”打打杀杀,建立了太平天国。可惜,由于他“空想平均主义”的不现实性和农民意识的局限性,注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彻底推翻满清政府,这与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道理很简单,成者为王败者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
    说到太平天“囯”,它的“囯”名就很有意思。据说,太平天“囯”国号中的“囯”字是当年太平天“囯”的官方标准用字。也不知道洪天王当年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太平天“囯”的“囯”字里面就不敢加一个点儿而写成“囗中王”,是否意味着建立之初这个国家就是不完整的,缺少了一点什么?据查,历史上除了洪秀全造了这么一个“怪”字以外,孙权、武则天等许多皇帝都曾经造过字,但他们造字多半是用在自己或者子孙的名字上,用在国名上的恐怕就这一例。
    说到太平天国,就不能不说到清朝的咸丰和同治二位皇帝。因为太平天国正好发生在这二位皇帝当朝期间。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丙午日,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在位30年,终年69岁。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26日,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奕詝即位,即咸丰帝,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咸丰元年正月(1851年11月1日),洪秀全率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事,史称金田起事。是日正值洪秀全38岁生日,他拜上帝会会众于金田村“恭祝万寿”,宣布起事,起事军称“太平军”。太平军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包红巾,表示与清王朝分庭抗礼。民间称太平军为“长毛”或“红头”,有的老百姓甚至用“长毛”来吓唬爱哭闹的孩子。咸丰元年2月,太平军攻克江宁。3月29日,洪秀全入城,定都金陵(南京),改江宁为天京,改两江总督为天朝宫殿。
    据说,长毛军分别在在夺取天京和保卫天京的战斗中,对南京的历史古迹损害极其严重,是南京继隋朝以来,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明朝3位皇帝在南京经营50多年的著名建筑,几乎毁于一旦。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地面建筑全部被毁;灵谷寺被炮火炸为废墟;栖霞古刹、栖霞山上的乾隆行宫,以及众多名胜古迹皇家林园等也毁之殆尽。甚至还炸毁了明成祖朱棣修建的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报恩寺。此外,还毁坏了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南京明故宫,以及留有大量曹雪芹家族遗迹的江宁织造府。有记载说,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一般估计达2000万人。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起事前全国有人口4.36亿。后不断下滑到2.5596亿(同治5年),1898年(光绪24年)时人口回升到3.1972亿。
    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清廷《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损失人口数达1.6亿。另有统计资料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5省,就造成约5400万人死亡。比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多死亡400万人。
    研究者说,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其实洪秀全对基督教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基本上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一定的号召力,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在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其疆域曾占中国半壁江山,这对清政府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正当咸丰皇帝下令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同年9月2日,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当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众军在凌晨突袭东王府,东王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杨秀清妻妾54人同时被杀。这引起石达开的不满,遂率太平军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不断扩大战争,由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专使,并任克灵顿和孟斗班为两国侵华军总司令,率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英舰73艘,法舰32艘,齐集中国海面,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9月22日,咸丰皇帝仓皇离开圆明园,带着皇后和那拉氏,以及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春娘娘”等宫眷100多人,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18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耻辱、最灾难的一天,3500名联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到处点火焚烧。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巨大宫苑整整烧了3天,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余烟月余不息。11月初联军撤出北京。咸丰十一年(1861年)10月,英法联军在《北京条约》规定的中国对英法兵费赔款全部交清后退出广州。
    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此八大臣赞襄政务。随即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殿寝宫内。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
    咸丰死后,其子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继位,时年6岁。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不久,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十三年(1874年)病死,实际亲政只有一年多。谥号毅皇帝。庙号穆宗。葬惠陵(清东陵)。
    (一)一代天王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创者。原名仁坤、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一个农户家庭。祖先由广东迁居而来。父亲洪镜扬,为人忠厚,被族内推荐管理公产等事物,母亲王氏。洪秀全出生时,已经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洪仁发、二哥洪仁达,姐姐洪辛英。
    (1)屡试不第。
    洪秀全7岁时,曾就学于本村书塾。13岁时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孝经》等古文。被塾师和族人称之为“神童”、“奇才”,父母和塾师都希望他“显父母,光宗族”。
    当时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最初一级是考秀才,中了秀才之后才有资格考举人,中了举人才能考进士,考中进士后才能走上当官的仕途。
    道光八年(1828年),洪秀全16岁时,肩负着父老乡亲的重托,满怀信心到花县参加县试,结果名列前茅;但是到广州参加府试时,竟名落孙山。1830年,族里人和亲友们因洪秀全有学识,聘请他为本村塾师,于是,洪秀全开始了一段时间在乡村的教书生涯。但是他对科举考试的热衷、以期取得功名和光宗耀祖的的强烈愿望,没有丝毫减退,正是在这种愿望的激励下,洪秀全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天,又赴广州应试未取。不甘心两次失败的洪秀全,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第三次赴广州应试,可结局同前两次仍是一样,这年他已经24岁。
    清代的科举考试,一个是初步考试;一个是正式考试。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通过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府试,一般由知府主持。府试考试合格就可以参加“院试”。院试是省级考试,由一省学政主持。院试过关了,就是政府认定的知识分子了,叫做“生员”,可称做“秀才”了。换句话说就是,秀才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道关。
    接下来才是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有三种:乡试、会试(到京城考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殿试(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也就是说,洪秀全接连三次名落孙山,都在落在“府试”这个关口,洪秀全读了十年书,结果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按照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来说,“秀才”最多也就相当于高中生,只有上了高中才能够有资格考大学。洪秀全连高中都考不上,当然不能考大学。所以,他的大脑受到了强烈刺激,一度精神崩溃,走火入魔,整天无端打鸡撵狗,叫骂“斩妖”不绝(疑似患了歇斯底里症),恶症大约持续了40多天。待头脑稍微清醒一点时,他便开始大骂孔子,对科举功名开始绝望。病好以后,他重新在附近乡村教书。但是,科举成名的思想还在作祟,他的心依旧未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已经是而立之年,他又一次到广州参加了秀才考试,结果还是没过。他对科举成名的希望彻底破灭,开始走上了一条“反叛”之路。
    不久,洪秀全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划起事。在1845—1846年间,洪秀全相继写出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提出天父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拜上帝,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姐妹,应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
    (2)金田暴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7月,洪秀全在冯云山的帮助下,看到拜上帝会发展迅速,心中暗喜,认为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拉杆子”起事。这时拜上帝教的领导核心人物是: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6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11月4日,在洪秀全、杨秀清领导下,金田、花洲、陆川、博白、白沙不约同日起事,打响了向清军进攻的第一枪,又一场农民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这一天,拜上帝会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在隆重的仪式中,洪秀全庄严宣布起事。建国号为太平天“囯”,洪秀全自称天王,改正朔,确定1851年即农历辛亥年为太平天“囯”元年。起义军称太平军,建立5军主帅:杨秀清为左辅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13日,洪秀全率两万之众东出大湟江口(今广西桂平),开始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元年(1851年)3月,太平军转战到广西武宣县东乡,洪秀全正式宣布“登极”,称“天王”。后来,太平天国把这一天(1851年3月23日,旧历二月二十一日),定为“天王登极节”。
    9月,洪秀全开始进行战略上的大转移,率领大军北上,直指永安(今广西蒙山县)。3日占领永安州,10月1日,在大军的前呼后拥下,洪秀全坐轿子进城,住进了州署,并把州署改为天王府。原州署的正厅,改为天王接受朝见的大厅,叫“天朝”。
    在永安,洪秀全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修改完善了《太平礼制》。洪秀全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广泛发动人们特别是妇女参加太平军,并以“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母”来激励太平军的斗志。在起事初期,太平军里有全由妇女单独组成的女军,和男军一起上前线奋勇作战。一直打到武汉,还实行男女同职同官。第二,洪秀全以天王的名义,于咸丰元年(1851年)12月17日下诏: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肖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各王受东王节制。正式封杨、萧、冯、韦为军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罗大纲为总制。其余有功将士800多人皆授官职。史称“永安封王”。
    永安是太平军起事后占领的第一个州城,由于清军的围剿,咸丰二年(1852年)4月,太平军成功突围北上,不久来到广西三妹瑶区。三妹瑶区为永安州和昭平、荔浦交界之地,距永安东北80里。洪秀全在三妹村集合誓师,当时,“太平王站在台上,对他的军队讲话。四面围绕着的人都向他呼王。大呼:‘我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震天。……”(《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
    咸丰二年(1852年)12月3日,太平军攻下了湖南益阳城。12月23日,太平军占领岳州。在岳州府城,太平军共获得艨艟1万艘,建立了太平军水师——“水营”,还得到10万多银饷和大量的炮械。军队人数猛增至10万多人。
    咸丰三年(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下武昌城。清朝湖北巡抚衙门,成了天王的行宫。太平军的队伍,迅速发展到了50万人。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杨秀清说:“顺江东下,去打南京。”洪秀全听了大加赞赏。
    咸丰三年(1853年)1853年3月8日,太平军将南京团团围住。据时人江士铎《乙丙日记》的描述,“自城外至江东门,一望无际,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也(太平军)”。3月12日,太平军的水陆大军,先后开到了南京城外。
    15日,咸丰皇帝听到南京告急的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他命令浙江提督叶绍春、温州镇总兵陈进忠,赶快率领水师,增援南京;命令向荣、琦善、陈金绶等快速率兵去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清晨,由几百名太平军组成的敢死队,在南京仪凤门引爆地雷,炸塌城墙二丈,随后太平军蜂拥而入,南京城陷,不过7日。南京失陷后,两江总督陆建瀛和一些官员全部被杀,凡是在政府中任职的汉人,也被视为“清妖”,加以捕杀。南京城内的满人男女老幼大约有4万多人,统统被杀,一个不剩。据《清史稿》记载:“建瀛易服走,为寇所戕。将军祥厚偕副都统霍隆武等守满城,二日城陷,皆死之。城中男女死者四万馀,阉童子三千馀人,洩守城之忿。”
    (3)定都南京。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南京陷落,这不但让北京的清廷震惊,连世界都为之震惊。各国外交人员都纷纷猜测中国将改朝换代,并准备和未来可能的政府打交道,以尽早获得未来的利益。如当时的香港总督文翰(兼任英国在华事务代表),就赶忙提醒英国政府重视太平军的发展。
    据说,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后,洪秀全搞了一个规格很高的入城仪式,据清人笔记《盾鼻随闻辱》说:(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从一个遍插红旗、点着36盏灯的王船上下来,随后坐着64人抬的大轿入城。洪秀全端端正正地坐在大轿里,他身穿龙袍,脚踏龙鞋,威风凛凛。而东王杨秀清则坐着48人抬的大轿,前后相拥者有数十里之长。天王、东王所到之处,老百姓必须跪着迎接,不得仰视。
    进城以后,洪秀全暂时住在藩司衙门。不久,他命令将清朝两江总督的衙门修饰一新,改作天王府,正式宣布:建都南京,并将南京改称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大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由于孤军远征,终于失败。同时,洪秀全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赖汉英、胡以晃、曾天养率军溯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多次打败曾国籓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湘军。
    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方面都是仿明朝的做法,如,鳏寡孤独和病残,都由国库出钱供养;农民除了种田之外,还要种桑、养蚕、缝织衣服。规定每家派一人当兵,平时种田,战时杀敌,兵民合一的制度;乡官如有贫污不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等。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大封诸王。一开始,一切文武之制,都由东王杨秀清手定。当时是天王洪秀全建国极盛时期,其宫室制度:第一,为龙凤殿,即朝堂也,主议政、议战诸大事。每有大事,鸣钟击鼓,会议,洪秀全即升座,张红幔。诸王丞相两旁分坐,依官职顺列。各将则侍立于后。议毕,鸣钟伐鼓退朝。第二,说教台,每日午,洪秀全御此,衣黄龙袍,冠紫金冕,垂三十六旒(liú,旌旗的垂饰)。后有二侍者持长旗,上书“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台式圆,高五丈,阶百步。说教时,官民皆入听。其有意见者,亦可登座陈说。文左上,武右上。士民由前后路直上,立有一定之位。第三,军政议事局,军事调遣、粮饷、器械总登所。秀全自为元帅,当日东王为副元帅,北王、翼王为左、右前军副元帅,六官左、右副丞相为局中管理。各科员中,分军马、军粮、军械、军衣、军帐、军船、军图、军俘、军事诸科。又有粮饷转运局、文书管理局、前锋告急局、接济局,皆属军政议事局。内以六官左、右副丞相领之。其最尊者为军机会商局长,初以东王领之。遇有战事,筹画一切,则东王中坐,诸王、丞相、天将左右坐立,各手地图论形势,然后出师。
    此外又有女官,称女军师、女丞相、女检点、女指挥、女将军、女总制、女监军、女军帅、女卒长、女管长,即两司马也共女官6584人。女军40(每军2500人),女兵10万人,而职同官名目亦同。总计男女官30余万,而临时增设及恩赏各伪职尚不在此数也。
    但是洪秀全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他只建立了一个偏安之都,并不是一个统一之都,他周围的威胁没有完全消除。就在他建都天京不久,清朝钦差大臣向荣就率领1万多精兵,驻扎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建立了一个“江南大营”。接着,琦善又统率几万清兵,集结在扬州城外,建立了一个“江北大营”,窥视着天京的一举一动。
    (4)天京事变。
    咸丰六年(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西征取得辉煌胜利:接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解天京3年之围。江南大营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杨秀清见天京外围的威胁已被解除,太平天国形势大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权力欲恶性膨胀,急于废洪自立。以西线紧急为由,调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赴前线督师,天京只剩下天王和东王。
    早在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时,就命其他四王: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归东王杨秀清节制。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杨秀清一人身上,所以他更加有恃无恐,公然向洪秀全挑衅。
    8月22日,杨秀清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据《天父圣旨》(卷三)(《天父天兄圣旨》,王庆成编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从1854年初迄1855年7月的两年半时间内,杨秀清伪托“天父下凡”共达21次之多。每次下凡,不论白天黑夜,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始,直至天王洪秀全都在被传召之列,都要到场跪听“天父”圣旨。这些圣旨,充斥著宗教的胡言乱语,有关政务、军务的内容很少,绝大部分是有关天京内部的矛盾。“天父”对这些矛盾的处置十分严酷,动辄“斩首示众”。其中比较重要的事例有:冬官又正丞相陈宗扬等,因夫妻同宿(当时太平天国禁止夫妻同宿,时间长达两年)、吸食洋烟而被斩首示众,有天官又正丞相曾水源等因“怠慢东王”、“欺禾(秀清)不禀”而斩首示众,有燕王秦日纲等因战场失利而押解“东牢”;就连北王韦昌辉,因“天父下凡”时“未出令传齐子女”也遭到杖责40大板。杨秀清的这一做法,致使太平天国领导层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据说,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东王称:“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天父上身”的东王对天王说﹕“你与东王皆为我子,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洪秀全说:“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天父”又问:“东世子岂止千岁?”洪说:“东王既称万岁,世子亦当是万岁,且世代皆万岁。”“天父”大喜说:“我回天矣。”
    洪秀全回宫后,以东王有篡位之心,调动女兵防守王城,又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翼王回京。9月1日,北王韦昌辉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当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东王妻妾54人同被杀尽。其后北王以搜捕“东党”为名,大杀异己。众多东王部属在弃械后被杀,平民也不能幸免,一天一夜被杀的官民约有两万余人。
    据《清史稿》:“向荣既死,寇举酒相庆,颂秀清功。秀全益深居不出,军事皆决於秀清,文报先白其府,刑赏黜陟皆由之,出诸伪王上。如韦昌辉、石达开虽同起草泽,比於裨将。大营既溃,南京无围师。秀清自以为功莫与京,阴谋自立,胁秀全过其宅,令其下呼万岁。秀全不能堪,因召韦昌辉密图之。昌辉自江西败归,秀清责其无功,不许入城;再请,始许之。先诣秀全,秀全诡责之,趣赴伪东王府请命,而阴授之计,昌辉戒备以往。既见秀清,语以人呼万岁事,昌辉佯喜拜贺,秀清留宴。酒半,昌辉出不意,拔佩刀刺之,洞胸而死。乃令於众曰:‘东王谋反,吾阴受天王命,诛之。’因出伪诏,糜其尸咽群贼,令闭城搜伪东王党歼焉。东党恟惧,日与北党相斗杀,东党多死亡逃匿。秀全妻赖氏曰:‘除恶不尽,必留后祸。’因说秀全诡罪昌辉酷杀,予杖,慰谢东党,召之来观,可聚歼焉。秀全用其策,而突以甲围杀观者。东党殆尽,前后死者近三万。”
