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
- 帖子
- 6470
- 精华
- 43
- 积分
- 37332
- 阅读权限
- 102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1047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4-11-10
- 最后登录
- 2024-8-27
|
3楼
发表于 2007-8-14 22:48
| 只看该作者
怀大义凛然,临危受命。
10月19日上午,静静流淌的鸭绿江水泛着白光,拂晓才从北京乘专机飞抵安东的彭德怀正盯着鸭绿江大桥沉思,他面容憔悴,两眼红肿。刚刚做过部队入朝后先在江南待命的部署,朝鲜人民军次帅朴一禹就急急忙忙过江来见彭德怀,他说朝鲜已万分危急,金日成首相请求中国军队火速过江支援他们。彭德怀坚定地告诉朴一禹:“今晚出兵。”朴一禹感动得流下热泪,连声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黄昏时分,彭德怀来不及换上人民军将军服,就匆匆跳上吉普车,吼一声:“开车。”我们几十万大军的统帅,仅带着一名参谋、几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身先士卒,第一个过江,深入变幻莫测的战场,去会晤金日成。在彭德怀的身后,志愿军25万人马兵分三路,从辑安、长甸河口、安东三地出发,在夜幕下悄然无声地涌向江边,又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迅速隐入朝鲜崇山峻岭中那成片的松树林里。
此时,远在越北指挥作战的陈赓,虽然隔着“八千里路云和月”,心中却非常关心朝鲜战局的发展。进入越南之后,陈赓与中央军委保持密切联络,军委电报中也将朝鲜战局通报给他,尽管对法军作战军务倥偬,陈赓总能挤出时间来与韦国清等同志研究一下朝鲜战局,陈赓多年来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他也能平心静气地写上几段话。他对北朝鲜的顺利推进心存疑惑,难道美军是那么不堪一击吗?9月7日,陈赓为说服越南人民军将领制定积极攻打东溪法军据点的计划,直说得口干舌燥,法军飞机8架,两次在他的头上盘旋,可他的心里还想着朝鲜战争,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虽然节节胜利,但仍有一场或两场的艰苦恶战,敌人是不会轻易放弃对朝鲜的侵略的,只有凭着我们的力量,将它赶出去。……”
美军仁川登陆得手并大举北犯之后,陈赓闻讯,夜不能寐。9月28日,越军夺取了东溪,法军准备反扑,前线炮火连天,身患疟疾刚刚痊愈的陈赓还是挂念着朝鲜战局,沉思良久之后,他在日记上写道:
“朝鲜战争可能受到挫折,甚至是大挫折。半月来我即担心此事。朝战一起,毛主席即说有两个可能,一个是速胜,一个是持久,并说须做持久准备。新华社评论也如此说。但不管怎样,朝鲜战争必有最后胜利之日。此役完全揭穿了美帝是纸老虎,美帝并不是可怕的东西。”
陈赓帮助指挥并取得胜利的边界战役,使越北根据地的形势根本改观。鉴于越南战局趋于平稳,法军一时难以反扑,中央军委征得胡志明主席的同意,决定调陈赓回国。
11月1日,越北山区已有几分凉意,在开满红色杜鹃花的山路上,陈赓拄着竹杖,同送行的武元甲等越南领导同志依依惜别,互道珍重。陈赓一行从越南高平回到中国广西境内,在南宁小住几日,即经梧州、广州、武汉北上,马不停蹄奔赴北京。在路上,陈赓仍挂念着朝鲜战局,他在日记中写道:
“昨夜失眠,总是思考着朝鲜战事。……工作是艰苦和残酷的,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
11月29日,陈赓回到北京,稍事休息,便请求军委安排时间,他要向中央汇报在越南五个月的工作情况。
陈赓在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汇报之后,便请缨入朝,当时陈锡联也提出同样的请求。陈赓争辩说:“你是炮兵司令员,建设炮兵很重要,你要走还得交代工作;我刚从越南回来,国内工作还没接手,不存在交代工作问题,自然我去更合适。”
后来,毛泽东在与金日成的一次谈话中曾说起过当时的陈赓:“陈赓从越南回到北京,向我汇报援越抗法的事情,他提出要求,想去朝鲜。我说,你陈赓就是好战,刚听说和美帝打,他就有了精神,病也好了一半。我说,那你要感谢杜鲁门喽!”
