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088
- 帖子
- 13888
- 精华
- 59
- 积分
- 50709
- 阅读权限
- 101
- 在线时间
- 132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6-2-18
- 最后登录
- 2012-11-14
|
72楼
发表于 2008-11-24 10:1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册 太平天“囯” 中华民国 九、十代故都之太平天“囯”⑨
太平天国(1851—1864年)是一场建立了短暂政权的农民运动。从中国的历史看,从秦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共发生较大的农民战争、起义和运动有42次之多。其中被称之为“战争”的有5次,都集中在秦汉时期;被称之为“起义”的35次。比较著名的有:陈胜吴广(秦未)、黄巾军起义(东汉)瓦岗起义(隋朝)、黄巢起义(唐朝)、王小波(北宋)、李自成(明未)。被称之为“暴动”的一次(清朝的天理教暴动)。被称之为“运动”的一次,即太平天国运动。
导游认为(不一定准确):太平天国是一场狭隘、短暂、口碑差、破坏大的农民运动。所谓“狭隘”,仅仅提出“绝对平均”的口号,根本无法实施;所谓“短暂”,仅仅历时13年即夭折;所谓“口碑差”,民间皆称“长毛”,甚至用来吓唬孩子;所谓“破坏大”,运动本身曾造成5000多万人死亡。它是类似于黄巢(唐)、方腊(宋)、刘福通(元)、李自成(明)的农民军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不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最后一事无成。不过,太平天国不但颁布了一个《天朝田亩制度》,还“吓”死了一个咸丰皇帝。
洪秀全靠他的“拜上帝会”打打杀杀,建立了太平天国。可惜,由于他“空想平均主义”的不现实性和农民意识的局限性,注定了这场运动不可能彻底推翻满清政府,这与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道理很简单,成者为王败者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
说到太平天“囯”,它的“囯”名就很有意思。据说,太平天“囯”国号中的“囯”字是当年太平天“囯”的官方标准用字。也不知道洪天王当年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太平天“囯”的“囯”字里面就不敢加一个点儿而写成“囗中王”,是否意味着建立之初这个国家就是不完整的,缺少了一点什么?据查,历史上除了洪秀全造了这么一个“怪”字以外,孙权、武则天等许多皇帝都曾经造过字,但他们造字多半是用在自己或者子孙的名字上,用在国名上的恐怕就这一例。
说到太平天国,就不能不说到清朝的咸丰和同治二位皇帝。因为太平天国正好发生在这二位皇帝当朝期间。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丙午日,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死于圆明园慎德堂内。在位30年,终年69岁。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26日,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奕詝即位,即咸丰帝,第二年为咸丰元年。
咸丰元年正月(1851年11月1日),洪秀全率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誓师起事,史称金田起事。是日正值洪秀全38岁生日,他拜上帝会会众于金田村“恭祝万寿”,宣布起事,起事军称“太平军”。太平军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包红巾,表示与清王朝分庭抗礼。民间称太平军为“长毛”或“红头”,有的老百姓甚至用“长毛”来吓唬爱哭闹的孩子。咸丰元年2月,太平军攻克江宁。3月29日,洪秀全入城,定都金陵(南京),改江宁为天京,改两江总督为天朝宫殿。
据说,长毛军分别在在夺取天京和保卫天京的战斗中,对南京的历史古迹损害极其严重,是南京继隋朝以来,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明朝3位皇帝在南京经营50多年的著名建筑,几乎毁于一旦。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地面建筑全部被毁;灵谷寺被炮火炸为废墟;栖霞古刹、栖霞山上的乾隆行宫,以及众多名胜古迹皇家林园等也毁之殆尽。甚至还炸毁了明成祖朱棣修建的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报恩寺。此外,还毁坏了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南京明故宫,以及留有大量曹雪芹家族遗迹的江宁织造府。有记载说,太平天国战争死亡人数一般估计达2000万人。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起事前全国有人口4.36亿。后不断下滑到2.5596亿(同治5年),1898年(光绪24年)时人口回升到3.1972亿。
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清廷《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损失人口数达1.6亿。另有统计资料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5省,就造成约5400万人死亡。比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多死亡400万人。