    简单地说:1856年9月2日,北王韦昌辉奉天王诏,杀东王杨秀清,这就是“天京事变”。史学家认为,这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时有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翼王石达开10余日后到天京,进城会晤北王韦昌辉,责备滥杀之事,两人不欢而散,连夜匆忙缒城逃出城外。北王未能捉拿翼王,尽杀其家属及王府部属。翼王从安庆起兵讨伐北王,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及陈承瑢不久亦被处死,以翼王石达开主政,天京事变告一段落。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1857年5月,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带领大军出走,更令太平天国雪上加霜。
    洪秀全只得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后来天王撤销了杨秀清的图谋篡位罪名,将杨秀清的忌日定为“东王升天节”。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一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后期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虽然掌握了实权,然而当时的政府架构已经混乱,已经无法挽回太平天国灭亡的命运。

TOP

【大明孝陵】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俗称明孝陵。陵园占地广大,陵垣周长达22.5公里,从下马坊到独龙阜宝城,纵深2.5公里,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明孝陵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皇家陵寝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明孝陵,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陵墓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神道上有一段石象路,有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6种24只,神道石柱2,文臣武将各4。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长达2400米,曲折幽深,其中部转弯处为孙权陵墓所在的梅花山,神道绕过山麓,呈s形,与历代帝王陵墓前开阔直达的神道形制迥异。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
    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特别告示”碑,高1.05米,用日、德、意、英、法、俄6国文字刊刻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会衔(联名签署公文)竖立的。进入陵门后,便到了碑殿,内竖一龟驮石碑,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没有被盗迹象。
    明孝陵经历了600多年的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已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陵区内的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明孝陵是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寝制度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圆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明孝陵的帝陵建设规制,一直规范着明清两代500余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格局,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称明清皇家第一陵。据说数百年前下葬朱元璋时,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棺材"的民间传说和有关裨史杂记的渲染下,给明太祖是否葬于明孝陵,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
    【元末顺帝】元顺帝(1320—1370年)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长子,名妥欢贴睦尔。至顺四年(1333年)6月,妥欢贴睦尔即位于上都(今北京市正北滦河上游)。
    元惠宗妥欢贴睦尔(史书称元顺帝),蒙古号为兀哈笃汗,在位36年,是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然而也是经历坎坷、颠沛流离、命运悲惨最可怜的一位末代皇帝。少年时,其父亲元明宗和世束应叔父元文宗图帖睦尔之邀南下即帝位,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突然暴死,母亲八不沙被杀,他被贬黜到高丽、广西等地,直到15岁才被迎回来,在上都即帝位。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1368年)7月,明兵逼近大都(今北京)。28日夜,元顺帝惠宗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带着金银玉帛,车驾出建德门,经居庸关、鸡鸣山、中都等地逃往上都城。
    不到一年,明军逼近上都,惠宗又率残部退往应昌府(今内蒙古克什腾旗西北)。1370年(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4月,因痢疾病死于应昌府,终年51岁。庙号惠宗,朱元璋加号顺帝。“大明皇帝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47《顺帝纪》十)。
    【首开刀禁】相传,朱元璋首开“菜刀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民普遍享有持菜刀权的国家。元朝的民族压迫,十分残酷。据《元典章》记载:“诸蒙古与汉人争斗,汉人勿还报,许诉于有司。”蒙古人打死汉人,一般就罚数下杖刑或出兵役抵罪。反之,如果汉人打死蒙古人,根本不问原因,一律处死抵罪,并没收家产交予蒙古人处理。自1279年开始,在平毁所有汉地城郭后,元廷又下令汉人士兵平时在军中也进行武器管制。过了5年,元朝下令汉人禁持弓箭,连各地庙宇神像手中的真刀真枪也被追缴入库。不久,元朝又在昔日女真和南宋辖地收缴所有武器。元成宗时代,在元朝两都宿卫军中充值的汉人也不得持弓箭“上岗”,最后甚至规定汉人20家(一甲)才能使用一把菜刀。明太祖洪武皇帝建立明朝以后,改变了这种状况,开放了“菜刀禁”,从此以后,每家每户都能拥有一把菜刀——而且不用登记手续即可自由购买和使用。大臣们面对这种全民皆刀的状况忧心忡忡,他们担心,解除”菜刀禁“,会不会造成社会治安状况的恶化呢?面对大臣们忧虑的目光,洪武皇帝微微一笑,曰道:“不禁菜刀,是为了让我国民众拥有反对暴政的自由,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大明王朝成为暴政之后,他们就可以用菜刀来推翻我们……”。这话的真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如果当时朱元璋确实有这样的想法,那绝对可称一代明君。
    不过,如果朱元璋不解除“菜刀禁”,那么后来的“小刀会”、“太平天国”、贺龙元帅的两把菜刀闹革命,就不可能发生。由此看来,洪武皇帝当年的决策是何等的英明。
    【月饼起义】相传,中秋节吃月饼始于朱元璋,元代末年,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8月15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8月15夜起义。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大将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直到今天,月饼上面还常见贴有一张小四方白纸,只是没了起义的字样,因为元朝已经被推翻了。
    【第一贤后】马秀英(1332—1382年),皖北宿州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人称马娘娘。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妇女皆缠足的元代,马秀英坚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大脚马娘娘。
    马秀英12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21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度过15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立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立马秀英为皇后。洪武十五年(1382年)8月,马皇后在南京病故,终年51岁。死后被谥为孝慈高皇后,葬于钟山之阳,即朱元璋死后合葬的明孝陵。
    马皇后是一位极具反叛精神的平凡女子。她生于乱世,有胆有识,全力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5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做了皇后,始终不忘民间劳苦,不改勤俭本色,不变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影响朱元璋。她对后世影响很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故有第一贤后的美誉。
    在南京下关的绣球公园里,至今还流传一个关于大脚马娘娘的美丽传说。当年朱元璋南征北战打江山,马娘娘,因为盼夫出征归来,每天站在绣球山上观望,后来才发现她站立的石头上,竟然留下一个深深的大脚印。据说这个脚印里的水,无论旱涝都不会枯竭。
    如今,有关部门在脚印的边上,修建了一座马娘娘的雕像,更增添这个景点的意趣。
    【江南巨富】沈万山字仲荣,原籍吴县,后定居在金陵。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有江南巨富之称。沈万山究竟富到什么地步呢?据说有三个事例可见一斑:第一,筑南京都城三分之一,并将聚宝盆埋在中华门城堡下,所以中华门又称“聚宝门”;第二,用欧罗巴(法国)的红葡萄酒、日本的马骨骆(金枪鱼)、特番里国的甜瓜宴请朱皇帝,还请来波斯国的舞女为皇上助兴;第三,向朝廷献白金2千锭,黄金2百斤,建南京廊庑1654楹,酒楼4座等。沈万山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有足迹和财产。但后来,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百猫石坊】据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又叫“石猫坊”。位于南京秦淮区彩霞街南端西侧,西接渡船口。后改称玉带巷,1995年并入玉带园居民区。明朝水师名将虢国公俞通海曾居于此。因为自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十分迷信“风水”,派人到全国各地查看,凡地名跟皇帝“犯冲”的,都要改掉;凡地势像龙的,都要凿断。一天,有个看风水的术士,进宫向朱元璋禀告:“俞家出现王气,鱼(俞)入海(通海)成龙”。朱元璋非常吃惊,于是找军师刘伯温商量了一条妙计,借俞通海生辰时赠其一座汉白玉雕刻百猫图案的石牌坊,取猫克鱼之意。牌坊高3.6米,宽10米,从基石到顶部分6截叠加而成,下部有4根粗壮的柱子向上逐层加高,整体看上去像一座整石雕刻。牌坊雕刻了100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猫,特别是柱子下部前后各有一个高1米左右的类似狮子的猫,形象生动逼真。
    【留着看门】古代皇帝登基之后,便开始选址修建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他选陵址的办法也颇有新意。他登基后,曾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征询陵址的意见,并约定时间召集这四人磋商,连朱元璋共五人,各自先用纸条将陵址写好,届时拿出来一对,结果竟不约而同都写下了“独龙阜”,于是就定了下来。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目前尚未考证,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独龙阜”作为帝王陵址,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建墓拆迁时有人禀报太祖说,陵址上还有东吴大帝孙权之墓,是否要拆,请太祖定夺。太祖道: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着给我看门吧。
    【明城之固】1368年朱元璋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巩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称帝前两年,就开始修筑城墙,营建皇宫。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城郭,把朝廷围护得固若金汤。明代的南京城,可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大砖石城“高坚甲天下”,其外郭城周长60公里,18个城门。内城周长33.7公里(巴黎城长29.5公里),城墙平均高14—21米,基宽14米。开13座城门。以聚宝门(今中华门)最大。明城墙虽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又几经战火,多处遭到毁损。2004年经部分修复和原保存的明城墙总长度约23.743公里。相传明太祖造好了京城,登上紫金山观察京城形势。当时只有15岁的朱棣指着山下皇宫(南京明故宫)说:“紫金山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听了十分恼怒,随即赐朱棣一盘桔子,马皇后闻之大惊,对朱棣说:父皇要对你剥皮抽筋,你赶快连夜逃走吧。此时城门已全部关闭,朱棣从清凉山后山的一条小河的水门逃出京城,逃到他燕王的封地北平。后来,朱元璋又下令再造一道外郭城。1390年动工修建外郭,有的地方依山为郭,也有平地用土堆筑,俗称“土城头”,险要处砌以砖石,约有40里;城周号称180里,实际是120里,略呈圆形。但是任凭外城内墙多么坚固,依然没有挡住燕王朱棣攻城篡位的行径。
    【明臣墓葬】南京近郊的明初功臣墓,主要分布在太平门外的钟山北麓,以及中华门外雨花台到牛首山一带。位于钟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其级别都较高,据说是为了让这些功臣在死后仍能继续护卫朱元璋的明孝陵。按照南京地方志的记载,钟山北麓应有功臣墓12座,其中东瓯王汤和墓,近年来已在安徽蚌埠市(原属凤阳县)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学者调查过钟山北麓的明初功臣墓,当时尚可看到9座墓前有神道石刻的遗迹。其中能确定墓主的有5座,就是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歧阳王李文忠墓、江国公吴良墓和海国公吴祯墓。解放后因建设工程需要,发掘了吴良墓,又新发现了吴祯之子靖海侯吴忠墓,两墓均系用城砖砌成的前后室券顶墓,皆出有墓志。吴良墓随葬有象牙笏板、玉带饰、铜器等,吴忠墓随葬有玉带、金饰、陶器和铜、锡质的明器等。这两座墓和吴祯墓(吴祯为吴良之弟)同葬一地,距离大平门约1公里左右。其中吴良和吴祯墓前均有神道石刻一组,包括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各一对,另有石龟趺二,但神道碑已无存。
    【徐达之墓】位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区板仓附近,是明朝诸功臣墓中保存较好的。徐达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前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其中最为称奇的,是洪武十九年(1386年)立的“御制中山神道碑”。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米,下承龟趺,皇皇巨制,蔚为壮观,比明孝陵四方城的“神功圣德碑”还高出0.11米,它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神道碑。碑文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共约21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功绩。而碑文标有句读,实属罕见,可算是古碑中的一奇闻。究其来历,一般认为是其碑文由臣下代笔,怕粗通文墨的朱元璋读来不便,加上圆圈断句,交付工匠镌刻时,因是皇帝“御制”,只得依样画葫芦,故留下了标有句读的碑文。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洲(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元勋。早年随朱元璋起义,屡建战功。1364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吴王,封徐达为左丞相,并为大将军率兵征战。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都城,徐达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太傅、中书右丞相,并封为魏国公。相传朱元璋曾赏给徐达一幅对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徐达病逝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之阴,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徐达墓的东西两侧原为徐达家族墓葬。1965年至1983年,为配合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对徐达家族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达第三子、长孙、五世孙墓出土有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
    【常遇春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年)2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回族(一说汉族),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宋朝南渡时迁来怀远,到他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明朝开国元勋。他以剽悍勇猛著称,常奋戈直前,攻无不克。时人赠予“常十万”的美名,人们称他为“天下奇男子”。由于战功显赫,朱元璋先后任命他为平章政事、令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率部攻克元大都,追击元顺帝数百里,7月,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40岁。灵柩运回南京,朱元璋亲往龙江(今下关一带)祭奠,恸哭而返。他亲自为常遇春择墓地于钟山草堂之原(今南京东郊),10月9日赐葬于此。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牌列第二,并亲自出奠。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又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2千石。
    常遇春曾娶定远人兰氏为妻,生有3男3女: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常氏被册封给太子朱标为妃,史称元妃。元妃为朱标生有两男两女,长子为虞怀王朱雄英,是朱元璋的皇长孙,在洪武十五年夭折;次子为吴王朱允熥,后来在明成祖靖难夺位时被废为庶人,一直囚禁在凤阳,死于永乐十五年。建文帝朱允炆系朱标和吕后所生。
    【李文忠墓】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占地19公顷左右。墓高2米,墓基周长47米。墓前尚存碑、翁仲、石虎、石羊、石马及马夫龟跌、石柱等。一对完好的望柱是其它功臣墓都没有的。一对拉马侍只有一只雕刻很完整,而另一只不知什么原因只雕出了雏形就弃在了一旁(很可能是在开凿石料时雏形凿的不准,便弃在一边了)。这只拉马侍保存完好,雕工精美,与常遇春墓的拉马侍不同,其为文官拉马。石刻雕凿细致,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坟茔前有李文忠十八世孙李永钦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所立的石碑,上刻“明岐阳王神道”6字。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文忠(1339—1384年)字思本,小字保儿,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的外甥,后收为养子,明朝开国名将。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官至荣禄大夫,浙江省平章事,封曹国公。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洪武十六年冬,李文忠得疾。朱元璋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第二年3月病逝,年46岁。朱元璋怀疑是中毒而死,贬了华中的爵位,流放其家属于建昌卫(今四川省西昌市),诸医并妻子皆斩。朱元璋亲自为李文忠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赐葬钟山之阴。
    1983年后,南京市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墓园,砌造围墙,铺设神道,整理墓包,兴建陈列室及山顶小亭,于1989年10月对外开放。

TOP

作为统治中国的皇帝,原本应该是高高在上、权倾天下的。但崇祯从称帝那天起,却没有一天好受过。从崇祯元年(1628年)起,在陕北就闹起了农民运动,这使崇祯帝如坐针毡,食不下咽,没有一天不在想着如何“剿匪”。然而,经过十几年的“剿匪”,由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却越战越强。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更是亲率40万步兵、60万骑兵,渡黄河,下太原,兵分两路,有如黄河奔流之势直抵京师城下。
    惶惶不安的崇祯急忙召集重臣,询问对付李自成大顺军的计策。但大臣们只是低头不语。这时崇祯像是发泄胸中激愤似地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随后便返回内宫。其实,明朝也非无良将,袁崇焕即是其中一位。但崇祯生性猜疑心极重,在袁崇焕屡立战功的情况下,将其处死。这样他的周围便没有忠臣进谏了。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8日傍晚时分,守城总管、宦官曹化淳打开彰仪门(今广安门)献城投降,农民军进占外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宦官竟是崇祯最信赖的重臣。
    当天夜里,崇祯对皇后周氏(崇祯皇帝正宫皇后)说:“大事去矣,尔为天下母,宜死!”皇后也相对恸哭说:“妾事陛下十八年,卒不听一语,今日同死社稷,亦复何所恨。”皇后周氏遂自缢而死。然后,下令两宫及懿安皇后自尽,让永王朱慈烺(太子)和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照两个皇子托付给了外戚周奎,田弘遇,化装成平民,逃出了紫禁城。接着,他又冲进宁寿宫,剑砍长平公主左臂,杀昭仁公主于昭仁殿。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带着一批太监冲出宫门,逃命去了。他们出东华门,至朝阳门,又奔安定门……在城内兜了一圈,都被他的臣僚挡了回来,只得重返宫中。
    19日凌晨,崇祯帝登上钟楼,鸣钟召集百官,但无一人前来。悲哀的崇祯帝与宦官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后面的万岁山(今景山)。
    19日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皇宫,在清宫过程中,没有找到崇祯帝。李自成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20日午,人们在寿皇亭东侧的一颗歪脖树上发现了崇祯自缢身亡的尸体,时年34岁。只见崇祯乱发覆面,一只脚光着,在对面陪伴他上吊的还有他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崇祯皇帝上吊前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李自成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崇祯帝、周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灵棚。23日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崇祯帝,黝漆棺殡周后。崇祯帝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亦依制加袍带。
