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在蝶泪和苦梦中追寻”——李商隐系列之一 家国悲酿就凄婉心
[打印本页]
作者:
菩提无树
时间:
2004-11-24 18:41
标题:
“在蝶泪和苦梦中追寻”——李商隐系列之一 家国悲酿就凄婉心
发信人: alisandy (alisandy),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在蝶泪和苦梦中追寻”——李商隐系列之一 家国悲酿就凄婉心
发信站: 两全其美 BBS (Thu Nov 11 08:33:13 2004), 本站(lqqm.net)
穿越平整的碧绿菜畦,走过两边枯草的田间小道,迷离着浑蒙的云天,渐次步入眼帘的是一通高大的碑,上书“李商隐之墓”,碑后一丘大大的土冢,淡极静极,这便是李商隐墓园了。
那一刻,心仿佛被紧紧攫住,几至于窒息。
1100多年前,就是坟丘里的这个人,用自己的泣血人生写就了流传千古的凄艳诗篇,又是这个人的别样诗文,铸就了一个大写的人生,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彻彻底底的纯粹的人。
唐诗在经历了盛唐和中唐贞元、元和之际的两个高潮后,面临难以为继的形势。笔补造化的李贺频频觅诗于荒郊古墓,苦吟成癖的贾岛常常流连于幽寺古刹,恢弘阔大的诗国变得促狭。就是在这个时候,李商隐以自己的生命绝响,为唐诗拓展出新的境界。
清初诗论家吴乔说:“唐人能自辟宇宙者,唯李、杜、昌黎、义山。”李、杜所辟,是前所未有的恢弘的盛唐气象、广阔的时代生活和人民疾苦;韩愈所辟,是以非诗为诗、不美为美的新境;李商隐所辟,则是人的心灵世界这一还未被前人深入表现过的领域。他的诗所独具的感伤情调、朦胧意境、象征暗示色彩,表现出内心深隐幽微的情绪。
对我来说犹如远梦一般的伟人,现在我离他是如此之近,似乎触手可及,能听到他疲惫而艰涩的呼吸,能触摸到他的灵魂血泪。但他又是如此遥远,超越了1100年的瞩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当人们不经意间吟诵着这样血泪写就的诗篇,又有几人真正读懂过诗后隐藏着的感伤、残缺、遗憾无比的心?
孤寡家世
苦痛历程
出沁阳市东行,不过几公里,便是李商隐墓了。
迎面是一通高大的石碑,上书:“唐故李商隐之墓”,不过这是沁阳市1998年9月23日立的,原碑立于清康熙年间。
碑阴处刻有“李商隐(约公元813~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唐怀州河内雍店(今河南省沁阳市山王庄镇新店村西南)人”。
包围着李商隐墓的,是房屋,乃至左右的菜畦和麦野,村人见我们一行人来到这里,一边窃语:“又是来看李商隐的吧?”
在时空穿越1100年后,李商隐能被村人所知,被后世所念,大概出乎义山先生的意料。
算来,他实在是那种“不得意”的人。
1100多年前,李商隐出生后不久,唐代短暂的“元和中兴”局面即告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河北方镇恢复割据、宦官专权日益加重、朋党斗争不断加剧以及回鹘、党项等少数民族经常侵扰的局面。文宗大和九年,由于文宗和宰相李训等谋诛宦官事败,还发生了一场“流血千门,僵尸万计”的甘露之变。武宗在位期间,可称大唐腹心之地的泽潞方镇公开割据。到宣宗后期,各地镇将杀逐主帅的事件层出不穷,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伏彼起。李商隐死后不久,终于爆发了浙东裘甫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李商隐所处的就是唐王朝在各种矛盾的交织与深化中走向没落的时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他的著名诗句正象征性地显示了唐王朝无可挽回的没落趋势。
说起来,李氏出身于一个已经衰落的大家族。从曾祖父起,连续几代都是寡母孤儿,形影相吊。曾祖父李叔恒未到而立之年就溘然长逝。曾祖母卢氏夫人担负起教育其子李俌的责任,到李俌以明经及第,并做了邢州录事参军的官职,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位孀母头上,李俌又因病早早辞世。她又含悲忍痛,担负起抚育孤孙李嗣的重担。“后十年,夫人始以寿殁,诸孤且幼”。待李嗣得殿中侍御史衔后,又撇下妻子与李商隐兄弟,死于江南做幕之地。这一年,李商隐仅十岁。十岁的他与母亲扶柩回到郑州荥阳,“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简直像个逃荒者。为了维持生计,母子只得“佣书贩舂”,艰难度日。
郑州荥阳距原怀州不足100公里,李商隐母子却无力将李俌与曾祖母的灵柩运回原籍安葬。这种接连三代孤寡的家世,失去家庭主要支柱后孤儿寡母所承受的负担以及经济上、心理上的极大压力,远比一般家庭持久而沉重。
不独如此,除了亲属三代孤寡的境遇,李商隐两位姐姐的命运也给了李商隐很大的影响。
李商隐的一位姐姐可能未婚早逝。他的另一位姐姐嫁到裴家后,由于流露出对丈夫的不满,不久就被遣回娘家,十九岁即郁郁去世。这种累世孑遗、贫寒无依的家世,使他从小在心理上积淀了许多悲剧性因子,诸如对人情冷暖的特殊敏感、强烈的孤独感和对前途命运的忧伤等。“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这些写于早期的诗中,就已流露出一般青少年少有的感伤。
命运多舛
中年病逝
西方有一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
在李商隐身上,恰恰是命运决定了他的性格。举凡研究李商隐的著作,提到李商隐时,几乎无一例外认为他悱恻缠绵、内向敏感、伤感多情等等,但李商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