12月,陈赓没有和妻儿团聚几天,就带领一个考察组,冒着刺骨的寒风,急如风火地奔赴朝鲜战场。惨烈的战争已经把北朝鲜的城市和乡村夷为平地,凡是可以行车的道路都逃不过敌机的轰炸。陈赓在吉普车里看着沿途来往的军民,心情沉重。到达志愿军司令部(下简称志司)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邓华、洪学智、解方、杜平等志愿军领导同志已在矿洞口迎接,陈赓同大家一一握手,亲热地寒暄着,边说话边进洞,潮气给眼镜片蒙上一层霜,他摘下来用手指擦拭着,还没等看清这个废弃矿井的模样,就听见一声低沉而有力的吆喝:“陈赓!你来干什么?”陈赓连忙戴上眼镜,嗬,彭德怀就站在面前,光着头,叉着腰,眯着眼,脸上挂着一丝笑意。“哎呀!彭总,你好呀!小将陈赓这厢有礼了!”陈赓嘻嘻哈哈地给彭德怀敬了个军礼。“你陈赓好大的胃口,”彭德怀也开起玩笑,“收拾完法国佬,又来收拾美国佬?”陈赓笑道:“老总呀,好吃的也得留点给我呀!”充满霉味的坑道中一片欢笑。
那天晚上,陈赓和彭德怀谈了很久。几年不见,陈赓感到彭德怀明显见老了,尽管第三次战役我军不惜代价,冲过片片雷区和层层火力网,勇往直前,经过激烈战斗,已攻占汉城,但是,彭德怀仍是一脸的阴郁,他重重叹口气说:“你都知道了吧?在大榆洞,岸英牺牲了……”彭德怀两眼看着摇曳的烛光,眼角闪着泪花,他想向陈赓这位知己的兄弟倾诉压抑在心里的话。陈赓也跟着叹气,想尽办法安慰彭老总。
“这个仗打得太苦了,别的不说,整个志愿军的运输汽车,只相当于美军两个步兵团的运输工具,我们装备落后,对付高度机械化的美军,只能维持一个星期的优势,美国人说我们是‘礼拜攻势’,他们则采取‘磁性战术’,用现代化装备紧紧咬住我们,消耗疲惫我军。第三次战役,我认为带有很大的勉强性,现在虽然打到了三七线,我们决定停止进攻。”彭德怀一边讲,一边让陈赓看地图,陈赓一边听,一边往小本子上记,要不是邓华来干预,他们俩得谈上一个通宵。
1月25日到29日,陈赓在君子里出席由彭德怀主持的中朝两军高干会议。会后他带领随行人员赶赴前线看望部队,并到东线宋时轮司令员的指挥部住了几天,和宋时轮、王建安、谢有法等兵团领导同志见面。宋时轮是湖南省醴陵县人,黄埔军校五期生,与陈赓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历来关系密切。宋时轮向陈赓详谈了入朝作战的经验和教训。
陈赓在前线和后方兜了一大圈,他发现,缺少冬装、吃不饱饭,一口炒面一口雪的现象在志愿军中相当普遍。由于没有制空权,又缺乏交通工具,鸭绿江边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却运不到前线,敌人依仗钢铁多,用雨点似的炸弹和炮弹反复切断我们的运输线。物资弹药只有百分之六七十能到达前线,百分之三四十在途中被炸掉。
陈赓在考察中,想出一个对付敌机的点子,他叫战士爬到山头,飞机一来就放枪,你一枪,我一枪,连续不断,这叫设“防空哨”,放“防空枪”,于是,汽车部队在没有枪声时开大灯前进,白亮亮一片;司机一听到枪声,立即关灯,黑漆漆一团,形成了朝鲜战场的独特景观。
陈赓在朝鲜前线考察的两个月中,经常拧着眉头,仰望青天,盯着轰鸣而过的美军战机,紧抿着嘴唇沉默着,他心里有一团火:现代化,我们中国军人多么需要现代化啊!