    当年崇祯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槐树,一直到1949年还在,可惜的是这一活文物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毁掉了,现槐树为后栽。
    同年4月4日,李自成命人将崇祯帝及周皇后梓宫迁到了昌平,草草葬入他3个月前死去的田贵妃墓中。就这样,明朝的统治覆灭了。
    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紫禁城英武殿举行登基仪式,追尊七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次日清晨挟太子(朱慈烺)、二王(皇三子定王朱慈炯、皇四子永王朱慈照)离京西去。
    南明弘光年间,谥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后改为毅宗。清改谥为庄烈愍皇帝。庙号怀宗。葬北京昌平思陵(今北京十三陵)。
    思陵是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它原只是皇贵妃田氏之墓,崇祯帝死后因生前没有预建陵寝,所以只好与周后一同葬入田贵妃的墓中。
    《明史》赞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如今,在明十三陵的西南部鹿马山山麓有一座十分荒凉的陵墓,除了建有一个快要倒塌的石碑外,别无它物,人们很难相信这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的陵墓。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大金”国号停止使用。1643年(明朝崇祯十六年)皇太极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1644年(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清兵在山海关大败大顺军,5月2日,清军入京师(北京),下令安辑百姓,为帝后发丧(将崇祯皇帝改葬),令臣民为崇祯服丧3日。议谥号。同时,遣将偕吴三桂追李自成。
    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杀,时年39岁。一说自成兵败后退往黔阳罗公山或退隐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出家为僧,称奉天玉和尚,康熙十三年(1674年)病逝,年69岁。之后,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列传》选录:
    ①庄烈帝愍皇后周氏,其先苏州人,徙居大兴。天启中,选入信王(朱由检)邸。当时神宗皇帝的刘昭妃权摄太后印玺,但是后宫的政务都要禀呈熹宗的张皇后。天启皇帝选秀女,周皇后曾经入选,但是懿安皇后觉得周皇后年龄小,身体羸弱,刘昭妃说,今天羸弱,日后还能长大,那就册封给信王,因此成为了信王妃。后来,信王继位,周氏因此也被册封为皇后。
    周皇后生性谨慎,后来贼寇乱天下,京城危急,一天周皇后悄悄跟崇祯帝说,我家在南方还有房产。崇祯帝说,你什么意思?周皇后不语,其实寓意在劝说皇帝南迁。但是其他的家国政事,一直没有参与。后来田贵妃恃宠而骄,周皇后就裁减她的礼仪用度。春节,天气很冷,田贵妃来拜见周皇后,已经到了很长时间了,周皇后才出来接受朝拜,而且没有说一句话,有意冻冻田贵妃。等到袁妃朝拜周皇后的时候,周皇后立刻就出来接见,而且跟她高兴的交谈。田贵妃听到此事以后,就跑到崇祯帝面前大哭,崇祯帝很生气,后来在交泰殿与周皇后发生言语冲突,竟然把周皇后推倒在地。周皇后非常生气,不吃不喝。崇祯帝觉得很愧疚,就派内侍赐给周皇后貂皮制品和胭脂水彩(高级化妆品),并且问候周皇后的饮食起居,这件事才算过去。崇祯帝担心下周皇后生气,就找了田贵妃一个过错,把她贬到启祥宫居住,3个月都没有召见。一天,周皇后陪同崇祯帝在永和门赏花,就请求皇帝把田贵妃招来,皇帝没有应允,但是周皇后就马上命令内侍用车把田贵妃接来,才算跟田贵妃正式合好。因为贼寇的祸乱越来越严重,崇祯帝忙于政务,日渐憔悴,周皇后亲自侍奉饮食起居。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8日,都城陷,崇祯帝哭着对周皇后说:“大事去矣。”周皇后顿首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崇祯帝令周皇后自裁。周皇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周皇后遂先崇祯帝崩。崇祯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清顺治皇帝)定鼎,谥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崇祯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下所司给袁妃居宅,赡养终其身。
    有宫人魏氏者,当贼入宫,大呼曰:“我辈必遭贼污,有志者早为计。”遂跃入御河死,顷间从死者一二百人。宫人费氏,年16岁,自投眢井中。贼钩出(救出),见其姿容,争夺之。费氏绐曰:“我长公主也。”群贼不敢逼,拥见李自成。李自成命中官审视之,非是,以赏部校罗某者。费氏复绐(紿dài)罗曰:“我实天潢,义难苟合,将军宜择吉成礼。”罗喜,置酒极欢。费氏怀利刃,俟罗醉,断其喉立死。因自诧曰:“我一弱女子,杀一贼帅足矣。”遂自刎死。李自成闻大惊,令收葬之。
    ②恭淑贵妃田氏,陕西人,后来举家搬迁到扬州。父亲叫田弘遇,因为女儿的原因,官至左都督,喜好佚游,为人侠义。贵妃田氏,皮肤纤妍,生性恬静,少语,多才多艺。在信王府的时候就侍奉朱由检,大明崇祯元年封为礼妃,后来进封为皇贵妃。当时皇宫中有小夹道,夏天的时候,崇祯帝用伞遮阳避暑,皇妃后来看到了,命令用一种草盖把这个小夹道封顶,这样就可以让打伞的内侍得到休息。崇祯帝得知以后,非常感动。后来因为得罪了皇后,被谪贬到冷宫反省。所生的皇五子也因此而夭折。感情上的挫折和丧失亲子的打击,皇妃因此而一病不起,崇祯十五年7月,薨,谥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葬昌平天寿山,即思陵也。
    崇祯年表:
    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阴历12月24日,崇祯出生。
    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崇祯的母亲去世。
    神宗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崇祯的父亲病逝。
    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
    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兄长天启帝病逝,崇祯即位为帝。
    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提出5年平辽。全国性大灾荒,陕西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3月,定立魏党“逆案”,入案者255人,分别惩处。5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
    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春,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农民军剿抚并用,部分农民军流动至山西。12月,加派“辽饷”153万余两,合原加派“辽饷”共计680万余两。
    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正月,赈济陕西灾民,定议对农民军实行以抚为主的政策。
    思宗崇祯六年(1633年),农民军大批渡过黄河,进入河南地区。
    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以陈奇瑜为5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
    思宗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克凤阳,掘皇陵。明廷调集各省精兵7万余在中原进行会剿。8月,以卢象升为总理,与洪承畴分责东南、西北的剿除农民军战事。10月,下诏罪己。
    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
    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部复振,攻克洛阳,杀福王。
    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新年,揖拜阁臣,再图振兴。2月,李自成部在襄城大败明军,杀陕西总督汪乔年。3月、4月,松山等城相继破,洪承畴被俘,降清。
    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二,李自成攻陷承天(今湖北钟祥)后,臣僚劝李自成即皇帝位,牛金星以为时机尚不成熟,而李自成心动。于是李自成号“奉天倡义大元帅”,罗汝才号“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谋以荆襄为根本,改襄阳为襄京,改承天府为扬武州。
    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凌晨,自尽殉国。
    明王朝灭亡后,明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权的统称。先后有:朱由崧的弘光政权;朱聿键的隆武政权;朱寿镛的鲁王政权;朱由榔的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史称“南明”(1644—1661年)。
    1、监国南京的弘光政权。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5月,首先建立的弘光政权,是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监国于南京。5月15日即皇帝位,年号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进封世子。崇祯十六年嗣封福王。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进入南京,福王朱由菘被俘,解押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5月,改南京为江南省,应天府为江宁府。
    2、隆武政权。顺治二年(1645年)6月,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6月27日称帝,改福州为天兴府,以是年为隆武元年。朱聿键,朱元璋九世孙,端王朱硕熿之孙,崇祯五年嗣立唐王。顺治二年8月,隆武帝被清军追及擒杀,隆武政权灭亡。
    3、鲁王政权。清顺治二年6月28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农民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孙,鲁王朱寿镛第五子。崇祯十七年2月嗣王位。顺治三年(1646年)6月,鲁王军队不战而溃,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军迅速平定浙东,鲁王大臣张国维、朱大典、孙嘉绩、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国安、马士英、阮大铖等降清,鲁王政权即告灭亡。
    4、绍武政权。顺治三年(1646年)11月,大学士苏观生、隆武辅臣何吾驺等于广州拥立朱聿键之弟朱聿鐭为帝,改元绍武。同年12月15日,清军李成栋部攻入广州,朱聿鐭等皆死。绍武政权仅存41天。
    5、永历政权。顺治三年(1646年)11月,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顺治十五年4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3路进攻贵州,年底进入云南。十六年(1659年)正月,永历帝逃倒缅甸。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同年12月永历帝被俘。次年4月与其子等被吴三桂缢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有关大明王朝的名人轶事,主要选辑以下几则:
    【大明祖陵】明祖陵位于盱眙县(今江苏淮安),距南京100公里,号称明代第一陵。据说,300多年前的一个夏秋之交,连续70天的暴雨突然将泗州城淹没,从此这座古城便消失了。1954年,洪泽湖水位下降,被湖水淹没300多年的明祖陵和被誉为“东方庞贝城”的水下泗州古城相继出水,经过挖掘修复,朱元璋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三代的陵墓恢复了气势雄伟的规模,也映证了泗州是朱元璋的家乡。
    据记载,盱眙的“风水”成为朱元璋“肇基帝运”、“钟祥孕秀”的圣地。洪武18年(1385年)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文武群臣到盱眙,选定杨家墩修建祖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历时28年之久。明祖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埋葬地。原有城墙3道,金水桥3座,殿、亭、阁、署房、官私宅第千间,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与古泗州城一起被洪水淹没。1954年春旱时露出水面,当地人们始称为大墓头;1964年大旱时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苏省文管会考察古徐国遗址的专家们发现,确认为久已失传的明祖陵。自1976年起国家拨款开始修复工程;1982年初具规模,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说,如今到盱眙不仅可以品赏味甲天下的“盱眙龙虾”,更值得一游的便是明祖陵。在明祖陵,你可以看到21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石刻是明代陵墓石刻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它们长期淹没水底,较少损坏,石刻细部一如当年清晰、细腻。文臣4对,身着蟒袍,腰束玉带,手叩胸前,温文驯良;武官2对,顶胄贯甲,手按宝剑,双目圆睁,威风凛凛。其余狮子、麒麟、角端、马等均造型生动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柔和。如麒麟身上的云纹、拂起的手发和披伏的鳞甲;狮子满头漩涡状的卷毛、颈带上迎风飘起的红缨;石马颈上丝丝可数的细鬃、身上依稀可辨的汗滴和马鞍上的龙凤花纹等,都是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精品。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三穴,正面有高2米、宽1.2米的石门3座,至今尚未开掘。
    【凤阳皇陵】位于今安徽凤阳。凤阳在明朝之前称之为濠州或钟离。洪武七年朱元璋将其家乡改为“凤阳”,并曾一度将凤阳立为中都。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17岁,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1399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陵墓的外围,有3道城垣,形成3城包裹陵墓的平面布局。由于皇陵地处明中都城的西南,为了使皇陵与中都城连为一体,所以皇陵的3道城门都是以北门为正门,而皇陵也因此是坐南朝北,神道与神路置于陵墓之北。皇陵的第1道城是夯土城垣,周长达28里。第2道城是青砖砌起的城垣,高2丈,周长6里多,四边开四门,皆有高大的城楼。第3道城是皇城,青砖垒砌,周长75丈。皇城平面长方形,它改变了过去帝陵内城平面方形的做法,为了将神道石像生移置城里,突出陵前享殿的地位,因此改为南北纵长的形状。皇陵的3道城中轴线两旁,建设了不少祭祀、护卫、住所建筑,形成规模宏大,森严壮观的皇陵建筑群。经过精心的设计、规划、施工,建成后的皇陵,气象巍峨,被誉为“重门列戟园陵肃”,“壮哉斯陵从古无”。
    明皇陵陵墓是椭圆形覆斗式大平顶,高出周围地面5米。陵墓堆土而成,封土堆底边东西长50米,南北宽35米,占地面积1750平方米。陵前北部的金水桥向北,有长257米、宽6.3米的神道,两旁对称排列着雕琢精美的32对石像生,为全国之最。自北而南依次排列的石刻有:独角兽卧像2对;石狮蹲像8对;石华表2对;马官、石马与控马者立像6对;石虎立像4对(现缺一对);石羊卧像4对;文臣立像2对;武将立像2对;内侍立像2对。这些石像生是目前所知明代最早、数量最多、刻工最精细的皇家陵园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艺术价值。不仅数量居历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艺上也有独到之处。均用整块石料雕琢,无论是人像,还是动物,均造型生动,刻琢精细,具有高超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们是宋元石刻艺术发展的最早产物,对明清的石刻造型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道南端紧连金水桥遗址,遗址南侧的东西两边各竖立一块大碑,东为无字碑,西为皇陵碑。两碑尺寸相同,规格一致,均高6.87米,分别由螭龙碑首、碑身、龟趺三部分组成。皇陵碑额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个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亲自撰写,又名“御制皇陵碑”。朱元璋为了让子孙后代了解艰辛家世和开创江山的艰难,秉笔直书,历述家世实情与戎马生涯,一改历代帝陵碑刻粉饰夸功、谀墓不实的恶习。皇皇大著,堪称一绝。碑文长达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与元末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朱元璋曾3次亲自前往皇陵祭祀。朱元璋在南京最后一次祭太庙是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4月,他指着桐梓树木对旁边的大臣说:“往年种此,今不觉成林,凤阳陵树当也如此。”话未毕,已不觉泪下。
    明皇陵一直受到明王朝的悉心保护。明朝末年,张献忠农民军攻占凤阳,火烧皇陵,享殿等建筑为之涂炭,之后又屡遭毁坏。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大肆砍伐陵园松柏,使郁郁葱葱的陵园变成光秃秃的土堆,荒芜不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都城和皇陵设立了文物管理机构,经过努力,中都城和皇陵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治理,现有文物古迹也得到了妥善保护。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TOP

11、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光宗皇帝
    光宗朱常洛(1582—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恭妃王氏。万历48年(1620年)7月,神宗朱翊钧病逝,太子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继位。改年号为“泰昌”。
    光宗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梃击案”、“移宫案”和“红丸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还险遭暗杀,苦熬了39年之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8月初一,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可他刚刚他即位一个月,就于9月初一五更时一命呜呼了。在位仅一个月,史称“一月天子”。
    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1582年)8月。生母恭妃王氏原为慈圣皇太后的宫女。他的身世和父亲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但是明神宗却认为这个皇子的出生对他来说是一件丑事。因此,朱常洛虽为长子,一直得不到父亲朱翊钧的宠爱。不久,郑贵妃生子朱常洵。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更是将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杀害)视若掌上明珠。所以,朱翊钧便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他先是违反了儒家传统,册封郑氏为贵妃,而没有册封皇长子的母亲王氏。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将众皇子同时都封为王,以此来降低皇长子的地位。后来因朝臣们的阻止而没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两人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因双方争执更加激烈,拖延了十余年,直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皇长子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事件,史称为“国本之争”(前面已经说过)。
    朱常洛好不容易当上太子以后,朝内党争和宫闱纠纷始终都在威胁着他的皇太子地位。就在他的皇太子之位渐渐稳定时,宫中又发生了“梃击案”(前面也有交待)。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8月初一日,朱常洛参加登极大典,“玉履安和”,“冲粹无病容”,意思是行走、仪态都很正常,没有任何疾病的迹象。本来以为新君继位,会继续有一番作为,但登极大典后仅10天,也就是8月初十,朱常洛就病倒了。连第二天的万寿节,也取消了庆典活动。在这期间,又发生了“红丸案”。
    据《国榷》记载:郑贵妃“进侍姬八人,上疾始惫”。《罪惟录》也记载:“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未十日,帝患病。”8月14日,泰昌帝病重,召内官崔文升治病,服药后就开始腹泻,一昼夜泻3、40次。朱常洛召英国公张惟贤、大学士方从哲等13人到乾清宫,又命皇长子出见。复召方从哲等受顾命。
    8月29日,朱常洛召见内阁大臣,问:“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首辅方从哲等回话:“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鸿胪寺是掌管朝会、宾客、礼仪等事的一个机构,鸿胪寺的正卿叫鸿胪寺卿,四品官。副职为鸿胪寺少卿,五品官。鸿胪寺丞又低一级,六品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朱常洛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李可灼诊视完毕,朱常洛命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慎重用药。到日午,李可灼进一粒红丸。朱常洛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直呼:“忠臣!忠臣!”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明史•韩爌传》)日晡(bū)(申时,下午3—5时),李可灼又进一丸。次日(9月初一五更时),光宗帝朱常洛驾崩于乾清宫,在位仅1个月,时年39岁。朝野上下议论纷纷。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给事中惠世扬等弹劾崔文升、李可灼二人杀君。大学士方从哲从中调解,认为李可灼有功应赏银50两。天启二年(1622年),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放逐罪人至边地)。
    由于当时朱常洛父亲万历皇帝尸棺尚未埋葬,朱常洛的地宫也不可能在短期内速成。无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废址上重建新陵,天启元年(1621年)3月重新修缮,8月完工,9月入葬,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纯三个皇后。名为庆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常洛比西汉刘贺(孝武皇帝之孙、昌邑王)只当了27天皇帝即被废黜,要长了几天。据史料记载,汉代第二十四位皇帝刘贺,即位27天内竟干了1127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干40件。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真不知道这位刘贺皇帝究竟是怎么干的,又干了些什么(尚未考证)。人们常说,老天有眼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你在某个方面有所得,在另一方面就一定会有所失。就像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一样,不因为你是天子,就多给你几年阳寿;也不因为你是贫民,就少给你几年阳寿。也就是老话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任何人都不能改变。
