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lovefish 于 2010-3-23 23:26 编辑
很久以来的母校情结,一直萦绕在脑中,时不时地在某个发呆或宁静的时刻就会想起。 想起那刚入学就慢慢熟知的,南岗,道里,道外,太平,开发区,四年的习惯养成无论去哪儿,首先要问这个地方属于哪个区; 想起那唯一地标-军工大院,南通大街,一曼街,文庙街,还有那围绕学校而流的马家沟; 想起学校正门的文庙,八一宾馆,船舶电子大世界,极乐寺还有那每年一次的庙会; 想起我永远的5#329,哈尔滨那温馨的小窝,一辈子也忘不了; 想起那缘来奇妙而绑定的联谊寝兄弟们,初入大学时的陌生,懵懂,大学生活的琐事,幸得他们的帮助才会顺顺利利; 想起我的好姐妹,每天总是踩着上课铃声进入教室;每次总在课下不顾形象地哈哈大笑;每晚总在整个楼道都熄灯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还在饶有兴致地讨论某个话题而大笑不止; 想起我们一起背着书包游走在1#,11#,21#,31#,41#的教室和楼道里,游走在上课、下课的路上; 想起我们第一次进入日字形的11#,找教室转晕了方向,想出教学楼,又转晕了方向;此种现象被各届师兄弟姐妹认为“正常”; 想起那熟悉的上课铃声-军号声,这个声音伴随了4年的学习生涯; 想起11#的毛主席雕像,31#的陈赓像,高大,雄伟,古朴严肃的教学楼,还有11#,21#,31#,41#,51#那象征各个领域的飞檐上的飞机,坦克,骑士…; 想起曾经的2,4,5,6,7食堂,在那个非常时刻,我们曾经一度下课分两个点,为的就是缓解暂时的就餐压力; 想起宽敞明亮的大美和二美,我们经常在老地方就坐,吃饭,聊天;怀念那里的味道; 想起大学生助学超市,虽然不能媲美家乐福,却也大大方便了学生们; 想起了路边的水果摊,零食摊;“老板,来一块钱的瓜子,来三块钱的饼干…”很是受女生们和那些爱吃零食的男生们的欢迎; 想起夏天那正宗的5毛一根的马跌尔大冰棍和冰天雪地零下二十几度这个超级大冷柜中摆在路边的娃娃头雪糕;下了自习,女生几人一行,走到跟前腿就迈不动了,7毛一根,比夏天便宜!吃...在冷的睫毛都可能结冰的时候,吃着雪糕,别有一番滋味! 想起11#后面的操场,曾经的军训和晨练,早操,体育课场地,一到12月份就被一层又一层的水浇灌结冰,一层又一层,没人知道有多少层,只知道在上面滑冰的感觉很好,冰天雪地,冰刀接触冰面的噌噌声,直到现在也忘不了; 想起41#前那足够大的3个草地足球场,还有数不清的篮球场地。生命在于运动,晨练时或傍晚课下,运动场上满是学生,期间不乏老人,小孩; 想起体育馆里的室内游泳池,四季常温,就算是冰天雪地,我们也能尽情的在水里畅游; 想起军人服务社,在那里买了这一生第一双棉靴(军工产品,质量就是好),从此对这里的产品质量相当的信任; 想起经常去光顾的离学校最近的家乐福,(曾经在非典时期,还偷偷跳墙去逛O(∩_∩)O~);还有仅对会员优惠的普尔斯马特; 想起从刚上学就听学长说的,要逛就去秋林(当时还以为是个旅游胜地),松雷,曼顿,哈一百。此后的日子我们也时不时地穿梭于这几大商场之间; 想起学校北门对面的哈尔滨游乐园,曾经在那里,我们体验到了几块钱一次的过山车,激流勇进,海盗船,摩天轮...还有整个夏季傍晚时分免费进园游玩的机会; 想起开发区的龙塔-亚洲第一高钢塔,站在11#5层的窗口,可以看得很清楚。尤其是到了晚上,自习的间隙,远望着霓虹变幻的龙塔,思念,想家的感觉更加强烈; 想起哈一百对面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看着鸽子在教堂周围盘旋,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想起那条著名的步行街—中央大街,两旁典型的欧式建筑,让人沉醉。走在溜光深黑的步行石上,仿佛踩着历史的年轮,耳边仿佛响起历史的回音; 想起中央大街尽头的松花江、松花江上的公路和铁路大桥,松花江上的游轮,松花江对岸的太阳岛; 想起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那是为了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1957年的特大洪水,于1958年建成的,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经历过98,站在罗马式回廊包围的塔下,仍能感受到军民团结抗洪救灾的豪壮; 想起那每年一到冬天都在街道两旁矗立的冰雕,仿佛置身在冰的世界,晶莹剔透,从此对冰雪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 想起每年一届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冬天,冰雪在这里成了绝对的主角; 4年的青葱岁月。快乐!天真!梦想! 冬天…寒冷…冰雪…让我永远的想念这个城市--哈尔滨。 宏伟的1#,威严的11#,雄伟的21#和21#B,静谧的31#,古朴的41#,神秘的51#,那独特的军号声,让我永远的怀念我的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