2月初,陈赓结束战地考察,告别彭德怀等志司首长,乘火车返回东北。当时铁路沿线遭到敌机的狂轰滥炸,敌机投下许多定时炸弹,迫使火车不断停车,经常有志愿军战士在排除炸弹时英勇牺牲,志愿军铁道兵将士以血肉之躯,铸就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陈赓一行历经艰险,平安抵达沈阳,短暂逗留后回到北京。
陈赓顾不上休息,马上起草前线考察报告,上报中央军委,并面见军委各总部领导人,详细汇报朝鲜战场的真实情况和彭德怀的意见。为了促进第二批志愿军早日入朝参战,他再次向军委请缨,争取尽快到朝鲜助彭老总一臂之力。
3月,中央军委正式任命陈赓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接到命令,喜出望外,马上坐飞机前往昆明,从云南军区选调一批军政干部后,迅速组成第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及后勤部等领导机关,然后又去重庆,面见邓小平政委,向老首长汇报赴朝作战的准备工作。
返回昆明后,陈赓忙于找随他赴朝的干部们谈话,他对刘有光、张子明等老部下们说:“中央决定由西南军区部队组建志愿军第三兵团,我向中央请求随三兵团入朝作战。我刚从越南回来,还没有插手国内的工作,参加入朝作战最方便,中央就同意了,毛主席还给我送了一个外号,叫‘好战分子’。”大家都笑了。听陈赓讲完话,一个个摩拳擦掌,都要跟陈赓上前线。陈赓又说:“这次回云南是将过去的工作做个交代,和省委、省政府告别。你们要随我到三兵团,都抓紧准备吧!”
3月中的高原春城,天空湛蓝透明,见不到一丝云彩。在昆明机场,云南省党政军领导人正站在一架老式军用飞机前面为陈赓一行人送行,傅涯带着两个孩子,六岁的儿子知建和两岁的女儿知进,先上了飞机。刘有光等三兵团干部也上了飞机,只剩下陈赓还在机下与送行的领导同志握手道别。
飞机要准备起飞了,陈赓拱拱手道:“大家请回了,再见,再见啦!”他慢慢爬上窄小的梯子,站在机舱门口,略微停了一下,突然转过身来,向送行的人群里张望着,他在找一个人。
“黄景文!黄景文来了没来?”陈赓眯着眼睛一边看,一边大声喊道。
“来了!”在人群后边挤过一名身材高大的中年军人,他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军容整齐,快步走到飞机跟前,向陈赓敬了礼,声音洪亮地报告:“司令员,我是黄景文!”
陈赓乐了,他用手点点黄景文:“好哇,你躲到后面去了。听说你从越南回来,又去步校当你的教育长啦?”
黄景文站得笔直,大声回答:“报告司令员,我是回军区步校干老本行了!”
陈赓笑道:“我知道你爱当教育家,可你是个打仗的好手啊,怎么样,想不想跟我到朝鲜打仗呀?”
几乎没有丝毫的犹豫,黄景文腰板笔直,大声说:“当然想了!”
