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打一张“哈军工”名片和冯洪滨建立“哈军工纪念馆”提案
[打印本页]
作者:
hrbeu
时间:
2005-6-20 09:31
标题:
打一张“哈军工”名片和冯洪滨建立“哈军工纪念馆”提案
2004年 10月 10日 星期日 《哈尔滨日报》新闻周刊文章
“哈军工”对于哈尔滨人来说是个有感情的词儿。每当听到将军们的履历里读出它,每当坐车路过这一站,心头都会热热的。一位政协委员郑重建议建立纪念馆———
打一张“哈军工”名片
本报记者叶勇戴刚
提起“哈军工”,生活在冰城里的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词儿,代表一个约定俗成的地名,更是许多将军们履历里的重要一页。提到这个词儿,哈尔滨人会感受到一分神秘与庄严。
近日,省政协委员冯洪滨“翻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提案建议建立“哈军工纪念馆”,让“哈军工”3个字成为这座城市的另一张名片。此事一经提起,得到了诸多“老军工”们的赞同,一位上世记60年代就读于此的老教授说:当时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对人才培养、部队建设、军事装备研发有着非常大的功绩,一些优良的教学经验、理念、方式等不能丢失,应广为人知。
东方的“西点军校”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史中记载:“哈军工”原为驰名中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亦称“哈军工”,1966年改制,1970年“哈军工”分建包括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内的6所专业军事院校。
从1953年始建到1970年,当年的“哈军工”是一所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军事院校,在西方被誉为东方的“西点军校”。其招生制度、用代号表示的专业、所从事的研究和学生分配去向等等,无一不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至于时隔30多年在华夏大地还可以经常听到“哈军工”的声音。
1950年爆发的朝鲜战争中,由于技术装备的落后,志愿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此,新中国的领导者们深切地意识到:要打败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敌人,没有高水平的技术装备不行———技术、兵器是决定现代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适应现代化战争,建设现代化军队,必须要建立一所综合性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培养技术军官。”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与推敲,1952年3月18日,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委呈送了《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经朱德、周恩来、林彪审阅同意,这份报告送达毛泽东,26日,毛泽东做出批示:“同意”。
6月中旬,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陈赓奉命从朝鲜回国,担起哈军工院长一职。学院从原苏联请来了以奥列霍夫中将为首的上百位苏联军事学院教授和专家。并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全国调进了78名教授、专家,又从部队抽调232名大学毕业生到校任教。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大会隆重举行。毛泽东主席亲颁训词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
1961年,军事工程学院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9所重点大学之一,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在“哈军工”存在的13年里,培养了10867名学生,完成了数百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军事科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哈军工”走出百余将军
据“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五期学员王世荣老师介绍,当时在校内共分海军工程、空军工程、炮兵工程、装甲兵工程、工兵工程5个系,校内分教学区与生活区,进入时要出示不同的证件,一般的人是很难进入教学区的。
王世荣老师回忆,当时的教学条件相当先进,对于学习要求也相当严格。由于政治、身体、学习等原因,一个班内只有一半人能够读完全部6年的课程而毕业。
王世荣老师讲:当年的“哈军工”学生毕业后,作为军事工程师走上了不同的重要岗位。他就曾在上世纪60年代与其他同志共同完成了当时国家绝密的重点科技顶目:鱼雷快艇射击指挥仪。
军工历史上有名的学员———谭国玉毕业后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在黄河上架桥。这项任务重要而艰巨,周总理曾亲临现场检查督促。水上作业用的苏制90型艇,一入激流就翻船。在分析原因时,苏联专家断言是驾驶技术问题,谭国玉则断言是黄河漂浮物太多缠绕螺旋桨导致翻船。苏联专家建议调来更先进的150艇,该艇号称在世界上任何险恶的河流中都能安全行驶。谭国玉说:“世界上只有中国有黄河,150艇在黄河上行驶也不行。”两人针锋相对,形成僵局。结果恰如谭国玉所说:150艇下水很快翻了船。就在苏联专家束手无策时,谭国玉创造了一种新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工程兵领导当场给谭国玉记了三等功。黄河桥很快顺利建成。“世界上只有中国有黄河!”被许多人记在了心里。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负责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军某实验基地“哈军工”毕业生在基地和场区两级领导干部中占1/4,在处、所两级领导干部中占1/2。基地司令和三个场区的司令以及一、二场区的副司令都是“哈军工”毕业生。
