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帖
【民国会堂】国民大会堂坐落在长江路264号(前林森路,一说国府路)。现为人民大会堂。
    早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为筹备定于1935年5月召开的国民大会,就已经提出了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会场的动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孔祥熙等5位国民大会堂建筑委员会委员提出在首都建筑国民大会堂,可以国立戏剧音乐院及美术陈列馆充用,得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同意。11月29日,举行奠基典礼,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5月5日,国民大会堂正式竣工,总耗资约70万元。它是民国时期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会堂。为中西合壁式建筑风格。是当年较为流行的新民族形式建筑实例之一,具有较高的社会与建筑历史价值,为南京近代优秀建筑之一。在当时东南亚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国民政府进行大选及召开国大会议的重要场所。
    “国民大会堂”堂额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现在“人民大会堂”前面的“人”字,是从林森的手稿中找出来,组合而成的。
    大会堂全部建筑为钢筋水泥结构,连屋面平顶及地下室共5层,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内设冷暖空调,现有沙发软座3072张,有一个面积800平方米的舞台。尽管建成于上个世纪30年代,会堂的设备却十分先进,在当时就有自动表决器和译音装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行宪国大在国民大会堂召开:行宪,就是按照《中华民国宪法》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行宪国大的中心议题就是选举总统、副总统。4月19日,蒋介石以2430票(出席代表2734人)当选为中华民国总统。李宗仁、孙科、于右任、程潜、莫德惠、徐傅霖6人为副总统候选人,经过4轮投票,李宗仁以1438票对1295票险胜孙科,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副总统。会议共开了1个月零4天,于5月1日结束。
    1949年4月23日以后,国民大会堂改名为人民大会堂。
    1949年5月1日,来自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的部分指战员与南京的地下党员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会师大典。刘伯承、邓小平、饶漱石、陈毅、粟裕、谭震林、刘晓(1946年3月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47年1月至5月任中共中央上海分局书记,同年5月至1949年5月任上海局书记)、宋任穷等二野、三野的领导,以及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陈修良、副书记刘峰均出席了大会。这次会议开了约5个小时,直到次日凌晨才结束。
    1949年9月17—18日,邓小平应中共南京市委的要求,以《论忠诚和老实》为题,在这里给400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排以上干部上了一堂党课。
    1954年3月20日,毛泽东主席曾经莅临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重要讲话,他这次讲话的部分内容,后来被编入《毛泽东选集》第5卷中。1985年,国民大会堂内部进行了全面整修,此后,又多次进行维修现保存良好。
    1992年,国民大会堂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召开重要会议、举行庆典活动和文艺演出的重要场所。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位于南京城南秦淮河边,毗邻夫子庙,是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
    江南贡院原占地约30万平方米,为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明远楼为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据《贡院碑刻》所载:此楼修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它是我国目前所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此楼高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它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由于其地位与作用的特殊性,使得贡院内的建筑,包括贡院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建筑,在高度上均一律不准超过明远楼。
    “明远”二字,取自于《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的含意。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3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
    在清代,科考共举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贡院乡试中举后经殿试考中状元者,江苏籍有49名、安徽籍有9名,共计58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51.78%。
    【水师学堂】即江南水师学堂,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346号。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该学堂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军事学校,作为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由南洋海军创办。堂内开设驾驶、轮机、鱼雷3个班,每期学员120名左右,教员大多为英国人。课程有英语、机械、航海、天文等。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退学。辛亥革命(1911年)后,江南水师学堂停办,改为海军部的办公地,后又为海军军官学校、国民政府海军部、海军司令部等单位驻地。今存总办提督楼、英籍教员办公楼和国民政府海军部大门等建筑。江南水师学堂首任总办为蒋锡彤。民国后改称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李和为校长。1925年停办。校址改为国民政府海军部。共和国后成立的中国海军最高学府——海军指挥学院,位于南京市半山园。
    【甘熙故居】位于白下区南捕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甘熙(1797—1852年),字实庵,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祖籍安徽歙县,出身江南望族,定居南京。甘熙祖上多名人,相传战国时秦国丞相甘茂之孙甘罗、三国时孙吴名将甘宁,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均为甘熙直系祖先。
    甘熙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籓、李文安(李鸿章的父亲)是同榜进士。在北京雍和宫旁成贤街的孔庙内(国子监东侧的大院),有元、明、清3朝陆续立下的进士碑林,计100余块,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那块进士碑就刻有“甘熙,江宁县”的字样。曾做过广西、湖南等地知县,后在京都礼部任给事中(一般为七品官)。咸丰二年(1852年),他再度奉命为皇帝勘察墓地,不久,“以微疾三日卒于邸舍。”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之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300余间。
    【古静海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于此。静海寺位于下关兴中门外狮子山西南麓、热河路朝月楼。建于明代郑和下西洋(明永乐年间),占地2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殿宇林立,气势恢宏,是金陵古刹之一,也是《南京条约》的议约地。
    1842年8月10日由英国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率领的万余名侵略军,乘坐70余艘舰船,侵入我南京下关仪风门外的草鞋峡一带。隆隆的炮声划破了宁静的江面,璞鼎查采用武力威胁与谈判两手,一面派军人上岸骚扰、抢夺百姓,架设大炮,扬言由钟山攻击太平门;另一面表示可谈判解决问题。清政府迫于英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淫威,与英军在古静海寺内议定《南京条约》。
    1842年8月29日,由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下关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从此,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蒙受耻辱长达155年。有人称: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首页,又是中国近代史的末页。
    如今,复建后的静海寺开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2年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阅江楼】即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四大名楼。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天,朱元璋要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后入选《古文观止》)、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并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然而他突然又决定停建阅江楼,原因在他写的《又阅江楼记》中说得很清楚: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据说还有一个原因是要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1999年2月,阅江楼建设工程正式开工,整个工期历时30个月。到2001年9月18日,总投资4千万元的阅江楼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真可谓:“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
    南京阅江楼高52米,共7层,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完全符合朱元璋笔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风飞,彤飞彩盈”的描述,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金陵美景一览无余;回顾历史,六百年烟雨尽收眼底。
    如今阅江楼景区内有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藏兵洞、地藏寺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
    【定都天京】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3年3月7日夜太平军陆路先锋抵南京板桥。8日进驻南京城西南的西善桥,连营24座。9日太平军占领城南雨花台报恩寺,炮击城内,水师则进攻草鞋峡。此时,清军旗兵、绿营及募勇总数约两万人,入城拒守,将城门用土袋塞闭。12日,太平军水师主力抵达下关、七里洲、土营,于仪凤门(今称兴中门)外静海寺秘掘地道设置炸药,并分军占浦口,南京至此合围。13日,太平军环攻诸门,其中南门攻城尤烈。另于城外搭高台向市民宣传,并派遣间谍入城宣传民众,动摇人心。19日仪凤门坑道点火,炸塌城墙二丈许,战士数百名冲入,一队向鼓楼,一队绕神策门(今中央门)至成贤街直插小营,杀两江总督陆建瀛于黄家塘。旋遇清军反攻,败出仪凤门。清军城南守军闻城破督死,纷纷溃散,林凤祥、赖汉英率数千人沿梯入城,开聚宝、水西、旱(汉)西各门,太平军大军入城。
    【日寇屠城】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南京,这座已经“无抵抗的都市”沉没于血海之中。在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对中国军人和南京百姓进行长达6周的血腥大屠杀。
    13日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次日,其他3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南京这座历史名都陷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据载,日军在南京集体屠杀28案,包括被集体枪杀与活埋的计19万余人;零散屠杀858案,仅被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多具。到处尸骸遍野,人血染地,南京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间地狱。日军在6周内共屠杀南京市民和放下了武器的中国官兵30余万人,曾在长江岸边参加毁尸灭迹的日军少佐太田寿供述,经他与安达少佐在南京下关码头处理的就有10万以上的尸体,其中掩埋、焚烧的约3万多具,其余投入长江去了。这一举世震惊的暴行,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谴责。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决议书中指出,“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地来污辱这个城市”,“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于1947年被处以死刑。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一桩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位于南京城西郊江东门,水西门大街418号。这里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于1985年3月15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落成开放。纪念馆占地2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由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齐康设计。1995年又进行了扩建。
    现在,每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祭日,南京市人民政府都要发出通告,在全市试鸣防空警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上午10时至10时33分,分别鸣放预先警报、空袭警报和解除警报。同时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
    【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纪念日。1949年4月21日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2日下午,国民党当局弃守南京,部署退却。留宁知名人士马青苑、吴贻芳等组织成立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21日晨,三野8兵团35军经激战解放江浦,占领浦镇、浦口。23日上午,代总统李宗仁等撤离南京。中午,国民政府发言人在何应钦公馆宣布撤离南京。35军侦察人员在江北岸寻得一只木船,由船主童达兴驾驶到下关寻找渡船。夜21时,在首都电厂、机务段轮渡管理所工人的帮助下,35军先遣部队乘“京电”号、“凌平”号等船渡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24日凌晨,集结于鼓楼的104师312团命特务连跑步占领总统府。部队进入总统府,总统府内一片狼藉,战士们随即对总统府进行搜索。8、9时,团部进驻总统府。至中午,35军其余各部在地下党配合下,乘坐水警巡艇以及趸船、木帆船、各种公私营轮船等渡江入城。作为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宣告解放,红旗插上总统府,中国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奉安大典】1929年5月26日凌晨1时,孙中山先生灵枢在30多万人的护送下,由香山抬往北平前门火车站,步行近15个小时,至5月26日下午3时15分,才将灵枢运上专列。下午5时正,前面铁甲车开道,后面的铁甲车护卫的灵车缓缓驶离北平车站。天安门广场鸣炮101响,向这一代伟人告别。专列在全市工厂的汽笛声及礼炮声中徐徐开启。从北平到南京,沿途各站,都要举行盛大的接送仪式。灵车28日晨3时30分抵安徽的蚌埠。27日离开南京到蚌埠迎梓的蒋介石、宋美龄和宋子文、唐生智等已恭候在站台上。车停定,蒋介石、宋美龄、唐生智当即登上灵车,在宋庆龄、孙科以及迎梓专员林森等的陪同下到孙中山灵前行礼致敬。然后以蒋介石的专列为先导,开往浦口。28日上午10时,灵车抵浦口。
    孙中山灵榇由宋庆龄、孙科(前左二)及其妻陈淑英(左三)等亲属护送前往江边威胜舰运送灵柩的列车,是从国外购进的蓝钢车,由汉口车厂重新履行,装饰一新。地上铺着绣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的厚绒毯。灵车内光线柔和,庄严美观,车的两头装有铜制栏杆,光亮夺目。
    上午10时根据“总理奉安委员会”命令,南京狮子山炮台鸣礼炮101响,一时炮声隆隆,山岳震撼,南京军民用隆隆的礼炮迎接孙中山灵梓到来。灵车停定,即在江边举行了祭奠,苍山含黛,江流呜咽。江边的哀乐与万里长江奔腾东去的涛声和成一曲扣人心弦的动人哀歌。接着灵梓由杠夫32人奉移停在江边的威胜号军舰。
    在奉安总干事孔祥熙的指挥下,将灵枢移过长江,送至中央党部大厅。然后是3天公祭,蒋介石亲自守灵。1929年6月1日,正式举行奉安大典,蒋介石主祭。奉安大典从午夜2时开始。先在中央党部举行起棺仪式,然后,由宋庆龄亲自护灵到南京中山陵,沿途民众肃立瞻谒者数十万人。沿途搭有20余座牌楼,以松柏树枝、青白布铺地,南京全市万人空巷参加葬礼。到达中山陵后,宋庆龄一步步走上几百级台阶(392级台阶,代表当时3亿9千200万人中国人民),把孙中山的灵枢送进墓室。公祭后,由宋庆龄亲手将墓门“敬谨严闭”。正午十二时,奉安典礼结束。
    导游说,他对民国以后的事件、人物一般不枉加评论,因为许多事情还必须由时间来进行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一些重大决策或重大事件的效果,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慢慢地显现出来,人们的认识才会不断清晰,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出水才看两腿泥。导游擦了一把汗说:“你们真好,都是南京最忠实的游客,我要感谢你们。说完送给大家每人一份最具南京特色的礼品——云锦,而且还免去了大家的门票等费用。然后,径直向城堡的出口走去。

TOP

关于中华民国前后的有关名人轶事和重大历史事件,主要选辑以下几则:
    【人民领袖】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年)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年)。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并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五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后失败。1934年10月10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毛泽东随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14个省,行程2万5千里。抗日战争爆发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6月1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亲自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毛泽东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10月,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2年,进行了“三反”、“五反”运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年,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国家主席】刘少奇(1898—1969年)原名绍选,字渭璜。笔名,少奇、赵启、胡服等。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
    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少年时期上过私塾,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从莫斯科回国。不久到江西省的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1939年至1941年作了《论共产党的修养》等著名演讲,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享年71岁。
    1980年2月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决定撤销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和将他“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恢复了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名誉。
    【政府总理】周恩来(1898—1976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
    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1949年—1954年)、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朱总司令】朱德(1886—1976年年),字玉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21年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到苏联学习军事,次年回国。1927年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参与领导湘南起义,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同年4月,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推翻了国民党统治。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慈禧{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光绪帝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小名,兰儿,满洲镶蓝旗人。咸丰帝之妃,同治帝帝生母。从咸丰末年一直到宣统年,她实际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她的专权导致了“光宣哀世”。慈禧的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二年(1852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6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由于不满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11月,她与恭亲王奕訢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5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她任奕訢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籓、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利用外国势力,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帝病死,无子。慈禧太后立其4岁侄(亦系外甥)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东太后突然去世。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訢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1889年,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准备废黜光绪帝。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乃保留光绪皇帝称号,立端王载漪子溥硁为大阿哥(皇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镇压未果,不得不于1900年初改“剿”为“抚”,利用义和团的爱国热情,对外宣战。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镇压义和团,并以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在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消弭革命,维持统治,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等。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中南海瀛台驾崩,谥“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慈禧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3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15日,慈禧在中南海仪鸾殿病死,结束了她在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谥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光绪皇帝】光绪(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谥号: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无嗣,醇亲王之子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2月7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清史稿》论曰: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前国耻。已而师徒饶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然功名之士,险躁自矜,忘投鼠之忌,而弗恤其罔济,言之可为于邑。洎垂帘再出,韬晦瀛台。外侮之来,衅自内作。卒使八国连兵,六龙西狩。庚子以后,怫郁摧伤,奄致殂落,而国运亦因此而倾矣。呜呼,岂非天哉。光绪去世后,清朝越3年灭亡。