“好!”陈赓一摆手,“那就跟我上来吧!行李让警卫员随后送到,再给家里报个信。”
就这样,在飞机起飞前,陈赓又临时从机场欢送的人群中“逮”了个赤手空拳的黄景文。因为陈赓很了解这个大个子广东佬,一位放到哪儿都是块好钢的优秀军事干部。
到了北京,陈赓在西城区灵镜胡同安了家。那是一处古老而普通的二进四合院,黑瓦青砖,简朴的门楼,大门上的红漆早已在风雨中斑驳脱落,显得年久失修。小院里,春意初露,老槐树吐出翠绿的嫩芽儿,迎春枝条上绽开黄澄澄的小花儿,引来几只嗡嗡叫的小蜜蜂。
陈赓经过充分准备,一切就绪,整装待发。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临行前的两天,陈赓的左小腿突然剧烈疼痛,踝关节处又红又肿,“这是怎么了?撞了鬼啦!”陈赓急得直拍巴掌,傅涯连忙打电话请医生,经医生会诊,确认为左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陈赓几次和医生们商量,能不能在几天之内把这个病治好,只要能拄着棍子走路,他就要随第三兵团入朝。可医生的态度也很坚决:“陈司令员,你必须认真治疗,治好才能行动。”陈赓连连叹气,只好入院治疗。第三兵团由王近山副司令员率领,第12军、第15军和第60军迅速开拔,分批进入朝鲜境内。
陈赓人在医院,心在战场,时时关注着战局。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特别让陈赓也来听汇报。毛泽东看着一瘸一拐的陈赓,叮嘱道:“一定要先把病治好,不要那么性急嘛!”
6月1日,中央军委任命陈赓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兼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6月中旬,病情稍有好转的陈赓在傅涯的陪同下,带着孩子,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住进老虎滩工人疗养院,继续请医生治疗。医生采用俄罗斯的泥疗法,颇见疗效。
陈赓这次突然发病,是因为在越南工作期间超负荷的压力,他经常顶风冒雨,翻山越岭,使伤残的双腿无法承受,刚回到北京,又赴朝鲜考察,从酷热的雨林到严寒的山野,就是铁打的硬汉也要累垮。在傅涯的照料下,陈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病情逐步缓解。
老虎滩是大连市南部一个偏僻的小渔港,工人疗养院依山势而建,飞檐斗拱,俯瞰碧蓝的大海,风景优美,环境幽静。难得团聚的陈赓和傅涯经常凭栏眺望大海,群群海鸥逐波翱翔,山间的洋槐树缀满一串串白花,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清香。多少年来,戎马倥偬的陈赓没有这样放松过,穿惯军装的傅涯也刻意打扮一下,两条长辫子挽成环状,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恰巧周恩来总理来大连视察,在欧阳钦的陪同下,他和邓颖超特地去看望陈赓夫妇,五个人合照了一张照片,看得出他们的心情都十分愉快。
此时的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已胜利结束,迫使敌人来谈判桌上讲和。但是这次战役也充分暴露出志愿军技术和装备的落后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战役临近结束的时候,第三兵团所属的第60军180师在后撤转移中,遭敌机和敌机械化部队的袭击和包围,师领导惊惶失措,指挥不力,使全师将士伤亡惨重。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最严重的一次损失。
陈赓接到战报,心急如焚,8月中旬,腿部刚刚消肿,就离开大连,前往朝鲜。此时他已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仍兼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8月16日晚,陈赓在沈阳火车站送傅涯和小建、小进返京,襁褓中的小进紧紧地搂着爸爸的脖子,哭喊着不肯放爸爸走,陈赓强作笑颜,把热泪挂腮的娘儿三个送上火车,一小时后,他毅然登车直奔鸭绿江。在次日的日记中,陈赓记述昨夜与家人惜别时的心情:“各事东西,不胜依依。”