在采访中,记者得到了这样一份资料记载:从1953年的“哈军工”到脱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1966年,共招收学员13期,这期间共培养了238位上将、中将、少将。他们当中大部分是高科技工作者,形成了“将军院士”、“将军教授”的独特景观,另一部分则是国家党、政、军各重要部门的负责人。
而荣获“两弹元勋”光荣称号的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任新民院士和受到解放军四总部通令嘉奖的钱七虎等8位哈军工校友,是“哈军工”众多璀璨明星的缩影和光荣代表。
提案建立“哈军工纪念馆”
9月底的一天,记者来到“哈军工”地区,打算寻访一些当年辉煌过后的痕迹。但在“军工”院内,除了偶尔的几个“军工”字样外,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威武身影。
对此,省政协委员冯洪滨写提案建议建立“哈军工纪念馆”。他在提案中指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淡化,而且声誉日隆,他对中国的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层次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在谈起哈军工时曾饱含深情地说“我们不应该让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创建起来的‘哈军工’在历史上湮没无闻。”
冯洪滨委员的提案内容包括:在哈军工原址建立“哈军工纪念馆”,将其建设成为全国重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征集“哈军工”的英雄事迹、手稿、勋章、奖章、照片、报道、军装、电影胶片、纪念物;成立“哈军工”研究会,系统研究“哈军工”卓越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育英才的教育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哈军工”的现实意义……
冯洪滨委员的这份提案得到了很多老军工的赞同,同时,该提案已被转到有关部门研究。据了解,“哈军工”在我国各地有着诸多的校友会,据哈军工校友联谊会会长尚法尊讲:“哈军工”当时的办学指导思想非常成功,为树立学员优秀的军事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态度,形成了一套非凡的政治工作体系。
哈军工北京校友会理事长、原国务院副秘书长和国务院参事室主任徐志坚在电话中向记者介绍:“哈军工”在我国的军事院校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立“哈军工纪念馆”对新中国的军事院校史十分必要。建立“哈军工纪念馆”也是对当年的“哈军工”的一种爱护与关怀,对当年的老军工们也是一种安慰与鼓励。徐老讲:当年的“哈军工”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所综合军事技术院校,对国家后来的军事工程技术与作战战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不应该忘记“哈军工”对我国国防事业作出的贡献。
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说:“在‘哈军工’创办伊始,毛泽东主席就为学院亲颁过训词,军委也向学院授过‘八一’军旗。无论何时回顾这些,都会让人感慨万千:从1952年的一份报告到1953的大学开学,一年多的时间,这所学院的创建几乎动用了全党、全军的力量。”
尽管修建“哈军工纪念馆”目前只是一个提案,并没有走上日程,但我们应该相信,“哈军工”这个词对于哈市人来讲并不应该只是地名而已,它更应该带给我们的是一段历史、一段辉煌。
摘自2004年10月10日《哈尔滨日报》新闻周刊第一版
附件: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冯洪滨关于成立“哈军工纪念馆”的建议之政协提案(节录)
成立“哈军工纪念馆”的建议(节录)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冯洪滨
2004-09-01
驰名中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亦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迁离哈尔滨已有34年,现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当年哈军工是一所蜚声国内外的著名军事院校,在西方被誉为东方的“西点军校”,他的招生制度、用代号表示的专业、所从事的研究和学生分配去向等等,无一不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以至于时隔30多年在华夏大地还可以经常听到哈军工的声音。从遍布各地的哈军工校友会、哈尔滨原校址延续至今,约定俗成的地名“军工”,到“军工白酒”,“军工服务社”等,到处都闪耀着哈军工强大的生命力。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陈赓大将,从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回来,向中央汇报时说,不是我军不能战,而是装备太差,导致与敌人相持时间过长,伤亡太大。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雄才伟略,决定建立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以改变武器装备落后状况,为我军培养未来的科技人才,为打赢未来反侵略战争做好物质准备。