    《列传》选录:
    ①明光宗孝元皇后郭氏,顺天人。父郭维城以女贵,封博平伯,进侯。卒,兄郭振明嗣。郭氏于万历二十九年册为皇太子妃。万历四十一年11月薨,谥恭靖。熹宗即位,尊谥曰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庆陵,祔庙。
    ②孝和王太后,熹宗朱由校生母,顺天人。侍光宗东宫,为选侍。万历三十二年进才人。万历四十七年3月薨。熹宗即位,尊谥曰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迁葬庆陵,祀奉先殿。崇祯十一年3月,加上孝纯太后尊谥。
    ③孝纯刘太后,庄烈帝朱由检生母,海州人,后籍宛平。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12月生庄烈皇帝。失光宗意,被谴,薨。光宗中悔,恐其父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及庄烈帝长,封信王,追进贤妃。时庄烈帝朱由检居勖勤宫,问近侍曰:“西山有申懿王坟乎?”曰:“有。”“傍有刘娘娘坟乎?”曰:“有。”每密付金钱往祭。及即位,尊谥曰孝纯恭懿淑穆庄静毘天毓圣皇太后,迁葬庆陵。
    12、明朝第十六位皇帝——熹宗皇帝
    朱由校(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长子。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光宗病故后,15岁的朱由校继位,年号天启。
    从朱由校继位的一开始,就发生了“移宫案”。乾清宫是名朝内廷的正宫,只有皇帝、皇后才能居住。光宗朱常洛病危时,住在乾清宫,西李(光宗的宠妃李选侍)随住。朱常洛临终前,召大臣入宫,西李见大臣们来了,带着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避进内房。朱常洛吩咐群臣,封李选侍为贵妃,西李在里面听见了,唆使朱由校出来向父亲请求封西李为皇后。朱常洛当时没有答应,在场的臣子们对西李的做法十分不满。
    光宗朱常洛死后,西李仍住在乾清宫不走。她将朱由校带在身边,企图挟皇太子以自重。群臣求见皇太子,西李的亲信太监们挡在门前,不让群臣进乾清宫。兵部右给事中杨涟挺身而出,厉声斥责道:“你们这些奴才想干什么?我们都是受皇帝召见的,皇帝晏驾了,你们敢造反不成!”西李的太监们这才让开。西李把朱由校藏在自己房里,不让出来。东宫伴读王安走进房内,哄西李道:“太子出去一下就回来。”他把朱由校带到宫门口,西李又反悔了,叫太监把朱由校带回来。太监们上前拉住朱由校的衣服,朱由校一时也没有了主意。这时,杨涟上前将太监斥退。群臣簇拥着朱由校来到文华殿,随后又回到慈庆宫住下,准备登基。
    经过这一番短兵相接的争斗,群臣对西李更加愤慨,纷纷上书,要求西李搬出乾清宫。西李仗着自己从小把朱由校带大,派太监去叫朱由校,企图通过他来压制群臣。西李派出的太监被杨涟挡在麟趾门前,杨涟对他说:“殿下在东宫时是皇太子,现在已经是皇帝了。选侍有什么资格召见皇帝?你去传这个话,将来秋后算帐,即使不能把选侍怎么样,你却在劫难逃。”太监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第二天,群臣齐集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西李搬出乾清宫。杨涟提议由首辅方从哲进宫去催促朱由校,方从哲为人比较软弱,说:“迟搬几天也没什么要紧的。”杨涟说:“皇长子明天就要登基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宫里,反让一个选侍住在正宫里的道理!两宫圣母如果活着,也得夫死从子,选侍算个什么人,竟敢如此欺侮天子!”杨涟还表示:“今天要是选侍还不搬出乾清宫,我们死也不走!”其他朝臣也高声附议。在这种情势下,西李只得搬到仁寿殿居住。西李这一搬,说明她在政治上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移宫案到此结束。
    熹宗即位,从廷臣议,改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8月以后为泰昌元年。第二年(1621年)为天启元年。
    朱由校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极少,几乎可以说是文盲,整日痴迷于做木工、斗蟋蟀等事情,根本不喜欢处理朝政。明清史专家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在杨涟、左光斗、赵南星、高攀龙等人的支持下,朱由校革除了明神宗末年的一些弊政:经济上,停罢了杭州织造,革除了南京的鲜品进贡,对发生重灾的地方进行了赈济,明令免除了天下带征钱粮及北畿地区的加派,减轻了一些地区的赋税。政治上,对历史上的一些大案重新做了结论,恢复了张居正的官荫,肯定了他对国家的重大贡献,给建文时期的方孝孺等人平反,恢复名誉,肯定他们是国家的忠臣,对他们的后代免除了奴籍,恢复了平民地位。
    不久,朱由校开始任用宦官魏忠贤。魏忠贤与朱由校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逐渐控制了内阁、六部,使他能以皇帝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于朝廷,掌握了生杀予夺的大权,造成空前的宦官专政。而熹宗喜好木工,朝夕营造,膳饮可忘,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就在大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候,一手制造了客、魏专权的熹宗皇帝,还在后宫玩乐,在盛夏季节,他喜欢穿上冬装,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装巡游,有时扮成宋太祖上台演戏,游山玩水,致使朝政日益腐败。
    不久,朱由校就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山海关外,女真叛乱政权步步进逼;白莲教在山东揭竿而起;奢崇明、安邦彦起事于西南;东北边境的形势也很严峻,努尔哈赤不断进犯明境。荷兰人于天启四年(1624年)登上台湾岛,大明王朝失去了台湾。可天启帝朱由校却不务正业,不听先贤教诲去“祖法尧舜,宪章文武”,而是对木匠活有着浓厚的兴趣,整天与斧子、锯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制作木器,盖小宫殿,将国家大事抛在脑后不顾,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
    天启六年(1626年),浙江巡府在西湖为魏忠贤建了生祠,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如有人敢不从,定遭杀身之祸,所以就连袁崇焕那样的铮铮铁骨,为了顾全边防的大局都不得不昧着良心从军费中拨款为他在辽东建了一座生祠。魏忠贤自称“九千岁”,还有人喊他“九千九百岁”,甚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的。明朝宦官专权,到了魏忠贤一代,可谓登峰造极。
    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号称20万军队进攻宁远,幸有袁崇焕(明末杰出军事家、爱国将领,曾任兵部尚书、右副督御史、蓟辽督师)。打退了努尔哈赤10多次进攻,阻止了后金军南下。努尔哈赤本人也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明朝的“宁远大捷”。努尔哈赤回国后伤重去世,享年67岁(一说病死)。由四皇子皇太极继位。次年,皇太极率10余万军队攻锦州,不下;复攻宁远,又被袁崇焕击退;再攻锦州,仍未攻破,只好撤兵。这就是“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朱由校在西苑(今中南海、北海)乘龙舟,突然风起船翻,两名太监溺水而死,天启皇帝虽被太监们救出,逃过一场灭顶之灾,却呛了水,受了惊,因此患病,多方医治无效。尚书霍维华进献一种“仙药”,名叫灵露饮,说服后能立竿见影,健身长寿。天启帝依言饮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饮用几个月后,竟得了臌胀病,逐渐浑身水肿,卧床不起,他召弟弟朱由检入卧房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命他继位。
    天启七年(1627年)8月22日,天启帝朱由校驾崩于乾清宫,在位7年,终年23岁。谥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今北京十三陵)。
    德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天启帝有3男2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5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皇帝。
    《列传》选录:
    ①明熹宗懿安皇后张氏,名嫣,字祖娥,小字宝珠。祥符(今河南祥符)人。父张国纪,以女贵,封太康伯。天启元年4月册为皇后。性严正,对熹宗多有规劝。多次在熹宗面前说客氏、魏忠贤的过失。尝召客氏至,欲绳以法。被客、魏忌恨。所以诬陷张皇后非张国纪之女,几惑帝听。天启三年,张皇后曾有孕,客魏买通宫人使她流产,从此不育。熹宗帝尝至后宫,张皇后方读书。熹宗问何书。对曰:“《赵高传》也。”帝默然。熹宗病重,张皇后力挫客魏阴谋,传旨令信王嗣位。崇祯朝,上徽号曰懿安,居慈庆宫。崇祯帝于朔望及皇嫂千秋,必衣冠朝谒,礼敬如母后。天启十七年(1644年)3月,李自成陷都城,张皇后自缢。顺治元年(1644年),世祖章皇帝(清顺治帝福临)命合葬熹宗陵。
    ②裕妃张氏,性直烈。客、魏恚其异己,幽于别宫,绝其饮食。天雨,妃匍匐饮檐溜而死。
    ③慧妃范氏,所生皇次子夭亡,复因客、魏而失宠。
    ④李成妃侍寝,生一女,早逝。曾密为慧妃向皇帝求情,不料因此招来客、魏的忌恨,被幽闭在长春宫中断绝饮食,幸好成妃早有预料,先在檐瓦中藏有食物,方才免过一死。
    ⑤容妃任氏,魏忠贤养女。国亡后冒充已殉节的懿安皇后,招摇诓骗,颇惑人视听,以至明末笔记所载张皇后下落事多失实,《甲申纪事》甚至谓张后迎降李自成,贺宿著《懿安后事略》为之力辩。
    ⑥贵人冯氏,因谏罢内操为客、魏所忌,矫旨赐死。
    《明史卷二十二•天启帝本纪》评价说:熹宗“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13、明朝第十七位皇帝——思宗皇帝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3月19日),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明光宗第五子。由于熹宗皇帝朱由校无子,临终遗诏,以其5弟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崇祯18岁即位后,面对着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崇祯皇帝即位之初,虽然深恶魏忠贤的专权,但是毕竟自己羽翼未丰,不敢轻举妄动,于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正值巅峰的魏忠贤并没有把崇祯皇帝放在眼里,认为不过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样的年轻后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为他建立生祠(即活人的纪念堂)。一时间,各地官员群起仿效,魏忠贤的生祠到处都有。有的甚至建到了京城的文庙旁边,“配享孔子”。天启六年(1626年)冬,魏忠贤被晋爵为上公,被拍马屁的官员呼为“九千岁”。
    朝内朝外怨声载道,崇祯皇帝抓准时机,先以迅雷之势除掉了魏忠贤倚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对魏忠贤的爪牙痛下杀手,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魏忠贤自知罪恶深重,在途中上吊自尽。崇祯皇帝终于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兴成为了可能,但是随后的一系列错误使得他最终没有实现中兴的梦想。
    当时明朝最大的敌人还是东北的后金,即后来的满清政权。此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已经去世,太宗皇太极在位。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而战争的结果多是以明军的溃败告终。崇祯皇帝对此当然不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被百姓称为“袁长城”的袁崇焕。袁崇焕曾在宁远城用大炮打伤清太祖努尔哈赤,由于阉党的迫害,他被迫离职,这次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踌躇满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振大明王朝。一上任,就将东北的防务布置的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窥盱宁锦一线。
    但袁崇焕的敌人毕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权,其核心人物就是多谋善断的皇太极。而袁崇焕的主子是崇祯皇帝,他有心急、多疑的致命弱点,被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离间计,崇祯皇帝就将袁崇焕置于死地。
    原先,皇太极绕过山海关,从京畿的北面越过长城,威胁北京,袁崇焕率部回京勤王,正当袁崇焕部开到北京城下的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现了,给崇祯造成了假像,认为是袁崇焕引来了清军。
    因此,城上的守军坚决不准城外的部队进城,千里奔袭而来的袁军此刻已是筋疲力尽,既不能进城休整,又要面对强大的八旗军队,但是袁军还是成功的打退了清军的进攻。一天夜里,皇太极派手下心腹将领在明军俘虏面前大肆宣扬如何与袁崇焕约定献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虏逃跑。
    俘虏不知是计,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祯皇帝作了汇报。崇祯帝听信谗言,中了皇太极设下的圈套,将袁崇焕诳进城内,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磔刑处死,从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东北屏障,八旗军队得以驰骋东北大地如入无人之境。
    据说袁崇焕死后,其尸体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义士夜窃其尸葬于今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即原广东义园,并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传17代。袁崇焕被后代史学家誉为“明朝第一将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三位主角,也即“三日”并举的局面:一个是以崇祯帝为首在北京的明政权;一个是以皇太极为首在沈阳的清政权;还有一个是以李自成为首在西安的大顺政权。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明末农民军首领。出身农民家庭,童年放牧,曾为银川驿卒。李自成于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明末农民军首领)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农民军军的赞同,声望日高。会后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60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次年高迎祥在陕西周至遭明将孙传庭伏击,战败被俘而死,李自成继称闯王。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10余人,隐伏商洛群山中。崇祯十二年出山再起。崇祯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50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他用李岩等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时有“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
    崇祯十四年(1641年)2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陷洛阳,杀重达360多斤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用他的肉和皇家园林里的梅花鹿一同烹煮,在洛阳西关周公庙举行宴会,赐给部下食用,名曰“福禄宴”。然后,破襄阳,取武昌,一路奏凯。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称帝,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
    之后,李自成一路东进。3月16日,大顺军到达昌平。昌平的巡抚何谦逃走,总兵李守荣自缢。大顺军乘势焚毁了明十二陵的享殿。17日,到达阜成门外,将北京城包围。
    导游说,农民就是农民,造反有理,革命无罪,但是你总不能吃人肉啊,还要用梅花鹿肉一同烹煮,也属禽兽一类,不可理喻。正因为李自成会吃人肉,所以他的大顺朝代,也是极其短暂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骨气但又十分严酷的皇帝。在位17年,一共杀了7个总督、11个巡抚,平均一年杀一个总督或巡抚还不止,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严酷,但是仍然没有挽回末代皇帝的败局,最终杀得成了孤家寡人。
    崇祯十七年(1644年),对明王朝特别是崇祯皇帝而言,是个大祸之年,据《明史》记载:“十七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风霾,凤阳地震。……南京地震。”正月里起大风,刮得黄沙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然后,老祖宗家乡凤阳地震;接着是老祖宗创建的首都南京地震,种种不祥之兆,笼罩在崇祯皇帝的心头。
    崇祯帝召见阁臣时已经感觉到了局势危急,悲叹道:“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在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前,其时有太子监国、迁都南京之议。审时度势,南迁本是可用之策,不管以后怎样,至少可以摆脱当时皇帝自杀的绝境。
    南迁之事率先由崇祯提出,缘由清军再次入塞。崇祯十五年(1662年)11月,清军由墙子岭(今密云北)分道入塞,数月间破蓟州、真定、河间、临清、兖州、海州(今连云港)、赣榆、沭阳、丰沛等地,沿途大肆掳掠,所至残破。于次年4月北归时,计掠府州县88个,俘口36万9千余众,牛马50余万头,获金1万2千2百余两,银2百20万5千余两,珍宝缎匹8万余。清军北归时,其声势震动京师,仓促中崇祯召周延儒督师御敌。行前,“上以边寇交织,与周延儒议南迁,命无泄。”这是最早见于文献的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张氏的反对,故暂作罢。
    之后,崇祯十七年(1664年)正月初3,崇祯特召左中允李明睿入宫进见。显然他有急事垂询。一入德政殿,李明睿怦怦直跳的心还未平静下来,朱由检就问李有何御寇急策?李明睿请屏退左右,走到皇帝面前,神秘地说:“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事关重大,朱由检说:“此事重,未可易言。想当年,英宗北掳,瓦剌兵临京城,有人议迁京城,结果为万人所唾骂。今天,若再行此议,岂不是陷我于亡国的境地吗?”朱由检用手指了指天,说:“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并请崇祯皇帝不要犹豫,尽快决断。
    朱由检见四周无旁人,轻声轻语地说:“此事我久已欲行,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此事重大,尔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罪坐汝。”他担心外臣反对,暂时不敢让他人知晓。后又决定“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
    之后,2月23日、28日,分别由中允李明睿、李邦华、项煜、范景文等人多次提出“南迁”,崇祯一面表示反对南迁;一面让天津巡抚冯元飙收集漕船,待命直沽口,作南迁之用。
    3月17日,大顺军已兵临城下。崇祯又突发南迁奇想:“上密召巩永固(崇祯皇帝的妹夫,乐安公主的驸马)曰:‘卿向劝朕南行,今尚可及乎?’永固曰:‘今无及矣!暇时人尚易集,今事急,人心已去矣。’”情急之中,崇祯易服混杂于内阉中欲出京城竟不得出,不得不复回内苑。
    有人说,如果崇祯帝南迁(迁都南京),第一,失掉了一份骨气,不管大臣们如何美其名曰“亲征”,但依然遮不住逃跑的嫌疑,再说皇帝跑了,臣民怎么办?。第二,无法改变苟延残喘的局面,最好的结果就是,像后来的南明王朝那样延续若干年,但是明朝最终灭亡的结局是不可改变的,这是历史的规律。第三,如果南迁后被南京的地方势力所灭,那么崇祯皇帝死无葬身之地,不要说后来安葬于思陵,连“死陵”也不会得到。当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也不存在如果,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了。

TOP

10、明朝第十四位皇帝——神宗皇帝
    朱翊钧(1563—1620年),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6岁时被册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由于穆宗皇帝去世时,为儿子朱翊钧留下了很好的内阁班子,首辅、大学士张居正,高拱、高仪都是正直之士,善谋略。万历初政的十年,政治清明,经济飞速发展,这当然要归功于张居正的改革,同时与李太后、冯保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在内政方面,朱翊钧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其中以“一条鞭法”最为著名,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使边境安宁。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1525—1582年),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又称张江陵。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岁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后官至首辅。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58岁。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死,张居正的改革措施被废止。反对改革的人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张居正首先被剥夺了生前所获的太师头衔,几个儿子的官职自然也被罢免。万历皇帝最初认为,张居正留下的家产应该是个很大的数目,没想到查抄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钦差大臣想当然地认为查抄数目远远不符合实际,便对张居正长子张敬修进行严刑逼供。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张敬修最后被迫自杀身亡,而张家确实也交不出更多的财物,最后不了了之。
    朱翊钧是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有人说他亲政后,不常视朝,深居内宫。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竟然30年不理朝政,并且广搜民脂民膏,派宦官到处搜索珠宝,以勘矿、开矿为名广搜民财,导致民愤纷起,怨声载道。史书上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其实万历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抑,万历用消极方式来对抗。但是有两点仍然必须肯定万历皇帝,第一,万历皇帝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漫骂皇帝贵妃而杀掉一人,在这方面他是相当宽仁的。第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国家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
    据说,万历还有一个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要求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淮。为了在全国范由内聚敛民财,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当矿监、税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这使得人心汹汹,农民军纷起,社会越发动荡不安。试想,作为一个万人之上的天子,有这种可能和必要吗?