家事的命途多舛自不待言,个人的事业前途也是一塌糊涂,这便是李商隐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了。
不到十岁父亲去世,他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他跟随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读经习文。16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綯交游,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体文)章奏之学,而“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曾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
在这几年中,李商隐一面积极应试,一面努力学习骈体文,在科举上虽一再失败,但在写作上则完成了由散体文向骈体文的转变。此后他很少再写散文。大和六年(832年)令狐楚调任京职,李商隐离太原返乡,曾入王屋山学道两三年。开成二年(837年)又赴科场,得令狐綯推荐,李商隐得中进士。
及第后,他一度赴兴元(今陕西汉中),入令狐楚幕。楚死,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其女为妻。当时朝中“牛李党争”尖锐,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被人视为李党。李商隐是令狐门人,却与王氏结亲,引起令狐綯等人不满,被攻击“背恩”、“无行”。次年他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先已录取,吏部报中书省复审时被刷落,理由是“此人不堪”,可能就与此有关。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出仕秘书省,为校书郎,不久调弘农尉,因触忤上司,怒而辞职。
会昌二年(842年),他再应书判拔萃科试,被授秘书省正字,但很快因母丧去职。服丧期满,重入秘书省。不久唐武宗死,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李党纷纷被贬逐。李商隐放弃京职,随李党郑亚远赴桂海,任掌书记之职,结束了“十年京师寒且饿”的生活。
李商隐最后十二三年,全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度过。他三次离家远游去做幕僚,三位府主对他都很器重,官职品级也逐步升迁,但始终只被视作一个文牍之才。其间李商隐也曾在长安任京兆府掾曹、太学博士等,为时均不久。
大中十年(856年)他随柳仲郢离开梓州回到长安,不久被荐为盐铁推官,出巡江东。在这次游历中,他写了一些以七言律、绝句为主体的无题诗和咏史诗,形成他创作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
大中十二年(858年),李商隐因病退职还乡。
从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他初次拜谒令狐楚于东都洛阳,踏入社会,总共十居幕府,地域遍及东西南北、中原边疆,长期过着辗转漂泊、寄人篱下、与家人远离的生活,使他时时有命运不由自主和天涯羁泊、孤单寂寞之感。
由于他先受知于牛党官僚令狐楚,考进士时得到令狐楚的推奖,令狐楚死后不久,又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并娶了他的女儿,这就招致令狐綯对他的疑忌、鄙薄,攻击他“忘家恩”、“诡薄无行”。特别是大中元年他随李党的郑亚去桂林,又遭到牛党的嫉恨,不但使他在仕途上长期沉沦下僚,而且在精神上受到痛苦的折磨。
应该说是悲剧性的时世、家世与身世,造就了李商隐的悲剧性格、气质与心态。他锐敏而纤细,多愁而善感,内向而缠绵。对时代、人生的悲剧命运,他常具有超前的敏感。面对甘露之变,他想到的是唐五朝荆棘铜驼的衰亡命运;参加博学宏词试落选,竟发出“一年生意属流尘”的悲叹。他提示人生悲剧的底蕴:“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壶中若是有天地,又向壶中伤别离”;“未知歌舞能多少,虚减宫殿为细腰”;“莫向樽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
他特别敏感,又特别执著。政治上连起码的参政条件都没有,却抱定欲回天地的匡国宏愿;明明感到环境一片冰冷,却仍怀着一片赤诚;明知爱情的无望,却仍然要作执著的追求。在仿佛无可慰藉中寻求一丝慰藉,甚至在彻骨、弥漫的悲哀中咀嚼悲哀中的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妨看作他这种悲剧性格、心态的写照。他的性格中本有豪放的一面。但环境的压抑和命运的折磨却使他变得内向、收敛,内心的矛盾痛苦无法公开宣泄,只能寄之于诗:“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传。”
生也凄凉
死也悲惋
李商隐命运究竟如何?后人凭借自己的想象进行了勾勒:
李商隐的灵柩,在前堂停放七天,等待亲朋好友来吊丧。除了弟弟羲叟之外,他已经没有什么亲人,几个姐姐早已先后离世。朋友中,商隐临终思念的几位里,只有崔珏从荆州匆匆赶来。
出殡那天,分外寒冷,雪下个不停,风刮个不停,满世界一派银色,给冷冷清清的送葬行列加重了悲痛。
李家坟地,四周遍植松柏树木,虽经风雪,依然郁郁苍苍。整个墓地被白雪覆盖着,只有一块块的墓碑,挺立在白雪上,使墓地增加几分肃穆与悲伤。
商隐的唯一儿子阿衮把供品摆在亡父坟前,开始焚烧纸钱,几个女儿放声哭起来。
那童稚的哀哭,像一把把利刃在绞割每个人的心!
