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让“工程制造”永立时代潮头 [打印本页]

作者: 火焰心    时间: 2010-12-24 08:45     标题: 让“工程制造”永立时代潮头

———从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看我校学生“创新后效应”
2010-12-23
  

  编者按:前不久,2010年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在亚洲区预赛斩获金奖并晋级2011年全球总决赛,东北地区仅此一支。水珠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ACM/ICPC比赛虽然只是各项赛事中的一个,但其从弱到强的轨迹却折射出我校创新文化的深层次影响。
阿里巴巴的“英雄帖”
  不久前,计算机学院大二学生袁喆收到了来自阿里巴巴的“英雄帖”。因为他在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上不俗的表现,所以马云用“英雄帖”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小英雄”的惺惺相惜。这张“绿卡”意味着他的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该公司,只要他愿意,毕业后随时可去实习或工作。至于这只脚踏进还是退出,决定权完全掌握在袁喆手里,因为,前方也许还有更好的选择等着他。
  ACM/ICPC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由袁喆、胡光、刘俊峰三人组成的团队以优势总分数成功晋级2011年全球总决赛。这枚刚刚在ACM/ICPC五个亚洲区的预赛上斩获的金牌,是我校在该比赛中首次夺金。作为世界名牌大学的俱乐部和程序设计高手的练兵场,ACM/ICPC自然成了著名IT企业关注的焦点,难怪IBM、百度、谷歌等都将目光对准了获奖选手,并向他们频频伸出“橄榄枝”。
  袁喆并不是第一个受到知名企业关注的学生,他的师兄程劭飞在本科毕业后就去了微软中国工程院,成为当时该公司招聘的唯一一名本科毕业生。在面试中,程劭飞表现不错,但想优中选优的考官还有一丝犹豫。考官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你参加过创新活动或比赛吗?”程自信地说:“ACM/ICPC。”考官问了个图论的问题,程对答如流,并与考官展开讨论。面试还未结束,考官就对他说:“小伙子,来微软咱们继续讨论吧!” 程劭飞能在求职过程中立于潮头,来自于他出众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用他的话说:“软件工程、软件测试、MFC、API等很多知识都是我从课堂上学不到的,如果不参加ACM/ICPC,我也许永远都接触不到。考官看重的是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作者: 火焰心    时间: 2010-12-24 08:45

从2005年至今,ACM/ICPC哈尔滨工程大学代表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校园内扎根、成长、开花、结果,越来越火。队员中签约淘宝、腾讯的并不鲜见,不少人被保送到北航、浙大、哈工大、本校等读研深造。ACM/ICPC仿佛是大力水手手中的“菠菜”,给队员增加了能量,使他们无论求职还是升学,都力量非凡,能力出众。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ACM/ICPC带队老师俞经善教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包括ACM/ICPC在内的竞赛和创新活动带给学生最深远的影响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数据结构、图论、算法等很多在比赛中需要的知识并不都在课堂讲解,队员都是一边做实验,一边找资料自主学习的,没有人手把手地教他们,只会告诉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之后自己去学。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对他们继续深造,还是工作,都是最可宝贵的核心竞争力!”
   “以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梦想”是我校培养创新人才最具特色、最见实效的“招数”之一。我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赛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不满足于课堂理论知识,积极自主学习,其产生的“后效应”之一就是可以作为终生财富而享用不尽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未来成为备受欢迎的“香饽饽”,永立潮头。
生活中的“蝴蝶效应”
  今年博一的张文涛与ACM/ICPC结缘始于2004年他刚上大学时,从那刻起,ACM/ICPC仿佛是一只扇动着翅膀的蝴蝶,在他的生活中引发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刚上大一那年,闲不住的张文涛特别想参加一个关于创新的社团或竞赛,但初入大学的迷茫让他一直没找到门路。偶然一次,他参加了由几位师兄组织的ACM宣讲会,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但他有个感觉:想参加。考虑到比赛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次“招兵”只选择了成绩优异和C语言基础好的同学。成绩平平的张文涛着实郁闷了一阵子,但他转念一想:虽然不吸收我,但不会拒绝我去听课吧。于是,他开始了“蹭课”,相关培训和讲座场场不落,还时常就比赛问题短信“骚扰”师兄,追着师兄打了一学期的电话。当初参加培训的同学有不少退出了,张文涛却坚持到了最后。当师兄把实验室的钥匙交到他手上时,他为自己终于“蹭”进ACM团队而感到小小的骄傲。
  我校在2005年亚洲区预赛的网上选拔赛,没有进入现场赛;2006年进入亚洲区预赛现场赛;2007年获铜奖;2008年获银奖;2009年获1银5铜;2010年全球总决赛亚洲区的预赛上获得金奖。一路走来,脚步踏实,稳扎稳打。确切地说,张文涛是伴随着ACM/ICPC一起成长的,他所在的三人团队曾在比赛中赢得第一块铜牌,实现了“零的突破”。因为表现突出,他获得了“个性化保研”的资格,并一路直博。这对于成绩并不突出的他来说,真是难以想象的惊喜。ACM/ICPC悄然改变着他的生活,甚至命运。
作者: 火焰心    时间: 2010-12-24 08:55

如今,张wentao是学校三十余名“科创导航员”之一,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创新工作,今昔对比,他不无感慨:“现在的大一新生真是太幸福了,在宿舍里,科创导航员就提供服务,班里有专门的‘科创 员’,这么好的环境,还犹豫什么?”