研究者说,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其实洪秀全对基督教一无所知,他的思想,基本上源于当时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不过,洪秀全这些非基督教亦非儒家的“三及第”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群众有着一定的号召力,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在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其疆域曾占中国半壁江山,这对清政府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正当咸丰皇帝下令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同年9月2日,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当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众军在凌晨突袭东王府,东王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杨秀清妻妾54人同时被杀。这引起石达开的不满,遂率太平军主力出走,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不断扩大战争,由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专使,并任克灵顿和孟斗班为两国侵华军总司令,率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英舰73艘,法舰32艘,齐集中国海面,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9月22日,咸丰皇帝仓皇离开圆明园,带着皇后和那拉氏,以及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春娘娘”等宫眷100多人,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咸丰十年(1860年)10月18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耻辱、最灾难的一天,3500名联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到处点火焚烧。这座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巨大宫苑整整烧了3天,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余烟月余不息。11月初联军撤出北京。咸丰十一年(1861年)10月,英法联军在《北京条约》规定的中国对英法兵费赔款全部交清后退出广州。
咸丰十一年(1861年)7月,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此八大臣赞襄政务。随即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殿寝宫内。庙号为文宗显皇帝,史称咸丰皇帝。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他20岁登极,在位11年,享年31岁。
咸丰死后,其子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继位,时年6岁。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慈禧太后。不久,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东、西二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十三年(1874年)病死,实际亲政只有一年多。谥号毅皇帝。庙号穆宗。葬惠陵(清东陵)。
(一)一代天王
洪秀全(1814—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创者。原名仁坤、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一个农户家庭。祖先由广东迁居而来。父亲洪镜扬,为人忠厚,被族内推荐管理公产等事物,母亲王氏。洪秀全出生时,已经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洪仁发、二哥洪仁达,姐姐洪辛英。
(1)屡试不第。
洪秀全7岁时,曾就学于本村书塾。13岁时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孝经》等古文。被塾师和族人称之为“神童”、“奇才”,父母和塾师都希望他“显父母,光宗族”。
当时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最初一级是考秀才,中了秀才之后才有资格考举人,中了举人才能考进士,考中进士后才能走上当官的仕途。
道光八年(1828年),洪秀全16岁时,肩负着父老乡亲的重托,满怀信心到花县参加县试,结果名列前茅;但是到广州参加府试时,竟名落孙山。1830年,族里人和亲友们因洪秀全有学识,聘请他为本村塾师,于是,洪秀全开始了一段时间在乡村的教书生涯。但是他对科举考试的热衷、以期取得功名和光宗耀祖的的强烈愿望,没有丝毫减退,正是在这种愿望的激励下,洪秀全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春天,又赴广州应试未取。不甘心两次失败的洪秀全,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第三次赴广州应试,可结局同前两次仍是一样,这年他已经24岁。