羲叟跪下叩拜着,也痛哭起来,边哭边念叨着长兄生前的好处,撒手丢下弟弟的不该;弟弟尚未报答兄长的养育之恩。
李商隐的“九原知己”崔珏,规规矩矩地跪在坟头,叩拜后,焚烧着自己携带的纸钱和两首诗稿。突然,大声哀哭起来。开始,他边哭边讲说自己与商隐的相识、结交和在桂管(人名)幕府的共同生活。接着愤愤地责备自己与商隐在荆州相遇,为什么要匆匆别离!那一别,竟然成了永诀!
寒风卷着雪花,横扫墓地,撞击着挺拔无畏的石碑,发出阵阵低沉的呜咽。
崔珏抬起头,脸上泪痕斑斑,大声吟道: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乌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崔珏停住脚,站在原地,嘴里重复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忽然双腿一软,坐到雪地上,悲痛地哀嚎起来。那嘶哑、绝望的哭声,撕心裂肺,送葬人莫不动容。
雪越下越大,西北风越刮越猛,李家墓地笼罩在风雪交加之中,天地一色,苍松翠柏也变成了茫茫白色。
揪心的绝望的悲痛哭声,久久地在天地间回响着,回响着……
在所有的历史资料里,关于李商隐的死,只平静地记下这样简短的文字:公元858年岁尾或下年年初,李商隐在郑州寂寞地去世,享年不到50岁。
(未完待续)
大河报
2004-11-11 00:00:00
作者:
菩提无树
时间:
2004-11-24 18:45
发信人: alisandy (alisandy),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在蝶泪和苦梦中追寻”——李商隐系列之二 李商隐的数次恋情
发信站: 两全其美 BBS (Fri Nov 12 08:05:30 2004), 本站(lqqm.net)
如果你曾经深爱过,你就不能不提李商隐;如果你曾经在情场上失意过,你也不可能不提李商隐。
从1100多年前的李商隐后,似乎所有与爱有关的话题,无论得意失意,言必引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创造了一个关于爱情的“诗国”,在这里,他似乎把人间的至爱、把所有人对爱的感受一网打尽了。以致其后的一千多年间,热恋着的人们会想起李商隐的诗,为爱而沉沦着的人们也会以李商隐的诗自怜自伤。
客观而言,李商隐是一个高举爱的大旗的人,他也是一个张扬个人主义的人,他的一生似乎都在追寻着爱的理想,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但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禁欲主义的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李商隐屡屡被误读、被曲解,以致在很长时间都被打入“冷宫”。
玉阳学道 爱上女道士
“李商隐在他那个时代是被误解的人,尤其是感情上!”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员和洪范先生说。
按照和先生的考证,李商隐的感情生活有三个阶段:与女道士的恋爱仙梦;与柳枝姑娘的难圆情缘;与“元史夫人”的生死爱情。
“那该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和洪范先生说,“你想想,当时李商隐和宋华阳一个东山、一个西山,两个人相会一次要到两山之间一个叫玉溪的山谷,中间要各自走四公里的山路,全不顾狼虫虎豹,如果没有深刻的感情,他们不会这样做!”