  尽管因为年龄限制,他已不参加ACM/ICPC比赛,但这几年他并没闲着,一直负责赛事的组织安排及各种协调工作。他和团队一起开发的“考试评判系统”,由计算机实现自动评测,随机生成试卷,提高考试效率,这套系统自2007年开始,已更新到第三个版本,相当成熟。
  实施“个性化保研”以来,我校已有200余名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为让创新型人才有更自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还建立了创新奖励、创新学分等一系列“学生科技创新支持机制”,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个性化发展,全校上下不遗余力,为学生科技创新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支撑体系。
  提到未来的打算,张文涛说:“像我目前的情况,进企业保证没问题,但我对ACM/ICPC有感情,挺想和我的团队一起把它做大做强,做成我校的一个品牌,如果ACM/ICPC需要我,我就会留下来!”看着张文涛的笑脸,不禁让人想到xin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一句话:“做一件自己真心喜欢并能为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会让人真正拥有幸福感和成就感。”从某种程度上讲,创新意识已经融入学生们的血液,使他们的行为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并惠及他人,创新意识悄然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而这也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又一“后效应”。
胡光的“瓷砖理论”
  “寒假期间,算法学社将进行算法培训,想参加的同学请回短信。”胡光群发这条短信两小时之内就有三十余条短信回复。还没到寒假,胡光的假期就已经被预定了,作为算法学社的主席和ACM/ICPC亚洲区域赛金奖获得者之一,虽然他只是个大二的学生,但作算法培训已有一年。
  算法是包括ACM/ICPC大赛、数学建模大赛、机器人仿真比赛等很多比赛都涉及的考试项目。算法学社的成员来自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机电学院等。每个星期天的下午,在21B514教室,成员都会根据事先短信通知的培训内容,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来上。这个课堂不用签到,全靠自觉和兴趣,凡是来上课的同学都是真心喜欢并真正受益的。ACM团队建立算法学社,发挥自身优势派人培训,初衷是想让更多对算法感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使更多人受益。待培训结束后,成员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比赛,当然也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参加ACM团队。“ACM团队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招新、培训和训练都采用老队员带新队员的模式。算法学社成立的目的是依靠我们的手,推动ACM比赛的同时,也推动其他比赛的开展,” 胡光说道。目前在学校68个学生社团中,与科技创新直接有关的社团占三分之一。
作者: 火焰心    时间: 2010-12-24 08:56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曾说:“我们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创新中受益、在创新中成才。”胡光切实感受到创新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并总结出一个“瓷砖理论”—————假设学校是一座砖厂,生产的砖头都一样,那么用人单位用哪一块都可以,凭什么会选你?而我们学校经过创新活动等种种工艺的锻造后,将学生变为一块瓷砖,那就会有不可替代性,何愁销路?作为学校创新政策和创新活动的受益者,胡光也想为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出一份力,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并将创新活动进行到底。一个有凝聚力的人往往可以影响周围的一批人,带动一个环境,甚至建立一种文化。
       校长刘志刚在2010年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画卷—————“我有一个梦想,若干年后,学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哈工程所有学子在学期间都参加过至少一项科技创新活动;我有一个梦想,若干年后,学生科技创新成为学校品牌,当人们提及学生科技创新时,都知道有一所哈尔滨工程大学;我还有一个梦想,若干年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学校名片,当人们论及精英人才培养时,哈尔滨工程大学会得到同行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 当创新活动产生了这样“全民运动”的“后效应”后,上述画卷将不会仅仅是个梦想。
不为创新而创新
  创新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创造力得到保护、想像力得到激发、洞察力得到宽容的过程。创新教育是为了让青年学子拥有自由的心灵、独立的思想、大胆的想象以及勃发的创造力,而学校则是要为这样的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
  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强调:“创新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学校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的目标定位,坚持‘工学’并举、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和氛围。”近年来,学校对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总投入金额超过500万元。随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在学校层面大力支持的同时,各院系也从政策与资金上进行配套支持。其中,各院系配备兼职指导教师每年600余人次,提供学生专用创新实验室平均每年80余间,平均每年支持学生学术科技类社团活动近百次,组织“大学生科创沙龙”等各项科技创新类培训每月平均26场次。目前共有25个开放的展厅,面积达17757平方米……正如一所名校需要长期积淀一样,我们的创新之路也是点滴积累中伸向远方。
  文到结尾,想起了俞经善教授在其刚出版的ACM培训教材前言中所说的:“竞赛的目的是什么?竞赛仅仅是竞赛,或者可以当成一个促进学习的手段,但最根本的出发点还得回到教育本身。希望借助比赛来从另一个方面施教,带给学生另外一些东西,如:合作与竞争,团队与个人,理论与实践,责任与信任……”笔者认为,创新的目的亦如是。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点,才会让每个身上打着“工程制造”烙印的学生以此为傲,并永立时代潮头!
作者: 上将    时间: 2010-12-24 09:04

支持工程队!
作者: hrbeu    时间: 2010-12-24 09:05

很强悍,在大学都做些动手的工作,毕业后收益无穷。
作者: 火焰心    时间: 2010-12-24 09:09

很强悍,在大学都做些动手的工作,毕业后收益无穷。
hrbeu 发表于 2010-12-24 09:05



    可惜我们没机会了,没赶上好时候啊!
作者: 上将    时间: 2010-12-24 23:23

你那专业,不提也罢...-_-#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