    有人说光绪皇帝是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以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推行新政。但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派反对变法,于是发动政变,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
    因历时仅103天,故称为百日维新。又因是年为戊戌年,又称为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起事,仇杀外人,引起英、俄、法、德、美、日、义、奥八国共组联军,攻陷北京,光绪、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在北京与各国所订立的条约,共十二款,以赔款一项为最重,数目高达白银4亿5千万两,为不平等条约中最苛刻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21日,光绪皇帝病死,时年37岁。
    【宣统皇帝】溥仪(1906—1967年),中国清朝末代皇帝,伪满洲国皇帝,清入关后第十位皇帝。道光帝曾孙,酵亲王载沣子,姓爱新觉罗,字浩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被立为嗣皇帝,授载沣为摄政王,年号宣统,第二年为宣统元年(1909年)。
    辛亥革命第二年(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成为国民政府首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登基不满3年的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不废帝号,仍居宫禁。
    民国六年(1917年)7月1日,溥仪在紫禁城召见张勋,接受他的奏请,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但只做了12天皇帝,随着张勋的失败而被迫退位。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后,摄政内阁决定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皇帝称号并将其驱逐出宫。溥仪先搬进原醇王府,不久逃入日本公使馆。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由日本便衣警察护送到天津日租界,继续进行复辟活动。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次年3月,当上伪满洲国执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又改称伪满洲帝国皇帝,改元康德。溥仪于1935年4月和1940年6月,以伪满洲国皇帝的身分,先后两次访问日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溥仪于8月17日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在集中营里关押5年。
    1950年8月,溥仪与其他伪满洲国战犯一起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7年10月17日,因患尿毒症卒于北京,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后迁葬于河北省易县。著有《我的前半生》。
    【首任总统】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其父袁保中捐纳同知,未出仕,在家经营田产。生有2女6子,袁世凯为其第四子。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光绪十八年(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光绪二十年(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庭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倒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
    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民国四年(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民国五年(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有妻妾10人,有子女32人。17个儿子、15个女儿。华裔美国物理学家袁家骝(1912—2003年),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儿子,妻子吴健雄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1972年荣获古根海姆奖金。1973年,袁家骝先生应邀访问中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为中美科学合作做出了积极的特殊的贡献。
    【汪精卫墓】汪精卫(1883—1944年),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广东番禹(今三水)。少年在私塾读书,后相继随父和兄寄居陆丰、陆昌县署。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举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赴日本留学,入政法大学速成科。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参与组建同盟会。曾任《民报》主编。在与保皇派的论战中(1905—1907年),为革命党人赢得声誉,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日本政法大学毕业后,随孙中山赴南洋吉隆坡、庇能,越南河内等地筹设同盟分会。
    宣统二年(1910年)4月23日,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事泄被捕,被判终身监禁。狱中诗曰:“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释出狱。旋投靠袁世凯,配合袁世凯推行“南抚北剿”的反革命政略。辛亥革命后,汪精卫被袁世凯收买,参与组织国事共济会,拥护袁世凯。袁世凯失败后,又投奔孙中山,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孙中山病危时受命记录孙中山的遗嘱。孙中山逝世后以拥护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孙的信徒面目出现。7月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国民党召开三届四中全会,汪精卫被开除党籍。次年5月,他联合反蒋(介石)各派,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委,监委非常会议,另组广东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
    “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合组政府。汪精卫先后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外交部长、内政部长、国民党副总裁等职。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汪精卫被刺受重伤。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与其妻陈璧君等由重庆,经昆明逃往越南河内,并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降日本。次年8月在上海秘密召开伪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汪被推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年底与日本签订卖国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精卫任伪“行政院长”兼“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枪伤复发,死于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他的遗体被安放在一具楠木棺材里运回南京,下葬梅花山东麓(明孝陵南面的梅花山上,山上植有大量梅花树,故名)。原先汪伪政府准备花5000万伪币来建筑一座仿中山陵设计的规模庞大的陵墓,核心工程已初步完工,后因日本投降,只好草草建造此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21日,时任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奉蒋介石之命,密派一营工兵在汪墓上安置炸弹,将其炸开。汪墓被炸开后,人们发现有一棺材,揭开棺盖,只见尸体上覆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汪精卫身着伪政府文官礼服,系藏青色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腰佩大绶,面部略呈褐色而有些墨斑点,整个尸体保持完整,尚未腐烂。这时,陆军总部工兵指挥官马崇六指挥不必要的人员暂时退离墓地,由南京市市长马超俊进行全面检查。结果除在死者口袋内发现一张约三寸的白纸条外,别无其他遗物,下款署名陈璧君。据说,这张纸上的字是汪的妻子陈璧君从日本接运尸体回国时所写的,以示招魂的意思。接着,马崇六命令工兵营长李东阳把棺材装上陆军总部的卡车。当晚,马崇六亲自押车将汪精卫的棺材及遗体秘密运送到南京城西清凉山火葬场焚化。
    随后工兵连夜把梅花山的汪坟平掉,务使不留任何痕迹。在上面建造了观梅轩,汪精卫墓从此便在梅花山上消失了。
    【谭延恺墓】谭延恺(1880—1930年),湖南茶陵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911年与汤化龙等发起成立宪友会。辛亥革命时策动兵变,夺取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国民党,任湖南支部支部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投奔孙中山,任大元帅府大本营内政部长、建设部长和湖南省省长兼湖南讨贼军总司令、湘军总司令兼大本营秘书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参加北伐战争。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后改任行政院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22日,谭延恺病逝于南京,国民政府为其举行国葬。
    谭延恺墓,在南京钟山灵谷寺东北隅。自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动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夏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人设计。建筑规模较大,共有5个部分。龙池4.3米见方,周围以石栏,池中置2个石雕龙头,一龙口出水,一龙口进水,水为水泉,终年不竭。龙池北有墓碑,原来刻蒋介石题字,其北是墓道。广场,在墓道尽处,广场中有汉白玉花坛,东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山坡上立有国葬令牌,原刻谭的生平,西北为汉白玉牌坊,山坡上立有国葬令牌。祭堂,距牌坊200米,为三楹宫殿式建筑。墓包,建在水泥平台上,墓前设有祭台,建有莲花池、望柱、石狮等。墓园,在墓道东侧,利用山林、溪水等自然条件,建临瀑阁、水亭、小虹桥、四方亭、心亭、三角亭等。该墓设计一反通常陵墓气势宏伟的常规,借原有山水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并布置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墓园,不落俗套,风格独特,值得一提的是该墓的汉白玉花坛为圆明园旧物。
    【廖何之墓】廖仲恺(1877—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县)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随后曾奉孙中山命回国秘密进行革命活动。民国十年(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支持孙出兵讨桂和北伐。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被孙中山指派为主席团成员,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恺夫人,广东南海人。早年与廖仲恺一道,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全国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
    廖仲恺、何香凝合葬墓,在南京钟山南麓明孝陵西侧。廖墓原在广州黄花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迁葬于此。夫人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逝世后亦归葬于此。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钟山,面对前湖。墓前有华表二,仿六朝墓石柱形式,墓道左右建有方亭。沿台阶面上祭台,台后有墓碑,碑身高4.2米、宽2.1米、厚0.85米。下面阴印刻廖承志手书:
    廖仲恺(一八七七——九二五年)
    何香凝(一八七八——九七二年)
    碑后为墓圹,圆锥形,混凝土建。高约7.4米,直径9.6米,全墓除碑和祭台为石制,其它均用钢筋混凝土建成。气势雄伟,肃穆壮观。墓前原有碑亭,内置有汉白玉碑8块,镌刻廖仲恺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的生平事迹,碑现移存中山陵园管理处。

TOP

16、灵谷松风(中山陵旁灵谷寺,旧称“灵谷深松”)。灵谷寺位于中山陵东面1.5公里处,原称蒋山寺,在今明孝陵附近。因明太祖朱元璋选中了该地作为墓址,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令将蒋山寺迁至现址,并赐名“灵谷禅寺”。当时规模很大,占地500余亩,山门上书“天下第一禅林”,后毁于兵燹。
    现在的灵谷寺是1928年至1935年,在原寺址上建成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国后改名为灵谷公园。灵谷寺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上覆绿色琉璃瓦,两侧是红墙。中门上题“灵谷胜境”,两侧偏门各书“松声”、“泉涛”。大门正南有一个长近百米的月牙形放生池,又称万工池,相传是明太祖调用万名军工挖掘而成。进大门,过雨道是无梁殿。无梁殿原名无量殿,因供奉无量佛而得名,是原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因整座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无梁无椽,所以又称无梁殿。殿高22米,宽46.7米,进深37.9米,南北各有3个拱门,四面皆有窗。结构坚固,气势雄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17、血沃雨花(雨花台烈士陵园,旧称“雨花书法”)。雨花台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城堡南,三国东吴时称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南朝时,佛教盛行,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因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始得名(一说:相传梁代高僧云光法师曾在此讲经说法,感泣天神,落花如雨,雨花台便由此得来)。它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米、长约3.5公里,顶部呈平台状,由3个山岗组成。东岗又称梅岗,中岗也称凤台岗,西岗延伸至安德门外。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达10万之多。
    雨花台陵园大门由花岗石砌成,高11.7米。大门内三面环山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烈士群雕,雕像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花岗石群雕。雕像采用了上实下虚的手法,着重刻划了烈士的面部神态。两侧的环陵大道可直达雨花台主峰,主峰上矗立着一块4.23米高的石碑,碑身正面镌刻着邓小平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金字,背面刻着纪念碑文。南边的山岗上建有革命烈士纪念馆,馆内陈列着烈士们的遗像、遗书和遗物等。
    18、明宫晨曦(明故宫遗址)。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图,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千门户,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位皇帝的皇宫,长达54年之久。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皇宫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
    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明故宫经受了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楼台金粉已沉销……月落宫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的废墟。如今,明宫遗址已修建位为明故宫广场和午朝门公园。
    19、孝陵烟岚(明孝陵)。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详见明朱元璋【大明孝陵】)。
    20、璇宫远眺(金陵饭店璇宫)。南京金陵饭店,位于市中心——新街口,是一座五星级豪华饭店。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主楼37层,高110.4米,共有客房800余间,内设中、西餐厅、楼顶建有大型旋转餐厅、咖啡厅、酒吧和各类大、小宴会厅、会议厅数十个。1983年开业至今,金陵饭店多次成功地接待世界多国政要及名流巨商。尊贵宾客、高端商务、精英会议已然将金陵饭店视为首选。金陵饭店雍容典雅,又不失为城市的先锋、业界的风向。豪华舒适的600间客房以及多种空间的会议场所,体现世界新潮的风格与品位。
    21、六朝石刻(栖霞区甘家巷南朝陵墓石刻)。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内,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按地区划分,南京11处,南京江宁区10处,句容1处,丹阳11处。以朝代划分:刘宋1处,萧齐8处,萧梁13处,陈朝2处,朝代失考的石刻9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六朝陵墓多为坐北朝南,石刻距陵约千米左右。王侯墓前石刻保存最多的,当数位于甘家巷的安成王萧秀墓,有神道碑、石柱和石辟邪6件。六朝陵墓石刻,形体硕大,造型生动,在雕刻艺术上,上承汉代,下开隋唐,但又不同于汉代石刻的淳朴,显得精美细致,灵动威武,集中体现了中国石代民间雕刻艺术家卓越的艺术造诣。
    陵墓石刻分为三种:天禄、麒麟与辟邪。三种石兽形态基本相似,均体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张齿露,目含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神态威猛庄严。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天禄顶部雕饰双角,麒麟为独角,而辟邪则无角。天禄又称“天鹿”,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与“大命”和“禄位”有关,因而古代最高统治者将其置于自己的陵前,既是禄位的象征,又是天命所归的反映。麒麟是我国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一,也有称为“符瑞”的,因为它“不折生草,不食无义”,因而被视为“仁兽”。天禄和麒麟也统称为麒麟。它的出现,往往被附会为圣贤的降生,是太平盛世的表现,故而被南朝统治者置于墓前。辟邪,从它的形象与命名来看,当为辟除邪恶而设。把这些象征性的石兽放在墓前,一方面作“守护”墓主之用,另一方面无疑是显示墓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万民共戴的至尊。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与麒麟仅见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诸侯王墓,等级严明,不能随意僭越更改。
    22、怡然莫愁(莫愁湖公园,旧称“莫愁烟雨”)。莫愁湖位于南京秦淮河西。莫愁湖公园是一座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江南古典名园,为六朝胜迹。公园现有面积为58.36公顷,其中水面为32.36公顷。园内楼、轩、亭、榭错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胜棋楼、郁金堂、水榭、抱月楼、曲径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胜”等美誉。郑板桥赞叹其景曰:“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袁枚诗赞:“欲将西子莫愁比,难向烟波判是非;但觉西湖输一着,江帆云外拍天飞。”
    公园西侧粤军烈士墓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12年,孙中山亲自定名,并手书“建国成仁”碑。
    23、栖霞丹枫(栖霞山秋景,旧称“栖霞胜境”)。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有三峰,中峰最高,海拔286米,又名凤翔峰,层岗叠障,怪石嵯峨;东峰势若卧龙所以叫做龙山;西峰状如伏虎,所以叫做虎山。龙虎二山,左右环拱,象山前障,形胜天成。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山上到处有枫叶和阔叶树,每年到了深秋,红叶满山,游人宛如置身彩霞中一般。南京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意思是说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到栖霞山观赏红叶。
    栖霞寺在栖霞山中峰西麓,是江南著名的古迹之一,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南齐处士名僧绍将自己的住宅,捐出改成寺庙,名曰:栖霞舍。并请智渡和尚在此主持,这便是栖霞寺的起源。后来栖霞寺续增建,僧绍子仲璋做临沂令时与智渡在西峰石壁兴工铸造成无量寿佛,铸有千余,成为千佛岩。隋文帝杨坚于寺旁建舍和塔,唐高祖李渊曾改建栖霞寺为功德寺,使之在历史上显赫一时,成为金陵名刹之一。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仍称为栖霞寺。
    24、清凉扫叶(清凉山扫叶楼,旧称“清凉问佛”)。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位南京市广州路西端。公园大门为牌坊式三拱门,中门上“清凉山”三字为扫叶楼主龚贤所书。清凉山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现已建成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主要古迹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头城之称。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凉山。自唐以后,长江西徙,雄风不再。
    南唐在这里建清凉道场,宋为清凉讲惠寺。明初始为清凉寺。现大部分的建筑都已毁损,仅存佛殿一座。后院有南唐殿基遗址,前门口有垣墙一段,后山顶上仍有南翠微亭遗址。清凉山下面是龙蟠里,清凉寺附近有扫叶楼,善庆寺,乌龙潭,驻马坡等。这些地方原来是南京市名胜地区,有“清凉古道”之称。