两个人的恋情,最终以一个人怀孕被遣回长安,一个人被逐出山门而告终。
据南京大学钟来茵教授考证,义山23岁于河南玉阳山东峰学道。而玉阳山西峰的灵都观里,有一位姓宋的女道士,她本是侍奉公主的宫女,后随公主修道。宋姑娘年轻、聪明、美丽,因两峰之间的来往,很快就与义山双双坠入情网。当然,这种偷欢是不容于礼教和清规的。恋情曝光后,男的被逐下山,女的被遣返回宫。但真诚的相恋,往往终生难忘。李商隐晚年,宋华阳到西安,李商隐屡试不第,投在一个盐铁转运史手下当个小官,宋华阳知道后多次捎信,要与李商隐相逢……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正是“望帝春心托杜鹃”很好的脚注。华阳山的初恋,由于环境险恶,欢期幽会皆“来是空言去绝踪”(《无题》),来去飘忽,为欢短暂,并且随时有事情败露、劳燕分飞的危险。
恋爱中的义山,深知“盖人生奇福,常恐消受不得也”。在滞雨尤云之时,一方面会十万倍地珍惜欢娱之短暂;另一方面不由得会因为想到“永好”之无望,而怅然若失。这也是当时就会“惘然”而不必等数十年后“追忆”才会觉得“万缘皆空”的。不会有结果的恋情,换得的肯定是终生的哀怨。“赢得更深哭一场”,宛似杜鹃啼血。那么,是作为皇室后裔的李义山幻化成杜鹃呢,还是杜鹃幻化成了义山?欢会时的春宵一刻,轻怜蜜意;离别后的清夜孤灯、两厢思念,都让人如此迷惘。
这段生活给李商隐嗣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碧城十二曲栏杆,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溪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萧自有情。
这则写道观男女恣情欢爱、乃至对他们正常的感情欲望肯定的诗,被专家认为是当时社会的反映,也是作者的自况。
现代女作家、文学研究家苏雪林认为“瑟是宫人赠给义山的纪念品”,由此她断定“他们的爱情是千古以来文人中罕有的奇遇,情史中的第一悲剧”。
遗恨终身“柳枝梦”
如果说与宋华阳没有结果的爱情,给李商隐留下锥心的痛,直到晚年他还对这段恋情念念不忘。那么对于柳枝姑娘的爱恋与失之交臂,则让李商隐抱憾终身。
那一年,李商隐和一干人等上京赶考,宿在洛阳西郊,结果他遇上了柳枝姑娘,并与之相爱,但命运再次让李商隐与爱失之交臂。
在李商隐的《柳枝五首》里,李商隐留下了极其生动的序:
柳枝姑娘的父亲是洛阳的一富商,在经商时遭遇风浪,翻船淹死了。柳枝有兄弟数人,但她的妈妈最喜欢这个女儿。诗人二十三岁,正当才华横溢,充满着青春热情之时,他在由洛阳赴长安的一次旅行中与十七岁的柳枝姑娘一见钟情。天真的柳枝姑娘能弹琴吹箫,作海天风涛之曲;对诗歌又有很高的理解鉴赏能力,他们的爱情媒介物就是诗。诗人的堂兄李让山住在洛阳,是柳枝的邻居。那年的春天,李让山高声吟诵诗人的《燕台》诗。柳枝听着这情深意长的爱情诗,惊问这是谁写的?李让山就说,是我堂弟李义山所作。于是,柳枝手断衣带,请李让山转赠义山向他乞诗。第二天,诗人与李让山一起并马来到柳枝家的里巷,柳枝梳着双髻,两臂交错在门下,指着诗人说:“三天后焚香以待,请郎君过访。”诗人愉快地答应了柳枝的邀请,但李商隐的一位朋友却恶作剧地将他的行装带到长安去了,诗人不得不追赶那位开玩笑的朋友,因而负了柳枝的约会。这年的冬天,李让山冒雪到长安,告诉李商隐,“柳枝已被关东的一位地方长官娶为姬妾了”。义山感伤不已,作《柳枝诗》五首请李让山题在柳枝的旧居。
让我们来看看这五首哀婉动人的诗: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诗传达出他对柳枝的深深思念,悉心体贴,为她的命运而担心,并为自己不能与她结合而感到无尽的遗憾。
可以想见,诗人与柳枝的相爱不会如《柳枝诗》五首序中那样简单,也绝非一次偶然邂逅。
但实际情况又怎样呢?想来少不得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必有些哀怜动人的情节,但现实如何,我们只能靠想象来补充了。
专家考证,在李商隐的年表中有两次到江浙的经历,而这两次经历意图不明,一直让人迷惑,是不是想见柳枝姑娘要倾其所有为她赎身?
对于这些疑问,沁阳人答案很简单:“柳枝姑娘被纳为小妾后,执意不从,被卖到了湘楚之地做了烟花女子。李商隐当然要去找她了!”
人世间的悲哀有过于看着心爱的人被卖入烟花之地吗?都一千多年了,随便编个结局多好!