    万历朝主要有几件事值得一说:
    第一,修建寿宫。朱翊钧不仅在世时要享受,还想到死后的安乐,早早筹划修建自己的寿宫(定陵)。建造定陵耗时达6年之久。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后妃——王皇后、王皇贵妃的合葬陵。位于大峪山下,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明楼的正后部是陵墓的主体——地宫。定陵建自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起,到万历十八年(1590年)止。工程共耗费白银800余万两,相当于万历初年两年的全国田赋收入,约合当时1000万农民一年的口粮。
    地宫在地下27米,纵深有67米长。由前、中、后和左右5个厅组成,构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相对称的两个殿,全部用石头起券,殿高7.1米,宽6米,长为26米,各自中间有一个用汉白玉垒起的棺床,长17.4米,宽3.7米,高0.4米,棺床平面用金砖平铺,中央有一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为“金井”。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进入中殿,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座前各一副琉璃五供和一个青花云龙大瓷缸。缸中原盛香油,油上的小铜瓢和灯芯有铜管相通,即“长明灯”。打开地宫时,灯未长明,油表面数厘米已凝因。后殿是地下宫殿最大的一个殿,是地宫的主要部分,高9.5米,长30.1米,宽9.1米。地面铺的是磨光的花斑石。棺床正中央放置着朱翊钧的棺椁。孝端、孝靖两皇后的棺椁,分别置于朱翊棺椁的左、右两侧。3具棺椁的周围,放着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从地宫中出土了3000余件文物,其中的金冠、凤冠,为绝世珍品。
    在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头旁,放着一顶翼善冠,这是用纯金细线织成的金冠,重一斤六两有余。上有两条纍丝金龙盘绕。做工极其精巧,为我国首次发现,世界上亦属罕有。
    令万历帝想不到的是,他在陵墓里深藏了368年后,被挖了出来,他自己以及孝端和孝靖皇后的3口用金丝楠木精制而成的、巨大红漆棺椁被遗弃和毁坏,棺椁里3具虽已腐烂但却有幸重见天日的尸骨被焚毁。真是罪孽呀!
    据说,1955年10月的一天,国务院领导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刚刚送来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下面署名的是6位知名人士。领导认为事关重大,立即呈请上级领导阅示。
    不久,上级领导批示:“同意发掘。”后来因种种原因,决定改发掘定陵(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朱翊钧陵)。
    定陵是中国第一座经国家批准,有计划、有组织、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定陵的开掘自1956年5月破土动工,到1958年7月底,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历时两年零两个月,以总计用工两万余,耗资40余万元。又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定陵的出土文物基本上已修补、复制完毕。1959年9月30日,定陵博物馆正式宣告成立。
    后来有人要求继续发掘长陵(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陵),因故未获成功,明成祖朱棣才有幸在他的陵寝里安睡至今。
    据说关于定陵地宫发掘的是是非非,一直有很多争议。根据史学界的观点,“挖坟”决定,基本被认定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错误”。但是,发掘定陵也揭示了一个重大秘密,也给了考古界一个天大的惊喜,这或许就是这次错误发掘的最大收获。一是帝王棺椁内尸体摆放姿式一直是一个千古之谜,现在被揭开了,填补了一个历史空白;二是因为尸体摆放姿式比较怪异,与传统的“仰身直肢葬”完全不同,所以,其中包含的信息也应该是深奥的。
    第二,三征之役。朝鲜之役、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战。万历十九年(1591年)5月,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又称平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称霸东亚的图谋。
    关白是日本在天皇成人之前,代替天皇行政事之职(明治维新前),由当时官位最高大臣兼任。
    朝鲜之役。即援朝逐倭(倭国,古代指日本)之战。万历十二年(1592年),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率20万日军攻入朝鲜,进逼王京(今汉城也称首尔)。朝鲜国王李昖(yán,日行)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万历皇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中、朝军队先后收复了平壤、开城,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
    万历十八年(1598年)正月,明军退守平壤南部的王京。这年7月,丰臣秀吉死,日军士气低落。明军于是发动攻击。日军登船撤逃,中朝联军在明将邓子龙、朝将李舜臣的指挥下奋勇杀敌,大败日军于露梁海上。
    万历皇帝指挥的此一战事,使得日本在之后、甲午海战之前的整整300年间都没敢再进犯中国。
    但是,朝鲜之役从1591年5月到1598年12月,历时7年,使明军丧师3万有余,糜饷数百万两,才平息战事。造成国库空虚,国力大为损耗,这使得明朝在面对国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以及北方新兴的女真政权后金时更感军力不济,难以抵抗。
    宁夏之役。即镇压哱(pò)拜(也称“巴拜”)之乱。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年间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亡命。哱拜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2月18日,纠合其子哱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唆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哱拜为谋主。明廷特调副麻贵驰援,4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将宁夏城团团包围,万历皇帝直接下令引黄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哱拜全家自尽、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明朝的西北边疆由此得以稳定下来。
    播州之役。明代时,在播州(今贵州遵义)设立宣慰使司。隆庆五年(1571年),生性雄猜、阴狠嗜杀的杨应龙世袭了播州宣慰司一职。万历十四年(1586年),杨应龙升任都指挥使,因从调有功,加封为瞟骑将军。杨氏历代统治播州,势力盘根错结,早有不臣之心,他的居所雕龙饰凤,又擅用阉宦,俨然是一个土皇帝。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巡抚江东之等率兵3000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3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2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3万人。6月,刘綎又破大城。杨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明军入城,播州平。
    第三,国本之争。
    “国本”,就是太子。“争国本”就是万历年间围绕解决立太子的问题发生的一场政治斗争。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到四十二年(1614年),万历朝围绕确立太子的“争国本”斗争历时近30年。神宗万历皇帝的王皇后无子,王恭妃生子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郑贵妃生子朱常洵(即后来的福王)。朱常洛年长,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的礼法原则,朱常洛应该被立为太子。但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准备立朱常洵为皇太子,甚至和郑贵妃一起到神殿宣誓,要立她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神宗把誓言写在纸上,放在玉盒里,交由郑贵妃保管。但另一方面,废长立幼又是犯忌的事,神宗担心群臣反对。朝臣果然依据封建王朝太子立嫡,无嫡立长的法纲力争。
    首辅申时行(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2月,上《请册立东宫以重国本疏》,拉开了长达15年的波及整个朝廷的国本之争的序幕。许多人因此丢官罢职、下狱受杖。
    申时行的奏请立即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共鸣。各部府司道诸衙门都纷纷上章奏请。户部给事中姜应麟、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璟、刑部山西司主事孙如法、河南道御史杨绍程等人的奏章言辞尤为激烈,万历皇帝一怒之下,将这4人严厉降处。
    万历十七年(1589年)12月21日,大理寺左评事雒(luò)又上奏章,指明神宗有“酒色财气”四病,深得群臣赞同,又受到大学土王家屏等阁臣的袒护。此后,申时行、大学士许国、吏部尚书朱纁、礼部尚书于慎行等人除了继续陈请早行册立之外,还陈请神宗对朱常洛及早进行“预教”(出阁读书),这个“预教”,其实是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一旦举行,就等于事实上承认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
    神宗无奈,不得不表态,将于第二年举行建储典礼。但一年过去了,神宗仍找各种借口拖延,朝廷内外纷纷传言神宗将废长立爱。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神宗以手诏示大学士王锡爵,拟把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洵和皇五子常浩一并封王,待以后再从3人中选有才能者立为太子。王锡爵遂即疏请令皇后抚育长子朱常洛,则长子即为嫡子。神宗却告谕礼官,同时将3人封王。这个谕旨一出,立即受到文武群臣更加激烈的反对,群情激愤,反对“三王并封”的奏章接二连三,总数有上百本。当年闰11月,经过群臣反复执争,神宗被迫答应皇长子“明春先行出阁讲学礼”。次年2月,朱常洛出阁讲学,接受教育,至此,群臣等取得初步胜利。
    神宗迫于群臣的强大压力,被迫放弃了“三王并封”的谕旨,但又抱着“待嫡”之说不放。后来经过群臣连续8年之久的几百次顽强的奏请,直至皇太后施加压力,才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10月,立朱常洛为皇太子,同时也封常洵为福王,藩国洛阳。
    可见,明朝内阁权力之大,皇帝要立个太子,内阁不同意就通不过。而且,当年嘉靖时期的“大礼仪”风波,不过是嘉靖帝为生母要个名号,皇帝和大臣就打了近8年的官司才胜利,可见明朝大臣、内阁绝不是皇帝的傀儡。
    第四,准许传教。
    利玛窦,西方传教士。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学者。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教皇邦安柯那省的马塞拉塔城的贵族家庭。从少年时代开始就进入本城的耶稣会学校学习。16岁到罗马学习法律,同时在耶稣会主办的学校继续学习哲学和神学,并从师著名数学家克拉维乌斯学习天算。会多国语言:汉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拉丁文和希腊语。精通汉语,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能用汉字写一手好文章,还通晓中国历史、儒家经典。饮酒赋诗,谈天论地,引经据典,样样行,知识面非常的广。他先后在葡萄牙、印度、中国等地进行过传教活动,于明代万历年二十九年(1601年)来到北京居住,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5月11日,利玛窦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赐葬于平则门外的二里沟的滕公栅栏。1900年墓地被义和团砸毁。
    据《人民日报》(2005年2月12日第三版)载:利玛窦是意大利马切拉塔市人,出生于1552年,据有关史料记载,他于1583年由澳门入境并居住在广东肇庆,在此后的10余年中一直在韶州、南昌、南京等地传教。1601年利玛窦才获准进京。据传是因为万历皇帝有一天忽然想起,有奏本称在西夷进贡的清单中有自鸣钟、西琴等物,他这才颁旨命利玛窦进京,特许利玛窦在宣武门附近租住民房,并且每月可获一笔官银,因为只有利玛窦能修理自鸣钟。这样,利玛窦才得以入京,并享受传教的自由,直到病逝。就是这位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将西方的绘图技术及经典著作带到了中国,翻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
    第五,梃击风波。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5月初4的黄昏,北京城发生了一件刑事案《明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五月,己酉酉刻,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枣木梃入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内侍李鉴。至前殿檐下,为内侍韩本用等所执,付东华门守卫指挥使朱雄等收系。”这样一件案子没有产生任何危害后果,但当时慈庆宫居住的是当朝33岁的太子、后来的泰昌帝朱常洛,事关帝国的继承人安危,那就是惊天大案了,史称“梃击案”。蓟州(今天津市蓟县)男子张差持梃闯入太子居住的慈庆宫,准备行刺,被宫门太监抓住后,他先是装疯,后又供认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刘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寝宫。时人怀疑是郑贵妃为了要让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谋害朱常洛,朝议沸腾。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仅以疯癫奸徒的罪名杀了张差,杖死了庞保、刘成。将此案草草了结。不过究竟此案是否为郑贵妃指使,没有定论。此案成为了明宫三大案之一。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7月21日,神宗朱翊钧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于弘德殿,在位48年,终年58岁。谥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神宗。葬在他生前耗银800万两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神宗孝端皇后王氏,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生京师(今北京)。万历六年册立为皇后。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正位中宫共42年,以慈孝称。万历四十八年4月崩,谥孝端。光宗即位,上尊谥曰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会帝崩,熹宗立,始上册宝,合葬定陵,主祔庙。
    ②与孝端皇后王氏同日册封者有昭妃刘氏。天启、崇祯时,尝居慈宁宫,掌太后玺。性谨厚,抚爱诸王。庄烈帝(朱由检)礼事之如大母。尝以岁朝朝见,帝就便坐,俄假寐。太后戒勿惊,命尚衣谨护之。顷之,帝觉,摄衣冠起谢曰:“神祖时海内少事;今苦多难,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在太妃前,困不自持如此。”太妃为之泣下。崇祯十五年薨,年86岁。
    ③孝靖王太后,光宗朱常洛生母。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朱翊钧过慈宁,私幸之,有身。故事:宫中承宠,必有赏赉,文书房内侍记年月及所赐以为验。时朱翊钧讳之,故左右无言者。一日,侍慈圣宴,语及之。朱翊钧不应。慈圣命取内起居注示朱翊钧,且好语曰:“吾老矣,犹未有孙。果男者,宗社福也。母以子贵,宁分差等耶?”万历十年4月封恭妃。8月,光宗朱常洛生,是为皇长子。既而郑贵妃生皇三子,进封皇贵妃,而恭妃不进封。万历二十九年册立皇长子为皇太子,仍不封如故。万历三十四年,元孙生,加慈圣徽号,始进封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病革(病急、病重),光宗朱常洛请旨得往省,宫门犹闭,抉钥而入。妃目眚(眼病之一),手光宗衣而泣曰:“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遂薨。大学士叶向高言:“皇太子母妃薨,礼宜从厚。”不报。复请,乃得允。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葬天寿山。
    ④恭恪贵妃郑氏,大兴人。万历初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进皇贵妃。神宗朱翊钧宠之。外廷疑妃有立己子谋。群臣争言立储事,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
    崇祯三年(1630年)7月,郑贵妃薨,谥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葬银泉山。

TOP

(5)御虏抗倭。
    嘉靖年间,世宗皇帝面临着“南倭北虏”之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达延汗孙)因“贡市”(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的贸易)不遂而发动的战争。俺答汗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但明朝政府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6月,俺答在多次遣使要求开放朝贡贸易未果后,率10万精骑攻至北京,以武力要求明朝政府开放边贸,史称庚戌之变。
    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明援军虽5万余人,但皆怯战,又缺少粮秣。严嵩也要求诸将坚壁勿战,听凭俺答兵在城外掳掠。俺答兵围京城3天,在城外抢掠大量财物、牲畜及人口后,满载而归。
    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长城沿线的百姓深受其害。至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1570年),双方最终达成和议,明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俺答服属中央朝廷,开放11处边境贸易口岸,长城一带才开始得到安宁。