    25、梅岭暗香(明孝陵前梅花山)。梅花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处于明孝陵神道环抱中。旧名孙陵岗,亦名吴王坟,因东吴的孙权葬在这里而杨名。梅花山上,梅花繁茂现有面积近140000平方米,栽植了200多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花。,每当春日,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26、梅园风范(梅园新村纪念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是中国革命纪念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东端的梅园新村。1954年筹建,1960年起内部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址封闭。1977年11月,重新对外开放。1946年5月3日以周恩来、董必武为首的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来南京梅园新村,继续同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直到1947年3月。梅园新村十七号、三十号、三十五号为代表团办公地址。三十号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和住宿的地方。三十五号为董必武和李维汉等住地。叶剑英也在此住过。纪念馆以原址原貌陈列为主,并有专门介绍国共南京谈判的图片163帧、文物文献资料90件。该馆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共代表团谈判资料汇编》、《中共代表团谈判大事记》等书与《中共代表团在南京》影集。
    27、渡江史碑(渡江胜利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位于南京市下关区热河路广场中心,建于1979年。整座纪念碑呈双帆船形,碑座为紫绛色船体,白色双帆正中悬挂一枚直径2.5米、重约400公斤的铜质渡江纪念章。碑座正面镌刻邓小平手书“渡江胜利纪念碑”,背面镌刻毛泽东手迹《七律•人民解放军占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解放大军南下,同年4月突破千里江防,横渡长江于4月23日解放南京,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功绩,纪念在渡江战役中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下关热河路广场建立渡江胜利纪念碑,197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碑正式落成。
    28、朝天云阁(朝天宫,旧称“冶城西峙”)。位于南京建邺路的朝天宫,是江南地区现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现为南京博物馆所在地。
    相传朝天宫,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元贞(1295—1296年)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易名朝天宫。
    朝天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万余平方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前有三清殿,后有大通明殿,另有飞霞阁、景阳阁、习仪亭等,作为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朝廷礼仪的场所,也是官僚子弟袭封和文武官员学习朝见天子的地方。
    如今的朝天宫遗址,为清代总督李鸿章于同治年间所建。整组建筑分为三列,当中是文庙,所用建筑材料全系名贵物品,黄色琉璃瓦来自瓷都江西景德镇,所用木材采自海外,制作也穷极精巧。朝天宫棂星门前有半圆形泮池,与东吴孙权时所开的运渎相通,虽遇旱年也不干涸。池壁和护栏都系青石所建。南侧有涵洞,池内终年碧水清波。门前有宫墙围绕,正面嵌有砖刻“万仞宫墙”四字。东西两侧牌坊分别有“德配天地”、“道贯古今”门额,字为曾国籓所书,整体场面庄严、雄伟。
    29、紫蜂神镜(紫金山天文台,“钟埠晴云”)。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于1934年9月,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立的现代天文台。几十年来,出色地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测轨预报方案的制定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尤其是于1994年7月对苏梅克维9号慧星与木星碰撞事件进行了预报,受到国际天文学界的称誉。
    天文观测台建于紫金山第三峰上,处于中山陵园风景区内。它是我国自行建立的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在我国天文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先驱作用,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的摇篮。中国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是从这里首创与开拓的。
    30、鼓楼揽胜(鼓楼公园)。鼓楼公园位于城中心的鼓楼岗,占地面积3.6722公顷,水面80平方米,绿地率62.1%。鼓楼岗海拔40米,系钟山余脉,岗上有明代鼓楼,园以楼名。
    鼓楼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民国12年(192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鼓楼曾一度设有测候所,以后又作为中央天文研究所临时办公场所,紫金山天文台建成后,天文台即迁出。
    1957年8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鼓楼”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10月1日国庆十周年之际,鼓楼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31、燕矾临流(燕子矾及沿江诸洞,旧称“燕矾夕照”)。燕子矶是长江三大名矶(马鞍山采石矶、岳阳城陵矶)之一,位于南京城北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远望若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登临矶头,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一泻千里,蔚为壮观。清初康熙、乾隆二帝下江南时,均在此泊舟。西面南京长江大桥如彩虹横跨江上,尤其是月夜,水月皓白,澄江如练,江帆点点。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临江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赋诗。矶顶现有御碑亭一座,亭中石碑正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刻着这位万岁爷所题的一首七绝:“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林相凿久相安。”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
    32、瞻园觅秀。瞻园位于南京城南瞻园路上,是南京现存两个古典园林之一(另一个是天王府中的煦园,今总统府内)。建于明初,它和上海豫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无锡寄畅园等被称为“江南五大名园”,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600多年来,瞻园几易其主,初为明太祖朱元璋赐给中山王徐达的西花园。后来乾隆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取苏东坡“瞻望玉堂,如在天上”之意,亲题“瞻园”二字。走进雅致的回廊,数步后,便可见到一玲拢的奇石“仙人峰”,相传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石高约丈余,颇具瘦、皱、透、漏、四个特点。太平天国时期为杨秀清的“东王府”。
    瞻园里古木遮天,堂宇阔深,园沼秀丽,尤以湖石闻名遐迩。那里的太湖石多为明代遗物,园林被假山包围着,山洞曲折幽深、山峰挺拔多姿,山前水池如镜,山北瀑布喧嚣。有“金陵第一园”之称。今为“太平天囯博物馆”,这几个字由郭沫若先生所题,据说“国”也写作“囯”字,里面没有一点。
    33、石柱参天(六合区桂子山石柱林)。石柱林在江北六合区桂子山、八百桥马头山、瓜埠龟山等地均有大量发现,以桂子山石柱林气势最为雄壮挺拔。石柱林石柱每根直径约40厘米-60厘米,高20米-30米,横切面呈规则或不规则的六边形、五边形等,根根平直挺拔,排列密集整齐,极为壮观,被誉为“石柱林故乡”、“东方的黄石公园”。是地质旅游的胜地。
    六合石柱林的客观条件,与世界闻名的美国黄石公园、冰岛火山群、爱尔兰的石柱相比毫不逊色。在我国4000公里长的火山活动新生代中,六合火山群是唯一发育良好的石柱山群,其高度、规模、观赏性都超过了上述的石柱林,是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考察点。每年都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地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34、石臼渔歌(高淳县石臼湖)。石臼湖是溧水县、高淳县和安徽省当涂县三县间的界湖,是由古丹阳湖分化而成的。总面积196平方公里,是一个纯净、天然的淡水湖泊,湖中盛产鱼虾、水禽、芡实、茨菰等水产品,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畅游石臼湖后,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湖与元气运,烟波浩难止,龟游莲叶上,鱼戏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人们将石臼湖的风采用四个极富诗意的字来形容——“石臼渔歌”,被列为高淳古八景之一。另外七景是:丹湖秋月、固城烟雨、官溪夜泊、龙潭春涨、保圣晨钟、东坝晴岚、花山樵唱。
    35、狮岭雄姿(原江浦县老山狮子岭)。相传地藏菩萨在西华峰坐了一夜,后山的石头忽然从地下冒出来,模样很像一头狮子,狮子岭因此而得名。兜率寺位于老山西华峰下的狮子岭。人们通常也把兜率寺称为狮子岭,从远处看,兜率寺亦恰如一头雄狮。
    兜率寺有三圣殿、大雄宝殿、弥勒殿、藏经殿等殿宇建筑。藏经楼中有新版《大藏经》和《中华大藏经》各一部。寺庙现有房屋十间。整个建筑依傍山势,起伏错落。寺庙周围为一望无际的深山密林。岭上有文殊洞、天门洞、笔宝峰、罗汉迹等名胜,与兜率寺交相辉映。大江南北的三宝弟子们不远千里前来参学修行。目前,兜率寺仍处于恢复与开发之中。
    36、绝世碑材(又称阳山碑材)。阳山碑材于2005年4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批准为“世界最大的碑材”(详见明朱棣“孝心工程”)。
    37、花神竞艳(雨花台区花神庙)。花神庙位于中华门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朝建都南京后,朱元璋见这一带山清水秀,林木葱茏,便调集国内的种花匠人,专门种植花草以供皇室使用,郑和数次下西洋,从马来西亚等地又带回了热带观赏植物,更丰富了这一地区的花卉品种。花匠们为了保平安获丰收,出钱在凤得门旁修建了花神庙,供奉百花神。清炒康熙、乾隆年间是花神庙的鼎盛时期。
    2000年雨花台区在花神庙地域的丁墙水库上建成全长157.8米、宽24米的17孔桥,上立有四季花神汉白玉雕塑,春为马守真、夏为杨玉环、秋为孙道绚、冬为江采萍。桥栏镌刻108种花卉及名家书作,弘扬祖国花文化。桥命名为“花神渡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教授题字,水库更名为“花神湖”。由于古花神庙已经湮没,这里已成为“花神竞艳”的主景区,也是宁南新区最秀丽的地方。一湖碧水,山映楼趣,湖畔一片平畴,垂柳成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
    38、泉涌珍珠(原浦口区珍珠泉)。珍珠泉风景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定山西南麓。景区四季景色宜人:春季桃红柳绿,夏季林木葱郁,秋季天高气爽、层林尽染,冬季红梅傲雪。
    进入景区大门不远处就是珍珠泉的泉眼,泉水从石缝中涌出,酷似成串的珍珠,因此得名。泉边石壁上有古人刻下的“万斛明珠”四字。泉眼前是一个水池,远远望去,池中水珠像雨点在水面跳溅,如同晴天细雨,故称晴雨泉。景区内丘陵起伏蜿蜒,为老山东延的一部分。主要由白云岩、石灰岩组成,怪石嶙峋,山峰嵯峨。妙高峰、狮子峰、FR峰矗立于北侧,最高峰为妙高峰,海拔255.5米。山峰环合,林木葱茏,谷深幽峻,碧水涟涟,泉逐云影,明珠万斛,情趣横逸。以山秀、石美、水丽、泉奇之雅誉著称。
    早在南朝时期,梁武帝为高僧法定建定山寺于狮子峰下,香火缭绕,珍珠泉即始于斯时。后印度僧人达摩折苇渡江至定山寺,面壁数载。明清时代以珍珠泉为中心建楼、台、亭、阁30余座,已形成了融山水园林为一体的优美景观,游人络绎不绝,被誉为“江北第一游观之所”。
    39、十虹竞秀(泰淮新河十桥)。南京一向以“十里秦淮”风光闻名,位于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的秦淮新河,河道两岸山峦起伏,绿树成荫,自然植被完好。新十里秦淮风光建设项目,就是通过建设秦淮新河两岸景点,使之成为南京一处新的旅游休闲胜地。横跨秦淮新河上的10余座建筑风格不同的桥梁,被誉为“十虹竞秀”。
    40、凝脂沉霞(溧水县胭脂河)。胭脂河位于溧水县城西约4公里处,是明代在胭脂岗上开凿的一条沟通秦淮河与石臼湖的人工运河。它南起洪蓝埠,北至秦淮河,长约7.5公里。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了使苏南、浙北的粮草避开长江风险安全运到南京,开凿了胭脂河,作为内河漕运。胭脂河工程需要在一条长约5公里、高25—30米的胭脂石岗上开凿,在爆破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工程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据《溧水县志》记载,开山时先用铁钎在岩石上凿缝,将麻嵌入石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待岩石烧红,泼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开裂,然后将石块撬开,搬运出去。“焚石凿河”使得山岗岩石夹杂着紫红,犹如妇女用的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来。
    走出这座古城堡,准确地说只是城堡而已,因为这座城堡从1912年建立,到1949年只有短短的38年。

TOP

 1949年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为中央直辖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京仍然保留了中央直辖市的地位。12月改为华东军政委员会直辖市。1950年1月,南京改由新成立的华东军政委员会领导,仍为中央直辖市,同时政务院设有驻宁办事处。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江苏建省,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市为江苏省省会城市。
    1958年7月15日,常州专区所属江宁县和扬州专区所属江浦、六合2县划归南京市。1962年5月8日,江宁县划归镇江专区,江浦、六合县划归扬州专区。
    1964年,南京设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雨花区、栖霞区。1970年,增设钟山区。
    1971年3月11日,原六合地区所属江浦县和镇江地区所属江宁县,划归南京市领导。
    1975年11月,扬州地区所属六合县重又划归南京市领导。南京市辖3县。撤销钟山区,并入栖霞区。1982年,国务院命江苏省试行市管县改革,省内各地区行署撤销,原属镇江地区的高淳、溧水2县划入南京市。连同原辖的江宁、江浦、六合3县,南京市共辖5县,和浦口、栖霞、雨花台、玄武、大厂、下关、白下、建邺、秦淮、鼓楼10个区。
    1989年2月,南京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不久“计划单列市”中的省会城市均被撤销计划单列。
    1994年南京市明确为副省级市,市辖区为副厅级。调整市区行政区划。
    2000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宁县,设立南京市江宁区,以原江宁县的行政区域为江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山镇。南京市共辖4县11区。
    2002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23号):调整南京市部分行政区划。(1)撤销南京市浦口区和江浦县,设立新的南京市浦口区,以原浦口区和原江浦县的行政区域为浦口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珠江镇。(2)撤销南京市大厂区和六合县,设立南京市六合区,以原大厂区和原六合县的行政区域为六合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雄州镇。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南京市辖11个市辖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2个县(溧水县、高淳县),共75个街道、39个镇。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41.3万人,户籍总人口为617.2万人。其中市区534.4万人。南京市共有51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56%。
    (3)名胜佳景。
    南京的巍峨、南京的壮美、南京的底蕴、南京的气质,与其说她像一幅山水城林交相辉映的山水画,不如说她更像一本包罗万象百读不厌的经典史书。南京永远是每个南京人的骄傲和最爱。
    关于南京的名胜佳景,自明万历年间就有人“搜讨记载”。据顾起元《客座赘语》,先是榜眼余梦麟(幼峰)以生平所游览金陵诸名胜20处(钟山、牛首山、梅花山、燕子矶、灵谷寺、凤凰台、桃叶渡、雨花台、方山、落星岗、献花岩、莫愁湖、清凉寺、虎洞、长干里、东山、冶城、栖霞寺、青溪、达摩洞),各著诗纪之,并约焦竑、朱之蕃(兰隅)先后二位状元公与探花顾起元同唱和,诗作汇为一集,名之曰《雅游篇》,刊行于世,一时以为胜事。
    顾起元(1565—1628年),明诗文家、史学家、学者。名培,以字行,又字太初、邻初,江宁(今南京)人。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詹事府詹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辞官后在杏花村(今南京城西南城墙内之花蠡岗)筑遁园,闭门潜心著述。《客座赘语》是顾起元所著的史料笔记,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全书10卷,计文467篇,记述明朝南都金陵的地理,历史、典故、人物,典章、制度、风俗、故事传说等。
    在余梦麟所选的20景点的基础上,朱兰隅将景点增至40个,编成《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成为后世作金陵景物图咏的蓝本。
    大约在乾隆年间,“金陵四十景”发展为“金陵四十八景”。现在还能看到一种清代宣统二年(1910年)刊行的南京人徐上添所画《金陵四十八景》图册。
    1990年,南京古旧书店曾据旧本影印出售。其所列四十八景:莫愁烟雨、祈泽池深、雨花说法、天界招提、凭虚远眺、永济江流、燕矶夕照、狮岭雄观、石城霁雪、钟阜晴云、龙江夜雨、牛首烟岚、珍珠浪涌、北湖烟柳、东山秋月、虎洞明曦、冶城西峙、赤石片矶、清凉问佛、嘉善闻经、杏村沽酒、桃渡临流、青溪九曲、凤凰三山、达摩古洞、甘露佳亭、长干故里、鹭洲二水、化龙丽地、来燕名堂、楼怀孙楚、台想昭明、长桥选妓、三宿名崖、祖堂振锡、幕府登高、报恩寺塔、神乐仙都、鸡笼云树、灵谷深松、秦淮渔唱、天印樵歌、商飚别馆、谢公古墩、献花清兴、木末风高、栖霞胜境、星岗落石。每幅上各有简短题记,介绍景点来龙去脉。据说民国年间还曾流传一种彩色的《金陵四十八景图》,如今已难以见到。
    乾隆以来的《金陵四十八景》是:
    1、石城霁雪——石头城位于南京城西北的清凉山后,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称。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中唐诗人刘禹锡曾作《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2、钟阜晴云——钟阜,即钟山。东吴大帝孙权封蒋子文为山神,亦名蒋山。紫金山之称始于东晋,因山顶上经常出现紫色的云彩,故以名之。
    3、鹭洲二水——江东门外白鹭村一带的古白鹭洲,李白诗“二水中分白鹭洲”。
    4、凤凰三山——城西南花露岗凤凰台遗址上远眺江边的三山,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
    5、龙江夜雨——下关龙江边夜听雨声,相传,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明朝建国前,朱元璋在南京下关龙江战败陈友谅,遂改大胜关,并派兵驻守。每当月亏夜静,潮起潮落,江水拍岸劈啪有声,风起处,江滩芦苇沙沙作响,形成一阵阵微妙的声浪,象雨声,时而急促,时而稀疏,戍兵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睡,随口说出“龙江多奇趣,夜晴闻雨声。”一直流传至今。
    6、虎洞明曦——东南郊高桥门外黄龙山附近的虎洞中观看黎明时的阳光。
    7、东山秋月——中秋节在江宁东山镇的土山上赏月。东山本名土山,它之改名东山,就自谢安始。晋室南渡,谢安的祖上南迁,寓居浙江会稽(今绍兴)东山。谢安青年时期朝廷闻其名,征召他入朝作官,他以病推托,回到会稽东山隐居。直到他40多岁时,才复到建康(今南京)朝廷供职,为简文帝司马昱所器重。谢安十分怀念他的故居会稽东山,就在距都城不远的土山,仿故居筑了一所别墅以居之。土山之名也就因此改为东山。
    8、北湖烟柳——北湖即玄武湖。最早名桑泊,秦时称秣陵湖,汉末改称蒋陵湖,东吴时称后湖。北湖一名出自东晋。徐爰《释问》曰:本桑泊,晋元帝创为北湖,以肄舟师。宋元嘉中,有黑龙见,因改玄武湖。玄武湖畔台城上的垂柳,风景如画,因有唐韦庄诗云:“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9、秦淮渔唱——在秦淮河上聆听渔歌。
    10、天印樵歌——天印山即方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过去,到方山郊游时,常能听到打柴人的歌声。
    11、青溪九曲——青溪,指三国东吴在建业(南京)城东南所凿的东渠。发源于南京紫金山西南,流经市区入秦淮河,曲折达10余里,亦名九曲青溪。
    12、赤石片矶——城东南今雨花门外的由红色砂岩构成的秦淮河畔小岗。
    13、楼怀孙楚——李白在金陵时常饮酒的“孙楚酒楼”,李白有诗云:“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孙楚(西晋诗人、文学家)楼遗址约在今水西门水关一带的秦淮河畔。
    14、台想昭明——钟山北高峰上的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梁武帝天监元年立为太子)读书台,一说在江宁湖熟的梁台。
    15、杏村沽酒——今城西南花露岗下的古杏花村,相传是唐代诗人杜牧买酒处。
    16、桃渡临流——夫子庙利涉桥畔古桃叶渡,相传是东晋王献之妾桃叶渡秦淮处。
    17、祖堂振锡——祖堂山位于南京的南郊,是国家级风景文物保护区,山青水秀,风景迷人,这里有南唐皇帝李煜爷爷和父亲的陵墓——“南唐二陵”,还有普觉寺、宏觉寺等多处庙舍藏身于山林。唐代法融祖师在祖堂山得道,成为佛教南宗第一祖师。振锡:锡是指僧侣用以护身的锡杖,梵语隙弃罗(Khakkhara),汉译为锡杖或智杖,简称为锡。振锡就是举起锡杖的意思。
    18、天界招提——中华门外的天界寺,原名龙翔寺,与灵谷寺、报恩寺并称为明代“金陵三大寺”。招提: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
    19、清凉问佛——清凉寺位于南京城区西部清凉山南麓,前身是五代十国时期杨吴顺义三年(921年)权臣徐温始建的兴教寺。问佛:心向佛,便有了佛。有了佛,便能与他对话。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南唐烈祖在此避暑纳凉,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石头山从此时起又称清凉山。此后,该处成为南唐宫廷的避暑之处。后主李煜更与清凉寺结下了不解之缘,寺内避暑宫的匾额“德庆堂”即为李煜亲题。
    寺内原藏有中主李璟的“八分书”、画龙名家董羽画的龙及书法家李霄远的草书等三件艺术珍品,被称为寺中“三绝”。寺门外有南唐中主李璟保大三年(945年)由僧人广惠挖掘的古井一口,称南唐义井,又称保大泉。寺僧常饮此水,虽老却须发不白,故又名“还阳井”,旧有“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足缘师高”之誉。寺后山顶,南唐时期曾建翠微亭,又名暑风亭。
    清凉寺又是南唐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著名僧人文益长期居住在寺内,被中主李璟封为大法眼禅师;他创建的佛教宗派即称为法眼宗,是禅宗南宗的五个支派之一。自古为佛教圣地,所以有“清凉问佛”之说。
    20、嘉善闻经——幕府山在中央门外,其西、北二峰合称夹萝峰,夹萝峰下有达摩洞遗迹。达摩洞附近,历史上寺院众多。较为著名的有嘉善寺、崇化寺、幕府寺、吉祥庵、妙秦庵等(在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幕府山一带占了六景:幕府登高、嘉善闻经、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燕矶夕照)。
    21、鸡笼云树——位于南京市区,东连九华山,西接鼓楼岗,北近玄武湖,是钟山延伸入城的余脉。春秋战国时期,以其山势浑圆,形似鸡笼而得名。山上自古以来就有古树名刹,景色宜人。
    22、牛首烟岚——牛首山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南郊风景区境内,海拔240米,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春游牛首”踏青,是南京人的习俗之一,牛首山俗称牛头山,峰峦起伏,怪石嶙峋,因其凸出的双峰相对恰似牛头上的一对角而得名。阳春三月,竹茂林绿,映日桃花,争奇斗艳;黄昏时分,暮色苍茫,霞霭蒙蒙,令人陶醉。
    23、栖霞胜景——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秋游栖霞”看枫叶也是南京人的习俗之一。
    24、达摩古洞——幕府山东北麓的达摩洞。达摩,全称菩提达摩,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航海到广州。梁武帝信佛。达摩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渡江前曾在此休息。
