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国”字号大赛展雄风 我校海天队夺金纪实 [打印本页]

作者: Candy1982    时间: 2007-11-9 10:05     标题: “国”字号大赛展雄风 我校海天队夺金纪实

“国”字号大赛展雄风  我校海天队夺金纪实

他们整天忙碌在没有阳光的地下室里,最终赢回了两枚光芒四射的金牌。
他们大多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大三少年,却把职业选手的列装装备比了个人仰马翻。
他们没有很多的资金投入,仅凭自己的巧手和智慧让“海天队”振翅盘旋。
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主办方的尊重,主动邀请他们参与制定规则完善赛事。
他们就是我校E唯协会14名本科生和3名研究生组成的航模队“海天队”。在刘文智、李海波两位老师带领下,他们在中国空中机器人大赛中一飞冲天。



在E唯协会撒下梦的种子

2000年,在信通学院冯弛教授的引荐下,刘文智、李海波两位航模专业教练从军体校走进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王松武教授力主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从紧张的建设经费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以支持以航模为载体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E唯协会2001年成立,6年中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2004级的7名协会骨干中有6人已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早年从协会走出的优秀学生也都成了所在单位的主力和骨干。

2005年,高鹏、毕升、饶志强、刘伟等14名2005级本科生参加了E唯协会,从此与科技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初,他们参加了新生公共选修课遥控模型制作课和航模训练课,成为第一批课程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因为这两门课程,他们成为了航模爱好者。2006年末,E唯协会以两门课程为载体举办了我校首届航海模型设计大赛和冰帆大赛。他们积极参加,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得到了扎实的锻炼和提高。他们制作的潜器得到了徐玉如院士的关注,院士亲自到航模制作现场参观指导。自动化学院边信黔教授也经常光顾航模控制实验室,热心指导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7年5月省“挑战杯”上,“海天队”队员制作的气垫船获特等奖。在2007年7月省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上,“海天队”获得9个项目中的8项冠军。

正是意识到科技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努力,“海天队”科技创新之梦的种子才渐渐生根发芽。

在机器人大赛上圆梦

上月末,“海天队”参加了2007“银泉杯”中国机器人大赛。比赛当天,济南赛场的天气状况良好,上午9点左右我校作为第二支参赛队上场比赛。飞机腾空而起,简单调整后便切入自动驾驶。飞机飞出了漂亮的规定4边航线,航线笔直、转弯半径小而且不掉高度。与此同时,图像系统在周长约3公里的航线上拍摄到了要求的静态靶标,并完成了识别和定位。随着清脆的马达声,我校15Kg大飞机顺利完成矩形航线自主空中飞行、地面平面图标、立体图标的搜索和识别、自主着陆等任务,并成功地将图像通过微波清晰地传回地面。“海天队”以绝对优势获得10kg 和15kg级两项冠军,同时获得5kg 和10kg级两项亚军。

成功是无数努力的沉淀,经验是一些挫折的积累。冠军的获得并不像看起来那么顺利,按照队员们的话讲就是除了比赛的过程一切都不顺利。


可靠顶用显真才

跑道对于飞机的起降至关重要。济南赛场不是专门设计的比赛场地,飞机起降时对自身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某兄弟院校的教练观看场地之后指着自己的飞机(列装,装备沈阳军区,价值30多万)说:“我们的飞机能在这种场地飞,你们的就不知道了。”比赛时,该校的飞机首先起飞,其地面站在比赛过程中突然没了电,没有了图象识别的依据,飞机被迫降落重飞。此时飞机顺风飞行,很难满足机翼巨大的升力系数,飞机硬生生地砸在地上,起降架和机身都摔坏了。

我校的飞机第二个起飞,顺利完成各项指标测试后安全着地,这才给其余参赛队吃了一颗定心丸。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赛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训练时,我们的起落架也出现过因操作不当而摔坏的情况,经过大家的反复研究,用钛合金作成起落架以增大垂直方向的缓冲力。在水平方向,他们增加了折页设计使起落架保证了水平方向的弹性。这样的设计即使在单轮着地的情况下也能保证飞机很快调整姿态,安然无恙。

日常训练中,队员总结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让飞机变得可靠顶用。比赛过程中,飞机是自主控制按照一个又一个航点巡航的,必须定位当前航点,才能寻找下一个航点。队员们发现,有时由于飞机的控制精度不是特别高,再加上受天气因素和地理参数的影响,飞机有时会在一个航点附近不断打圈寻找次航点,大大降低比赛的观赏性。队员们总结出一条经验,就是在接近航点时,自控切遥控,调整好飞机姿态和方向,一举掠过航点。

光学不练不行,光练不赛不行,赛不出水平不行。通过比赛,队员们增长了实践知识、提高了能力,让自己也变成了可靠顶用之才。


图像识别立奇功

我校的飞机不仅是有着广泛适应力的高性能飞机,还有着相当高的技术含量,是全体参赛队中唯一实现图像识别的队伍。在项学智等3名研究生攻坚小组连续几天的不懈努力下,把识别目标由原来的普通图形圆变成具有指向性的箭头,实现了飞机的图像识别功能。