陈赓一行沿途常遇敌机轰炸,加之洪水泛滥,倍尝艰险。他在8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
“今日抵志后。过平壤,见被炸甚惨,残墙断垣,满目疮痍,但人民仍操作自若。朝鲜民族在世界和平事业上,尽了如此巨大之贡献,至今虽困苦不堪,但其志甚坚,从不叫苦。此种伟大之国际主义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8月22日,陈赓到达三兵团指挥部,下了吉普车,人们看到他拄着拐杖,腿还是一瘸一瘸的。他不顾腰酸腿痛,洗把脸、擦擦眼镜片,马上会见王近山、刘有光等各部门干部,听取汇报,调查研究敌情我情,深入思考我军的战略战术和训练部队的方法,他在8月24日和28日的日记中又写道:
“全军干部对我回来,寄托甚大希望,人皆有喜色,这样使我更感惶恐和责任重大。”
“美军是整个帝国主义的支柱,政治军事都有一套,作战上非常客观,不株守成规,善于变化。五个战役中,各有其花样。我们绝不能忽视,必须加紧准备,拼命训练部队,想一切办法加强火力,改变战术;对它一点也不能松懈,然后才能将其战胜。这几天我均本着这点精神教育干部。”
《孙子兵法》上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陈赓多年的用兵之道,也在于此。
9月2日,陈赓到志司报到,那时志司驻地在伊川西北的空寺洞。这里原是一座金矿,陈赓曾在日记中描绘过:“洞深数里,两千磅的炸弹,也打它不穿。住甚安全,但潮湿特甚。”为了工作方便,大家在洞外山坡的树林中搭了许多草棚,彭德怀和陈赓等领导人,也都住在简陋的草棚中,除了一张行军床和挂满板壁的军用地图外,草棚中几乎一无所有。
两个星期后,志司搬迁到平壤以西的桧仓金矿。矿洞很深,到处滴水,迷宫似的洞里伸手不见五指。陈赓和彭德怀、甘泗淇、邓华一起,住在距离洞口20多米的矿洞里面,薄木板隔了四个不大的房间,每人住一间。
那时陈赓身体一直不好,洞子里缺氧,呆的时间一长,必然头昏脑涨。在陈赓的日记中,经常有这样的记载:
“洞居,潮湿又黑暗。曾几次想出洞换换空气,终因警报,不能远离。”“洞中氧气缺乏,使人头痛欲裂,窒息得呼吸不来,但仍是开会。”“会完结。人在病中。”“昨夜失眠,下夜一时尚不能入睡。……”
尽管工作条件恶劣,生活苦,病痛多,陈赓的心情是愉快的,他的乐观活泼的天性,深入基层、平易近人的作风,给紧张而严肃的志司机关带来一股新风。
陈赓在全军高干的第一次亮相是在9月9日那个著名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
为了总结第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彭德怀召开各兵团司令员、政委、各军军长、政委参加的党委扩大会。彭老总首先诚恳地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然后,他讲评各兵团、各军的作战情况,高度赞扬了第三兵团第12军第31师第91团,该团打得最远,到了37°线,在困难的情况下,团领导坚毅沉着,机敏灵活地带领全团,胜利地从敌后安全撤回。当讲到第60军时,彭德怀表情严肃了,当场喊道:“韦杰、袁子钦来了没有?”第60军军长韦杰、政委袁子钦从后排站了起来,回答道:“我们来了。”彭老总来了气,大声责问道:“你们军长、政委是怎么指挥的?把一个师都丢了,造成我军建军以来极少有的惨重损失……”
彭老总越说越来气:“……郑其贵这个怕死的胆小鬼,惊惶失措,耽误25日一个夜晚的宝贵时间,竟然砸电台、烧密码,放弃指挥,把一个师近万名战士都不要了,一个人跑回来了……”彭德怀气得脸色发紫,两手发抖:“像这样的指挥员就是该杀头!”
会场的空气都凝固了,谁也不敢吭气,都低着头,绰号“王疯子”的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也沉重地低下了头,除了彭德怀粗重的喘息声,会场一片寂静。
邓华等几位副司令员很想缓和一下气氛,但又不敢劝说盛怒下的彭老总,邓华望着坐在门口的陈赓副司令员,悄悄靠过去,扯了一下陈赓,又悄悄说了几句话,谁都知道,陈赓同彭老总有几十年的深厚友谊,只有陈赓敢和彭老总开玩笑。
这时,陈赓慢慢地站起来,声音柔和,笑嘻嘻地说:“老总呀,开了大半天会了,大家动都不敢动一下。我看他们脸都憋红了,想出去小便都不敢,现在肚子里又提意见了,饿得不行了。你发这么大的脾气,一定也累了,我建议是不是休息一下?让大家小便、吃饭,吃饱后再开会,你再接着批评,好不好?”