    25、燕矶夕照——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远望若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
    26、狮岭雄观——狮子山(原名卢龙山)位于南京下关区境内,濒临长江、海拔78.4米,占地14公顷、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称。
    27、化龙丽地——幕府山北麓临江的“五马渡”,相传西晋末年时琅琊王司马睿与彭城王等皇族分乘五马渡江在此登岸,琅琊王所乘之马忽然化龙飞去,成为司马睿称帝前的“吉兆”。
    28、来燕名堂——位于今南京夫子庙对岸乌衣巷内东晋王、谢大族的故居,刘禹锡有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9、报恩寺塔——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据说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朝鲜人),于在1412年到1431年期间,兴建的一组规模庞大,有如宫殿般金碧辉煌的九级琉璃宝塔。
    30、永济江流——在燕子矶的永济寺观音阁俯视江流。永济寺为南京一大古刹,“江楼一览”系指置身于南京燕子矶和头台洞之间的永济寺观音阁上,一览万里长江西来东去之壮观景象。
    31、莫愁烟雨——莫愁湖,湖上有胜棋楼等古代建筑,登楼凭窗北望,一派“水面荷花堤上柳,半城山色半城湖”和“荷亭消暑,柳岸追风”的景色尽收眼底。
    32、珍珠浪涌——今鸡鸣寺至浮桥的古珍珠河。
    33、长干故里——位于中华门外长干桥南,东侧立有“古长干里”牌坊。古长干里则范围很广,包括今内秦淮河以南、雨花台一带。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越国用它作为进攻楚国的根据地之一。
    34、甘露佳亭——高座寺位于中华门外的雨花台。始建于东晋初年,原名为“甘露寺”。东晋初年,西域沙门尸梨密多罗南渡来游建康,为丞相王导所敬重,于是在该寺讲经说法。由于他讲经时坐在高处,被人尊称为“高座道人”,时人于是也以“高座”为寺名。佳亭,高座寺甘露井旁的亭台(另一说在小九华山)。
    35、雨花说法——相传梁代云光法师在雨花台上讲经,感动佛祖,顷刻天上落花如雨而得名。解放后,被辟为烈士陵园。
    36、星岗落石——约在今鼓楼岗一带的古“落星岗”。
    37、长桥选妓——今夫子庙对岸一带明清妓院的集中地。
    38、幕府登高——幕府山在南京市西北方的长江之滨,山峦延绵起伏,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约12里。幕府山有五座山峰,主峰名北固峰,高70余丈。登幕府山眺望长江,壮观景致尽收眼底。
    39、谢公古墩——五台山永庆寺前东晋谢安登临过的高墩。
    40、三宿名岩——下关静海寺附近南宋名将虞允文曾休息三夜的三宿岩。
    41、神乐仙都——光华门外的道观神乐观。
    42、灵谷深松——灵谷寺周围的上万株古松。
    43、献花清兴——祖堂山北峰献花岩的景色。
    44、木末风高——木末亭,位于雨花台东岗之巅永宁寺侧,始建于明代。“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FR兮木末”句,意为高于树梢之上。一说在方孝孺祠内。
    45、凭虚远眺——在鸡笼山最高处的凭虚阁远望市区及玄武湖。
    46、冶城西峙——朝天宫所在的冶城山峙立于城西。
    47、商飙别馆——钟山南麓梅花山前的南朝离宫商飙馆(南朝齐武帝时建)遗址。
    48、祈泽池深——南郊高桥门外祈泽寺的泉水,传说宋时东海龙女来此听法师讲法华经后所开。
    金陵新四十景,是1983年4月,南京《周末》报社,江苏电视台、南京市园林局、南京旅行社、南京炼油厂、南京大桥机器厂、南京搪瓷厂等,联合举办“金陵新姿揽胜评点征联”活动,8月20日宣布评选结果。金陵新四十景为:
    1、古亭晨钟(鼓楼广场大钟亭)。大钟亭位于鼓楼广场东北角。钟亭重檐六角攒尖顶,灰筒瓦屋面,以六根铁柱支撑,高14.5米,上架六角交叉铁梁,大钟悬于梁下。铁柱钟亭由“金陵机器局”(今晨光机械厂前身)制造。”柱上铸有铭文。
    大钟由紫铜浇铸,高3.65米,口径2.3米,底边厚0.17米,重23000公斤。钟顶铸阳纹莲瓣一周,提梁饰以云纹和波浪纹,铸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九月吉日铸”铭文。造型精美,声音宏亮,数里可闻。原钟楼悬二钟,清康熙年问钟楼倒塌,二钟坠地一立一卧,立者咸丰年间被毁。
    相传,当年铸造大钟时,朱元璋限期铸成大钟,违者格杀勿论,工匠们久铸不成,眼看限期将至,纷纷逃匿。一天,忽见一工匠的三个漂亮女儿打扮得好像仙女下凡,到他面前齐声说:“爹爹,您老不要发愁,女儿们帮你来了。”说完就跳进铜水之中,大钟终于铸成。后人为纪念她们的孝心和献身精神,建了三姑庙。清朝乾隆帝七次下江南,其中三次来到鼓楼大钟亭,并亲自提笔御书“三姑殿”三个大字匾额,悬挂于殿前门头上。现三姑殿与大钟亭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九华丹青(太平门内小九华山,旧称“甘露佳亭”)。小九华山又名覆舟山,位于玄武湖畔,山的高处海拔61米,因其山形狭长,中部高且较宽,两端渐低渐窄,形似“覆舟”故名。是钟山西走的余脉。覆舟山原为皇家园林,享有“九华丹青”的美誉。1978年,辟为九华山公园。三藏塔下葬有唐代高僧玄奘顶骨的一部分。玄奘原葬在西安终南山紫阁寺塔下,后来塔毁于战火。宋天圣五年(1027年),建康天禧寺和尚可政去紫阁寺,寻得玄奘顶骨,带回建康(今南京)埋于城南天禧寺。明初在此建三藏殿和三藏塔,三藏塔内供奉玄奘法师的部分灵骨。
    3、天朝遗迹(太平天国天王府)。位于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大院内。明初为归德侯陈理所居住。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将侯府扩建为汉王府,汉王名朱高煦,所以府内的花园又称“煦园”。清代为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把这里作为天王府。天王府分为太阳城和金龙城两部分,周围约有10里,有“宫垣九重”。1864年天京陷落,建筑大部被毁。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两江总督署,有正宅、厅楼、亭阁等1189间。各建筑之间均有走廊相通,雨天无需打伞即可走到每座建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年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的办公室在西花园西边的一座西式平房里。此房为坐北朝南7大间,室外有宽敞的走廊,正中一间有孙中山先生石膏坐像,两边墙上是临时政府大事记。西边3间贯通为总统会议室,东边第一间为会客室,第二间为办公室,最里间是休息室,现均按原貌布置,供游人观瞻。从西花园东北角走进一个院落,是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的起居室。主要建筑是一座三开间中式术结构二层楼。
    蒋介石在抗战前后长达14年中,也曾以此作为国民政府的总统府。1948年将原两江总督署的辕门改为欧式门楼,上书“总统府”。大门内两侧数十米长的朝房是卫士的驻地,二门为中国古代衙门式大堂,几十根粗大的红柱立于其间,气势不凡。其后是一条很长的走廊,走廊两侧有礼堂、外宾接待室、总统休息厅及参事处、文宫处等中西建筑,最后面是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号命名的5层现代西式建筑——“子超楼”。蒋介石和李宗仁都曾在子超楼的二楼办过公。1949年以后,一度为江苏省政协所在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总统府的对面有一座高大的照壁。大照壁最早建于1865年,原址是太平天国皇天门。1929年国民政府建总统府西式大门,改建了照壁,将其加高加宽,上面建有巴洛克柱头纹饰。1952年1月11日,为纪念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00周年,在当年天朝宫殿遗址即现“总统府”大门照壁前的花坛中,竖起了“太平天国起义百年纪念碑”,是郭沫若先生所题。
    目前照壁已经被拆除,纪念碑被移走。
    4、灯火秦淮(夫子庙灯市)。夫子庙位于秦淮河畔,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孔庙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因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
    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这里举行夫子庙灯会,热闹非常。近年来,夫子庙灯会所有彩灯均采取集声、光、电控为一体,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手段扎制;在灯光亮化上,着力营造“秦淮灯火甲天下”的氛围。
    如今,每年春节灯会期间,都会有大量市民和外地游客到夫子庙欢度佳节。这几年,仅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就有几十万人次涌入夫子庙观灯赏景。
    5、五台晴光(五台山体育馆)。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于1975年6月建成,位于南京市区五台山。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93万平方米,体育馆主体建筑为可容纳3万名观众的田径场,此外还有游泳池、跳水池、练习场等。五台山体育馆1981年曾获国家优质工程银奖。曾经是南京市的体育中心的五台山体育馆,现已被河西的奥体中心取代。
    南京奥体中心是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主会场。奥体中心占地面积89.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0亿元,于2002年8月18日正式开工,2004年底建成,2005年5月1日交付运行。
    6、中山伟陵(中山陵)。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紫金山东峰茅山的南麓。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
    早在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登山游览。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总统之职后,来这里打猎时就说过:“将来我死后葬在这里,那就好极了”。当时他46岁。1925年3月,他在病重期间曾再三叮嘱:“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在宋庆龄的参与下,选定钟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为建陵地址。同年7月,公开登报征求陵墓设计图案。在40多份图案中,上海交大毕业生,当时年仅33岁,山东籍人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第一名。并由吕彦直主持建造陵墓工程,自1926年1月15日破土动工。1926年3月12日,在南京紫金山举行了孙中山陵墓奠基典礼,宋庆龄、孙科、邓泽如、杨杏佛等各界人士数千人参加了典礼。到1929年初建成,陵墓面积约8万平方米。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于1929年6月1日入葬。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3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
    孙中山的遗体,本应仿照列宁遗体的模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先生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时安放在酉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当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的遗体已入殓半个多月了,由于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1929年6月1日,遗体从北京迁往南京,当时就在这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7、中华古堡(又称聚宝门、中华门)。中华门位于南京城南,是南京13个内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1928年更名为中华门,由蒋介石亲笔题写城门的匾额。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门城堡是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年),在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门旧址上拓建而成,明代称聚宝门。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设计巧妙,结构完整,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东西两侧马道陡峻壮阔,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但毁于1937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城堡有2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余人。
    1995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结合中华路、雨花路改造,在中华门城堡周围,建成了中华门广场,使城堡与广场连为一体,相互衬托,相得益彰,游人如织。
    8、植物阆苑(中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位于钟山南麓,明孝陵附近,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物之一。建于1929年,原名“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1954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批准,定名为南京中山植物园。现在是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观赏和植物学知识普及教育的基地。
    9、天堑飞虹(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完全是由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造的,于1960年1月18日正式动工,1968年9月铁路桥通车,同年12月公路桥通车。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8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最大的一座大桥。曾以“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
    10、玄武烟柳(旧称“北湖烟柳”)。玄武湖位于南京市东北城墙外,由玄武门和解放门与市区相连。1909年辟为公园。当时称元武湖公园,还曾称五洲公园、后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长约10公里,占地面积437公顷,水面约368公顷。湖中有五个小岛,由桥堤将梁洲、环洲、菱洲、翠洲、樱洲连在一起,园内亭、台、楼、阁、厅、廊、馆、榭疏密有致,云光岚影倒映,鱼跃鸢飞,画舫游弋。湖水深度不超过2米,湖内养鱼,并种植荷花,夏秋两季,水面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正如杨万里描写西湖景色一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石城虎踞(石头城遗址,旧称“石城霁雪”)。石头城位于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清谅山因五代南唐时,在山中辟清凉道场避暑而得名,原名石头山、石城山。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如今石头城已是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12、雪松叠翠(北京东路沿线雪松)。南京是我国首植雪松的城市之一。雪松是世界著名的庭园观赏树种之一,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地区,广泛分布于不丹、尼泊尔、印度及阿富汗等国家,垂直分布高度为海拔1300——3300米。我国于民国9年(1920年)开始从美国引进,南京是首植的城市之一,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据悉,因为雪松抗寒性较强,较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暖温带至中亚热带气候,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生长最好。如今南京的北京东路、御道街被称之为:“雪松路”、“雪松大道”,成为南京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3、白鹭芳洲(夫子庙白鹭洲公园)。白鹭洲公园位于南京城东南隅,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是李白在七律《登金陵凤凰台》中的诗句,使白鹭洲名声大噪。白鹭洲曾是明中山王徐达的东花园,又称徐太傅园、徐中山园。明朝万历年间的王世贞,对“东园”曾有“其壮丽遂为诸园甲”的描述。1951年结合秦淮河整治,浚湖堆山,广植花木,整修和新建了烟雨轩、话雨亭等园林建筑。园内以中国自然山水为主格调,采用明清江南园林的传统建筑风格,与夫子庙地区明清风格的建筑群互为映衬,相得益彰。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景点。
    在白鹭洲公园东南有一座虎头的小石山,地名老虎头,相传晋朝的周处曾在此处读过书。周处字子隐,阳羡人(今江苏宜兴),为东吴贵族周鲂之子,晋时为新平太守、御史中丞。他年轻的时候称霸乡里,是当地的三害之一。一为南山猛虎,二是长桥蛟龙,三是周处。周处经父老指出错误后,他立即入山射虎、投水杀蛟,从此发奋读书。后来以成功的业绩封为孝候。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这里叫做周处台。《资治通鉴》记载的这篇浪子回头、终成大器的故事成为人们教育后代的极好教材。
    14、汤山温浴(江宁区汤山温泉)。汤山位于南京市东郊江宁区。因山有泉,冬夏常温,四时如汤,故名汤山。主峰海拔292米。汤山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疗养区之一。温泉多分布于汤山东南部一带,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50—60度,且冬夏温度相差不大。汤山温泉中含有钙、镁等30多种微量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高血压等多种顽症疗效明显。据说唐朝时,著名画家韩混的女儿得了“恶疾”,类似今天的皮肤病,他找了不少名医为女儿医治都没治好。后来,听说温泉泉水能治这种病,遂送女儿到汤山沐浴治疗,不久病愈。韩混则认为这是神的保佑。为了酬谢神灵,韩混把给女儿置办嫁妆的钱捐出来,在汤山建圣汤延样寺。
    15、鸡鸣春晓(鸡鸣寺,即古同泰寺)。素有南朝首刹之称的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侯景之乱”后,同泰寺荒芜多年,直至922年杨吴时,才又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如今,鸡鸣寺集山、水、林、寺于一体,环境十分幽雅。宝刹庄严,铜佛闪耀,寺内楼阁参差,殿宇辉煌,浮图耸空,香火缭绕,游客络绎不绝。。

TOP

(二)民国蒋氏
    由于蒋中正的特殊身份和诸多头衔,导游只好称之为“民国蒋氏”。一来名正言顺;二来不偏不倚。
    蒋中正(1887—1975年),字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中国近代史中曾叱咤风云的人物。中国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
    祖父蒋玉表盐贩出身,到了晚年就在镇上开设玉泰盐铺,售卖油、盐等各样货物。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字肃庵,小名明火。生于1842年,卒于1895年,享年54岁。蒋肇聪继承祖业经营盐铺,将盐铺业务推至顶峰,在当地算是薄有势力了。
    蒋明火原配徐氏,1877年生蒋介卿,曾担任广东省英德县县长、浙江海关监督、浙江省政府委员等。1936年12月27日病逝。
    徐氏去世后,蒋明火娶王采玉(1863—1922年)为填房,1887年10月31日(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生蒋介石。他8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在母亲的严格戒律管束下养成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幼年入塾,诵读经史。1903年入奉化凤麓学堂,两年后至宁波箭金学堂就读。1906年初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其间由陈其美引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冬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他离日回国,追随孙中山,开始了军旅革命生涯。
    民国二年(1913年)10月,加入筹建中的中华革命党,11月再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宣告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蒋介石被派往上海、哈尔滨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袁世凯的革命活动,多次被袁世凯追杀。1919年,孙中山再次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民国七年(1918年),孙中山命蒋介石赴粤军帮助陈炯明,先后任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和粤军第2支队司令。
    民国十一年(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蒋介石前往随侍,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1923年,先后任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参谋长和行营参谋长。8月奉孙中山之命,去苏联考察军事。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训练革命军队,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曾指挥两次东征。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陈炯明,6月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8月,黄埔军校两个教导团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任军长。10月率师第二次东征,全歼陈炯明叛军。
    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2月兼任国民革命军总监。
    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国民革命军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4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蒋介石在率师北伐途中,于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昌,冀图直接控制。
    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这年蒋介石40岁。同年12月1日与宋美龄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民国十七年(1928年),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一集团军和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李宗仁的第四集团军对奉军作战。战胜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改组国民政府,实行“以党治国”的“训政”。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精心策划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日军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短短4个月零18天,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谴责日军侵略。
    9月22日,中共中央通过《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向全党指出:“立刻发动与组织广大工农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是党的中心任务,特别在满洲应组织武装力量,“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并连续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声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一些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汉、太原、广州、济南、福州等地的大中学生和市民纷纷集会游行,通电抗日救国,并结队赴南京请愿、示威,要求政府出兵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中正撰稿,宣示救国御侮决心。手书期于十年内湔雪国耻:“持其复仇之志,毋暴雪耻之气,兄弟阋墙,外侮其御,愿我同胞,团结一致,在中国国民党领导指挥之下,坚忍刻苦,生聚教训,严守秩序,遵守纪律,期于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穷之耻辱,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
    中华民国万岁!
    三民主义万岁!
    中国国民党万岁!”