我校的参赛飞机在保证可靠性和稳定度的前提下,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它们实现了完全自主飞行、自主降落,这开创了中国无人机飞行的先河,得到了大赛评委的好评。他们在飞行过程中完美运用了先进的自动驾驶仪AP50,飞机的控制部分集成了三轴陀螺和加速度计、电子罗盘、GPS、空速管、气压计,实现了稳定的平面航线、高度控制和三维航线飞行。我们的地面站软件完全由学生编写,具有丰富的飞控导航控制和地图功能,实现飞机的不着陆飞控参数修改、传感器校准以及地面靶标的实时图像记录。

在26日的全体参赛队的通风会上,大赛组委会邀请我校参与制定比赛标准,我校的技术实力已经得到了主办方的认可。

众志成城谱新篇

“你们的老师住在哪?”大赛副总指挥视察队员寝室时问同学们。“那俩床是他们的”,同学的回答简练而干脆。老师和同学们永远是战斗在一起的。

E唯协会主席高鹏说,“一起合作的日子又是一段相互感动的日子。电工电子基地的王松武教授,从一开始备赛,几乎天天询问我们的进展情况。他一趟一趟地向学校申请资金,为我们的制作做最坚强后盾。在哈试飞阶段,刘文智和李海波教练一天下来要飞好几十个架次”。

各个队员之间也非常有默契。队员毕升向记者这样介绍,“修飞机时,常常是一个队员一回手,另外一个队员就把他想要的零件或工具递过去。我们把航模队当成家,衣服、书包等个人用品都放在这里,大家不分彼此,比兄弟还亲”。

空中机器人是航空航天领域和智能控制领域交叉产生的一项新技术,涉及空气动力学、自动导航、自主飞行、图像识别、接收地面站等方面的知识,在技术方面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潜在实用性,对每位参赛者而言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求所有队员不仅自身要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善于与不同学科的队友合作。而正是有了这种整体上的默契,才保证了“海天队”成为了本届机器人大赛的三大赢家之一。


大赛给予他们的不仅是金牌

参加比赛只是“外延”,真正地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才是真正的“内涵”。学生处负责人说,“赛会只是牵引,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意识才是第一位的。比赛是点,广大学生电子创新实践能力是面。只有面的积累,才会有点的突破”。金牌之外的三方面收获或许更有意义。

——学习兴趣。实践学习具有兴趣性,把实践学习穿插在理论学习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向成功。王松武教授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和网吧展开一场生源争夺战,把同学们的兴趣吸引到电子创新上来。”在适当的引导下,只收200人的遥控模型制作课竟有430人报名。队员高鹏告诉记者,“我在做航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理论知识有很多欠缺,于是更努力地学习了,这样学习和动手得到了相互促进。”这种兴趣还来源于实践学习的成就感。不断地提高设计器件的精度、速度,不断增加编程与硬件的匹配性,小小的成功也能让你体会到欢欣鼓舞。这种成就感能让你产生自信进而激励自己。

——创新精神。科技实践中,同学们很好地锻炼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毕升同学在总结自己省挑战杯特等奖作品时说,“练得多了自然就会有灵气,光在白纸黑字间打转转是不行的,我们做的气垫船就是增加了一个飞机式的平衡翼,使气垫船的运动更加稳定,这是我们的创新之处。”创新需要灵感,但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知识的积累和精力的投入,没有实践的积累就不会有创新。长期从事科技创新的学生一个典型特点就是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综合、勇于创新。队员刘伟说:“有机会就要抓住,有想法就要行动。做一件事只要有可能,就要去试。即使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团队意识。现代社会的本质之一是竞争与合作。除了内化自身的实力外,还需要培养更多的团队精神。科技成果的出现,都是一个又一个团队努力工作的结果。科技实践很好地促进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融入到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默契配合,是队员们通过这次比赛的一大收获。通过科技创新,队员们还培养了严谨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一位参赛同学自信地说:“技术本身是可以学习的,但精神与意志的培养却需要机会和过程。通过比赛,我很好地锻炼了自己,以后无论遭遇到怎样的失败,我都会有信心、有耐心、有决心坚持下去,坚持到底”。



科技创新让他们收获梦想



通过大赛,同学们接触了新技术、新器件、新工艺,有更大的参与热情和更高的工作效率。以赛代练,同学们通过比赛发现了不足,也培养了作为一名优秀工程师必备的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校“五四”杯、省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竞赛、空中机器人大赛、无人机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各项赛事,学校都积极组织、认真筹备,下大力气解决同学们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实验室的负责教师更是和同学们摸爬滚打在一起,用自己的经验认真指导学生。同学们在比赛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愈发高涨,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践是产生创造和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参赛的学生普遍在实际工作能力、系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也表现了突出的能力。

“海天队”还将参加11月中旬在南开大学举行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及2007年全国航空模型控制创新实践锦标赛的创新类遥控模型双机分离定点救援比赛,还有2007年黑龙江省航空模型控制创新实践锦标赛的伞降模型火箭—S3A、火箭推进模型滑翔机—S4B、带降模型火箭S6A 、遥控火箭推进模型滑翔机、自转旋翼模型火箭等比赛。不仅希望他们不断取得好成绩,更希望他们榜样的力量、他们的影响能形成一种效应。
作者: Candy1982    时间: 2007-11-9 10:06




来源:

http://www.gongxue.cn/xinwenkuaibao/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713&Page=1
作者: 上将    时间: 2007-11-9 10:34

呵呵,好样的,支持一下!
作者: gooce    时间: 2007-11-9 10:55

赞个先




欢迎光临 工程家园 (http://heubbs.com./) Powered by Discuz! 7.2