五首诗展示了李商隐对爱情的真诚深挚,他的有情有意。第三首中前二句赞美柳枝的慧心丽质,下二句说她虽然这般美妙,自己却“不忍”对她轻薄。他对于柳枝的尊重体贴,绝不是当时风流诗人杜牧、温庭筠等对于女性的那种“薄幸”。第四首中“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两句,用水中和陆上珍贵的鱼鸟来比喻美慧的柳枝遭受关东豪强的摧残,他深深为自己所爱的人的命运担忧。第五首感叹世间有许多美好事物能成双作对,而自己不能与心爱的柳枝结合,留下了无穷遗憾。
《柳枝诗》五首,是李商隐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高尚情操的表白,也是诗人的爱情自白。
与王氏的无悔爱情
应该说,虽然经历了两次没有结果的爱情,但李商隐还不是最不幸的,也许是上天对于天才的恩赐,悲伤的心情不久就被爱神的神箭射中。
李商隐开始了生生死死也最具备中国伦常价值的爱情。
那是他的爱妻王氏。
唐开成三年春,李商隐参加了吏部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想通过考试后获得官职。但录取并拟官职后,却意外地被中书驳下。这样,开成三年暮春,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来到离长安五百里的泾州,在泾原幕府为从事,担任文字之役。就在这时,他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七女儿相爱。
也就在这一年,李商隐得遂所愿,与王茂元小女儿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虽然王茂元家有权有钱,但李商隐却是有独立精神的文士。他与王氏婚后实际上过着清贫的生活。会昌三年(843年),他婚后五年,岳父王茂元病逝。夫妻俩清贫自守,更显示出出身贵门的王氏对丈夫才学人品的信任。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为着功名与生计,李商隐在婚后一次又一次离别爱妻。大中元年,他随郑亚远赴幕职一年。大中三年底,他又赴卢宏止武宁节度使府为判官,待大中五年春夏间罢幕归京,王氏已病死。可怜其妻死前,夫妻俩竟未来得及见上一面。他在《房中曲》中沉痛地写道:“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这年他38岁,而入仕已整整10年,从秘书省校书郎到县尉,10年为国辛劳,竟没有丝毫提升。“未语含悲辛”,夫妻的相见又分别,人生的艰辛痛苦,千言万语,唯有两心相知,难以言表。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房中唯有王氏生前弹奏的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
身为丈夫的李商隐无限追悔,他一次又一次地向亡妻诉说衷情,一次又一次诉说——《李夫人三首》、《西亭》、《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正月崇让宅》喷涌而出。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余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这是让人难以承受的爱情之重。
这是让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
风起月晕,朦胧迷茫;露寒花闭,老鼠翻窗。恍惚间妻子余香犹在,似真似梦。唯有天地间至情,方显神灵可通;唯有人世间至爱,才能独悟心语。
(未完待续)
大河报
2004-11-12 00:00:00
作者:
菩提无树
时间:
2004-11-24 18:49
中国的诗史上,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像李商隐这样褒贬毁誉集于一身的人,找不到第二个像他这样被误读千年、曲解千年的人,更找不到一个像他这样争论了一千多年,到现在为着他的一首诗观点是如此对立,对立到几欲挥老拳地步的人。
客观而言,也怨不得别人,谁让李商隐有如此超绝的朦胧、含蓄的表现手法呢?谁让他创造了如此具有无限发散性、可以让人多维阅读、一生阅读都会有不同感受的艺术世界呢?谁让他言情如此纤细,示爱又是如此坦率、大胆呢?谁让他有如此张扬的个性呢?
他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爱的绮靡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李商隐是个快乐而忧郁的王子,可以恣意而为,可以天马行空,而对于受众来说,如果你有或者曾经有过爱情,你可以要云得云,要水得水,随便你什么样的爱的感受,尽可以从李商隐这里找到答案。
也许是他的情的国度太庞大了,以致让后人论者认为其“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他本人也被人认为“无特操”。
而正是这种误读,在唐以降的八百年里,在“尊天理,窒人欲”的理学霸权下,几乎无人整理研究过李商隐。
直到一千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李商隐才逐渐被全面诠释,但随着诠释的深入,人们忽然发现,当你走近李商隐时,你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情爱追求、人生况味、家国悲思,种种,尽在李商隐的这一个诗的国度。
是歪曲还是误读?
“李商隐在当时是被误解的人,误解很深,被认为是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之人,还被误认为是纵情无度的人。”
和洪范先生说。
直到现在,他的爱情诗仍受到很严重的歪曲。
许多论者甚至认为他的诗作多玩弄和狎妓成分。
孟子认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李商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史家所传,李商隐在中晚唐时代是位生活比较严肃的诗人。他的很多《无题》诗看起来是写爱情,实际上是远追屈原楚辞以香花美人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情。
简单否定李商隐,显然缺乏科学态度。
“唐代文人的率真与唐代社会的较为开放有密切关系。唐代几乎无文字狱,文禁不严,文人思想自由,从而导致文士精神世界的开放,很少忌讳。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风流故事,人们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可以为之一掬同情之泪,也可以对之揶揄嘲讽,甚至严词抨击。致使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大发感慨,说唐人敢于对本朝先世宫禁嬖昵之事,直辞咏寄,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相比之下他所处的时代,‘今之诗人不敢尔。’”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一种圆畅流丽的笔调歌颂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但李商隐却不这样看。他的《马嵬》诗云:“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唐明皇。马嵬兵变发生后,唐明皇为了保全自己下令将杨贵妃勒死于佛堂,以求平息众怒。回想天宝十年七月七日,帝妃在长生殿盟誓愿生生世世为夫妻,嘲笑牛郎与织女一年才得一次相见。然而,乐极生悲,“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明皇背叛了盟誓,帝妃之爱成了残酷宫廷斗争的牺牲品。李商隐的批判是大胆的,他的爱情观也是很严肃的。