    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年九月二十八日蒋中正
    同时手书救国之道誓词:“救国之道,在和平统一,御侮之要,在守法奋斗,统一为和平之基,守法为奋斗之本。望我全国同胞,共同一致,努力于和平统一守法自强二语,以达救国御侮之目的。永为中华民国双十节之誓词,共矢勿渝。”
    落款是:中华民国二十年双十节蒋中正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迫于舆论压力的蒋介石在庐山会议中抛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借以平息众怒。同时继续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当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最终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任国防最高委员会主席。在他的统率下,中国军队先后在淞沪、忻口、南京、徐州、武汉、长沙、南昌等地作战,阻滞了日军的疯狂进攻。但由于蒋介石实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致使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抗战历时3个多月,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共投入12个师团及空军、特种兵部队30余万人的兵力。中国军队先以冯玉祥为总司令,后由蒋介石兼任,共投入70余个师70余万人的兵力,伤亡高达25万人,日军在此役中共伤亡40672人。日本企图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未能实现。
    1937年11月1日至4日,日军第3、第9、第101师向上海南翔至曹家渡地区连续猛攻。5日拂晓,日军3个师团在杭州湾登陆,切断沪宁线,对中国守军实行迂回包围,中国军队被迫于9日撤出上海。12日,日军占领上海,上海市区失陷。淞沪会战结束。此战役是抗战以来第一场大会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1月蒋介石被同盟国推举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随即应驻缅英军请求,派远征军入缅甸支援英美盟军对日作战。1943年参加美、英、中三国开罗会议。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抗日战争阶段已经结束,新的阶段是和平建设,应当力争一个和平建设时期,避免内战或使全面内战尽可能地推迟爆发。于是,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8日,毛泽东等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整个谈判过程从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史称“重庆谈判”。
    1946年1月10日,中共代表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代表之间共同商定了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即“停战协定”。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国民党、共产党、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政协决议”的五项决议案。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撕毁“停战协定”、“政协决议”,调集160万正规军,于1946年6月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人民解放军有力反击下,头8个月歼敌71万人。1947年3月改为集中兵力向解放区东西两翼的陕北、山东实施重点进攻,不久被粉碎。7月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20日,经国民大会选举出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就任后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也改为中华民国总统,“国民政府”至此走入历史。
    1948年9月起,解放军接连发动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被迫发表《引退谋和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但他仍在幕后指挥,拒绝接受国共双方代表谈判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乘胜进军,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12月,蒋介石败走台湾。
    民国六十四年(1975年)4月1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享年88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台湾编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论总集”等。
    据说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对毛泽东和蒋介石有一番评价:“他们的差异既有表面上的,也有深刻的地方。毛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像一大口袋土豆被人漫不经心地扔在那里;蒋坐在椅子上,正襟危坐,脊梁骨像是钢造的。毛潇洒自如,谈笑风生;我同蒋见面几次,从来没有见他有任何幽默感。毛的书法龙飞凤舞,字里行间,不拘一格;蒋的书法笔画端正,四四方方,格局分明。讲得深刻一点,他们把中国看成是神圣的,但表现有所不同。两人都爱这国土,但毛要清理掉它的过去,而蒋则要在上面进行建设,取得胜利后,毛简化了中国繁体字,不仅仅是为了促进识字运动,而且是为了扫除每个繁复字体的历史含义。蒋败走台湾时,在逃亡船上腾出空位,运走达40万件古董文物,却把差不多数目的对他忠心耿耿的助手和官兵遗留在大陆。”
    不论怎样评价蒋介石,都得承认蒋介石是20世纪中国政坛一位影响深远的人。蒋介石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持台湾没有从大陆分离出去,坚决反对“台独”。
    蒋介石一生共娶过4位夫人:
    第一位毛福梅。毛福梅,学名从青,奉化岩头村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11月初九。1901年与时年14岁的蒋介石成亲,一生勤劳贤惠,辛苦持家,支持蒋介石求学从军,1910年生蒋经国。1939年12月12日,日军飞机轰炸溪口,她不幸中弹身亡,时年58岁。
    第二位姚怡诚。姚怡诚出生在苏州冶长径河北岸南桥小镇上,乳名阿巧,幼时父母双亡。1912年,认识了名妓手下的女仆姚怡诚,并同居在一起,蒋纬国由她养大,叫她妈妈。蒋介石与姚怡诚分手后,蒋介石为她在苏州营建宅邸,即南园故址。1949年,她在蒋纬国的安排下迁居台湾,1966年病逝。
    第三位陈洁如。陈洁如生于1906年,原籍浙江宁波,乳名阿凤。陈洁如是一位纸商的女儿,家境小康。她13岁时进入女子学校上学。她与蒋介石于1921年12月5日在上海大东饭店宴会厅举行了婚礼。这年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蒋介石与陈洁如办理了正式离婚手续。1971年2月21日,陈洁如在香港寓所里去世,终年65岁。
    第四位宋美龄。宋美龄(1897年3月5日—2003年10月23日)祖籍海南文昌县(今海南),中华民国前第一夫人,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宋霭龄、宋庆龄的妹妹。作为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在近代中国历史与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对美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宋美龄幼年在家学英文。1910年去美国,后在佐治亚州梅肯威斯理女子大学就读。1920年回国后,参加基督教女子青年会活动。曾在电影审查委员会、童工委员会任职。1927年12月1日,在上海大华饭店同蒋介石结婚,后广泛参加社交、政治活动,并担任一些妇女团体、儿童福利团体的领导职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亲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谈判,支持和平解决,使被软禁的蒋介石获释。随后对蒋之政治活动多有襄助,她曾负责当时中国空军之组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蒋介石)宋美龄在抗战之际,赴美国募款,并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的中国人,劝说美国将注意力从欧洲战场转移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为中国赢得了美国的同情。战时,她为国军缝制军服的照片成功地激起许多中国人民的爱国心。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年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任翻译。1948年代表蒋介石去美国求援。国民政府到台湾以后,她曾赴美国居住,后又回到台湾。
    1975年蒋介石病逝后不久即去美国就医、定居。1994年后长居纽约,2003年10月24日5时17分在纽约逝世,享年106岁,综其一生,跨越三个世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领袖及夫人中最长寿者。宋美龄去世后与宋子文、宋蔼龄安葬于纽约家族墓园。
    (三)代理总统
    李宗仁(1891—1969年),广西临桂人,汉族。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早年就读于广西陆军小学堂、广西陆军速成学校。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考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毕业后,到南宁将校讲习所任准尉见习官、少尉、中尉队附。民国五年(1916年)投桂军,先后参加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因战功由排长递升营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自任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后改所部为定桂军。民国十二年(1923年),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建立联系。10月经李济深、陈铭枢介绍加入国民党。
    民国十二年(1923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府支持下,联合黄绍竑、白崇禧之讨贼军,组成定桂讨贼联军,李宗仁任总指挥,先后消灭了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部,击退入桂云南军阀唐继尧部,统一了广西,成为新桂系首领。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曾任国民党湖北省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安徽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
    民国十七年(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后,被任命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武汉分会主席和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参加蒋介石举行的第二期北伐。
    民国十八年(1929年)3月,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爆发蒋桂战争。结果桂系战败,逃回广西。蒋介石以“叛乱党国”的罪名,开除李宗仁党籍,免除本兼各职。
    民国十九年(1930年)4月,参加冯玉祥、阎锡山反蒋,被推为中华民国陆军副总司令(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进军湖南,支援阎锡山、冯玉祥在中原同蒋介石作战。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4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11月,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李宗仁、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成立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陈济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先后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汉中行营主任,指挥徐州会战诸役。在台儿庄会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的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创立游击基地,坚持抗战。
    民国二十年(1931年)“9.18”事变后,宁粤双方合流。在11月,宁方召开的四全大会上,正式恢复了汪(精卫)、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等348人的党籍。中国国民党从1924年改组到1949年在大陆失败,短短20几年,其开除党籍的事件频频发生。国民党一大51名中央委员,先后被开除党籍的达38人,占74.5%,这种现象在中外政党史上十分罕见。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北平行辕主任。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李宗仁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总统蒋介石)。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大部被歼,国民党统治面临覆灭命运,蒋介石被迫于1949年1月21宣布下野。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李宗仁就任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上台后本想通过“和谈”,阻止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派代表团到北平谈判,但最后又拒绝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条件《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由于国民党一再坚持“划江而治”,导致和谈破裂,解放战争继续进行。国民政府行政院迁往广州。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3日攻占南京,宣告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的结束。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仍沿用中华民国。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1月20日,李宗仁以就医为名,从南宁乘专机飞往香港。12月,飞往美国。此后,在美国度过了16年流亡生涯。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恢复总统职务。1954年3月,蒋介石正式罢免李宗仁副总统职务。
    1956年4月到1965年6月,10年间,先后5次派程思远到北京,晋谒周恩来总理,为回归祖国大陆作准备。
    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偕妻郭德洁女士从美国回到北京。在机场发表声明,决定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回国后,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关于他的死一说被“革命群众”毒死),享年78岁。
    (四)民国首都
    南京,自古就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之誉和“钟山龙盘,石头虎踞”之称,别称金陵。自公元229年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在此定都,约449年,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依据中华民国的相关法律,南京至今仍为中华民国之正式首都,台北为临时首都)。
    (1)历经更名。
    南京在唐虞夏商时代,属古扬州地域。周武王十三年(约前1122年),地属吴国。东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越相范蠡在此筑越城。东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在此置金陵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废金陵邑,设秣陵县。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改秣陵为建业。
    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迁都建业,南京首次成为都城。南京在西晋时称临江。西晋灭吴,于太康二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这是南京别名江宁的由来。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在此建立东晋政权,时称建康。
    宋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取代东晋称帝,仍都建康,以后齐、梁、陈相继以此为国都。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平陈,废建康设蒋州。到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改江临县为上元县。
    其后,至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武义元年(919年),南京曾先后使用过丹阳、扬州、白下、江宁、上元、建康、踦州等名。杨吴武义二年,改踦州为金陵府。
    南唐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在金陵建都,改金陵府为江宁府。北宋时称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为抗金前线。岳飞、韩世忠曾在此抗金。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入城,改建康府为建康路。元天历二年(1329年),改建康路为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路,改称应天府。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改应天为南京,南京一名正式载入史册。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南京为京师。清初,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入南京,5月改南京为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等),应天府为江宁府,领上元、江宁等县。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江宁。改江宁为“天京”。同治三年(1864年),清军攻陷天京,复改为江宁府。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上元、江宁二县。3个月后即迁都北京。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成立国民政府,以南京为首都。改北京为北平。6月1日,南京市政府成立。6月6日置南京为特别市。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根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6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1月3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同年12月1日还都南京。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陪都重庆,南京为留都。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余万人遇难。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军队攻陷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旋迁台北。
    南京历史上第一次设市,是在1912年。当时,孙中山定都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并设南京市,隶属于南京府。首任南京市长为马相伯。
    马相伯(1840—1939年)中国教育家,爱国人士。原名志德,又名钦善、建常、绍良,改名良,字斯藏,又字相伯、湘伯、芗伯,以字行,别署求在我者,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据近代词学大家汪东在民国初年《新闻报》上撰文称“民国初元,南京建临时政府,以先生(指马相伯)为第一任市长,未几引去。袁世凯都宛平,南京遂不设市。”
    马相伯,江苏镇江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为实现教育救国,他自愿将千亩田产,四千大洋悉数捐出,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辛亥革命成功后,因其德高望重,孙中山将他聘为南京市长,此时他已70高龄了。
    南京市1930年6月27日被列为直辖市(或称院辖市)。民国期间,曾经担任过南京市长的主要有:
    1、魏道明(1901—1978年),字伯聪。中国国民党政治人物。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早年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民国十五年(1926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律师事务。民国十六年(1927年)任国民政府司法部主席秘书。同年冬任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兼建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司法行政部部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任南京特别市市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行政院秘书长。1941年任驻法国大使。1942年任驻美国大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7年任国民党“台湾省政府”首任主席。后赴南美洲和美国等地进行考察。1954年回台湾。1963年任台湾驻日本“大使”。1966年任“外交部”部长。1978年5月18日在台北病逝。
    2、谷正伦(1889—1953年),字纪常,贵州安顺人。中国国民革命军将领。1905年,谷正伦考进武昌陆军中学,学习三年毕业。这时,正逢清王朝选拔一批青年出国留学,他由此得以东渡日本。到了东瀛,他先在东京振武学校完成基础学业,又到陆军士官学校炮校就读,期间受孙中山、黄兴等人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同盟会。
    民国二年(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谷正伦重返日本原校复读,两年后毕业。谷正伦从日本二次回国。
    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率部北伐克九江。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升任四十军第一师师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兼任南京上将戒严司令、首都中将卫戍副司令。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任首都上将卫戍司令、宪兵中将司令、代理南京市市长。
    1949年11月,只身经昆明飞香港,又转飞台湾。1950年任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1953年11月因病在台北逝世。
    3、石瑛(1878—1943年),字蘅青,湖北阳新人。举人出身。曾赴比利时、法国留学。中国同盟会会员,并协助孙中山在欧洲建立了同盟会组织。辛亥革命后回国,任众议院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再赴国外留学。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民党一大中央委员、南京市市长等。有《石蘅青先生言论集》。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1943年12月4日去世。
    4、马超俊(1885—1977年),祖籍台山白沙镇。17岁赴美深造,肄业于旧金山庇鲁机器专门学校。在美国期间,马超俊适逢孙中山到旧金山宣传革命,得致公堂黄三德介绍,他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献身革命。
    民国初建,马超俊任国会议员。民国六年(1917年)6月,孙中山电召马超俊南下,参加“护法运动”。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整理委员、广州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长兼宣传部长、广东省政府委员、农工厅长、建设厅长等职。民国十八年(1929年)任广州市党部执行委员,国民党第三届中央候补执委,同年出席日内瓦国际劳工大会,担任劳方代表。
    民国二十年(1931年)5月1日,马超俊膺任欧美各国劳工考察专员,11月任南京市市长。
    1935年任国府委员,1937年复任南京市市长。
    1938年任中国战时儿童救济会副会长、全国慰劳总会副会长、国民党中央社会部副部长。1940年任国民党组织部副部长。1945年抗战胜利,马超俊第三次出任南京市市长。
    1949年马超俊去台湾,1969年8月4日患脑血管栓塞症,长期卧病医院,于1977年9月19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病逝,享年92岁,葬于台北近郊金山富贵墓园。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全国辖省35个,院辖市12个(南京、上海、北平、青岛、天津、重庆、大连、哈尔滨、汉口、广州、西安、沈阳),行政督察区209个,县2016个,省辖市57个,设治局40个,管理局1个,蒙旗132个,相当省级的地方1个(即西藏)。
    (2)今之南京。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古称金陵,简称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江苏省西南部。东距上海市300余公里。介于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之间。东接富饶的长江三角州;南靠宁镇丘陵;西倚皖赣山区;北连江淮平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80余公里,辖区总面积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
    南京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平均海拔20~25米。长江横卧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钟山盘绕城东,清凉山雄踞城西,自古就又有龙蟠虎踞之称,亦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郊有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郊有滁河;城内有玄武湖、莫愁湖等,构成丰富的水系。城外有紫金山、将军山、祖堂山、牛首山、栖霞山、汤山、青龙山、黄龙山、祖堂山、云台山、灵岩山、方山、吉山、老山、茅山等群山环抱;城内有富贵山、九华山(覆舟山)、鸡笼山(北极阁)、清凉山、狮子山、幕府山等点缀,形成了一个容山水城林为一体的城市特征。
    南京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暖宜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4°,年均降水量1106毫米。这一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之历代的绿化努力,使南京享有“绿城”之誉。
    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评价南京的地理环境时说:“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长江下游两岸之最丰富区域之中心,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TOP

(3)中山一家。
    光绪十一年(1885年)5月26日,孙中山与18岁的卢慕贞(1867—1952年)结婚,后来生有3个子女:孙科、孙娫(女)及孙婉(女)。由于由于卢氏自幼缠足,个性内向,所以孙中山到各处筹募搞革命时,往往不能一同相随。辛亥革命成功后,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卢慕贞携两女孙蜒、孙婉,侄女孙顺霞搭乘英国邮船“亚舍”号自南洋槟榔屿到上海,受到沪军都督陈其美和同盟会会员的热烈欢迎,被誉之为“中华民国国母”,下榻沧州别墅。2月20日,卢慕贞母女在邓泽如和孙科的护送下抵达南京,与国父团聚。
    民国四年(1915年)9月,孙中山与卢慕贞协议离婚。同年10月26日,49岁的孙中山与22岁的宋庆龄,在日本结婚。婚礼在日本友人庄吉家举办。
    卢慕贞于1915年4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成为基督徒,1933年被澳门浸信教会按立为该会第一任会佐。她为人虔诚,热心帮助贫困。晚年定居于澳门,寓所位于文第士街一号(即今澳门国父纪念馆馆址)。1952年9月7日,卢慕贞逝世,享年85岁,安葬于澳门旧西洋坟场。1973年迁葬于澳门凼仔孝思永远墓园。2005年,应广东省中山市的要求,卢氏再迁葬于中山市。
    孙中山在革命初期,还有一位女士追随其左右,她叫陈粹芬。陈粹芬祖籍福建,1873年生于香港,原名香菱,又名瑞芬,排行第四,故人称“陈四姑”。由于早年在南洋活动的时间较长,因而一般被误为南洋人。据说,陈粹芬是在1891年,19岁时在香港屯门红楼(屯门青山湾西面的白角),经陈少白引介认识孙中山。他们自1892年起相随10余年,陈粹芬多年来追随孙中山,足迹遍及日本、新马一带。孙中山在晚晴园(现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居住期间,她也留在身边操持家务。
    由于陈粹芬生性贤慧娴静、勤劳勇敢,又不求名位,深受孙中山当年的同事所赞赏。
    晚年,陈粹芬在中山县定居,由养女苏仲英(后改名孙仲英)和女婿孙乾(孙眉次孙)侍养。虽没与孙中山正式结为夫妇,但被孙中山元配卢慕贞及长兄孙眉承认为如夫人。
    陈粹芬于1960年病逝香港家中,享年87岁,初葬于九龙荃湾,后来由孙中山后人迁葬于中山翠亨村孙氏家族墓地之内。
    据传,孙中山还有一位日本籍的秘密夫人。根据久保田(日本女子大学的教授)的研究,孙中山于1898年在横滨的中国城,首次遇到宫川富美子的母亲。1901年孙中山要求宫川富美子的祖父把她的母亲大月薰嫁给他,她的母亲当时才14岁。其祖父生气的拒绝了,因为这个女孩太年轻,而当时孙中山已经36岁了。后来孙中山直接向该女求婚,于是两人就在横滨以简单的仪式举行了婚礼,不久孙中山独自前往东南亚及美国,于1905年回到日本看妻子,1906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但孙中山在女儿出生之前就因事离开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宫川富美子的母亲后来改嫁两次,但仍保持与孙中山书信往来,于1970年去世,享年82岁。