    就在嘉靖皇帝平息来自关外骚乱的同时,东部沿海的倭寇也十分肆虐。倭患的直接起因是“海禁”,即明代政府禁阻私人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政策。又称“洋禁”。由于当时中国称日本为“倭国”,所以这些劫掠中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被称为“倭寇”。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年)6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
    嘉靖年间,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倭寇之患发展到了极点。他们同海盗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结,有时外出劫掠,一次可纠集战船上百艘。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攻城掠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使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难以估计的损失。
    戚继光(1528—1588年),明代军事家,抗倭将领。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戚继光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就是戚继光。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的戚继光袭父职为登州(今山东半岛一带)卫指挥佥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10月,中武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赴京师(今北京)会试,时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领俺答率军威逼都城。戚继光上陈守御方略,临时任总旗牌,督防京城九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7月,调任浙江都指挥使司佥书,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干练升都司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在龙山(今属宁波)、缙云、桐岭与倭寇三战三捷。乘胜追击逃倭遇伏,沉着应战,果断指挥,迫倭寇遁逃入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在岑港(今属舟山)作战失利,免职,抗倭自效。次年3月,在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谭纶节制下,领兵救援台州。5月,歼灭入侵桃渚(今临海东)倭寇。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他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屡败倭寇,世人誉为“戚家军”。他还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浙东象山、宁海、桃渚诸地,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先至宁海,而后依次剿除,九战皆捷,擒斩倭寇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称“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挥使。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升福建总兵,镇守福建及浙江温州、金华两府,督理水陆军务。同年冬,倭寇万余围仙游(今属福建),戚继光领兵仅6000,遂行缓兵计,等待援兵,各个击破,解仙游之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奉命兼管广东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驻江西的伸威营军务,担负保卫自浙江温州至广东惠州数千里的海防重任。
    戚继光与谭纶、俞大猷等抗倭名将,在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东南沿海倭寇之患。
    隆庆元年(1567年)12月,戚继光奉调京师训练士马。隆庆十五年12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卒,终年61岁。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12月14日,朱厚熜驾崩于乾清宫,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遗诏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裕王朱载垕,在位45年,时年60岁。谥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明世宗孝洁皇后陈氏,元城(今河北大名府)人。嘉靖元年(1522年)册立为皇后。朱厚熜性严厉。一日,与陈皇后同坐,张、方二妃进茗,朱厚熜循视其(二妃)手。陈皇后恚,投杯起。朱厚熜大怒。陈皇后惊悸,堕娠崩(一说,陈皇后是明世宗朱厚熜用脚踢致死的),嘉靖七年(1528年)10月。丧礼从杀。朱厚熜素服御西角门10日,即玄冠玄裳御奉天门,谥曰悼灵,葬袄儿峪。葬之日,梓宫出王门,百官一日临。给事中王汝梅谏。不听。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夏言议请改谥。时朱厚熜意久释矣,乃改谥曰孝洁。穆宗朱载垕即位,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祔庙。若遵遗制祔孝烈,则舍元配也,若同祔,则二后也。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皇帝升祔时,宜奉孝洁配,迁葬永陵,孝烈主宜别祀。”报可。隆庆元年(1567年)2月,尊谥曰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
    ②废后张氏,世宗朱厚熜第二后也。初封顺妃。嘉靖七年(1528年)陈皇后崩,遂立张氏为皇后。是时,朱厚熜方追古礼,令张皇后率嫔御亲蚕北郊(自周朝始,在国家祀典中,就已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又日率六宫听讲章圣《女训》于宫中。嘉靖十三年(1534年)正月废居别宫。嘉靖十五年(1536年)薨,丧葬仪视宣宗胡废后(用嫔御礼葬)。
    ③孝烈皇后方氏,世宗朱厚熜第三后也,江宁(今南京)人。朱厚熜即位且十年,未有子。大学士张孚敬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陛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从之。嘉靖十年(1531年)3月,方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卢氏、沈氏、杜氏同册为九嫔,冠九翟冠,大采鞠衣,圭用次玉,谷文,册黄金涂,视皇后杀五分之一。至期,帝衮冕告太庙,还服皮弁,御华盖殿,传制,遣大臣行册礼。既册,从皇后朝奉先殿。礼成,帝服皮弁,受百官贺,盖创礼也。张后废,遂立方氏为后,而封沈氏为宸妃,阎氏为丽妃。旧制:立后,谒内庙而已。至是,下礼臣议庙见礼。于是群臣以天子立三宫以承宗庙,《礼经》有庙见之文,乃考据《礼经》,参稽《大明集礼》,拟仪注以上。至期,朱厚熜率方皇后谒太庙及世庙。越三日,颁诏天下。明日,受命妇朝贺。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婢杨金英等谋弑逆,朱厚熜幸亏方皇后救助得以幸免,乃进方皇后父泰和伯锐爵为侯。初,曹妃有色,朱厚熜爱之,册为端妃。是夕,朱厚熜宿端妃宫。金英等待朱厚熜熟睡,以绳缢朱厚熜颈项,慌乱中将绳套打成死结,朱厚熜才侥幸没死。同事张金莲知事不就,走告方皇后。方皇后驰至,解绳,朱厚熜才苏醒过来。后命内监张佐等捕宫人杂治,言杨金英等弑逆,王宁嫔首谋。又曰:曹端妃虽不与,亦知谋。时朱厚熜病悸不能言,方皇后传朱厚熜命收曹端妃、宁嫔及金英等全部斩于市。并诛其族属十余人。然曹端妃实不知也。很久以后,朱厚熜始知其冤。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11月,方皇后崩。诏曰:“皇后比救朕危,奉天济难,其以元后礼葬。”预名葬地曰永陵,谥孝烈,亲定谥礼,视昔加隆焉。礼成,颁诏天下。
    ④孝恪杜太后,穆宗朱载垕生母,大兴人。嘉靖十年封康嫔。嘉靖十五年进封妃。三十三年正月杜太后薨,葬金山。穆宗朱载垕立,谥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迁葬永陵,祀主神霄殿。
     9、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穆宗皇帝
    朱载垕(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很少得到父爱。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出居裕王邸,开始了独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载垕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种矛盾和危机,特别是严嵩专政,朝纲颓废,官吏腐败,“南倭北虏”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极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12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死,30岁的朱载垕于同月壬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元年,大赦天下。严惩方士(持有方术的人),取消斋醮(指庙宇建醮前需举行的斋戒仪式),“释户部主事海瑞于狱。”即下令释放海瑞。
    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追尊母康妃为孝恪皇太后。2月,祭大社大稷。册妃陈氏为皇后。3月,葬肃皇帝于永陵。隆庆二年3月,立皇子朱翊钧为皇太子,诏赦天下。
    隆庆三年(1569年)5月,海瑞升任应天(今南京)巡抚。应天巡抚辖苏州、常州、松江、镇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广德等10府,为明王朝财赋之区,号称全国最富庶的地方。
    隆庆四年(1570年),穆宗同蒙古俺答汗最终达成和议,封他为顺义王,并在边界开设马市,互通有无,从而加强了汉蒙人民的团结。
    穆宗在位期间,依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时的弊政,使朝政为之一振,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社会也没有发生什么重大变故,穆宗帝得以稳坐皇位6年。
    隆庆朝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这些人之所以出名,还要归功于隆庆皇帝给了他们发展的空间。穆宗的一大优点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放手让他的臣子去发挥才能,使得隆庆朝和万历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观,可以说穆宗朱载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个繁荣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隆庆六年(1572年)3月,穆宗因与妃子玩得过火得病,休养了2个月后又上朝视事,却又突然头晕目眩,支持不住而回宫,他自知病情不轻,急召高拱、张居正及高仪3人接受顾命,吩咐由太子继位。5月26日,朱载垕死于乾清宫(按照现在的说法,属于过劳死),在位仅6年,时年36岁。谥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庙号穆宗。葬北京昌平昭陵(今北京十三陵)。
    《列传》选录:
    ①穆宗孝懿皇后李氏,昌平(今北京昌平)人。穆宗为裕王,选为妃,生宪怀太子。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4月薨。帝以部疏称薨非制,命改称故,葬金山。穆宗即位,谥曰孝懿皇后,封后父铭德平伯。神宗即位,上尊谥曰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合葬昭陵,祔太庙。
    ②穆宗朱载垕孝安皇后陈氏,通州(今北京通州)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9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为皇后。后无子多病,居别宫。神宗朱翊钧即位,尊号曰仁圣皇太后,隆庆六年加上贞懿,隆庆十年加康静。初,神宗在东宫,每晨谒奉先殿、朝帝及生母毕,必之后所问安,后闻履声辄喜。既嗣位,孝事两宫无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7月13日崩,谥曰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祀奉先殿别室。
    ③孝定李太后,神宗朱翊钧生母,漷县(今北京通州漷县镇)人。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1567年)3月封贵妃。神宗朱翊钧即位,尊号曰慈圣皇太后。旧制:天子立,尊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称太后者,则加徽号以别之。是时,太监冯保欲媚贵妃,因以并尊风大学士张居正下廷臣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贵妃曰慈圣皇太后,始无别矣。仁圣居慈庆宫,慈圣居慈宁宫。居正请太后视朱翊钧起居,乃徙居乾清宫。
    李太后教帝颇严。朱翊钧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朱翊钧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朱翊钧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朱翊钧事太后惟谨,而诸内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朱翊钧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李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朱翊钧草罪己御札。又召朱翊钧长跪,数其过。朱翊钧涕泣请改乃已。6年,朱翊钧大婚,太后将返慈宁宫,敕居正曰:“吾不能视皇帝朝夕,先生亲受先帝付托,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3月加尊号曰宣文。万历十年加明肃。万历十二年同仁圣太后谒山陵。万历二十九年加贞寿端献。万历三十四年加恭熹。万历四十二年2月崩,尊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太后,合葬昭陵,别祀崇先殿。

TOP

(3)海瑞罢官。
    海瑞(1514—1587年),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挤,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2月,时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向嘉靖皇帝呈上了轰动朝野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户部主事官价正六品,相当于现在的司局级干部。明代官制,户部有尚书一人,正二品,相当于部长。侍郎二人,正三品,相当于副部长。这三个,都叫“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部以下,设司(户部有十三个司)。司的官员,有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和主事(正六品),都叫“司官”。再下面,则有一大群八品、九品的办事员,比如照磨、检校之类,是为“吏员”。部里的工作,大事有堂官做主,小事有吏员张罗,司官的任务并不重。何况自明孝宗弘治(嘉靖的伯父)以来,治理司务的只有郎中一人,员外郎和主事只在授官之日出席而已,实际上是闲差。然而海瑞虽然级别不高,责任不重,事情不多,却“位卑未敢忘忧国”,对国家的命运前途充满担忧。他在户部无所事事,就开始关注朝政。
    海瑞发现,嘉靖一朝的政治,竟然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吏贪官横,民不聊生,水旱无时,盗贼滋炽”,可以说已经到了十分腐败、十分凋敝、十分混乱的地步。天下臣民也对嘉靖皇帝极其不满,“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就是说,天下的官员百姓,很久以来就认为你是不正确的了,堪称民怨沸腾。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2月,海瑞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嘉靖皇帝读了海瑞上疏,十分愤怒,把上疏扔在地上,对左右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是不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又读海瑞上疏,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上疏感到叹息,只得把上疏留在宫中数月。曾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
    当时正遇上嘉靖皇帝有病,心情闷郁不高兴,召来阁臣徐阶议论禅让帝位给皇太子的事,便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又说:“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便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遂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的人。不久移交给刑部,判处死刑。狱词送上后,仍然留在宫中不发布。户部有个司务叫何以尚的,揣摩嘉靖帝没有杀死海瑞的心意,自作聪明上疏请将海瑞释放。嘉靖帝大怒,命锦衣卫杖责一百,关进诏狱,昼夜用刑审问。过了2个月,嘉靖帝死,明穆宗继位,海瑞和何以尚都被释放出狱(幸亏嘉靖帝死得及时,负责这两位好人小明不保了)。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
    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死,吏部拟用为左通政,皇帝向来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已72岁了。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纠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死于任上,时年74岁。