彭德怀扭过头去,紧绷着脸,撅着个嘴,眼睛瞪着陈赓,陈赓还是笑眯眯地看着他,沉默好一阵,彭德怀才说:“你陈赓肚子饿了,那就吃饭吧!”说完站起来走了。
彭德怀离开会议室,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七嘴八舌地对陈赓说:“陈司令员,你可救了我们了,我们真是憋着尿也不敢出去。”
陈赓笑着说:“你们赶快去尿尿,不然一松气,就尿裤子了!”
凝重的气氛消失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又热闹起来。许多过去不认识陈赓的志愿军将领们大多是通过这次会议对这位新上任的和气幽默的副司令员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60军和180师领导的错误,陈赓决不姑息,他多次指出,必须严肃处理,并在部队中进行教育,吸取教训。会议结束不久,根据陈赓的意见,60军军长韦杰被撤职,180师师长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均受到军法处置,转业到地方工作。
作为分管作战的副司令员,陈赓把主要精力放在协助彭德怀考虑作战方面的问题上。志司副参谋长王政柱将军后来回忆道:“经常见陈赓手里拿个棍子,在树林里面到处跑,下雨了,他用棍子敲敲树干,‘哗’的落下一阵雨水,看见鸟儿、虫儿,也乐得像个孩子。他没什么架子,遇到什么人都能聊聊,同谁都谈得来,他地位仅次于彭老总,可经常开玩笑,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连彭老总都说:‘我们的陈赓同志是个乐天派将军哟。’可是在研究作战问题时,他这个人可是顶认真的,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作战参谋们要准备充分,否则陈赓要批评的,工作如果没告一段落,他连饭也不吃,常常饭菜凉了再热,端上端下几次。对于工作,他是急性子,这一点和彭老总一样。”
1951年的秋季来得早,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枯草萋萋。我军连续粉碎敌军局部进攻后,战线仍基本上胶着于三八线南北地区。为了破坏我军防御的稳定性,美空军对我实施“绞杀战”,力图分割我军战场和后方,切断我军运输补给。同时,敌人又实施灭绝人性的细菌战,妄想陷我军于瘫痪之境。
陈赓并不怕穷凶极恶的敌人,他最感到心情沉重和压抑的是,我军自己在科学技术上的落后。由于部队既缺乏现代化装备,又缺乏文化素质高、精通军事科技的人才,许多本可以打胜的战斗却眼睁睁地看着敌人逃掉;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只能挖坑道先躲起来,这些情况一次次地刺激着陈赓。如何改进我军的技术装备,如何培养前方急需的能维护和使用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军事工程师,这些成为陈赓朝思暮想的问题。他在是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
“……从十三号起,敌在我六十七军正面展开了四个师……经过八天作战,敌虽攻占了我一些高地,前进约五公里,但死伤惨重,我阵地前敌遗尸累累……阵地化成焦土,树林不翼而飞,但其结果亦不过如此而已。
在这次战斗中,证明近代作战,阵地是可以攻下的,但代价是非常惨重的;另外证明我军若是装备改善,能操有制空权,美国是完全可以击败的。在现在情况下,敌要把我赶回鸭绿江,那是幻想;但我想把美敌赶下海去也是不容易。这证明战争将是持久的与艰苦的。我们准备长期坚持吧!逐渐改善我们装备与交通,争取最后胜利。”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志愿军指挥机关里经常议论的题目自然是如何对付敌人技术装备上的优势。人们最恨的是横行霸道的敌人空军,有一次,作战参谋们又在争论,有些同志主张大力发展中国的空军,“训练几万名驾驶员”,一些同志则反对这种主张,认为我国经济现状不允许,有个同志不以为然,抢着说:“我们就是卖了裤子也要大搞空军!”在一旁静听的陈赓幽默地反驳道:“裤子还是得要,那个东西露在外边也不好看。”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1951年9月30日,当听到我空军在朝鲜战场上初战告捷,陈赓喜上眉梢,他在日记中热情欢呼:
“三次空战均获得胜利。初出茅庐的我空军一开始就是在战斗中锻炼,前途不可限量。”
陈赓认为,发展空军很重要,但需要一个过程,他主张在发展空军的同时,要强调炮兵的作用,他说过,只有炮火占压倒优势时,才能保证步兵的进攻。
转眼到了1952年3月,古城北京的积雪融尽,杨柳树悄悄吐出毛茸茸的叶芽,尽管天气乍暖还寒,可一群群冲向云天的欢快的鸟雀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
在中南海居仁堂总参谋部办公地,刚到任不久的副总参谋长粟裕将军正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伏案办公,他瘦弱的身体几乎被桌子上堆满的公文遮掩起来。几十年艰苦的战争环境,使用兵如神的粟裕将军积劳成疾,1950年,他不得不在南京的医院里躺下来。那时候,毛泽东面临朝鲜战争的急转逆势,首先想到派足智多谋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带兵赴朝作战。当毛泽东得知粟裕患病住院,才电召林彪北上,结果让毛泽东深感失望,林彪怯战托病,推辞带兵入朝。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仍不忘专门写信问候粟裕。此后,毛泽东委派周恩来和朱德到南京探视粟裕,把拟调粟裕进总参的意见当面告诉他,毛泽东十分了解这位井冈山老战友的过人才智,总参谋部的工作快把聂荣臻压垮了,正需要粟裕这样身经百战又善于思考的将才来分担。
1951年10月,毛泽东签署了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副总参谋长的命令。
年底,粟裕偕夫人楚青和年幼的孩子,带着简单的行装,乘火车北上赴任。
没有想到,火车刚进山东省,粟裕的右臂突然疼痛欲裂,他咬紧牙关,汗水一会儿就湿透了内衣,楚青急得手足无措,连声问:“没事吧?”
粟裕痛苦地紧闭双目,轻声说:“不要紧,老伤口又发作了,1934年,在闽东,敌人打伏击,留给我的纪念。”
一到北京,粟裕立即被送进北京医院,不久,那颗在粟裕身上呆了17年的弹头终于被取了出来。
病愈后,粟裕立刻向聂荣臻报到。两位在中央苏区时就相识相知的老战友,久别重逢,分外高兴,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毛泽东亲自给粟裕安排了工作,他对周恩来和聂荣臻说:“华野在组建华东军区空军的工作上很有成绩,粟裕同志对空军和海陆空联合作战有研究,就让他负责海、空军及多兵种作战事务吧。”
当时的总参工作真是千头万绪,且不说要随时处理朝鲜战场上送来的各种紧急军情,就全国而言,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特别是向西南进军和大规模的剿匪,向西藏进军,准备解放沿海的重要岛屿,等等。军队一方面要向现代化和正规化迈进,要加强兵种和军事院校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因为大规模的战争已基本结束,军队需精简整编,众多成建制的部队要转入到生产建设战线中去。
在这种高度紧张、繁忙的工作中,粟裕和聂荣臻、罗荣桓等总部领导密切配合,高效率地处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集中精力考虑海、空军及多兵种建设问题时,粟裕深感亟待扭转我军极为缺乏专业技术干部这种现状。他在一个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完全统一的现代化国防军,必须从培养干部做起。他说:“只有勇而无谋不能成为将才,现代战争要求各级指挥员不仅有勇,还要有谋,谋要有各方面的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