    宋庆龄(1893—1981年),又名庆琳,教名露瑟萝,英文学名罗沙蒙德(Rosamond),海南省文昌县人。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霭龄、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哲学系。宋庆龄从美国毕业后,于1913年8月29日抵达日本横滨,第二天就由父亲和姐姐陪着去拜访孙中山,这是宋庆龄长大后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并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终年89岁。
    宋庆龄晚年时提及当初违抗父命与孙结婚,说:“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宋氏夫妇阻婚未成后,仍送了一套古家具和绸缎,给宋庆龄做嫁妆。曾为宋家姐妹作传的美国作家露比亦认为:“宋嘉树当了自己老朋友和同辈人的岳父而感到难堪,但他还是孙中山的老朋友,在政治上继续和他共事。”
    孙中山与卢慕贞育有三个子女,孙科、孙娫、孙婉。长子孙科(1891—1973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894年,父亲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4岁的孙科就随着父母漂洋过海,逃到了檀香山。那时的檀香山还没有学校,父亲为了中国革命到处奔波,教育孩子的任务当然就落到母亲卢慕贞的身上。卢慕贞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像所有的传统中国妇女一样,望子成龙,于是亲自教儿子读《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唐诗三百首》等书,还教儿子临摹字帖。7岁的孙科进入伯父孙眉办的私塾读了4、5年书,在这里,他熟读了四书五经及《昭明文选》等一批中国古典名著。在母亲的严格督促之下,他刻苦学习,从小就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国学基础。
    191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次年回国,到广州大元帅府任秘书。1921年,出任广州市市长兼治河督办。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孙科主持广州特别党部工作。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1927年3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等职。
    1928年至1949年,孙科历任国民政府委员、铁道部长、考试院长、立法院长、行政院长以及国民政府副主席等职。1947年任南京政府副主席。1949年3月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后,旅居香港、法国、美国等地,1964年到台湾。1965年任台湾总统府高级咨议、考试院院长。1973年9月13日,孙科因心肌梗塞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年83岁。举行葬礼之时,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出来瞻仰其遗容。
    长女孙娫(1894—1913年),1894年(一说1895年)3月31日,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出生不久,尚处于襁褓中的孙娫,就跟随祖母、母亲和哥哥等人来到美国檀香山。她的少年时代是在那漂泊不定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她的父亲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方才派人将她和妹妹孙婉及母亲卢慕贞接到国内,陪伴着父亲过了一段时间的安定生活。其后,父亲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经常赴全国各地考察。这一时期,孙娫和妹妹孙婉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再度过起了流浪生活。不久,孙中山以全国铁路督办的身份赴日考察,孙娫和妹妹孙婉也随母亲卢慕贞到了日本。
    1912年6月,孙娫和妹妹孙婉随哥哥孙科一同赴美留学。孙娫就读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1913年3月,孙娫不幸患病,6月25日病逝,年仅19岁。
    孙婉(1896—1979年),1896年11月12日出生在美国檀香山。巧的是孙婉出生月日竟然与父亲完全一样。孙婉的童年是在檀香山度过的。
    1912年夏,孙婉与姐姐一道赴美留学,进加州州立大学文学系读书。第二年,孙婉的姐姐病逝后,父亲孙中山嘱托在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的王伯秋照顾孙婉。
    王伯秋是湖南湘乡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系。王伯秋留日期间,结识了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一批爱国志士,受其影响,也参加了同盟会,深得孙中山先生的器重。
    1914年,孙婉与王伯秋结为夫妻。后来孙婉与王伯秋分手,随母亲卢慕贞定居澳门。1921年3月19日,孙婉与戴恩赛结婚。1929年2月,戴恩赛任国民政府驻巴西全权公使。1949年10月,孙婉随丈夫偕儿女移居澳门。
    (4)后人评价。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他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
    ——陈独秀:“全国的民众啊!我们没有了为国家为民族刻苦奋斗40年如一日的中山先生了!我们失去了伟大的革命领袖,是我们极大的损失。”李大钊盛赞孙中山:“40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色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
    ——梁启超:“孙君是一位历史上大人物,这是无论何人不能不公认的事实。我对于他最钦佩的:第一是意志力坚强,经历多少风波,始终未尝挫折。第二是临事机警,长于应变,尤其对群众心理,最善观察,最善利用。第三是操守廉洁,最少他自己本身不肯胡乱弄钱,便弄钱也绝不为个人目的。”
    ——哥伦比亚大学史学教授韦慕庭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写的孙中山传,书名《受挫的爱国者》;另一位美国学者1980年写了本孙传,书名《不情愿的革命家》
    ——孙中山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写的《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1912年纽约出版)。
    ——美国友人林百克写的《中山福音》(1932年巴黎出版)。
    ——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亚洲的觉醒》、《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等文章中,列宁高度评价中国辛亥革命,称颂亚洲各国兴起的民主革命运动,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
    ——列宁赞扬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称孙中山的革命纲领是“带有建立共和制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反映了“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的思想”。在充分肯定孙中山纲领的反封建的进步性和彻底性的同时,列宁也指出其主观社会主义的空想成分。
    ——五十年来的基本评价: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是为我们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终身的战士。
    ——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在他的代表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邓小平: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江泽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胡锦涛: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那时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没有能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中山年表。
    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光绪元年(1875年)9岁,在翠亨村读私塾。
    光绪五年(1879年)13岁,6月,赴檀香山读书。
    光绪九年(1883年)7月,从檀香山回乡。11月,赴香港读书,与陆皓东在香港入基督教。
    光绪十年(1884年)5月,与外沙乡卢慕贞结婚。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学习西医。
    光绪十三年(1887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
    光绪十六年(1890年),致书郑藻如提出改良乡政、建设家乡的设想。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抨击时政,倡言革命,结成四大寇。
    光绪十八年(1892年),回乡翠亨主持建造新居。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赴澳门、石歧、广州等地开中西药局行医。
    光绪二十年(1894年)1月,在乡起草《上李鸿章书》。赴上海、天津寻找上书门径。11月,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广州起义事泄,经澳门、香港往日本。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伦敦蒙难后在英国考察西方政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东南亚从事武装起义的准备活动,发动惠州三洲田起义,建立起义指挥中心于台北。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领导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在欧美宣传革命,组织革命团体。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联合各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举为总理。系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6月,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发动钦州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发动钦州、廉州起义。4月,发动云南河口起义。
    宣统二年(1910年)2月,发动广州新军起义。
    宣统三年(1911年)4月,发动广州“三二九”黄花岗起义。10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12月,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解临时大总统职,倡办实业,宣传民生主义。8月,同盟会与其他革命组织联合改组为国民党。9月,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民国二年(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民国三年(1914年)7月,在东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民国四年(1915年)10月,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2月,发动讨袁护国运动。
    民国六年(1917年)9月,组织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在广州建立政权。
    民国七年(1918年)5月,辞职赴沪著书立说,规划国家经济建设的蓝图。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民国十年(1921年)5月,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非常政府,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2月,接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民国十一年(1922年)1月,出兵北伐,誓师桂林。6月,陈炯明兵变。8月,赴沪后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会谈。11月,审议中国国民党改进案。
    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宣布建国主张;发表《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后签署《孙文越飞宣言》。2月,在广州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大元帅,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和《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12月,发表《关于海关问题之宣言》,抗议英美干涉中国内政。
    民国十三年(1924年)1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论体系,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5月,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9月,发表北伐宣言,誓师韶关,准备北伐。10月,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1月,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寻求国家统一,主张速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

TOP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理事长。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凯暗杀,孙中山遂筹划起兵伐袁,旋即失败。孙中山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他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5年10月25日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据史料,1915年12月11日,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戴一律告竣,上报参政院,并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拿出准备好的推戴书当众朗读,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11点半,在欢呼声中散会。
    当天中午,袁世凯接到推戴书,立即发回,并申令“另行推戴”。他首先表示:“查约法内载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惟推戴一举,无任惶骇。本大总统从政垂三十年,……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追怀故君,已多惭疚,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誉无可自解者也……望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等熟筹审虑,另行推戴,以固国基。”
    下午5点,参政院再次开会,孙毓筠等提议说,此事既属全国一致,元首亦未便过拂舆情,理应由本院以总代表名义呈递第二次推戴书。众赞成。
    秘书厅仅用15分钟就拟成2600余字长文,参政院继续开会,众人对推戴书均无异议,乃于当晚进呈给袁世凯。在这个推戴书里,称颂袁世凯有经武、匡国、开化、靖难、定乱、交邻等六大“功烈”。文中说:“前此之宣誓,有发扬共和之愿言,此特民国元首循例之词,仅属当时就职仪文之一。当日之誓词根于元首之地位,而元首之地位,根于民国之国体。国体实定于国民之意向,元首当视乎民意为从违。民意共和,则誓词随国体而有效;民意君宪,则誓词亦随国体力变迁。今日者,国民厌弃共和,趋向君宪,则是民意已改,国体已变,民国元首之地位已不复保存,民国元首之誓词当然消灭。凡此皆国民之所自为,固于皇帝渺不相涉者也。”固请袁世凯称帝。
    12日一早,袁世凯申令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但亿兆推戴,责任重大,应如何厚利民生,应如何振兴国势,应如何刷新政治,跻进文明,种种措置,岂于薄德鲜能所克负荷!前次掬诚陈述,本非故为谦让,实因惴惕文萦,有不能自己者也。乃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竟使子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为了“救国救民”,只好当皇帝了。
    1915年12月13日,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宣布废除共和政体,接受百官朝贺,大加封赏,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自任皇帝。31日,袁世凯下令翌年(1916年)改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于1月1日即皇帝位。由于云南、贵州等省发动护国战争,纷纷讨袁,迫使袁世凯不得不于2月23日公开宣布延缓登极。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废除帝制,废除“洪宪”年号,重归共和,仍称大总统。前后总共历时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
    历代帝王之制,即位后,先立皇后及太子,以为继承有名。清代皇室确立皇位继承人,是由皇帝书写出继承者名号,密封起来,藏于正大光明殿匾额之后。此法被称为防弊之至的密法。袁世凯很是欣赏这一办法,故于登基建号后,在定皇位继承人制度时,反复考虑如何既承袭清室此法之长处,又要与之有所区别,有所“进步”。经过反复思考,袁世凯声言,他要写下三位皇位继承者的姓名,缄封于一处,以待其时启视。于是,袁世凯与梁财神梁士诒、徐相国徐世昌密议于宫廷深处凡3天3夜。接着召皇侄袁乃宽,让其命工匠精铸铜质镀金之方匮,高二尺五寸、长三尺五寸,厚五寸,外有扃钥,四周可以启闭,中附以纯金质之秘椟,代价约值10万金。匮制成后,袁世凯又命袁乃宽督工造石室于中海之九曲亭后。室以天池白石为廊,上下不施栋宇,四周咸以石灰浆等胶固,一面置铁门,下管键。石室造好后,袁世凯乃于宫中斋戒祀神及祖宗,亲书名字三轴,如诰敕状,置金匮中,亲加扃锁,然后送置石室,即闭铁门键,外仍施灰浆胶固。虽近侍僚属,绝不知所书者为何人,甚至家族嗣子亦未由一窥秘奥。袁世凯死后,石室被打开,总统继承人为黎元洪、徐世昌、段棋瑞三人。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名义总揽了北洋政府大权。
    1917年孙中山回国,并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8年被迫去职。1919年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回到广州,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退居上海。
    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深深的痛苦和彷徨之中。这时,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也把孙中山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引导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上来。
    民国十一年(1922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其部下围攻总统府。史称“蒙难永丰舰”。
    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部队4000余人突然包围总统府,并向孙中山所住的粤秀楼开炮。
    15日,粤军总指挥叶举接到陈炯明密令,于白云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熊略为攻城指挥官,洪兆麟为先头部队,开始围攻总统府。同日清晨,陈策紧急召集各拥孙舰长会议。研究应变措施,确定陈策在江防舰队宝壁舰上指挥,各舰严加警戒。
    随后,陈策疾赴总统府粤秀楼,报以局势危急。恭请孙中山莅临舰队,以便在陈军叛变时下令讨伐。孙中山仍未能下定决断。陈策速返舰队,命令各军舰升火起锚,进入战备状态,以随时应变。当日下午5时,孙中山仍不虞有变,曾对警卫团长陈可钰等说:“我与竞存(陈炯明字)近几日仍有电报往返商量两广军备,目前可能是他部下的一些骄兵悍将借名索恼,以难当局,饷清发了谅可各自回防。竞存曾谓愿以生命人格为保证,我信他不敢做犯上作乱之事,且我定明日返韶关,难道今晚还会有事吗?”
    15日晚后半夜,叛军首先占领石井兵工厂,随后包围了总统府,孙中山生命危在旦夕。陈策在东堤襟江楼闻讯,急从二楼跃下,火速奔返舰队,指挥宝壁舰驶近长堤天宇码头附近,准备接应孙中山。时总统府参军林树微秘书林直勉知情险恶,力劝孙中山撤离险区。在他俩扶持下,孙中山、宋庆龄先后化妆离开粤秀楼,途中曾遭叛军两度盘查,在舰长冯肇宪的护卫下,终于平安到达长堤天宇码头,乘坐小艇登上了早已升火起锚等候的宝壁舰。17日,孙中山转登永丰舰,并发表讨陈电文。从6月16日到8月9日,孙中山在舰上饮食起居,发出指令,之后退居上海。
    当孙中山蒙难“永丰”舰、处境艰险之时,蒋介石登舰靖难,化险为夷。蒋介石曾在陈炯明的手下工作,先后担任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官、粤军第二军参谋长等职。由于两人共事多年,故蒋介石对陈炯明的性格。品德早有认识。陈炯明纵容部下讽刺、诽谤蒋介石,而陈炯明本人对蒋介石也是“挥之使去,招之使来”,这些使蒋介石越来越不能容忍。他认为陈炯明这个人“外宽内忌,难与共事”,双方积怨较深。
    早在1921年3月5日,蒋介石曾写信给孙中山,“先生之于竞存,只可望其宗旨相同,不超范围。若望其见危受命,尊党攘敌,则非其人,请先生善诱之而已。”
    1922年3月21日,粤军参谋长邓仲元被陈炯明派刺客暗杀后,蒋介石就认为陈炯明肯定会反叛。在桂林孙中山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蒋介石就坚决主张先讨伐陈炯明,巩固广东根据地,再图北伐。但孙中山当时仍希望陈炯明能够悔过自新,更不忍自己苦心建立起来的军队未用在打倒军阀上而自相杀戮,试图继续争取粤军跟随他参加北伐。孙中山从桂林转移大本营回广东启程之前,曾派蒋介石先行到广州见陈炯明。蒋介石到广州之后,陈炯明避而不见,并借故到老家惠州去了。
    4月22日晚,蒋介石在三水谒见孙中山,面陈机宜,极力主张进攻石龙、惠州,消灭陈炯明的粤军,以排除北伐后顾之忧。但是孙中山并没有采纳蒋介石的意见。蒋介石为此闷闷不乐,决定离职返回故乡。4月23日,他同孙中山回到广州,当即提出辞去第二军总参谋长职务。孙中山闻讯,专门赶到蒋介石的住处挽留他。蒋介石听到孙中山挽留他的话,感动得“凄然泪下”。可是他还是在当晚就登上轮船回上海了。
    5月25日,当陈炯明指使部下开进广州、控制省城、孙中山的革命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时,蒋介石在溪口老家打电报给江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对“陈党盘踞省城,逆命作乱”,表示愤慨,再次主张‘先巩固后方,再图北伐”。6月1日,蒋介石又写信给许崇智说,现在“非从速回兵解决广州根本,决无安全和平之道”。“吾果能先发制人,则无论其(陈部)集中东江,或盘踞省城,不难一网打尽,否则犹豫不决,迁延隐忍,必致有束手无策,噬脐莫及,不可挽救一日。惟愿吾言之不中耳。”但孙中山还是急于发兵北伐,只留胡汉民守大本营。
    6月1日,孙中山带少数卫队由韶关回广州。当火车到新街站时,从广州赶来迎接的人群中,有一个华侨邓三伯报告说:“陈炯明在惠州召集他的爪牙,频频开会,有谋乱企图,不可直到黄沙,改由其他车站下车,免受陈炯明暗算。”在旁的人也这样劝说,孙中山仍是不以为然,说:“不要紧,不要紧,我以诚待人,陈炯明是不会害我的。”孙中山由黄沙站下车,登上海防司令陈策派来的兵舰到天字码头,改坐汽车,回到了总统府。第二天,他带着卫士马湘等人外出巡视,的确发现了叛变的迹象。
    发现危急的情况后,孙中山于6月2日,给蒋介石发了急电:“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此时,蒋介石正在溪口准备6月14日他母亲逝世一周年的纪念典礼活动。
    6月14日,从早到晚不断有人到总统府报告陈炯明谋反的消息,魏邦平也来叫孙中山做好准备。15日下午,海军陆战队司令孙祥夫、总统府秘书长谢持也先后来报告陈炯明谋叛的迹象。孙中山还是不以为然,忙着派人往韶关给北伐军运送10万元军饷。当天夜里11点,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海防司令陈策接连又用电话报告陈炯明谋叛动态,并说情况已十分紧急。孙中山仍不相信陈炯明会真的背叛自己,在电话中说:“无论如何我不离开,我只知为国家,为民族,从来不为个人谋利禄是人所共知的,陈炯明何致要谋反?”到了深夜12点,林直勉、林树巍和陆志云又匆忙跑来报告陈炯明部队要在夜间1点攻击总统府的消息,形势十分危急,劝孙中山赶快避开。孙中山回答:“竞存(陈炯明)纵然恶劣,料不致如此,即使竞存有不轨之谋,他的部下有不少是明理正直的人,他们很多人和我久共患难岂肯尽听竞存之命?请各位无须过虑……我已将警卫调往韶关,即是表明我对他的信任。他对我虽有不利的阴谋,亦何须用兵?如果竞存胆敢称兵作乱,甘为叛徒,则人人可以杀他。我身为大总统,负全体国民之托,有平叛责任。如果力量不足,被叛逆所害,正是我为国牺牲的机会,岂能临难苟免,贻笑中外,玷污国家。”
    到了深夜二点钟,在总统府已听到远处部队活动的嘈杂声和集合号声。林直勉等三人,又急速跑来劝大总统离开越秀楼。面对叛军的威胁,孙中山毫不畏惧,说:“竞存胆敢作乱,我便要负平乱之责,如力不足,惟有一死,以谢我四万万同胞。”几个人见劝说不动,就强挽着他离开越秀楼。为避免被叛军认出,孙夫人让先生先离开,自己留下。孙中山身着一件白夏布长衫,戴一副墨晶眼镜,很像个医生。每当遇到叛军拦阻,跟随的人就说他是医生,到病人家去看病。几个人态度从容自若,得以安然通过,来到天字码头,登上了江防司令陈策来接他的“宝璧”舰。
    6月18日,蒋介石在宁波接到汪精卫从上海发来的电报:“惊悉粤变,尤幸总统无恙。”同一天,孙中山也给蒋介石拍发了保密电报:“蒋介石先生:事紧急,盼速来。孙文。”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立即贻书张静江托以后事及他的两个儿子,洒泪登程,于29日抵达粤海,冒险乘快艇登上了“永丰”舰。他这种不顾险阻、冒死应召的举动,使孙中山感到极大的安慰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孙中山见到蒋介石后,非常高兴,对外国记者说:“蒋君一人来此,不啻增加二万援军。”孙中山将海上作战的指挥权交给了他。当然,有人得助则有人忧。蒋介石赴难“永丰”舰的举动引起陈炯明的仇视和不安。
    “永丰”舰是清廷向日本订购的,后被袁世凯编入第一舰队。护法运动时,舰队司令宣布脱离北京政府,随后率第一舰队开赴广州,决定参加孙中山组织的护法政府。陈炯明叛变后,从1922年6月16日起到8月9日共55天,孙中山一直住在“永丰”舰上,并以这艘舰艇作为坐舰指挥舰队与陈炯明叛军鏖战。孙中山逝世后,改为“中山”舰,1938年10月在武汉保卫战中被日机击沉。
    陈炯明在策划武装叛乱的同时,于7月1日指使他的亲信省议会议长钟声等,举行所谓省议会和有关团体的联席会议,通过所谓“赞成统一,欢迎孙中山下野,迎接陈炯明回省”的决议,并电请孙、陈“停止战争”。7月5日,陈炯明托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带函到“永丰”舰向孙中山“求和”,实际上是逼孙中山下野。
    7月9日傍晚,孙中山召集各舰长和陆上部队指挥官等在“永丰”舰开会,研究当前形势和今后的作战方针。会议决定,北伐军在回师广州途中总统仍驻广州,以激励官兵坚决讨逆;“永丰”舰等舰在适当的地点白鹅潭停泊。因此处接近外国人占据范围,叛军不敢进犯。陆军部队由宝璧、广玉、广贞、广庚、广凤、舞风6舰载运,进攻江门,另建根据地。
    8月9日下午3点,孙中山偕蒋介石、陈策、陈群、陈渲等离开“永丰”舰,乘英国“摩汉”号炮舰,由广州赴香港,各舰长也跟随同行。在赴香港的途中,孙中山勉励随行人员说:“不图吾与君等觉得脱险以有今日,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民国责任,在各人身上,不可轻弃,以自负初心。”10日,孙中山一行抵达香港,当天乘“罗斯皇后”号邮船赴上海。14日上午抵达吴淞口,尽管当天风雨交加,但仍受到了数千名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蒋介石从孙中山电召登上“永丰”舰起,就全权指挥着海面作战。他不畏生死,日夜守在舵楼,指挥战斗。
    舰队官兵由于夜以继日地处在叛军的炮火之下,因此连续作战使得官兵们的疲劳情况非常严重,加上连日炎热,粮食短缺,淡水也供不应求,形势十分险恶。在这样的艰苦情况下,蒋介石一边指挥作战,一面和水手们一起从事洗擦甲板等劳动,以鼓舞士气;有时阅读福尔摩斯侦探等趣味性读物,调剂精神。当舰上官兵们食品短缺时,蒋介石凭着夜色的掩护,冒着生命危险上岸采购食物。孙中山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担心地说:“我很感激你对我这样做,但是今后我不许你再去冒险采购食物;你是最重要的干部,万一我遭不幸,今后革命大业要你担当的,你的责任太大了。”
    “永丰”舰上50多个日夜的盛暑鏖战,是孙中山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身边的蒋介石是他患难中的忠实得力助手。在叛军以大炮、飞机、水雷百般加害的危难关头,蒋介石始终随侍孙中山左右,出谋策划,助其应付各种复杂局面。事后,孙中山在为蒋介石所著《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作的序言中写道:“陈逆之变,介石赴难来粤入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死。兹记殆为实录,亦直其牵牵大者,其详仍未遽更朴素。余非有取于其溢词,仅冀掬诚与国人相见而已。余乏知人之鉴,不及预寝逆谋,而卒以长乱贻祸,贼焰至今为烈,则兹编之记,亦聊以志吾过。且以矜吾海军及北伐军清将士之能为国不顾其私,其视于世功罪何如也。民国十一年十月国庆日,孙文序于上海。”
    在这篇序言中,孙中山对蒋介石在这一事变中的表现予以高度的评价。此番患难之情,孙中山从未忘怀。事后不久,蒋介石任东路讨贼军参谋长,因军事进展缓慢而再萌退志时,孙中山致书慰留,内称:“兄忘却在白鹅潭舟中之时乎?”嘱其“坚忍耐烦,劳怨不辟”,“分途奋斗,不可一时或息”。
    广州蒙难是孙、蒋关系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在此之前,蒋介石只是孙中山关系密切的追随者;此后,蒋介石则成为孙中山的助手,接着进入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集团,开始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发挥作用和影响。
    陈炯明(1878—1933年),字竞存,广东海丰人。1898年,中秀才。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首领,粤系军阀,中国军事家,参加过辛亥革命。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袁世凯。1921年5月,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积极参与“联省自治”运动,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6月,任援桂军总司令,进军广西,攻占广西全境。后阻挠孙中山到桂林设立北伐大本营,破坏北伐。1922年4月,拒绝前住梧州与孙中山面商北伐问题,并以辞去各职务相要挟,被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此后退居惠州,其部属叶举率“陈家军”主力回师广东,于6月16日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回到广州任粤军总司令。1923年,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陈炯明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避居香港,后将美洲致公党改组为中国致公党。1933年9月22日在香港病故。