    海瑞没有儿子。去世时,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哭起来,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海瑞祖居在海南琼中石峡村,东依海公山,地势顺山顺水。石峡村现存有海氏世居遗迹,海氏家族祖墓四座,明始祖海公之墓(海答儿渡琼始祖之墓)、皇明淑孺人吴氏墓(八世海一龙之墓)、十二世祖海见龙之墓、海忠介节母诰封太泰人谢氏墓(海瑞母之墓)。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回石峡村祭祖墓住了25天,耳闻目睹官军杀黎族同胞,非常愤慨,为他后来写《治黎策》、《平黎疏》提供了依据,海瑞的这两篇奏疏,阐明处理民族矛盾的意义及方法,驳斥当时一些人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为海南民族团结以及改善黎族人民的地位诚心尽意,也是海瑞爱民思想的一个表现。海氏家族在当地向来行善施仁,后来出了一代忠臣海瑞,石峡村人民群众对海氏家族素怀敬意。历年来,每逢清明节期,人民带着香烛纸钱,鱼肉鸡鸭等前往海氏家族进行拜祭,添土护墓。
    海瑞祖居遗迹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动保护下才保存至今,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在历史研究上也有一定的价值。
    明史专家、北京市原副市长吴晗,在1961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剧情是明代松江府告老还乡的太师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应天巡抚海瑞(海瑞于1569年夏到1570年春这段时间,任应天,即南京巡抚)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全剧主要颂扬了海瑞执法严明,为民申冤除害,不畏强暴的刚正不阿精神。由北京京剧团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担纲主演,在表演艺术上均有新的尝试。谁也没有料到,就是这部剧作,据说就是十年动乱的导火索。
    据史料: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瑞罢官》。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由江清、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捕风捉影地把《海瑞罢官》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瑞罢官〉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暴发。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从精神到肉体惨遭摧残,随后于1968年3月被捕入狱,1969年10月11日被迫害致死。他的妻子袁震也于1969年3月18日被迫害致死;养女吴小彦于1976年9月23日在狱中自杀身亡。1979年,《海瑞罢官》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获创作荣誉奖。
    1979年9月14日,北京市委在八宝山公墓礼堂为吴晗及其夫人袁震举行追悼会。其中一副挽词中写道:
    《罢官》容易折腰难,忆昔《投枪》梦一般。
    《灯下集》中勤考据,《三家村》里错帮闲。
    低头四改《朱元璋》,举眼千回未过关。
    夫妇双双飞去也,只留鸿爪在人间。
    现在的北京大学内有一个纪念吴晗的“晗亭”。
    (4)严嵩其人。
    严嵩(1480—1569年),表字惟中,号介谿,分宜(今江西分宜)人。成化十六年(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个寒士之家,他父亲严准是个穷秀才,在乡里课蒙童。严嵩长大后,粗眉毛,大声音,脚长体高,又削瘦,像只两脚规。专国政达20年之久,通常被称为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弘治十八年(1505年),16岁的严嵩考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以后引疾归家10年;还朝后,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十五年(1536年)12月,入京为礼部尚书。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仍掌礼部事。后解部事,专直西苑;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严嵩善于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从而受到皇帝的宠幸。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9月,严嵩升任首辅(相当于宰相),独揽国政,被称为“青词宰相”。他年过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庐,未曾归家洗沐,世宗被其勤奋感动,更为信任于他。宫婢之变后,世宗所居西苑永寿宫发生火灾,世宗欲重修宫殿。严嵩考虑营建要花费巨额资财,故不同意重修宫殿。因此,世宗朱厚熜对严嵩亦多有褒奖。
    严嵩待人也有度量,《罪惟录》载:“林一新者,以佥事分巡,嵩仆有不法,执笞之。一新入贺京师,嵩甚加敬礼,其能重贤大夫若此也。”能够约束家人,顾及大义,与徐阶纵恶子弟横行乡里,何啻天壤之别。
    严嵩自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返仕途后,多在翰林院、国子监等政治斗争相对较少的地方任职,而且还曾多年居官南京。在“大礼议”之争最激烈的前期,严嵩没有卷进这场斗争的漩涡中,得以自保。
    嘉靖十七年(1538年)6月,世宗朱厚熜欲让生父献皇帝称宗入太庙,命下礼部集议。严嵩写了一份模棱两可的奏疏交给皇上,世宗对他的骑墙态度非常不满,亲书《明堂或问》,警示廷臣,言语犀利,坚决表示要让其父明孝宗献皇帝称宗入庙。于是,严嵩顺从皇帝的意思,为世宗的生父献皇帝祔太庙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礼仪,并在祭祀礼毕后,写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文笔绝佳,很得朱厚熜的赏识,严嵩从此平步青云。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朱厚熜因听到一些有关严嵩骄横的传言,对他渐生厌恶之心。恰巧此时内阁缺人,朱厚熜下诏再次起用夏言。夏言入阁后重任首辅,职位在严嵩之上。因上次去职的缘故,夏言对严嵩不但轻慢如前,还时时加以打击。夏言处理政事时根本就不征求严嵩的意见,并把严嵩安排的亲信尽数除去。没过多久,严嵩独子严世蕃借他父亲的权势做了尚宝司少卿,管理一些工程项目,大肆贪污受贿。夏言察知后,欲上疏弹劾。严嵩请求夏言宽大为怀,放过世蕃。夏言被说得心软了,答应不再追究。但严嵩对夏言的怨恨却与日俱增,表面上笑语周旋,暗地里却在伺机反攻。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兵部侍郎曾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提出收复被蒙古占领的河套地区的计划。河套地区就是今天宁夏和内蒙古境内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大片黄河沿岸地区。控制河套地区,对明代的边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世宗向大臣们征询意见,夏言表示赞同,严嵩则坚决反对。严嵩还趁机攻击夏言和曾铣是“擅权自用”、“好大喜功”。这时,恰巧内宫失火,皇后去世,这些变故让世宗惊惧不安。不久,蒙古军进扰延安、宁夏等地,严嵩趁机对世宗说,这些都是因为夏言、曾铣要收复河套造成的。世宗对此深信不疑,立即将曾铣缉拿处死,让夏言再次致仕。严嵩怕夏言他日东山再起,必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于是,他又诬蔑夏言是收受了曾铣的贿赂而支持收复河套的。大臣与边将勾结是大罪,于是夏言终于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惨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
    严嵩柄政时,朝野上下流传着“大丞相”、“小丞相”的称呼,“大丞相”指的是严嵩,“小丞相”指的就是严嵩独子——严世蕃。
    严世蕃,号东楼,生于正德八年(1513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3月,因罪被斩,时年53岁。严世蕃不是经过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借他父亲的光,先入国子监读书,后做官,累迁至尚宝司少卿和工部右侍郎。据说,严嵩长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声音又大又尖,可是,严世蕃的长相和他爹却一点相似的地方都没有,“短项肥体”,俨然一副公子哥派头,只是可惜一目失明,有点像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南梁第四位皇帝萧绎,生眇一目。严世蕃奸猾机灵,通晓时务,熟悉国典,颇会揣摩别人的心意。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严嵩再任首辅时,已经年近七旬,逐渐有些年迈体衰,精神倦怠。这时,他还要日夜随侍在皇帝左右,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处理政务。如遇事需要裁决,多依靠其子。他总是说“等我与东楼小儿计议后再定”,甚至私下让严世蕃直接入值,代其票拟。票拟就是内阁在接到奏章后作出批答,再由皇帝审定,是阁臣权力的重要体现。世蕃的票拟多能迎合世宗的心意,因此多次得到世宗的嘉奖。严嵩干脆就将政务都交给其子,世蕃一时“权倾天下”。
    相传,明代有一部小说《金瓶梅》就与严世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说中的男一号“西门庆”这个主要人物,就是影射严世蕃而来的。严世蕃小名“庆儿”,号“东楼”,《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将“东楼”化作“西门”,直接用“庆”字为名,创造出这个小说人物,来影射严世蕃荒淫无度的生活。
    清代宋起风,顾公燮、李慈铭、梁章钜等学者认为《金瓶梅》作者是王世贞。
    一次,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从江南回来,送给严世蕃的见面礼就是一顶价值连城的金丝帐,还给严世蕃的27个姬妾每人一个珠宝髻。世宗的第三子裕王朱载垕,按例应被立为太子,但世宗对他不是很亲近。因此,严氏父子对他也很冷淡。就连照例每年该给裕王府的岁赐,户部都因为没有严氏父子的命令而一连三年都没给发放。最后,这位未来的皇帝凑了1500两银子送给严世蕃,严世蕃欣然接受,才让户部补发了岁赐。严世蕃每每向人夸耀:“天子的儿子尚且要送给我银子,谁敢不给我送银子?”可见严世蕃狂妄到了何种地步。
    当时严氏父子把持着朝中官吏的任选、升迁。官无大小,皆有定价,不看官员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员的贿金为准。严世蕃利用各种手段大肆搜刮,据说家财富可敌国。
    严嵩只有欧阳氏一个妻子,二人携手终老。严世蕃在这点上与他父亲截然不同,他荒淫无度的生活比起《金瓶梅》中的西门庆,有过之而无不及。严世蕃的妻妾有27个,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无数。他让他的这些美妻娇妾,列屋群居,她们所用服饰,绣着龙凤花纹,点缀着珍珠宝石,极尽奢华之能事。严世蕃用象牙床,围着金丝帐,朝歌夜舞,很为自己的奢靡生活感到得意。
    严嵩入阁二十一年,任首辅15年,除了杨士奇,有明一代,无人能及。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五月壬寅,严嵩罢。”在徐阶的怂恿下,皇帝夺去严嵩一切官职,勒令回乡,严世蕃谪戍雷州卫。严世蕃在谪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严世蕃又被御史弹劾。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案结,严世蕃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世宗朱厚熜令将籍没的财产一半充边饷,一半入内库,仅10万两入库。
    后来严嵩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凄凉。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4月,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当年的12月,世宗朱厚熜也龙驭宾天了。
    《明史》称:“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严嵩肯定想不到,他所背负的“奸臣”骂名不但没有因他的去世而消失,反倒广为流传,他的名字成为奸臣的代名词。果然如此吗?
    《明史•严嵩传》载,严嵩任首辅后,“帝虽甚亲礼嵩,亦不尽信其言,间一取独断,或故示异同,欲以杀其势。”这说明世宗虽居大内,却是紧握皇权的。因此,任何一位“权臣”在世宗朝绝无“窃弄威柄”的可能。关于此,从其他的记载亦可旁证。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世宗)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故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世宗实录》称其“惓惓以不闻外事为忧。”《国榷》卷64引李维桢曰:“(世宗)斋居数十年,图廽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又引范守已曰:“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云人尝谓辅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揽乾纲如帝者,几何人哉!…..以故大张弛、大封拜、大诛赏,皆出独断。”严嵩不可能窃弄威柄,于史比比可证矣。再如《宾退录》卷四载,欧阳必进(都察院左都御史),与严嵩为儿女亲家,嵩欲安排必进为吏部尚书,经嵩哀求再三,世宗仅让欧阳做了半年的吏部尚书即斥去。严嵩欲安排一下儿女亲家都如此不易,又何谈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呢!由此可见,说严嵩“窃国柄政”似乎给人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感觉。
    严嵩虽然在嘉靖朝权倾一时,位高权重,但他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好丈夫,与结发妻子欧阳氏的感情很好,没有其他姬妾,二人育有二女一子。
    《皇明大事记•严嵩》记载了一些严嵩家事,如“嵩妻欧阳氏甚贤,治家有法,驭世蕃尤严,嵩亦相敬如宾,旁无姬侍。”沈德符《万历野获篇•内阁•居官居乡不同》:“严分宜作相,受世大垢,而为德于乡甚厚,其夫人欧阳氏,尤好施予,至今袁人犹诵说之。”严嵩在故乡的口碑,朱国桢《涌幢小品》中亦有记叙:“分宜之恶,谭者以为古今罕俪。乃江右人,尚有余思,袁人尤甚,余过袁问而亲得之。可见舆论所评自有不同处。”
    严嵩很注意奖掖擢选人才以为国用。《列朝诗集•尹耕传》:“分宜能用子莘,能用胡瓒宗,其识见亦非他庸相所及也。”
    严嵩素有贪名,而徐阶素有廉名。而作为“廉吏”的徐阶却有田产40余万亩。严嵩其父不过小吏,徐阶其家“世世受耕,不仕”。两人起步时家业相当,严嵩任了15年首辅,而徐阶仅任了6年首辅,田产却是严家的15倍。
    严嵩家被籍没时的财产究竟有多少?据《世宗实录四十四年三月》条月:“巡按江西御史成守节上籍没逆犯严世蕃江西家产数:金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有奇,银二百二万七千九十两有奇,玉杯盘等项八百五十七件,玉带二百余条,金厢瑇瑁等带一百二十余条,金厢珠玉带绦环等项三十三条、件,金厢壶盘杯箸等项二千八十余件,龙卵壶五把,珍珠冠等项六十三顶、件,府第房屋六千六百余间,又五十七所,田地山塘二万七千三百余亩。……”
    陈弘谟《继世余闻》记载说:“严嵩籍没时,金银珠宝书画器物田产,共估银二百三十五万九千二百四十七两余。又直隶巡按御使孙丕扬所抄京中家产,亦不减此数。
    世宗令将籍没的财产一半充边饷,一半入内库,而当时仅10万两入库,世宗问道:“三月决囚后,今已十月余矣,财物尚未至,尚不见。是财物既不在犯家,国亦无收,民亦无还,果何在耶?”(《世宗实录》卷519)当时主持籍没事的是首辅徐阶,徐阶是否故意虚报,以夸大严嵩父子的过恶呢?从史料来看是有可能的,连徐阶主持编修的《世宗实录》也难掩其真相。卷544称:“比籍没严氏,赀财巳稍稍散逸,按臣奉诏征之,急不能如数,乃听孔(彭孔,被徐阶定为严氏‘逆党’)等指攀,于是株蔓及于无辜,一省骚扰矣。”严氏巨额资财既不在犯家,国家亦未收,也未隐慝流失,这只能说明它根本就不存在,是被政敌徐阶恶意夸大了。
    由于严嵩和王世贞素有积怨,王世贞在他所写的《嘉靖以来首辅——严嵩传》以及其他史著中,对严嵩多有诋毁,严嵩的声名就此一落千丈。
    世宗朱厚熜是个极难侍候的皇帝。他猜忌、多疑、嗜杀,不仅如此,他待人冷漠,对自己的妻儿、侍婢、臣僚无不无情无义,以至宫中一群弱女子要将他勒死。严嵩任首辅15年,与一位脾性暴躁而又嗜杀的皇帝能相处如此之久,也是很不容易的。世宗崇奉道教,力赞玄修、进献青词几乎是任阁臣的要件,因此“谀”、“媚”是阁臣们的共性,严嵩并不见得比别的阁臣更谀更媚了。说明严嵩能真诚事主,并无二心,才能博得这位薄情寡恩的君主的善待。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严嵩了。有人拿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兵部员外郎杨继盛、锦衣卫经历沈炼、曾任首辅(相当于宰相)夏言、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王杼等人被杀来说事,似乎这些人被杀都是因为严嵩作祟,其实皇帝要杀人,严嵩岂能阻止得了。
    《罪惟录》有一段令人深长思之的话,“然上在位久,要威福自操,事事出上意。嵩承夏言之后,不敢有可否,间有所左右,直微引其词;至上所必欲杀,无所匡诤而已。….则凡上意所欲杀者,天下竞指嵩。”严嵩“屠害忠良”之秘藉尽在彀中矣。而严嵩恶名之远播,话本小说、传奇戏曲功莫大焉。写严嵩陷害沈炼的“沈小霞初会出师表”(《今古奇观》),历数嵩陷害忠良的戏曲《呜凤记》、《一捧雪》、《丹心昭》、《狂鼓吏》等,在民间反复播演,这恰恰就印证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那句名言:“谎言重复多次就是真理。”

TOP

7、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武宗皇帝
    朱厚照(1491—1521年),明孝宗朱佑樘长子。两岁被立为皇太子。孝宗病故后,15岁的武宗即位,是明朝十六帝中,唯一一个真正以嫡长子的身份登临大位的。改明年为正德元年,是为明武宗皇帝,在位16年。
    武宗一出生,关于他生母不是张皇后而另有其人的说法就开始流传。张皇后是河间兴济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皇太子妃。孝宗朱佑樘即位后,册立为皇后。张皇后婚后4年没有生育,心理压力非常大。大臣们很是着急,纷纷上书请求皇帝选妃以广储嗣。孝宗不听,但心里也是有些着急,就和张皇后在宫中斋醮求子,一连几个月。弘治四年(1491年)9月,张皇后终于生下一个皇子,举国欢庆之时,各种传闻随之四起,有许多人相信这个皇子并不是张皇后所生。后来这个传闻演变为“郑旺妖言案”。
    郑旺,是武成卫的一名士兵,家境贫寒。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5600人。卫下有千户所(1000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100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布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郑旺有个女儿,叫郑金莲,12岁时卖给别人做婢女,听说后来进了宫。郑旺通过关系,与太监刘山交往,时常托他将一些时鲜水果等物送进宫给女儿,郑金莲也托刘山送些衣物给郑旺。郑旺拿着宫中的衣物四处炫耀,吹嘘女儿得皇帝的恩宠。别人讨好他,就称他为“郑皇亲”。张皇后生下皇子后不久,就有流言说皇子其实是郑金莲所生,并被张皇后强行抱了去。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但是没有人出面追究此事,有人认为孝宗朱佑樘已经默认了这种说法。