白居易《长恨歌》赞美帝妃爱情,李商隐《马嵬》诗批判唐明皇背叛爱情盟誓,足见李商隐生活的唐代,虽处于晚期,但文人还是相当自由,他们完全可以独立自由地抒写他们想写的东西。
《唐才子传》卷七李远传载,晚唐诗人李远在任江州刺史时觅得杨贵妃袜子一双,常拿出来与朋友玩赏。一次,李群玉来访,话及他自己所作《题二妃庙》诗,“动朝云暮雨之兴”,而李远则称“仆自获凌波片玉,软轻香窄,每一见,未尝不在马嵬坡下也”。说着说着,二人大笑起来,各有诗赋其事。北宋刘斧所著《青琐高议前集》记录了二李的“趣事”和赋诗,李群玉《李远获贵妃袜》诗后四句云:“常束凝酥迷圣主,应随玉步浴温汤。如今落在吾兄手,无限幽情付李郎。”这样的诗表现出诗人罕见的放荡,也表现了罕见的坦率大胆。
上海上个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小说家施蛰存先生在其晚年所著《唐诗百话•李群玉》认为“两个诗人的色情狂故事,都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方法来解释”。他认为李远等是品行端正的人,梦见娥皇、女英二妃,寄情于杨贵妃袜子,便是潜意识的流露。
中晚唐文人的风流放诞行为,从杜牧、温庭筠的纵情声色,李远、李群玉的抒写绮思艳想,到当时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托名牛僧孺的《周秦行纪》等小说的流行,证明了洪迈所说唐代统治者对文人的宽容,说明了文人创作的自由。其次,在歌舞诗酒盛行的唐代社会中,诗文反映文士风流放诞非常普遍。杜牧《遣怀》诗追悔在扬州的风流生涯说:“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旧唐书•穆宗纪》长庆二年二月载,给事中丁公著说:“国家自天宝以后,秉大权者,忧杂肆居公吏之间,曾无愧耻。”这是一种时代风气。
植根于中晚唐社会文人的风流放诞行为,显示虽然没落,但仍传承着大唐气象的晚唐对于当时文人心态的包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包容,怀才不遇者可借醇酒美人以遣情,有的远追屈宋以抒发香花美人之志,有的狂放任情。
那么生活在这样繁杂多维的历史文化氛围里的李商隐呢?
当我们渐次剥开那包裹在重重的诗性外表,才会蓦然发现,李商隐其实是个并不容于时代的人。
以诗言志之人
实际上,在李商隐所处的那个时代,他是个有别于时代的另类的人。
综观他的诗作,给人明晰印象的,他歌哭于斯的多是爱情、是伤惋、是叹息,是一己的悲欢,其实,在当时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强烈地关心着现实政治及国家命运。
李商隐继承杜甫感时忧国的精神,创作了许多内容深广、风格沉郁顿挫的政治诗。像《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寿安公主出降》、《淮阳路》诸作,都是学杜而深得其神髓之佳作,内容涉及方镇跋扈、宦官乱政等政治焦点。《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更是从总体上反映唐朝开国二百年来兴衰治乱及其根源的史诗性巨作,在晚唐诗人中,可以说难有人出其右。
王安石甚至认为“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而已”。
李商隐该是他那个时代最具有“诗胆”的人。
中晚唐时期,朋党倾轧,宦官擅权,皇帝被挟制,唐文宗曾叹息说:“去河北贼易,去朋党难。”
835年,文宗把这个心事密诉宰相李训等,密谋除掉宦官仇士良。李训密布数百人潜伏殿后园中,令人报文宗说殿后园中石榴树上有甘露,文宗命李训、仇士良去察看。仇士良发觉有伏兵,随即逃回殿上劫持文宗,并立即派神策兵捕杀李训等人,被杀者千百人,此事史称“甘露之变”。
对于这一震动朝野的重大政治事件,本对社会敏感的晚唐诗坛却显得异常低沉,几乎没有什么反应。当时虽有杜牧在诗中有所涉及,却颠倒是非,一味指斥李训等人,而张祜诗也只是发出了“事实可为痛哭”的叹息。早年曾以《新乐府》论政著称的白居易也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低吟出“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的不痛不痒的调子,为自己未卷入这场政治旋涡而自喜。就连20年前参加过永贞革新的“勇士”刘禹锡,这时也吓得战战兢兢,为李训、郑注之死连上两道贺表——因为大家都不敢得罪宦官。
而就在这时,李商隐不惜冒着被捕杀的危险,站了出来,以男子汉的声音,发出了正义的呐喊。
于是《有感二首》、《重有感》、《哭刘蕡》、《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户蕡》等诗喷涌而出。
在《有感二首》里他写道:“御仗收前殿,凶徒剧背城。苍黄五色旗,掩过一阳生。古有清君侧,今非泛老成。素心虽未议,此举太无名。谁瞑衔冤目,宁吞欲绝声。近闻开寿宴,不废用咸英。”
他在肯定了铲除宦官的正义行为、批评了李训等人有勇无谋方法不当导致了这场清君侧的失败后,明确指出宦官是朝政不振的罪魁,把他们称为强盗、凶徒,也表现出自己卓异于时代的人格和政治见解。
此外,诗人还有大量抒写个人身世遭遇和失意的心情的诗篇。但生不逢时命运坎坷,这些诗中表现了诗人在积极进取和消极避世两种矛盾之间难以排解,只有发出撕心裂肺的惨痛呼号,“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诗人的本性是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建功立业的,他曾激昂地写下这样的诗篇:
爱国忧君去未能,
白道青松了然在。
此时间有燕昭台,
挺身东望心眼开。
但他的凌云寸心却被残酷地剥夺了,壮志难酬,终于不得不“茂陵秋雨病相如”,“变温婉,成悲凉”,以致最后抑郁而亡,遗恨千古。
羽翼摧残日,郊园寂寞时。
晓鸡惊树雪,寒鹜守冰池。
急景忽云暮,颓年浸已衰。
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
愿冷漠不再
久久地站立在李商隐墓前,仿佛能够感受到一个伟人的心跳,似冬日有寒鸦呼啸而过。
天灰蒙蒙的,云低低地压下来,仿佛在佐证着这个旷世奇才的凄清和落寞。
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按照自己的现代人的思维考量的,那个已作古千年的大诗人李商隐到底在想些什么?他感觉到自己的凄凉了吗?或者说他在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诸多争吵吗?