清代的科举考试,一个是初步考试;一个是正式考试。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通过县试后才有资格参加府试,一般由知府主持。府试考试合格就可以参加“院试”。院试是省级考试,由一省学政主持。院试过关了,就是政府认定的知识分子了,叫做“生员”,可称做“秀才”了。换句话说就是,秀才必须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道关。
接下来才是科举的正式考试,也有三种:乡试、会试(到京城考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殿试(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也就是说,洪秀全接连三次名落孙山,都在落在“府试”这个关口,洪秀全读了十年书,结果连个秀才都没考上。按照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来说,“秀才”最多也就相当于高中生,只有上了高中才能够有资格考大学。洪秀全连高中都考不上,当然不能考大学。所以,他的大脑受到了强烈刺激,一度精神崩溃,走火入魔,整天无端打鸡撵狗,叫骂“斩妖”不绝(疑似患了歇斯底里症),恶症大约持续了40多天。待头脑稍微清醒一点时,他便开始大骂孔子,对科举功名开始绝望。病好以后,他重新在附近乡村教书。但是,科举成名的思想还在作祟,他的心依旧未死,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已经是而立之年,他又一次到广州参加了秀才考试,结果还是没过。他对科举成名的希望彻底破灭,开始走上了一条“反叛”之路。
不久,洪秀全受基督教徒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启发,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谋划起事。在1845—1846年间,洪秀全相继写出了《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和《原道救世歌》,提出天父上帝是唯一真神,人人应拜上帝,不拜邪神,不行恶事,主张天下男女尽是兄弟姐妹,应为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而奋斗。
(2)金田暴动。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7月,洪秀全在冯云山的帮助下,看到拜上帝会发展迅速,心中暗喜,认为暴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准备“拉杆子”起事。这时拜上帝教的领导核心人物是: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6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11月4日,在洪秀全、杨秀清领导下,金田、花洲、陆川、博白、白沙不约同日起事,打响了向清军进攻的第一枪,又一场农民运动的序幕,正式拉开。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这一天,拜上帝会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在隆重的仪式中,洪秀全庄严宣布起事。建国号为太平天“囯”,洪秀全自称天王,改正朔,确定1851年即农历辛亥年为太平天“囯”元年。起义军称太平军,建立5军主帅:杨秀清为左辅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13日,洪秀全率两万之众东出大湟江口(今广西桂平),开始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元年(1851年)3月,太平军转战到广西武宣县东乡,洪秀全正式宣布“登极”,称“天王”。后来,太平天国把这一天(1851年3月23日,旧历二月二十一日),定为“天王登极节”。
9月,洪秀全开始进行战略上的大转移,率领大军北上,直指永安(今广西蒙山县)。3日占领永安州,10月1日,在大军的前呼后拥下,洪秀全坐轿子进城,住进了州署,并把州署改为天王府。原州署的正厅,改为天王接受朝见的大厅,叫“天朝”。
在永安,洪秀全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修改完善了《太平礼制》。洪秀全以“天下多男子,全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的平等思想,广泛发动人们特别是妇女参加太平军,并以“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女如淫我母”来激励太平军的斗志。在起事初期,太平军里有全由妇女单独组成的女军,和男军一起上前线奋勇作战。一直打到武汉,还实行男女同职同官。第二,洪秀全以天王的名义,于咸丰元年(1851年)12月17日下诏:封杨秀清为东王,九千岁;肖朝贵为西王,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六千岁;石达开为翼王,五千岁。各王受东王节制。正式封杨、萧、冯、韦为军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罗大纲为总制。其余有功将士800多人皆授官职。史称“永安封王”。