    民国十二年(1923年)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同年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中国共产党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重组中国国民党。8月,派蒋介石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接着,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次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孙中山接受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孙中山由宋庆龄陪同北上,争取和平统一中国。孙中山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12月4日,船到天津,孙中山因一路劳顿,卧病不起,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民国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因肝癌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他临终留下遗嘱,号召国人仍须努力,实现国民革命。政治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文”。
    家事遗嘱:“余因尽粹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此嘱。”
    这两份遗嘱都由王精卫起草,由孙中山签字。
    还有一份由陈友仁(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和鲍罗廷(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国民政府高等顾问。俄罗斯人)起草的致苏俄遗书英文稿,由宋子文读给孙中山听。遗书表达了对苏联的敬意,希望国民党在民族革命运动中与苏俄“合力共作”。其中体现了孙中山“中俄合作”思想的文件,最终也由孙中山签字。
    3月13日,国民党中央通令全体党员佩带黑纱,停止宴乐。同时决定将中央公园辟为停灵地。
    3月14日,各国驻华公使馆纷纷前往医院吊唁。同日,段祺瑞执政府召开非常国会会议,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议案,井由财政部拨出治丧费10万元。
    民国十八年(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奉安于南京中山陵。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中山“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文被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TOP

(一)民国国父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乃自取“文以载道”之义),谱名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幼名帝象,据说是孙中山出生后其祖母请算卦先生算命,算卦先生说孙中山是“天子命”,于是孙家人为其取名“帝象”。孙中山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中华民国建国元勋。
    (1)投身革命。
    孙中山,清同治五年(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孙达成(1813—1888年),勤劳敦厚,曾在澳门做过鞋匠,后租种村上两亩半田,并兼作更夫,才勉强维持生活。32岁才与家乡杨胜辉的女儿结婚,婚后先后生下了孙眉、孙妙茜、孙中山、孙秋绮兄妹4人。母亲杨氏(1828—1910年),勤俭善良、艰苦持家。
    宋庆龄回忆孙中山时写道,因为孙中山家里贫穷,孙中山“到15岁才有鞋子穿”。在孙中山5岁时,他的哥哥孙眉去檀香山当佣工,后来在檀香山发达起来了。
    孙中山10岁入村塾读书,光绪五年(1879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美国夏威夷)读书。他的长兄孙眉(1854—1915年)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后在当地英国圣公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光绪七年(1881年),孙中山以全级英文文法第二名成绩毕业,进入中学继续学业。光绪九年(1883年),孙中山被兄长送回家乡。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遭到拒绝后,于11月从上海赴檀香山募款组织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895年2月21日,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誓。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杨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失败作收。
    1895年12月7日,清政府以重金悬赏通缉孙中山等17人,其中孙中山名列榜首。两广总督谭钟麟派人到香港要求引渡孙中山等人,香港当局判令孙中山、杨衢云和陈少白3人出境5年。此后,清政府还向亚洲、美洲、欧洲各国的清使馆发出电文通缉孙中山。孙中山已于11月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
    1896年9月30日,孙中山乘白星轮船公司“麦竭斯”号到达利物浦。10月1日,始抵伦敦,投宿于斯屈朗之赫青旅馆。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后在英国友人的帮助和营救下脱险。
    据有关史料,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10月10日上午,孙中山路过设于伦敦的清使馆门前,遇到专学造炮的留学生宋芝田,向他询问是否有广东人在使馆,宋回答“有”。孙中山请他引见,于是进入了使馆内,见到了广东“老乡”的四等翻译官邓廷铿,孙中山在海外“遇同乡分外惬意”。
    邓廷铿是广东人,孙中山在广州行医时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但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所以两人在使馆见到时格外亲热。不幸的是,孙中山一个不小心的动作还是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告别之前,孙中山拿出金表看时间,邓也抓住孙中山的胳膊观赏金表,一眼看到了上面露出了“sun”的英文刻字,他立即恍然大悟,站在自己对面的竟然就是清廷重金悬赏的对象,但他不动声色,稳住了孙中山。
    孙中山心满意足地告辞后,使馆内已是如临大敌,一片忙乱。邓立刻把自己的大发现告诉了驻英公使龚照瑗的侄子龚心湛,继而龚照瑗大使与马格里等几位参赞商量的结果是,第二天采取行动。
    清使馆早已得知孙文的动向,却不曾料想他会自动送上门来。10月11日上午,按约定时间,孙中山又兴冲冲地进了使馆。他并不知道,这时使馆已作好捉拿他的准备。吃过午饭,邓廷铿请孙登楼,参观使馆的会客厅、签押室和卧室等,假装无意间碰到了参赞马格里。邓廷铿邀请孙中山参观自己的房间,邓、马二人一起引着孙中山继续上楼。马格里先进了预备好的空房间,作开门待客状,而邓廷铿则守在门外。待孙中山一进房门,外面立即加了锁。马格里开口说,你并不姓陈,你的金表内刻的“孙文”二字,你一定是孙文,“现奉钦差之谕将你扣留”。马格里告诉孙中山,他必须待在这个房间,“不作犯人看待,只不许出门,如要看书均可取来”。这时,马格里出来,邓廷铿又进去问:你是孙文,号逸仙,再号帝象,字载之否?“孙低头不答,唯云:‘可准我回客栈然后再来或与人同去否?’邓答:皆不能准。”
    孙中山被关押第二天,使馆也明白,在英国擅自抓捕会造成自身处境的艰难。他们接国内发电:“慎密办理,不可为英所知。”驻英公使龚照瑗已致电总理衙门,汇报计划专雇船运这一“要犯”回广东,需要7000镑,具体实施的人是参赞马格里,他以要运一个“疯子”回国为掩护,开始和轮船公司商量。
    这时,国内清政府总理衙门已回复龚照瑗,让他立即用商船把孙中山押运回国,“七千镑不足惜”,又叮嘱,在上船时应给孙中山加镣铐,“管解亦须加慎”。
    已陷入绝境的孙中山开始苦苦思索逃离虎口之策。后来在英国仆人柯尔和康德黎与孟生的大力营救下脱险。
    孙中山被清使馆关押几天后,才被外人和康德黎所知道。康德黎很快将事情的始末写成信函,上交给英国外交部和警方各部门,孙中山如何与自己相识,来英、被诱、营救原委完全清楚。这时警方也向格来轮船公司调查,确认了清使馆用7000镑雇用了一艘2000吨的轮船,准备将孙中山解运回国,才相信事情属实,于是乔福斯探长正式接管此案。
    收到信函的英国外交部也不敢马虎,特别派人到首相兼外相沙士伯雷处请示,首相在下午6点半做出了肯定答复。于是警方派出6名侦探在使馆外监视,他们人手一张孙中山的西装照片,分3班24小时监视清使馆。一切就绪,晚上10点,泰晤士河上已经被警方布置好,对所有开往中国的船只进行监视。英国政府的强硬措施和效率,成了孙中山最终被解救的最强有力的支持。
    这时,清使馆内的官员已意识到,英方已知道所有情况,但他们还是不甘心就这样放掉一个朝廷“要犯”。他们雇用斯赖特侦探社加紧调查康德黎,马格里继续和轮船公司商讨计划。
    10月22日,《地球报》派记者来见康德黎,首先以“革命家在伦敦被诱捕”为题目,披露了孙中山的遭遇。当天晚报将访问刊出号外,引起了英国上下极大关注。《地球报》刊发新闻后,孙中山的命运成了全英国关心的话题。伦敦各报记者纷纷出动,前往康德黎家、孙中山的住处、马格里家要求采访,还有记者直接到清使馆门口,要求采访孙中山本人,给清使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躲避在火车站米兰特大旅店的马格里被记者找了出来,在追问下被迫承认“这个人确实在使馆内”。连伦敦马路上的报馆广告牌也全部用引人注目的大字体发布这个中国革命者的消息,令全城轰动,不断有群众去围堵清使馆,并伴有“释放革命家”的口号。孙中山在馆内接到柯尔带来的消息,英国政府采取了行动,加上舆论干涉的威力让自己性命无虞,这才感到了安慰和放松。
    这一天,康德黎到高等法院申请人权保护令,但法官因为这个法令不能用于外国使馆拒绝了请求,但是法院将请求转给了首相,希望采取外交途径解决。外交部次长山德森以首相名义向龚照瑗发出措辞强硬的照会,要求立即释放孙中山。
    10月23日下午1点半,马格里到英国外交部交涉释放孙中山的事宜,要求英国政府保证禁止孙中山到香港从事颠覆活动。外交部次长山德森同意将放人的最后期限延至4点。
    下午4点30分,两个看守人员打开了幽禁孙中山房间的门,对孙中山说:马格里在楼下等你。同时让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孙中山整理好衣服就随看守走下楼去。
    当看到等候在门外的康德黎时,孙中山一下子心头一舒。除了康德黎外,还有英国外交部派的人和乔福斯探长等,这时马格里当着众人的面把从孙中山身上搜走的东西一一归还,并摆出姿态说:“我现在把他交给你们,主要是为了本使馆的特别主权和外交权利不受损。”随即转过身来对孙中山说:“你现在自由了!”
    清驻英大使龚照瑗电报总理衙门:“孙犯已在馆扣留13日,有党犯在馆旁巡逻,馆中人出入,亦必尾随,日夜无间,竟无法送出。外间亦有风声,船行亦不敢送,只得将购定之船退去。与外部商允,如孙犯回香港,则必由港督严查,并请具文以饬港督照办。因将孙释放,仍派人密跟。”
    这一天,清使馆成了人们注视的焦点。孙中山等刚出门,人们就包围过来,特别是记者纷纷拥上来,要求发表谈话。乔福斯探长见此情景,特意安排孙中山乘四轮马车由使馆后门离开,直奔苏格兰场警署。有记者竟然攀爬马车,要求采访。
    5点,孙中山与康德黎一路前往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务处总部),被一批记者乘车尾随,赶上后,为了满足记者们的急切愿望,孙中山在某酒店接受了采访,一记者在文章中,还补充说“孙逸仙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尽管带有明显的外国腔”。
    晚上7点左右,孙中山终于和康德黎回到了康的住处。此后的两个礼拜,孙中山和康德黎一直忙于应对络绎不绝的记者,“几于唇敝舌焦。”舆论的强大支持让孙中山终生对西方的新闻体制充满热情。获释的第二天,孙中山就致函伦敦各报的主笔,对英国政府的和报界的帮助和同情表达谢意。他在信中写道:
    最近几天中所发生的实际行动,使我对英国宽大的公德心和英国人民崇尚的正义,确信无疑。我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的认识和感受,更加坚定。这一切促使我更积极地投身于,我那可爱而受压迫的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
    除了英国的报刊,美国、澳大利亚、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多家报纸和上海的《万国公报》、《时务报》都转载刊发了有关的报道和评论。“孙逸仙”成为与封建暴政作坚决斗争的英雄,一下子便成为社会舆论和公众注目的对象。
    清政府仍然在策划引渡孙中山,但是孙中山却静下心来,申请了大英博物馆半年的读者证,为了让更多世人了解真相,他开始撰写《伦敦蒙难记》。康德黎继续资助孙中山,给他50英镑,于第一年夏天在英国布里斯特尔出版社出版,它使“孙逸仙”名扬四海,这本书后来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孙中山一直也没有忘记柯尔这位救命恩人,经康德黎介绍,孙中山在伦敦多次演说,将捐来的几百英镑送给柯尔。他在欧洲居住了两年,一面博览群书,一面考察政治风俗,和在朝在野的各方面。
    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7月1日,孙中山乘“努美丁”号轮船离开英国,经一个多月的漂泊,抵达日本横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今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此后在国内组织发动多次起义均告失败。
    (2)终获成功。
    经历了10多次失败之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史称辛亥革命)终于获得成功,各省反应热烈。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在南京被17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原两江总督署(今南京原总统府)的大堂暖阁内,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46岁的孙中山身穿大礼服,在21响礼炮之后,举起左手庄严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誓毕。代表团授予他大总统印,孙中山接过大印,加盖在一份公开发布的《临时大总统救治宣言》书上,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提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任务是:“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大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规定的内政方针是“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治之统一”;对外方针是“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废上元、江宁二县。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北洋军抗衡。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世凯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由袁世凯接任,袁世凯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溥仪)退位。同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接受袁的条件,下旨逊位,中华民国终完全取代过去的帝国体制,为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画上了句点。
    1912年2月13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孙中山自1912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来,致力于继续推进革命。然而,阻力重重。一是帝国主义国家压迫临时政府对袁世凯妥协,他们拒绝承认临时政府,宣称“袁世凯拥有列强信任”。二是袁世凯诱胁兼施,在清廷和临时政府之间居中渔利,隐居于操纵整个局势的地位。三是临时政府内部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与袁世凯相呼应,从内部破坏革命。四是革命党人内部存在种种问题,或以为革命已经成功,斗志松弛,主要妥协;或争权夺利,造成组织涣散;或对帝国主义列强乃至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坚持进行革命的孙中山等人反而处于少数地位,他们当时又尚未认识到必须唤起民众,因而软弱无力。结果,南京临时政府以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为条件,同意推袁世凯为总统。1月22日,孙中山提出辞职五项条件,经各省代表会议通过。2月4日,孙中山对《字林西报》记者发表讲话:俟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辞临时总统职。12日,清帝下诏退位。13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坚持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坚持以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辞职条件,是为了约束袁世凯,为了保卫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3月6日,经参议院议决: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受职、宣誓、拟定国务院组成人员名单,电达参议院批准,然后接管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卸职,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蔡元培代表孙中山致辞祝贺。而在这一天,孙中山与胡汉民、孙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猎,提及希望自己百年后葬于紫金山之意。
    袁世凯就职后,3月11日,孙中山公布了采行法国式责任内阁制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任命唐绍仪为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并负责组阁。完成一切法律程序后,袁、唐新政府正式确立,南北一统。信守诺言的孙中山于1912年3月31日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一职。4月1日,交还大总统印。从就职到辞职,孙中山只做了45天的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逊位以后,袁世凯派他去修筑铁路,免得这位革命领袖继续革命或重新造反。孙中山则也愿专任修路之责,希望把全国铁路延长至20万里(一说10万英里)。因此,袁世凯在背后说孙中山是“孙大炮”。但袁氏老谋深算,他不愿公开质疑孙中山此计划的可行性,反而为了笼络孙中山,顺水推舟,让孙中山监修全国铁路,让他完成20万里的伟大计划。他特授孙中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他还把自己当年为慈禧太后回銮时所特制的豪华专车,拨给孙中山用,以便巡视全国铁路现状,同时命令各地地方官,对巡视路政的孙中山盛大招待。黄兴同时也受任为汉粤川铁路督办以助孙中山一臂之力。在袁世凯的怂恿下,孙中山率领大批失业党人,乘了豪华专车,到全国视察去了。等到后来孙、袁交恶,当局要清查铁道公司的账目,却发现铁道一寸未建,而视察公款已花了百十万两。
    1912年7月22日,孙中山被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推举为会长后说:凡立国铁道愈多,其国必强而富。如美国现有铁道20余万(英)里,合诸中华里数,则有70万里,乃成全球最富之国。
    9月,孙中山专程去八达岭张家口考察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并正式邀请詹天佑当他的技术助手。
    关于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公路的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一生的目标,但在一无资金二无人才的现实条件下,他1公里铁路也未修成过。据有关历史学家来查阅大陆资料时发现,1998年3月中国铁道部在确定今后5年加快铁路建设的总目标时说,“2000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8万公里;到2002年,突破7万公里”。这就是说,90多年后,全国铁路的总长还没能达到10万公里,目标尚在“突破7万公里”,而孙中山要在民国初年建20万里铁路,显然是不可能的。

TOP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用“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约法”相当于宪法。卿云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所撰训辞“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为国歌,并沿用至今(台湾)。
    1912年8月11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五个政团集会于北京安庆会馆,就合并为国民党一事达成协议。13日发表宣言说:“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人于使人不忘其义,故颜其名曰国民党。”
    25日下午1时,国民党成立大会在湖广会馆举行,由24日刚刚抵京的孙中山主持。大会通过《国民党政见宣言》及政纲。宣言主张“一国政党之兴也,只宜两党对峙,不宜小党分立”。政纲共为五项:(1)促成政治统一。(2)发展地方自治。(3)实行种族同化。(4)注重民生政策。(5)维持国际和平。政纲删去同盟会的“平均地权”和“男女平权”等纲领,把“力谋国际平等”改为“维持国际和平”。大会推举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9人为理事,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等30人为参议。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第三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1920年前后,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在上海、北京、武汉、济南、长沙、广州等地和法国、日本相继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23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50多名成员选派12名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
    中共一大代表共13人: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参加大会的还有陈独秀指定的代表包惠僧。另有出席会议的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和马林。大会建立了3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举陈独秀任书记,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在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当年他只有19岁,是北京大学外语系的学生,他与另外一名北大学生,来自江西的24岁的张国焘,代表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当时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在党内被誉为“北大三杰”。1987年8月5日,刘仁静因车祸去世,享年85岁,他也是当年“一大”13名代表中最后一个离世的。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由孙中山主持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的宣言,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出新的解释。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
    1926年北伐开始时,国共两党仍处于合作状态,直至1927年4月。当时在南京的蒋介石跟在武汉的汪精卫出现分裂(称宁汉分裂):蒋介石在4月12日起在上海等地进行“清党”(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搜捕并处决共产党员。同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进行清共,宁汉合流。自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共产党于8月1日发动南昌暴动(即南昌起义),成立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4月14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蒋介石、胡汉民、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邓泽如、陈果夫等在南京举行二届四中全会预备会议,并致电武汉:15日开四中全会。由于武汉方面执监委员未到,改为谈话会。谈话会通过取消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成立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取消武汉国民政府;取消跨党分子党籍等决议。
    16日,蒋介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委员会与军事委员会联席会议。推选谭延恺为政治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17日,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加派萧佛成、蔡元培、李石曾、邓泽如、何应钦、白崇禧、陈可钰、陈铭枢、贺耀组9人为政治会议委员;复推选胡汉民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
    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蔡元培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请在武汉的原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及原代理主席谭延恺来南京行使职权。成立典礼上举行了阅兵式。当日,发表《告国民革命军全体将士文》,要求“武装同志亦各以至诚为党国努力,受吴(稚晖)、蒋(介石)两同志之指导”。接着发表《国民政府宣言》,声称:“在此国民革命急速进展与民众热烈盼望国民革命完成之时期中,政府谨遵总理遗志,接受多数同志之主张,依据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于4月18日在南京开始办公,改北京为北平。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1月3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同年12月1日还都南京。在1932年的3月,国民政府将洛阳定为行都,长安定为陪都,更名西京。但这次迁都并未使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蒋介石依然坐镇南京,控制着军政大权。1932年3月6日,行政院长汪精卫在洛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推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从而形成了蒋主军、汪主政的合作局面。1937年11月,日军逼近南京;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陪都重庆。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5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由陪都重庆还都南京。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南京定都前后13年7个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在这里成立了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之后,日本侵略军又占领淞沪、南京及中国大片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称陪都,展开14年抗日战争的后8年全面抗战。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来,平津沦陷,战事蔓延,国民政府鉴于暴日无止境之侵略,爰决定抗战自卫,全国民众同仇敌忾,全体将士忠勇奋发,被侵各省,均有剧烈之奋斗,极壮烈之牺牲。选者暴日更肆贪黩分兵西进,逼我首都。察其用意,无非欲挟其暴力,要我为城下之盟。为国家生命计,为民族人格计,皆已无屈服之余地,凡有血气,无不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特此宣告,惟共勉之。1946年5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还都令,宣布5月5日“凯旋南京”。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又将在南方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战区正式成为二战盟军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盟军委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含越南、泰国、高棉,高棉为今柬埔寨、老挝)统帅,派史迪威中将任蒋介石的参谋长。英国封锁之滇缅路亦开放向中国后方运送补给。同时,国军也派出精锐部队远征南方,留下了转战缅因、血战昆仑关等事迹。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毛泽东主持这次大会,他在开幕词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斗争,党的任务是要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在大会上,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关于形势和思想政治问题的报告、关于讨论政治报告的结论和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大会通过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大会系统地总结党24年来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出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9日,苏联军队进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这就大大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缩短了中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胜利的进程。?