李商隐,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无限发散的空间。唐末李涪在《刊误•释怪》中评价李商隐“无一言经国,无纤意奖善”,由是,认为李商隐在人品上“无特操”,在诗品上流于绮艳的观点,便成为长时期内带有普遍性的传统看法。
这一晃就是数百年,李商隐一下子就受了宋元明数百年的冷清。
这种冷清,直到清代才有了改变。
作者:
菩提无树
时间:
2004-11-24 18:54
而上个世纪,随着时局变幻,李商隐也在冷漠和温润中摇摆。
但奇怪的是,虽然社会在冷漠着李商隐,他的诗却还在广泛流布。
“李商隐一生仿佛经历了生命中所有的坎坷与磨难,当他以诗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的时候,他的诗就好像升起的太阳,为生命带来美好和希望的感受。李商隐现象是故乡沁阳人的骄傲,是河南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是整个人类都能感受到的高贵和尊严的人文历史现象。”作为李商隐的同乡、对李商隐深有研究的和洪范先生说。
李商隐绝对不会想到,走向现代的中国让他空前地被重视起来;更想不到的是,他生前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竟会在故去1100多年后,为着他的墓葬之地,两个地方差点儿“打起架”来。
上个世纪末,博爱人坚持认为李商隐在博爱,并专门召开了李商隐研讨会,得到部分专家撰文认可。沁阳人一看不行,李商隐本就是沁阳人,绝不能让自己的文化名人被别人抢了去,于是全市大动员,考证、查资料、请专家论证,并进行了考古发掘,也召开了全国性的李商隐学术研讨会,最后的结论当然是令沁阳人满意的。
实际上,原本沁阳、博爱是一家,都怨那个冯玉祥,上个世纪他在这里驻扎时把两地分开了,才留下这段纠葛。
不管怎么说,两家争也不是什么坏事,毕竟,争着把老祖宗供起来比扔了的好。
时,势也。如今,你走到沁阳,无论是河堤公园还是学校都塑有李商隐塑像,而进入博爱境内,你会看到大大的招牌,上面写着李商隐故里等字样,在沁阳市一中,还专门把李商隐纳入了乡土教材。
所有这一切,彰显了现代人对李商隐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往深一点说,这是文明的进步。李商隐若九泉下有知,该感到安慰。
余韵幽香
绵延深长
如果李商隐地下有知,1958年11月1日,肯定会让他热泪盈眶,没准儿还会生出“恨不生在新中国”的感慨。
那一天,在新乡视察工作的毛泽东召见了时任沁阳县委第一书记的张汉儒。毛泽东说:“沁阳是李商隐的故乡,李商隐的诗写得好哇,我很喜欢他的诗!雍店这个村还有吗?李商隐就是这个村的!”
张汉儒回答说:“这个村现在叫新店。”
毛泽东接着说:“应该叫新店,叛匪火烧雍店,新村叫新店好,好!”