永安是太平军起事后占领的第一个州城,由于清军的围剿,咸丰二年(1852年)4月,太平军成功突围北上,不久来到广西三妹瑶区。三妹瑶区为永安州和昭平、荔浦交界之地,距永安东北80里。洪秀全在三妹村集合誓师,当时,“太平王站在台上,对他的军队讲话。四面围绕着的人都向他呼王。大呼:‘我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呼声震天。……”(《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调查资料汇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86页。)
咸丰二年(1852年)12月3日,太平军攻下了湖南益阳城。12月23日,太平军占领岳州。在岳州府城,太平军共获得艨艟1万艘,建立了太平军水师——“水营”,还得到10万多银饷和大量的炮械。军队人数猛增至10万多人。
咸丰三年(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下武昌城。清朝湖北巡抚衙门,成了天王的行宫。太平军的队伍,迅速发展到了50万人。2月,太平军水陆兼程,沿江东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等重镇。杨秀清说:“顺江东下,去打南京。”洪秀全听了大加赞赏。
咸丰三年(1853年)1853年3月8日,太平军将南京团团围住。据时人江士铎《乙丙日记》的描述,“自城外至江东门,一望无际,横广十余里;直望无际,皆红头人也(太平军)”。3月12日,太平军的水陆大军,先后开到了南京城外。
15日,咸丰皇帝听到南京告急的消息后,急忙调兵遣将。他命令浙江提督叶绍春、温州镇总兵陈进忠,赶快率领水师,增援南京;命令向荣、琦善、陈金绶等快速率兵去江南。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清晨,由几百名太平军组成的敢死队,在南京仪凤门引爆地雷,炸塌城墙二丈,随后太平军蜂拥而入,南京城陷,不过7日。南京失陷后,两江总督陆建瀛和一些官员全部被杀,凡是在政府中任职的汉人,也被视为“清妖”,加以捕杀。南京城内的满人男女老幼大约有4万多人,统统被杀,一个不剩。据《清史稿》记载:“建瀛易服走,为寇所戕。将军祥厚偕副都统霍隆武等守满城,二日城陷,皆死之。城中男女死者四万馀,阉童子三千馀人,洩守城之忿。”
(3)定都南京。
咸丰三年(1853年)3月19日,南京陷落,这不但让北京的清廷震惊,连世界都为之震惊。各国外交人员都纷纷猜测中国将改朝换代,并准备和未来可能的政府打交道,以尽早获得未来的利益。如当时的香港总督文翰(兼任英国在华事务代表),就赶忙提醒英国政府重视太平军的发展。
据说,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后,洪秀全搞了一个规格很高的入城仪式,据清人笔记《盾鼻随闻辱》说:(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从一个遍插红旗、点着36盏灯的王船上下来,随后坐着64人抬的大轿入城。洪秀全端端正正地坐在大轿里,他身穿龙袍,脚踏龙鞋,威风凛凛。而东王杨秀清则坐着48人抬的大轿,前后相拥者有数十里之长。天王、东王所到之处,老百姓必须跪着迎接,不得仰视。
进城以后,洪秀全暂时住在藩司衙门。不久,他命令将清朝两江总督的衙门修饰一新,改作天王府,正式宣布:建都南京,并将南京改称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大军出江苏,过安徽,进河南,渡黄河,入山西,直捣直隶,逼近天津,由于孤军远征,终于失败。同时,洪秀全为了控制长江中游,确保天京安全,又派兵西征。1853年5月,赖汉英、胡以晃、曾天养率军溯长江西上,攻占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广大地区。在湖南境内,多次打败曾国籓以地主团练为骨干的湘军。
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方面都是仿明朝的做法,如,鳏寡孤独和病残,都由国库出钱供养;农民除了种田之外,还要种桑、养蚕、缝织衣服。规定每家派一人当兵,平时种田,战时杀敌,兵民合一的制度;乡官如有贫污不法的,人民可以检举揭发,随时革退等。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大封诸王。一开始,一切文武之制,都由东王杨秀清手定。当时是天王洪秀全建国极盛时期,其宫室制度:第一,为龙凤殿,即朝堂也,主议政、议战诸大事。每有大事,鸣钟击鼓,会议,洪秀全即升座,张红幔。诸王丞相两旁分坐,依官职顺列。各将则侍立于后。议毕,鸣钟伐鼓退朝。第二,说教台,每日午,洪秀全御此,衣黄龙袍,冠紫金冕,垂三十六旒(liú,旌旗的垂饰)。后有二侍者持长旗,上书“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台式圆,高五丈,阶百步。说教时,官民皆入听。其有意见者,亦可登座陈说。文左上,武右上。士民由前后路直上,立有一定之位。第三,军政议事局,军事调遣、粮饷、器械总登所。秀全自为元帅,当日东王为副元帅,北王、翼王为左、右前军副元帅,六官左、右副丞相为局中管理。各科员中,分军马、军粮、军械、军衣、军帐、军船、军图、军俘、军事诸科。又有粮饷转运局、文书管理局、前锋告急局、接济局,皆属军政议事局。内以六官左、右副丞相领之。其最尊者为军机会商局长,初以东王领之。遇有战事,筹画一切,则东王中坐,诸王、丞相、天将左右坐立,各手地图论形势,然后出师。
此外又有女官,称女军师、女丞相、女检点、女指挥、女将军、女总制、女监军、女军帅、女卒长、女管长,即两司马也共女官6584人。女军40(每军2500人),女兵10万人,而职同官名目亦同。总计男女官30余万,而临时增设及恩赏各伪职尚不在此数也。
但是洪秀全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他只建立了一个偏安之都,并不是一个统一之都,他周围的威胁没有完全消除。就在他建都天京不久,清朝钦差大臣向荣就率领1万多精兵,驻扎在南京城外的孝陵卫,建立了一个“江南大营”。接着,琦善又统率几万清兵,集结在扬州城外,建立了一个“江北大营”,窥视着天京的一举一动。