    弘治十七年(1504年),孝宗考虑到这种说法会影响到儿子朱厚照的政治地位,遂命人将郑旺、刘山等人捉拿到官。亲自审查,审查的结果,以刘山干预外事的罪名被处死;郑旺以妖言罪、冒认皇亲罪被监禁;郑金莲被送入浣衣局。这个案件中太监刘山被杀,被认为是杀人灭口;而比刘山罪情更重的郑旺却只是监禁,武宗即位后又被释放出来,此中似有隐情。据翰林院王瓒的记载,他在司礼监教太监识字时,见两个太监将一个女人押入浣衣局。浣衣局的看守见到来人,肃立两旁,态度十分恭敬,可见来人非同一般。
    据说朱厚照孩提时“粹质比冰玉,神采焕发”,性情仁和宽厚,颇有帝王风范。8岁时,在大臣的请求下,朱厚照正式出阁读书,接受严格的教育。朱厚照年少时以聪明见称,前天讲官所授之书,次日他便能掩卷背诵。数月之间,他就将宫廷内繁琐的礼节了然于胸。孝宗几次前来问视学业,他率领宫僚趋走迎送,娴于礼节。孝宗和大臣们都相信,这位皇太子将来会成为一代贤明之君。
    弘治十八年(1505年)5月7日,孝宗皇帝朱佑樘突然驾崩乾清宫,享年36岁。把一个庞大的王朝留给了年仅15岁、不读书、好逸乐的朱厚照。5月,武宗朱厚照即皇帝位,在位16年,年号正德。没有了父皇的管束,正德皇帝更是无法无天了,把政务抛在一边,整天跟自己亲信的8个太监,号为“八虎”,游戏取乐,为所欲为。
    正德二年(1507年),也就是武宗继位第二年,被释放的郑旺仍然坚持说他女儿生了皇子,因而谣言再起。他的同乡王玺打通关节,闯到东安门,声称上奏当今天子“国母”被囚禁的实情,郑旺、王玺因此被捕入狱。审判之时,郑旺多次声称自己无罪。最终,他以妖言罪被判死刑。就这样,关于武宗身世的“郑旺妖言案”随着郑旺的死而结束了。
    在明朝历史中武宗也算一个有争议的皇帝,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他是个比较另类,除了喜欢狩猎及尚武的生活方式外,对喇嘛僧、奇异的音乐、食物、女人有着与其他皇帝不同的特殊爱好。武宗经常和宫中的小太监在一起玩,甚至以太监钱宁的身体为枕睡觉。
    武宗喜游乐。起初,令内官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在永巷所开设了酒肆,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待武宗至,大家杂而出迎,牵衣蜂拥而入,酒醉即宿其处。这与六朝时刘宋年代的宋少帝刘义符和南朝齐的东昏侯萧宝卷的嗜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刘义符在华林园开办酒店,自己小衣巾,短打扮,当垆沽酒,充当酒保;萧宝卷在宫苑中设立市场,让太监杀猪宰羊,宫女沽酒卖肉,潘妃充当市令,自己担任潘妃的副手。在武宗看来,前人的作乐方式早已过时,不够过瘾,不够刺激。于是又在街上假开妓院,让宫女们扮做粉头,武宗挨家进去听曲、淫乐。
    由于武宗被群阉(太监)蛊惑,正德二年(1507年)8月15日,武宗令于西华门别构院宅,筑宫殿,而造密室于两厢,勾连栉列,命名“豹房”。武宗朝夕处其中,称之为“新宅”,日召教坊乐工妇女入新宅承意,乐工以承应不及,又请取河南诸府乐户精业技业者日遣送入京,教坊人至者以百计,群小见幸趋承自便,武宗终日于豹房寻欢作乐。不再入大内。正德七年(1512年)10月24日,武宗又令增建豹房,工部上言:豹房之建,至今5年,所费白金24万余两。今又增修房屋200余间,国乏民贫,何以为继?乞即停止或量减其半。武宗不听,仍继续增建。
    原先,豹房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早在元朝时期已有此风气。里面设有虎房、象房、鹰房等处,房又称为坊,如羊坊、象坊、虎坊等,北京至今尚存此类地名。
    武宗所建“豹房”,是集纵情享乐和处理政务于一体的宫室建筑(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休闲娱乐中心,集吃喝玩乐住为一体,只是多了一个处理政务的场所)。武宗一生几乎没住几天紫禁城,豹房实际上就是他的皇宫,这个皇宫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囿养了各式各样的女人,有西域的、东南亚的、高丽的,甚至寡妇、**等等。他还养了老虎、豹子等动物,没事时与它们格斗一番,有一次差点丧命。但是比起前面说过的那个汉武帝的后代,专门喜欢与熊瞎子拳击,最后死于熊掌之下的汉广陵王刘胥,要幸运的多。
    武宗在位时花钱如流水,加上宦官巧取豪夺,不久国库空虚,内库告急,北部边防地区粮储空虚,边防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宦官刘瑾给武宗提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就是官吏“罚米法”,开创了以罚代罪的先河。如今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以罚代法”是不是就源于此,还请诸位读者帮忙考证。
    所谓“罚米法”,就是对因公失误的官员罚一定数目的米谷。武宗颁布的罚米法对缓解国家财政危机有一定帮助,所罚米数从一二百石到上千石不等,仅正德三年(1508年)就有182名官员被罚俸禄,运往京师的约有6000多石,加上那些尚未缴纳的罚米所得超过10000石。对官吏罚米,虽然一时奏效,但弊端很多,最后受损的还是国家。由于罚谁、罚多少的大权操纵在权臣刘瑾的手中,因此刘瑾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此外,这种对官吏漫无标准的罚米法,也成为刘瑾及其党徒公报私仇的有力工具。许多忠臣被削职为民,很多清廉官员因此倾家荡产。
    刘瑾,本姓谈,陕西兴平人。6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刘瑾以贪婪专权而著名,号称“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他当权共5年,期间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等等。刘瑾擅权专横,不仅激起民怨,也引起内廷和外廷的不满,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共行刑3天。原来受过其害的人家纷纷用一文钱买下刘瑾已被割成细条块的肉吃下,以解心头之恨。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名言。
    此外,刘瑾还是一个索要贿赂的高手,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其它珍宝细软不计其数。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大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
    正德十四年(1519年)6月14日,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朱宸濠是宁王朱权的五世孙。当年朱元璋封儿子朱权为宁王,其封地原来是在大宁一带,是北边非常有实力的塞王,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永乐皇帝一登基,便把势力最大,对自己威胁也最大的宁王改封到江西南昌,削弱宁王的势力,并被削除了护卫。到了朱宸濠继承爵位时,宁王府已经今非昔比。这一天,朱宸濠以庆祝自己生日为由,把地方官请到王府,声称自己奉了皇太后的密旨要起兵入朝。他把不顺从的地方官全部杀掉,率领军队去攻打安庆。提督南赣军务的副都御史王守仁知道朱宸濠叛乱并攻打安庆的消息后,集结兵力直捣朱宸濠的老巢——南昌。而正德皇帝收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后,不忧反而大喜,原来正德皇帝有两个嗜好,一个是玩乐,一个就是打仗。决定御驾亲征,自封威武大将军带着10多万人讨伐朱宸濠,趁机还可以到江南游玩。可惜,正德刚到达涿州,王守仁报捷的奏疏已经送到了。原来朱宸濠围攻安庆不下,又听到老巢也已被王守仁攻下,急忙回身去救,在黄家渡与王守仁军遭遇,朱宸濠大败,被王守仁俘虏,只有一个多月,叛乱就被平定了。正德皇帝收到捷报后,却装作不知道这个消息,继续南下,当然这次他只是为了游玩。正德皇帝一路游玩到南京,举行了献俘仪式,并在南京作乐了8个月,才恋恋不舍地班师回朝。朱宸濠在路上被处死,并挫骨扬灰。
    附着在武宗身上还有一个不为正史记载的故事。说正德年间,霸州(今河北省霸州)著名美女王满堂,在一次“选美”落选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当了皇后,就说自己有皇后命。有一个叫段长的道士,假冒圣人骗娶了王满堂。又拉了一帮人到深山密林里,建立了一个王国,自封皇帝,王满堂自然就成了皇后,还用了“大顺平定”的年号。消息传到京城,武宗十分吃惊,下令官兵进山征剿。活捉了“皇帝”、“皇后”和众“臣相”,解押到京城。“皇帝”被处死;皇后”被充斥到浣衣局。不料武宗见到千娇百媚的王满堂以后,便无法自制,抱病临幸,并发誓将来要改立她为后。不久,武宗就一命呜呼了。王满堂回到浣衣局,人们戏称为“浣衣皇后”。
    正德十五年(1520年)8月,武宗在从南京回京(北京)途中不慎落入水中,由于当时已经是秋季,池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经被女色掏空了身体,虽被救起,但从此一病不起,武宗一行匆匆回到京城。
    正德十六年(1521年)3月14日,武宗死于豹房。年31岁。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今北京十三陵)。
    由于武宗无子嗣,于是由宗室中选出朱厚熜(明世宗)为继承人,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朱佑樘一脉到武宗宣告结束。
    《列传》选录:
    武宗孝静皇后夏氏,上元(今南京)人。正德元年(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1522年)尊称曰庄肃皇后。十四年(1535年)正月崩,合葬康陵,祔庙。后来,改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顺天偕圣毅皇后。
    8、明朝第十二位皇帝——世宗皇帝
    朱厚熜(1507—1566年),其父为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胞弟,被封为兴王。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兴王去世,朱厚熜袭封为兴王,时年12岁。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朱厚照驾崩,朱厚熜承统,为世宗皇帝,年号嘉靖,时年14岁。
    嘉靖帝是明代不可不说的传奇皇帝之一。从今天来看,历代皇帝在位时间,清朝的康熙最长,61年;乾隆第二,60年;西汉的汉武帝第三,54年;南朝的梁武帝与明朝的万历帝并列第四,都是48年;明朝的嘉靖帝排在第五名,45年。
    嘉靖帝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一新。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他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但与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之后,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之为“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嘉靖帝在位期间最关心的主要有几件事,一是如何尽孝;二是如何长寿;三是如何玩女人;四是如何罢官,当然他也做了一些好事,如御虏抗倭等等。
    (1)修祀国稷。
    朱厚熜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修祀国稷,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他仿效朱元璋追尊四世祖的先例,极力追尊自己的生父为正宗皇帝。嘉靖三年(1524年),朱厚熜提出要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遭到吏部右侍郎何春孟等200余人的反对,发生了历时3年半之久,史称“大礼议”的政治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7月,观政进士张璁迎合世宗之意,上《大礼疏》,主张为兴献王立庙京师。世宗朱厚熜得疏大喜,召见杨廷和等,下令尊父为兴献皇帝,母为兴献皇后。当时,朝中有两派意见,一派以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反对派主张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做儿子,尊孝宗为皇考,尊生父为皇叔孝。另一派以张璁为代表的支持派,提出“继统不继嗣”,应上考兴献王,尊孝宗为皇伯考,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杨廷和等拒不从命。世宗朱厚熜母兴献王妃蒋氏得知朝廷大臣欲使世宗以孝宗为考,大怒,不肯来京。世宗则以“避位奉母归”要挟大臣。杨廷和只好同意世宗父母为帝后。议礼之事并末就此完结,朝臣因议礼而形成的派别斗争旷日持久。杨廷和利用权力,排斥张璁,安插本派亲信。嘉靖元年(1522年),杨廷和又成功地阻止了世宗欲加兴献帝、后以“皇”字,而使世宗同意以孝宗为皇考,以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嘉靖三年,杨廷和终致罢官。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南京刑部主事张璁经过讨论,上疏重申旧议,吏部尚书乔宇和礼部尚书汪俊则率领百官坚持杨廷和主张。世宗遂调桂萼、张璁进京集议,二人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世宗根据张璁等人意见,要求去掉其生身父母尊称中的“本生”二字,诸部司百官各具疏反对,并有230余名大臣跪伏于左顺门请愿。世宗遂命将134人逮捕下狱,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者杖之,以至18人被杖死。终于追尊其父为后帝,改献陵为显陵,按皇帝陵寝的规模扩建,耗费白银48万余两。
    此后,以前争大礼的大臣多“依违顺旨”。世宗和张璁、桂萼等人的主张都比较顺利付诸实现,改孝宗为皇伯考。嘉靖五年,为“献皇帝建世庙于太庙之左。”嘉靖十五年,世宗令将世庙改称“献皇帝庙”。嘉靖十七年,又尊献皇帝为睿宗,祔于太庙。关于大礼的争论持续了近20年,一些旧阁老臣失去权力,而一批新科进士,地方官吏入朝主政,对嘉靖朝政治有深刻影响。
    嘉靖十八年(1539年)2月,立皇子朱载壑为皇太子。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皇太子薨。太子死后一直未重立太子。
    (2)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等人发动“宫变”,企图勒死世宗朱厚熜,未遂,当事者21人被分尸处死。
    明朝皇帝的寝宫是紫禁城内的乾清宫。除了皇帝和皇后,其余人都不可以在此居住,妃嫔们也只是按次序进御,除非皇帝允许久住,否则当夜就要离开。嘉靖年间的乾清宫,暖阁设在后面,共9间。每间分上下两层,各有楼梯相通。每间设床3张,或在上,或在下,共有27个床位,皇上可以从中任选一张居住。因而,皇上睡在哪里,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的。这种设置使皇上的安全大大加强了。然而,却无法防备那些守在他身边的宫女。就是这些宫女,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历史上一起罕见的宫女起义。当时嘉靖皇帝朱厚熜为求长生不老药,命方士炼丹。嘉靖皇帝认为,尚未经历人事的宫女的月经可保长生不老,因此大量征召13、4岁宫女,并命方士用她们的处女月经来制丹药。为了采得足够的炼丹原料,强迫宫女们服食催经下血的药物,轻则损伤宫女身心,重则造成失血过多甚至血崩,许多宫女因此丧命。为了防止炼药的秘密被泄漏,还杀掉取过血的宫女。另外,为保持宫女的洁净,宫女们不得进食,而只能吃桑、饮露水。所以,被征召的宫女都苦不堪言。
    当时史料曾有这样的记载: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10月21日凌晨,10多个宫女决定趁朱厚熜熟睡时把他勒死。先是杨玉香将一条粗绳递给苏川药,这条粗绳是用从仪仗上取下来的丝花绳搓成的,苏川药又将拴绳套递给杨金英。邢翠莲把黄绫抹布递给姚淑皋,姚淑皋蒙住朱厚熜的脸,紧紧地掐住他的脖子。邢翠莲按住他的前胸,王槐香按住他的上身,苏川药和关梅秀分把左右手。刘妙莲、陈菊花分别按着两腿。待杨金英拴上绳套,姚淑皋和关梅秀两人便用力去拉绳套。眼看她们就要得手,绳套却被杨金英拴成了死结,最终才没有将这位万岁爷送上绝路。宫女张金莲见势不好,连忙跑出去报告方皇后。前来解救的方皇后也被姚淑皋打了一拳。王秀兰叫陈菊花吹灭灯,后来又被总牌陈FR点上了,徐秋花、郑金香又把灯扑灭。这时管事的被陈FR叫来了,这些宫女才被捉住。朱厚熜虽没有被勒断气,但由于惊吓过度,一直昏迷着,好久才醒来。
    世宗朱厚熜虽然得救,仍然不省人事。方皇后召集御医会诊,御医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方皇后心急如焚,要御医许绅务必设法救活皇帝。许绅无可推托,只好开了一付猛烈的药方,世宗服下后终于坐了起来,但仍然说不出话来。
    许绅救活了世宗,但时隔不久他自己却得了病,临死之前对家人说:“我不行了。上次宫变,我自知若是救不活皇帝就会惹来杀身之祸,因此惊悸得病,所以这病是医不好的。”没几天就病死了。
    世宗苏醒以后,方皇后便开始审讯杨金英等人。司礼监将审讯结果向世宗禀报,世宗此时仍然惊魂未定,用手示意方皇后处置。于是方皇后立即下令将所有的宫女都凌迟处死,包括前来告密的张金莲。端妃这时候才闻报赶来,但方皇后正好要借机除掉情敌,命人也将端妃牵出凌迟处死。
    杨金英等16名宫女在西安门外四牌坊的西市被处死,端妃和另一名王宁嫔因为是皇帝的妃子,不能当众凌迟,所以只在宫中一个秘密地点被处以极刑。
    世宗朱厚熜后来下了道圣旨:“这群逆婢,并曹氏、王氏合谋弑于卧所,凶恶悖乱,罪及当死,你们既已打问明白,不分首从,都依律凌迟处死。其族属,如参与其中,逐一查出,着锦衣卫拿送法司,依律处决,没收其财产,收入国库。陈FR虽系逆婢,阻拦免究。钦此钦遵。”邢部等衙门领了皇命,就赶紧去执行了。有个回奏,记录了后来的回执情况:“臣等奉了圣旨,随即会同锦衣卫掌卫事、左都督陈寅等,捆绑案犯赴市曹,依律将其一一凌迟处死,尸枭首示众,并将黄花绳黄绫抹布封收官库。然后继续捉拿各犯亲属,到时均依法处决。”圣旨中提到了曹氏、王氏,曹氏、王氏是谁呢?据人考证,她们是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因此,有人根据这道圣旨得出结论,是曹氏、王氏指使发动了这场宫廷政变。
    世宗病痊后,忆起端妃的情爱,对人说:“端妃,我所爱,应该没有害我之心。”从此迁怒记恨方皇后,开始跟方皇后不和。清人对此咏道:“无端事变起宫闱,全仗长秋息息祸根。岂料顿忘宗社恨,翻然病已忆端妃。”嘉靖二十六年,方皇后寝宫失火,世宗故意命人不去救火,方皇后因此被烧成重伤,几天后死去。
    在“壬寅宫变”后,30多岁的世宗住进了皇城西苑的永寿宫,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紫禁城内的寝宫里居住。
    明末历史家谈迁对此案的看法是:“深闺燕闲,不过衔昭阳日影之怨”,但事实究竟如何,无人知晓,因此成为又一桩宫闱之谜。
    后来朱厚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厘革缩弊、振兴纲纪等改革措施,下令退还一些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10万余人,开创了嘉靖年间的“新政”时期,得到朝野上下的拥护。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