由中央档案馆整理并出版的《毛泽东评点诗词精选》中,在所选的李商隐诗中,有15首毛泽东多处圈点。四首《无题》诗最少圈画过三次,借题托讽的咏史诗如《隋宫》、《贾生》等也曾多次圈画。
1965年6月,毛泽东南巡下榻于上海西郊的一座旧式别墅中,会见历史学家周谷城时也谈到过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周谷城谈着谈着,便情不自禁地随口用湖南腔调吟起李商隐的《马嵬》诗来,他将第五、六两句连吟几遍,最后两句咋也记不起来,毛泽东便笑着用同样的湘音吟出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多次打电话邀记者采访李商隐故里的沁阳市史志办范新钟先生,是个很有心的人,他专门收集了有关毛泽东与李商隐的相关资料,撰写了《伟人毛泽东的“义山情结”》。
据范新钟先生的资料:毛泽东一生熟读并多次谈及李商隐的诗,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丰泽园书房的藏书看,《马嵬》一诗,毛泽东有多处圈画墨迹,《北齐》二首、《韩碑》,他也分别勾画了3~5遍,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标题上,他曾连画了3个圈,全诗勾画5遍,其他如《无题》和《夜雨寄北》、《嫦娥》也都曾留下痕迹,特别是《锦瑟》一诗,毛泽东读得十分仔细,对该诗中《历代史话》的解释、考证,一律密加圈点。
不独伟人毛泽东,进入20世纪的中国文学界,也都在关注着李商隐。
实际上,作为一个杰出诗人,李商隐在他生活的时代就很有名,他与同时代的诗人杜牧并称“小李杜”,这个称号显示了他们二人与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联系和区别。李商隐在晚唐就有一些追随者(如唐彦谦、韩偓),宋初的西昆体作家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从制题、选词、用典、造句到整体的艳丽奇瑰风格,可谓亦步亦趋,使李商隐的影响愈来愈大。此后,“玉溪诗风”代有传人,一直延续到晚清近代乃至当代。
李商隐的诗歌遗产《锦瑟》,是众多古典文学读者的挚爱,它意象迷离,却说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暧昧”的情感。诗中写道:“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光华温润的句子,足以使诗人和他的杰作一起变得不朽。
戴望舒是现代诗人中最善于写爱情而又风格清奇秀丽的一位,他的《秋夜思》的结尾明显模仿李商隐:“而断裂的吴丝蜀桐,仅使人从弦柱间思忆华年。”这首诗在最初发表时,干脆直接用了“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原文。另外,如“园子里蝶褪了粉蜂褪了黄”(《微辞》首句),也让人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其成名之作《雨巷》,写一个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和李商隐笔下的柳枝姑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义山研究
越来越热
1978年后,李商隐研究出现全面推进的态势,并形成持续至今的研究热。
义山诗歌的多义性和象征性历来是一个争论的焦点,罗宗强、王蒙、刘学锴等认为,多义与其诗表现复杂的心理感受和人生感慨有关。余恕诚则结合义山诗进一步探讨了古代诗歌中的象征由“主理”向“主情”的变化。
义山诗朦胧多义与语言意象及独特结构有关,对此王蒙提出了“超语言”的观点,认为《无题》诗结构上具有可简约性、跳跃性、可重组性、非线性等特征。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中,通过分析“梦蝶”“化蝶”两个语象,对破译诗人心灵的密码,作了富有新意的探索。
义山诗与骈体文的相互渗透也是一个重要课题,董乃斌阐述了钱钟书提出的“以骈文为诗”说,刘学锴则提出“以诗为骈文”说。钟来茵、李乃龙认为义山早年学仙,其诗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吴言生则指出,义山晚年信佛,其诗具有浓厚的佛学意趣。刘学锴的专著《李商隐诗歌研究》论述了宋玉对李商隐的影响及义山诗对唐宋婉约词的影响。
李商隐故里河南沁阳市和博爱县,有李商隐研究的学术团体,2001年10月沁阳市举办了“李商隐与中晚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沁阳市还准备建李商隐墓园,开发李商隐文化,把李商隐当作沁阳的文化符号之一。
两处遗迹
锁定所在
让沁阳人“留住”李商隐的,除了史书记载,还有两个例证:一个是李商隐墓,一个是雍店遗址。
“李商隐墓最终确定在这里,不易!”
站在李商隐墓地边,陪我采访的沁阳文化名人邓宏礼先生说。
邓先生指的是1998年前后的名人之争。不知从何时起,各地都打历史名人牌,仿佛有了一个名人,便可以福荫子孙多少代。对李商隐当然也不例外。
为了求证李商隐的丧葬之地,从1998年7月开始,受沁阳市市委、市政府指派,邓宏礼和另外两位同志,在沁阳市东关进行排查,最后找到一座古墓。据东关村南的一位老太太说,这里多年来都是李家大坟。但邓宏礼们并没有轻易确定这就是李商隐的墓冢。
他们最后找到了李青云老人,据说老人是李商隐的后裔,按辈分该是第44代孙。
2004年11月1日,记者来到省委家属院,找到李青云老人,69岁的老人证实了自己就是李商隐后裔。
老人赋闲在家,但人并未闲着,他喜欢书法,此前还经常写些文章,并有著作。他的书法作品落款或印章有一款题为“玉溪生后人”。
老人说,他父亲叫李开珍,焦作刚开始开发煤矿时,由沁阳城东关村移居焦作,开一家名叫“玉溪斋”的书画店。父亲曾对他说,“玉溪斋”这个名字源于其祖李商隐之号。父亲曾多次鼓励李青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