    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帝国于9月2日与盟国签订投降文书,接受《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规定、归还占领之外国领土。遂即满洲国瓦解,汪精卫政府覆亡,台澎诸岛后由中华民国进行接收。
    日本宣布投降后,在中国的受降仪式分别于9月9日和10月10日,在南京和北平举行。
    1945年9月9日,南京黄埔路上中央军校的大门上嵌着“胜利和平”4个金色大字。军校南大门牌楼匾额上“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几个字尤为醒目。日本以战败国的身份向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投降。1945年9月9日上午9时,以驻华日军最高指挥官陆军大将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军官被迫坐到了当时南京黄埔路中央军校大礼堂内的长案前,与中国政府正式签订投降书。中方参加受降仪式的有:当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一级上将何应钦、海军上将陈绍宽、空军上校张廷孟,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陆军中将萧毅肃。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共产党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调集20万军队,于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1947年7月,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广大国民党统治区。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名义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中正,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徐蚌会战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实力快速缩减,节节败退。到了1949年元旦,内外交困的蒋中正宣布下野。此后,代总统李宗仁试图求和,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但遭到中共与蒋中正拒绝。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4月23日深夜,胜利渡过长江,4月24日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门楼上,建立了人民政权。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至此,中华民国在大陆最后一届政府垮台,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布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国民党军队的残余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从幕后走到前台,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后又退到四川,企图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仍沿用“中华民国”。
    国民党历任主席(1919—1949年):
    第1任孙中山(1919年10月—1925年3月);
    第2任蒋介石(1926年5月—1927年3月);
    第3任张静江(代理)(1926年5月—1926年7月);
    第4任胡汉民(1935年12月—1936年5月);
    第5任蒋介石(1938年4月—1975年4月)。
    中华民国历任国家元首、大元帅、总裁主席(1911—1949年):
    1、军政府都督黎元洪,中华民国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八月(1911年10月)至中华民国中华开国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1911年12月)在任;
    2、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一月(1912年1月)至中华民国元年四月(1912年4月)在任;
    3、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中华民国元年三月(1912年3月)至中华民国二年十月(1913年10月)在任;
    4、大总统袁世凯,中华民国二年十月(1913年10月)至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1915年12月)、中华民国五年三月(1916年3月)至中华民国五年六月(1916年6月)在任;
    5、大总统黎元洪,中华民国五年六月(1916年6月)至中华民国六年八月(1917年8月)在任;
    6、大总统冯国璋,中华民国六年八月(1917年8月)至中华民国七年十月(1918年10月)在任;
    7、军政府大元帅孙文,中华民国六年九月(1917年9月)至中华民国七年八月(1918年8月)在任;
    8、护法军政府总裁主席岑春煊,中华民国七年八月(1918年8月)至中华民国八年八月(1919年8月)在任;
    9、大总统徐世昌,中华民国七年十月(1918年10月)至中华民国十一年六月(1922年6月)在任;
    10、非常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十年五月(1921年5月)至中华民国十二年二月(1923年2月)在任;
    11、大总统黎元洪,中华民国十一年六月(1922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在任;
    12、大元帅府陆海军大元帅孙文,中华民国十二年二月(1923年2月)至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在任;
    13、摄行大总统高凌蔚,中华民国十二年六月(1923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1923年10月)在任;
    14、大总统曹锟,中华民国十二年十月(1923年10月)至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在任;
    15、大元帅府代理陆海军大元帅胡汉民,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至中华民国十四年七月(1925年7月)在任;
    16、摄行大总统黄郛,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在任;
    17、临时执政段祺瑞,中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1924年11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1926年5月)在任;
    18、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汪精卫),中华民国十四年七月(1925年7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1926年3月)在任;
    19、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1926年3月)至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1927年4月)在任;
    20、摄行临时执政颜惠庆,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1926年5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1926年6月)在任;
    21、摄行临时执政杜锡硅,中华民国十五年六月(1926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五年十月(1926年10月)在任;
    22、摄行临时执政顾维钧,中华民国十五年十月(1926年10月)至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1927年6月)在任;
    23、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中华民国十六年四月(1927年4月)至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1928年2月)在任;
    24、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中华民国十六年六月(1927年6月)至中华民国十七年六月(1928年6月)在任;
    25、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1928年2月)至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1928年10月)在任;
    26、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1928年10月)至中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1930年12月)在任;
    27、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中华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9月)在任;
    28、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中华民国二十年一月(1931年1月)至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1943年9月)在任;
    29、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汪精卫),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1940年3月)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1944年11月)“在任”;
    30、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九月(1943年9月)至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1947年12月)在任;
    31、国民政府主席陈公博,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1944年11月)至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1945年8月)“在任”;
    32、总统蒋中正,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一月(1948年1月)至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1948年12月)在任;
    33、代总统李宗仁,中华民国三十八年一月(1949年1月)至“中华民国四十三年”一月(1954年1月)在任。
    这个朝代也够复杂的,从1911年10月到1949年1月,连头带尾算起来在大陆的时间不过38年,而政府首脑就有33名之多,党的主席也有5位。真是: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中华民国政府首脑的更替之频繁,一点都不亚于南朝宋、齐、梁、陈帝王们的立废”,但是形式却大相径庭,不再是仅仅依靠用刀来杀杀砍砍,而主要是通过选举来任免、升降,显然这个时期的民主化、人性化有了长足的进展,比起封建王朝来,进步了不知多少倍。

TOP

中华民国(1912年—大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在大陆成立停止使用中华民国,台湾继续使用),简称民国。
    民国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建都,3个月后即迁都北京。在经过了10余年的军阀统治以后,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华民国政府又再度建都于南京。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上海后分3路进攻南京。民国政府于12月5日撤离南京,分别迁往武汉和重庆。后来,梁鸿志的伪中华民国维持政府和汪精卫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均设立于南京。1945年8月14日,日军宣布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典礼”在南京黄埔路陆军总部大礼堂举行。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也就是说中华民国在南京定都时间,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7年—1937年;1946年—1949年)前后约23年,如果再扣除迁都重庆的8年多,实际约为15年。
    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代表着中国进步自救觉醒的维新运动将被彻底扼杀。光绪发动变法维新,遭遇失败。9月28日上谕命荣禄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授裕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各军,裕禄为帮办。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死。史称“戊戌六君子”。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他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各团体的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各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清宣统三年(1911年)11月7日,清军统制徐绍桢响应武昌起义,率部围攻雨花台,失败。11月23日,徐绍桢等指挥江浙联军进攻南京。12月2日,南京光复。12月29日,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创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选择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代表会议还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后又推举林森为议长。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大清帝国。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全国宣誓效忠共和。孙中山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拒绝到南京就职。孙中山等人被迫让步,允许袁氏在北京宣誓就职,并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莅临参议院宣布解除临时总统职。中国进入了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即1912至1928年,由北洋军阀控制的北京中华民国政府的通称。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后,以北京兵变为由,迁都北京。由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府和国会议场,均在北京西长安街。这标志着中华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的开始。此后16年,一直到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在当时被世界各国承认为中国的合法政府,曾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北洋政府以北洋军队为统治支柱,在全国实行军伐统治。北洋政府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皖系军阀统治时期、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奉系军阀统治时期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1912年4月,孙中山被参议院解除了临时总统的职务,南京临时政府因此结束,北洋系军政集团领袖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南北对峙局面宣告结束,袁世凯用武力统一全国,北洋集团由此独占了全国政权。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是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收买凶手,于3月20日晚在上海沪宁车站暗杀宋教仁。接着,袁通过种种手段,于10月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随即解散国会及省议会,重新组织了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等机构。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总统独揽一切大权。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被袁世凯破坏。1914年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集军政大权于一身。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二十一条的大部分条款。同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改称中华帝国,以洪宪为年号。袁世凯称帝后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反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发动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得到全国响应。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当了83天皇帝),恢复中华民国。6月6日袁世凯病死。
    其实,袁世凯也真是的,都当上“一把手”了——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干吗还要去恢复什么“帝制”,皇帝不也是“一把手”吗?权力难道比总统大一些,生活比总统优越一些,不会吧!争来争去不也就为了那83天么,更本没有不要,皇帝是那么好当的吗?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且不去说他,仅仅南京历史上的皇帝,就有不少是被杀死的,病死应该算是福气的了。不过当皇帝不需要竞选、不存在换届,可以娶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生百儿八十个儿子,还有世袭的优惠条件,世世代代都能当上皇帝。相比较而言,还是皇帝的诱惑力更大一些。
    第二个阶段,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年)。皖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是段祺瑞,势力范围在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地,主要由日本扶持。皖系军阀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实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皖系政府对外以参战为名,签定了中日军事协定,出卖主权,投靠日本,借款编练参战军;对内奉行武力政策,排除异己。段祺瑞破坏民主行经,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掌握政府实权,极力主张对德国宣战。1917年,坚决反对参战的黎元洪解除了段的总理职务。驻扎徐州的张勋乘机率兵进入北京,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在天津进行幕后策划的段祺瑞,立即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赶走张勋,重掌北洋政府大权,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宣战。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但无军队,只能依靠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人。此时,直、奉两系的扩展十分迅速。直系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并在前线自行停战,迎合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1919年巴黎和会时,皖系政府卖国表现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而陷于完全孤立的境地。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的爆发,导致皖系军阀统治结束。
    段祺瑞为首的皖系1920年失败以后,时隔4年,59岁的段祺瑞终于也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命运对他也不算薄了,毕竟他曾经留学德国又是炮兵科的,应该有所成就。1926年,他亲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10年后默默地死于上海。
    第三个阶段,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1924年)。直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是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主要由美国、英国扶持。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皖系失败。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直系上台后,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这一政策遭到一切非直系势力的反对。1922年4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获胜之后的直系脱下“爱国”、“进步”的伪装,镇压工人运动,造成“二七”惨案。他们先以“恢复法统”为名,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让曹锟当上大总统。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南方的孙中山准备北伐。由此形成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失败南下,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这四位直系军阀的代表人物,都不简单,但是只有冯国璋和曹锟获得了成功,前者当了一年多的代理大总统;后者通过贿选也当了一年多的民国大总统。
    第四个阶段,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928年)。奉系军阀的代表人物是张作霖、张学良,势力范围在奉天、黑龙江、吉林等地,主要由日本扶持。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以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在背后操纵。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联合”起来,暂时建立在中国中、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由内阁“摄政”。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9日,蒋中正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率师北伐(讨伐北洋政府),北阀军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打奉系,不到一年时间就控制了全国半壁江山。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各派军阀抵抗北阀军,后于1928年6月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缩。1928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同意加入国民政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张作霖、张学良这对父子,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出名,父亲张作霖人称大帅,曾经掌控东北辽吉黑三省,甚至宣布东北三省“独立”、“自治”,当过一年差几天的海陆军大元帅。1928年6月4日清晨,张作霖乘车由北京回奉天经过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儿子张学良人称少帅,“西安事变”以后,长期被蒋介石软禁。2001年10月15日14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享年101岁。
    自1912年至1928年,短短16年间,中华民国(包括北洋政府)就换了十几位总统(代理大总统、摄行大总统职、临时执政、大元帅等)。
    临时政府:
    1、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首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
    2、袁世凯(1859—1916年),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县张营一个官宦大家族。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第二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北洋政府:
    3、袁世凯,民国2年(1913年10月10日—1916年6月6日),首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4、黎元洪(1864—1928年)字宋卿,湖北黄陂县夏店(今属大悟县)人,寄籍江夏县(今武昌县),原籍安徽巢县。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中华民国大总统,副总统为冯国璋。
    5、冯国璋(1859—1919年)字华甫,河间人,北洋军阀首领。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代理大总统。
    6、徐世昌(1855—1939年),清末举人、进士,北洋政府官僚,北洋政府总统。字卜五,号菊人,又号涛斋,(号水竹邨人)。河南出生,直隶(今河北)天津人。祖籍浙江鄞县。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中华民国大总统。
    7、周自齐(1871—1923年),山东单县人,1896年赴美留学。1911年2月至1912年1月出任清华学堂监督。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8、黎元洪,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复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9、高凌霨(1868—1939年),字泽畲,晚年别号苍桧,天津人,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人。其先世原籍山东,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天津,世居西头。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曾任国务总理。直系军阀曹锟的同乡、嫡系。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0、曹锟(1862—1938年),直系军阀首领。字仲珊。河北天津人。1885年入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毅军哨官。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随军去朝鲜,参加了甲午战争。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贿选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
    11、黄郛(1880—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绍麟,字膺白。1904年春,入浙江武备学堂,不久被选派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1924年11月4日—1924年11月24日,代理内阁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2、段祺瑞(1865—1936年)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人,中国皖系军阀首领。1885年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1889年毕业后赴德国学习军事。回国后,曾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13、胡惟德(1863—1933年)一作维德,字馨吾。浙江吴兴人,清光绪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驻俄公使。光绪三十四年署外务部右丞,旋任驻日公使。宣统二年(1910年)任海牙国际法院中国委员、外务部侍郎。次年署理外务部大臣兼税务大臣帮办。民国成立后,历任驻法、西、葡、日公使。1926年段祺瑞执政时,曾任外交总长。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4、颜惠庆(1877—1950年)字骏人,上海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文馆,后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留学。回国后曾任圣约翰大学英文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清朝驻美使馆参赞。1909年任外交部股长。1910年兼清华大学总办。1912年任北洋政府外交次长。1913年出任驻德国公使,后调任丹麦、瑞典等国公使。1919年任中国出席巴黎和会代表团顾问。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5、杜锡珪(1874—1933年),字慎臣、慎丞,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驾驶班。派赴英国见习海军。回国后,历任快艇驾驶、三副、二副、大副;鱼雷艇哨官;兵船管带;海军警卫队管带、舰长等职。民国6年,任第二舰队司令,民国15年12月,任海军总长,兼代国务总理,不久即辞去。1926年6月22日—1926年10月1日,国务院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16、顾维钧(1888—1985年),生于上海嘉定,字少川,貌美善言,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界的领袖人物,中华民国高级外交官员。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4岁时获法学博士。1915年,年仅27岁的顾维钧出任驻华盛顿公使,这在当时是最年轻的使节。1926年10月1日—1927年6月18日,代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等。1985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年98岁。
    17、张作霖(1875—1928年)奉系军阀首领。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早年当土匪,1902年被官府收编。1927年6月18日—1928年6月3日,(安国军)海陆军大元帅。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