哈军工从苏联请来了以奥列霍夫中将为首的,上百位苏联军事学院教授和专家。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哈军工从全国调进了100多位知名教授和专家。哈军工确实办成了一所前所未有的高素质大学,开创了中国从未有过的学科和专业,并在相当一批学科方面走在中国教育的前列。最为重要的哈军工继承了我军思想教育的优秀传统,创造了培养英才的高效教育机制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宝贵的财产至今对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全国人民,和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毛主席曾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的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始建于1953年9月1日的哈军工到脱离军队序列的1966年,共招收学员13期,毕业生10,867名,共产生100多名将军,近百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两院院士25名,15大和16大中央委员15名,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各1名,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名,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6名,现职上将2名,10多名中将。荣获“两弹元勋”光荣称号的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任新民院士,和受到解放军4总部通令嘉奖的钱七虎等8位哈军工校友,只是哈军工众多璀璨明星的缩影和光荣代表。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淡化,而且声誉日隆,他对中国的影响之大,涉及面之广,层次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江泽民主席于1991年视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时,对光荣的哈军工给予充分的肯定。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在谈起哈军工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们不应该让当年老院长陈赓同志在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关怀,支持下创建起来的哈军工,在历史上淹没无闻。”为传承英雄的哈军工精神,永远塑造我军军魂,凝聚人民军队浩然正气,郑重建议:
1. 在哈军工原址哈尔滨市建立“哈军工纪念馆”,并请中央军委主席为纪念馆题词。将哈军工纪念馆建设成为全国重要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
2. 地址拟设在原哈军工“八一楼”,即现在中国电子工业集团49所大楼[哈尔滨工程大学门前]。“八一楼”是哈军工标志性建筑,是军工主体建筑竣工之前就存在的地标式建筑,是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居住过的地方。既有纪念意义又有鲜明的代表性。
3. 成立哈军工纪念馆筹备委员会,拟请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领导筹建工作,请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等健在的老领导和哈军工校友会参加。
4. 征集哈军工的英雄事迹、手稿、勋章、奖章、照片、报道、军装、电影胶片、纪念物。在哈军工纪念馆中悬挂所有英雄人物的照片和使用过的物件,完整记录哈军工对国防建设建树的功勋,永远激励后来者高举军工精神的火炬,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做出贡献。
5. 在纪念馆门前建立哈军工创始人、首任院长陈赓大将铜像。
6. 成立哈军工研究会,系统研究哈军工卓越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育英才的教育思想、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哈军工对现代的积极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
wmy7018
时间:
2005-6-21 07:44
老校友很赞同,但是不知道年轻的校友是何态度了。
作者:
tantan01
时间:
2005-6-22 07:55
应该勇敢的扔掉这个名义!
很反感总是抱着“军工”的名头,
其实我们早就不是什么军工了
我们是哈工程!
作者:
wmy7018
时间:
2005-6-22 08:06
哦,原来是这样。这个名义有什么不好呢?毕竟是哈军工的后代。
作者:
tantan01
时间:
2005-6-23 08:14
Originally posted by
wmy7018
at 2005-6-22 08:06:
哦,原来是这样。这个名义有什么不好呢?毕竟是哈军工的后代。
这个名义不错
但是有点宣传过滥了
我们这里这是个原址
可是说是后代
但真正继承的太少
还是另立门户的好
省的惹来口舌之争
作者:
wmy7018
时间:
2005-6-26 15:35
也不是什么口舌之争,心态放平和些就不会争。
作者:
tantan01
时间:
2005-7-2 18:26
与其让别人说咱们死咬那个名声
宁愿勇敢的抛弃他
作者:
wmy7018
时间:
2005-7-3 07:49
历史毕竟是历史,任何人改变不了,所以不可能放弃历史。
作者:
天若无情
时间:
2005-7-5 08:57
看以后吧。。。
作者:
wmy7018
时间:
2005-7-5 14:44
也看现在呢。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