(4)天京事变。
咸丰六年(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西征取得辉煌胜利:接连攻破江北、江南大营,解天京3年之围。江南大营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杨秀清见天京外围的威胁已被解除,太平天国形势大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权力欲恶性膨胀,急于废洪自立。以西线紧急为由,调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赴前线督师,天京只剩下天王和东王。
早在1851年,洪秀全在“永安封王”时,就命其他四王: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归东王杨秀清节制。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杨秀清一人身上,所以他更加有恃无恐,公然向洪秀全挑衅。
8月22日,杨秀清以代天父传言的方式,召洪秀全到东王府,逼洪秀全封自己为“万岁”。据《天父圣旨》(卷三)(《天父天兄圣旨》,王庆成编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从1854年初迄1855年7月的两年半时间内,杨秀清伪托“天父下凡”共达21次之多。每次下凡,不论白天黑夜,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开始,直至天王洪秀全都在被传召之列,都要到场跪听“天父”圣旨。这些圣旨,充斥著宗教的胡言乱语,有关政务、军务的内容很少,绝大部分是有关天京内部的矛盾。“天父”对这些矛盾的处置十分严酷,动辄“斩首示众”。其中比较重要的事例有:冬官又正丞相陈宗扬等,因夫妻同宿(当时太平天国禁止夫妻同宿,时间长达两年)、吸食洋烟而被斩首示众,有天官又正丞相曾水源等因“怠慢东王”、“欺禾(秀清)不禀”而斩首示众,有燕王秦日纲等因战场失利而押解“东牢”;就连北王韦昌辉,因“天父下凡”时“未出令传齐子女”也遭到杖责40大板。杨秀清的这一做法,致使太平天国领导层发生了严重的内讧。
据说,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东王称:“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天父上身”的东王对天王说﹕“你与东王皆为我子,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洪秀全说:“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天父”又问:“东世子岂止千岁?”洪说:“东王既称万岁,世子亦当是万岁,且世代皆万岁。”“天父”大喜说:“我回天矣。”
洪秀全回宫后,以东王有篡位之心,调动女兵防守王城,又密诏(一说无密诏)北王,翼王回京。9月1日,北王韦昌辉率3000精兵赶回天京,当夜在城外与燕王秦日纲会合,陈承瑢开城门接应。凌晨突袭东王府,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内数千男女,包括东王妻妾54人同被杀尽。其后北王以搜捕“东党”为名,大杀异己。众多东王部属在弃械后被杀,平民也不能幸免,一天一夜被杀的官民约有两万余人。
据《清史稿》:“向荣既死,寇举酒相庆,颂秀清功。秀全益深居不出,军事皆决於秀清,文报先白其府,刑赏黜陟皆由之,出诸伪王上。如韦昌辉、石达开虽同起草泽,比於裨将。大营既溃,南京无围师。秀清自以为功莫与京,阴谋自立,胁秀全过其宅,令其下呼万岁。秀全不能堪,因召韦昌辉密图之。昌辉自江西败归,秀清责其无功,不许入城;再请,始许之。先诣秀全,秀全诡责之,趣赴伪东王府请命,而阴授之计,昌辉戒备以往。既见秀清,语以人呼万岁事,昌辉佯喜拜贺,秀清留宴。酒半,昌辉出不意,拔佩刀刺之,洞胸而死。乃令於众曰:‘东王谋反,吾阴受天王命,诛之。’因出伪诏,糜其尸咽群贼,令闭城搜伪东王党歼焉。东党恟惧,日与北党相斗杀,东党多死亡逃匿。秀全妻赖氏曰:‘除恶不尽,必留后祸。’因说秀全诡罪昌辉酷杀,予杖,慰谢东党,召之来观,可聚歼焉。秀全用其策,而突以甲围杀观者。东党殆尽,前后死者近三万。”
简单地说:1856年9月2日,北王韦昌辉奉天王诏,杀东王杨秀清,这就是“天京事变”。史学家认为,这是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那时有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翼王石达开10余日后到天京,进城会晤北王韦昌辉,责备滥杀之事,两人不欢而散,连夜匆忙缒城逃出城外。北王未能捉拿翼王,尽杀其家属及王府部属。翼王从安庆起兵讨伐北王,洪秀全迫于众怨,只好杀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及陈承瑢不久亦被处死,以翼王石达开主政,天京事变告一段落。天王洪秀全开始重用其兄弟以牵制石达开,1857年5月,石达开受猜忌负气带领大军出走,更令太平天国雪上加霜。
洪秀全只得重用陈玉成、李秀成诸后起良将,自兼军师,又采取减赋和加强宗教宣传等措施,度过难关。后来天王撤销了杨秀清的图谋篡位罪名,将杨秀清的忌日定为“东王升天节”。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人心开始涣散,军事形势逆转,清军陆续在各战场得胜,太平天国的控制区大为缩小,即使后来太平军攻下江浙一带,形势上一直处于下风。后期的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虽然掌握了实权,然而当时的政府架构已经混乱,已经无法挽回太平天国灭亡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